第八卷 在主動中領先(3 / 3)

第五章 犯錯也比被動強

公司也很重視優秀員工的晉升和提拔……主要有兩個原則,一是社會責任,二是個人成就感……我們說的社會責任是在企業內部,優秀的員工對組織目標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大於個人成就感。而以目標是不是完成來工作,以完成目標為中心,為完成目標提供了大量服務,這種服務就是狹義的社會責任……還有些個人成就欲特強的人,我們也不打擊他,而是肯定他,支持他,信任他,把他培養成英雄模範。但不能讓他當領袖,除非他能慢慢改變過來,否則永遠隻能從事具體工作……企業不能提拔被動型人才,允許你犯錯誤,不允許你被動。

——任正非向中國電信調研團的彙報以及在聯通總部與處以上幹部座談會上的發言

首先要對華為所指的“錯誤”進行界定。錯誤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原則性的錯誤,比如違紀、浪費等原則性錯誤,這一類的錯誤,華為是嚴令禁止的;另一種則是未知性的錯誤,比如因為開發嚐試導致的失敗、涉足未知領域導致的方向偏差等,對於這一類的錯誤,華為是歡迎的。因為這些都是通往領先的創新之路上常見的風景。

人們在現實中都追求正確、反對錯誤,可是這種觀念不適合創新思維。如果你強烈地認同“犯錯是一件壞事”,那麼你的思維就會受到限製。犯錯是創造性思考必要的副產品,所有的思考技巧都會產生不正確的答案,但那是唯一的路。錯誤可以成為成功的墊腳石,是因為錯誤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時刻該改變方向了,我們從失敗中、錯誤中獲得了經驗教訓以及新的希望。

在IBM發生的一個事件,典型地體現出企業對待創新失敗的寬容態度。IBM公司的一位高級負責人,曾經由於在創新工作中出現嚴重失誤而造成1000萬美元的巨額損失。許多人提出應立即把他革職開除,而公司董事長認為一時的失敗是創新精神的“副產品”,如果繼續給他工作的機會,他的進取心和才智有可能超過未受過挫折的人。結果,這位創新失誤的高級負責人不但沒有被開除,反而被調任同等重要的職務。公司董事長對此的解釋是:“如果將他開除,公司豈不是在他身上白花了1000萬美元的學費?”後來,這位負責人確實為公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行動準則:

犯錯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情,而麵對困難畏縮不前也是職場人士很容易出現的狀態。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效地端正我們的心態,順利地將嚐試過程中的錯誤轉化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動力呢?

第一,主動是一種態度,與結果無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就要不懈努力,這來不得半點虛假。工作上應該敢於嚐試,對不知道的東西要勇於承認,不要不懂裝懂。不懂無所謂,就怕“不願意懂”。沒有公司會選用不懂裝懂、不切實際的員工,也沒有公司會討厭積極進取的員工。有不懂的問題就要問,向你的上司或同事請教,多進行學習嚐試,哪怕是因此而犯錯也是好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犯錯也是成為優秀員工的一個重要方案。

第二,正視錯誤的意義。錯誤基本上與批評是捆綁關係,有時候批評帶來的並不是麻煩,而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機會。批評也不都是壞事,聽取正確的批評可以讓你避免犯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遭遇“不”,對智者而言是一種“福音”。如果在這個時候選擇做一個不願犯錯的“好員工”,為了不犯錯誤而止步不前,那對自己的成長來說反而是一筆重大的損失。

第三,吃一塹,長一智。“吃一塹”不會自動地“長一智”,關鍵還要看你能否變“教訓”為“學習”。一個人可以犯錯誤,但不能同樣的錯誤犯兩次。主動嚐試中的錯誤大都可以原諒,因為這些錯誤都充滿著未知。但重複犯錯就屬於工作不用心的表現了,這一類的錯誤沒有任何借口可言。

