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準則:
將自己視為企業的一分子,將自己融入這個大團隊之中,這樣,你發揮出來的力量和潛能就是無盡的。融入團隊之前,首先要學會的便是服從,服從也是集體奮鬥的內在要求。服從是一種美德,職業人必須以服從為第一要義,學不會服從,沒有服從觀念,就無法在職場中立足。
一個團隊,如果下屬不能無條件地服從上司的命令,那麼在達到共同目標時,則可能產生障礙;反之,則能發揮出超強的執行能力,使團隊勝人一籌。一個優秀的員工也必須有服從意識,因為上司的地位、責任使他有權發號施令,同時上司的權威、整體的利益不允許部屬抗令而行。員工多服從、少抗議,既是集體行動的要求,也是個人成長的需要。除了服從之外,我們還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心懷感恩,不要總是想著先得到多少東西,或者有多高的位子、拿多高的工資。隻要獲得了,不論多少,我們都要衷心地說一聲“謝謝”。
第二,要融入企業的團隊中,尋找到歸屬感,才能在與企業的共同奮鬥中感受到激情與幸福的存在。
第三,要把自己的奮鬥目標和團隊的目標結合起來,讓二者融為一體。
第三章 狼狽不為奸,狼狽是合作
華為公司容許個人主義的存在,但必須融於集體主義之中。合益公司(HAY)曾問我如何發現企業的優秀員工,我說我永遠都不知道誰是優秀員工,就像我不知道在茫茫荒原上到底誰是領頭狼一樣。企業就是要發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企業要擴張,必須有這三要素。所以要構築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大家去努力奮鬥,在新機會點出現時,自然會有一批領袖站出來去爭奪市場先機。市場部有一個“狼狽組織計劃”,就是強調了組織的進攻性(狼)與管理性(狽)。當然隻有擔負擴張任務的部門,才執行狼狽組織計劃。其他部門要根據自己的特征確定自己的幹部選拔原則。生產部門要是由狼組成,產品就像骨頭一樣,沒有出門就讓人扔了。
——摘自《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有一個成語叫“狼狽為奸”,狼善奔襲,狽善計謀,狼依靠狽的頭腦,狽依靠狼的體能,二者合力,幹起壞事來無往不勝。這個成語原本是個十足的貶義詞。但是,任正非給這個詞賦予了新的解讀,他所倡導的團隊理念之一就是“狼狽文化”,他要求華為內部形成“狼狽組合”,既要有富有進攻性的狼,又要有精於算計的狽,真正實現前線市場員工的“狼性”和後方支援員工的“狽性”之間的互補。正是這種緊密團結、高度協作的團隊理念,使得華為團隊在市場上獨樹一幟,實力強悍,他們從簽合同到實際供貨隻需要短短4天時間,這種極高的效率不僅讓競爭對手心寒,也讓客戶驚歎。
不僅理念如此,現實的情況也是如此。隨著社會分工的日趨細化,每個人在某方麵工作時間長了,在那一方麵就會熟悉一些,精通一些。“你的後院,是他人的前廳”,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你不擅長的事情,或許你的同事很擅長;而你的同事不那麼專業的事情,你或許就是專家。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完美的個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僅由各方麵“專家”聚集而成的組織就能組成完美的團隊。一個人單兵作戰做不到的事情,一個團隊卻很有可能輕而易舉地完成。個人融入團隊,團隊凝聚眾人,這樣才會有更強的戰鬥力。
作為華為的總裁,任正非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看重團隊精神,不搞“個人英雄主義”,他喜歡融入華為這個大團隊,而不喜歡別人把他看作高高在上的總裁。華為在培訓新員工時都會提醒新人,見到老板不要刻意恭敬地叫“任總”,這會讓他反感,隻要像見到其他員工一樣平和相待就好。正是因為有這種強烈的團隊意識,有這種群體奮鬥的“狼狽文化”,華為才有了今天的輝煌。
行動準則:
聯邦快遞亞太區總裁陳嘉良在談到團隊合作精神時,說起了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段時間,每一個長假期以前,那些高級經理都會早一點放假。陳嘉良和幾個高級領導發現了這一問題,他們覺得丟下員工在公司單打獨鬥很不公平。因為在放假以前貨量特別多,員工們很努力地為公司的客戶服務,管理者卻在員工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丟下他們在公司獨自奮鬥,自己去安享假日生活,這是不公平的,對於團隊合作無間是有妨礙的。為此,陳嘉良特意召開會議和經理們商量此事,最後,他們通過了在長假期以前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提早放假的決定,相反,高級管理人員應該到不同地方跟員工碰麵,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知道在前線工作不是單打獨鬥。陳嘉良說:“我們是一個團體,我們用實際行動表示,我們會支持員工,這樣,他們才會覺得開心,他們才會願意去克服很多困難。”實際的支持也是一種合作,而且是最有效的內部合作。
合作不一定是與商業夥伴或競爭對手形成的,上下級之間的相互關心也是一種合作。合作其實是一個泛概念,促成它的關鍵其實就是融合成一個整體,以及團隊精神。具體說來,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可以分成兩方麵:
第一,樹立團隊意識。隻有把自己融入團隊中去的人才能取得大的成功。這就要求我們擁有團隊意識,摒棄“羅賓漢式獨行俠”的思想,要和“狂妄”“自視清高”“剛愎自用”堅決作別,代之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眾誌成城”“齊心協力”的團隊意識。
第二,努力地適應對方。在職場人際交往過程中,必然會碰到與自己性格、誌趣不合的人,或者說是自己討厭的人。這個時候,為了更好地合作你就必須努力去適應對方。
第四章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
在市場部“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的精神號召下,各個部門的團結、協作有了明顯的進步。大市場不分前方、後方已為各級領導認同,本位主義、官僚主義已在減弱。隨著業務流程重整,一個優良的管理體係有可能在這種文化基礎上建成。
——摘自《自強不息,榮辱與共,促進管理的進步》
任正非曾經用一句很經典的話來讚揚華為的市場團隊——“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這種團隊奮鬥精神是華為的企業文化之一。
在市場競爭中,既有衝在市場一線的銷售人員,也有在後方從事產品研發的技術人員和從事製造的一線工人。產品是生產部門生產出來的,卻是市場部門銷售出去的。生產部門是需要“花錢”的部門,市場部門是“掙錢”的部門。生產的資金需要市場部門從市場賺回,但市場部門銷售的商品需要生產部門提供。生產與銷售,如後方與前方,又如軍隊的保障與作戰,是兩個不可或缺的輪子。正是這樣一個完整的鏈條,構成了企業參與競爭的全部家底。無論哪個結合部發生了矛盾,都會導致整條戰線無法協同共進,工作的有效落實也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