第六章 不優化就是死路一條

市場競爭,對手優化了,你不優化,留給你的就是死亡。思科在創新上的能力,愛立信在內部管理上的水平,我們現在還是遠遠趕不上的。我們要縮短這些差距,必須持續地改良我們的管理,不縮短差距客戶就會拋離我們。

——任正非在華為運作與交付體係奮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優化,為了提升自己的實力。任正非強調華為要不斷地努力,實際上就是要不斷進行自我優化,保障自身的充足競爭力。每個企業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被推向市場,新的服務不斷上市,新技術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在這些問題麵前,優秀的企業必然要學會主動去應對,而不是被動去接受。否則,企業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占領的市場份額也會越來越少,最後企業不是被競爭對手吞沒,就是在自我萎縮中消失。

因此,主動優化是非常必要的,不優化,自然就沒有明天。美國富蘭克林人壽保險公司前總經理貝克曾經這樣告誡他的員工:“我勸你們要永不滿足。這個不滿足的含義是指上進心的不滿足,就是一個不斷進行自我優化的過程。這個不滿足在世界的曆史中已經促成很多真正的進步和改革。我希望你們絕不要滿足。我希望你們永遠迫切地感到不僅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自己,而且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周圍的世界。”

1961年,韋爾奇作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在GE工作一年了,他的年薪是10500美元。此時,他發現一件讓他感到很沮喪的事:他的薪水居然和許多工作能力不如他的人完全一樣。於是,他一天比一天萎靡,終日無心工作。終於有一天,他意識到自己以後的路還很長,整日抱怨薪水低,無心工作,隻會浪費GE這個大舞台。

他決定讓自己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這時在他麵前出現了一個機會:一個經理因成績突出被提升到總部擔任戰略策劃負責人,這樣經理的職位就出現了空缺。

“我為什麼不試試呢?”韋爾奇想。這個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實在是太有誘惑力了。

他找到領導說出了他的想法。

在接下來的7天時間裏,韋爾奇不斷給領導打電話,列出他適合這個職位的其他原因。一個星期後,領導打來電話,告訴韋爾奇,他已被提升為塑料部門主管聚合物產品生產的經理。心想事成後,韋爾奇並沒有因此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更加適合這個位置。1968年6月初,也就是韋爾奇進入GE的第八年,他被提升為主管2600萬美元的塑料業務部的總經理。當時他年僅33歲,是這家大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經理。

到1981年,他終於憑借自己對公司的卓越貢獻,穩穩地站到董事長兼最高執行官的位置上,站到了GE這個大舞台的中央。

雖然韋爾奇做到了出色的工程師,但他還想過另外一種生活,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進行自我優化,最終他做到了,他成為自己生活的導演和舞者。

行動準則:

優化的很重要一點就是不要滿足於尚可的業績,因為尚可的業績人人都可以做到。人生就像逆流而上的小舟,不進則退,如果你滿足於一點點小成績,裹足不前,那麼你很快就會被別人取代。沒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喜歡驕傲自滿的員工,隻有那些不滿足於平庸,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員工,才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才能更受老板的青睞。

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隻有永不滿足的人才能夠在事業上獲得一個又一個上升的台階。能夠在事業上出類拔萃的人,對於什麼是優秀的表現都有一套高於常人的標準,並且會切實地朝著這樣的標準邁進。在不斷挑剔自我、不斷改變現狀的過程當中,他們會發現工作中出現的一個個問題,並加以修補、調整,從而完善自己,然後朝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優化的道路是艱苦的,裏麵充滿了挑戰與枯燥,而且會不斷有失敗來攪局。那麼,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境,讓自己能以最佳的狀態進行自我優化呢?

第一,承認改變的事實,優秀的員工會為自己製造機會,而不是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

第二,像成功的人一樣視變化為正常現象。要調整我們適應變化的能力,包括步調、觀念、做事的彈性和效率等,探索自身的潛能,遇到變故發生,不可坐以待斃。

第三,主動改變。改變,意味著對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進行挑戰,如果一味堅持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沒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