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自我變革(3 / 3)

——摘自《追求專業造詣,走好專家路》

“源於一線,奔赴一線”,這句話不僅僅是對華為的管理層說的,也不僅僅是對研發技術人員說的,而是對所有的華為人說的。這和哲學中“理論從實踐中來,最終用來指導實踐”是一個道理。

關於“專家”的成長理論,任正非說過一段話:“實踐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華為人。你想做專家嗎?一律從工人做起,這已經在公司深入人心。進入公司一周以後,博士、碩士、學士,以及過去已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憑實際才幹定位,已為公司絕大多數人接受。希望你接受命運的挑戰,不屈不撓地前進,不惜碰得頭破血流。不經磨難,何以成才。公司要求每一個員工,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我們這個多災多難、剛剛開始振興的民族。隻有背負著他們的希望,才可能進行艱苦的搏擊,而無怨言。我們總有一天,會在世界通信的舞台上,占據一席位子。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要做對不起祖國、對不起民族的事情。要嚴格遵守公司的各項製度與管理;對不合理的製度,隻有修改以後才可以不遵守。不貪汙、不盜竊、不腐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堅持真理,善於利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提高自己,幫助別人。”

華為員工張建寧於2000年9月入職華為公司,被分配到無線技術支持部的第一線,從事GMSC35新產品的技術支持工作,從此,現場開局、現場割接支持、遠程支持問題處理工作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2001年7月,實施中國移動GSM目標網全網升級項目,為了組織全網項目實施以及做好遠程支持工作,張建寧一個月有近20天在公司加班過夜。就這樣,兩年時間內,他現場支持了4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的割接,個人也得以快速成長,積累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2003年,張建寧成為無線產品二線技術支持工程師、國內GSMNSS(全球移動通信係統移動網子係統)產品責任人。2004年10月,由於中國移動軟交換長途彙接網公司特級重大項目的需要,張建寧被調入北京分部,作為移動軟交換長途彙接網項目的技術總負責。張建寧從一名普通的一線技術員,成長為華為的技術專家。

優秀的專家最後要去哪?還是一線。任正非強調:“華為持續每年提取大於銷售收入的15%用於研究開發,繼續把最優秀的人才派往市場與服務前線,通過技術領先獲得機會窗的利潤,又將利潤用於研發,帶動更多的突破,未來10年一定是華為大發展的10年!”

一線戰略讓企業將員工的優秀轉化成了發展的價值,而員工在一線的實踐中也曆練了自己。這其實是企業與員工的雙贏戰略之一。

行動準則:

工作是沒有盡頭的,更不是很多人說的,工作就是可以玩的。“源於一線,奔赴一線”就是啟示我們,永遠不要停下對自己的追求。一個目標的達成,就是下一段努力的開始。更不要因為自己足夠優秀,就認為自己有資格“休息”了。職業上的進步,換來的是生活中的舒適,但並不意味著工作與學習步伐的停止。

第五章 本領恐慌: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我們有許多員工盲目地在自豪,他們就像井底之蛙一樣,看到我們在局部產品上偶然領先西方公司,就認為我們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們並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內涵,也不知道世界的發展走勢,以及別人不願公布的潛在成就。我們這個民族從來沒有站起來過,稍微一站起來,就開始盲目地樂觀,不切實際地自豪。華為在這方麵更年輕,更幼稚,更不成熟。

華為是一群從青紗帳裏出來的土八路,還習慣於埋個地雷、端個炮樓的工作方法,還不習慣於職業化、表格化、模板化、規範化的管理。重複勞動,重疊的管理還十分多,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我看過香港秘書的工作,有條有序的一會兒就把事做完了,而我們還要摸摸索索,做完了還不知合格否,又開一個小會審查,你看看,這就是高成本。要迅速實現IT管理,我們的幹部素質,還必須極大地提高。

華為存在的問題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數得清楚……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摘自《北國之春》

2007年,任正非再次向華為人警示:“活下去,仍然是我們唯一的目標。麵對今天IT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世界巨頭快速的進步,我們仍不能有一刻的鬆懈。我們一天不進步,就可能出局。我們要向‘獅子’學習,學習與借鑒別人的做法,還要想著如何與‘獅子’共渡難關,甚至向‘羚羊’學習如何跑步。無論多大的公司,無論在哪個階段,管理者都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存是唯一的理由。每個管理者,需要不斷挑戰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跟公司一起奮鬥著、活下去。”

經曆過冬天考驗的華為,知道過冬時企業生存的難處。也正是從那時起,任正非真正意識到了危機,因而發出了“唯有惶者才能生存”的感慨。成功的同時,多想想失敗,在居安思危的思維下,企業才能走得更順暢。無獨有偶,在大多數人都花時間去思考怎麼才能成功的時候,李嘉誠卻花費90%的時間考慮失敗。他認為,考慮怎樣避免失敗比思考如何才能成功更重要、更關鍵。正是這種強烈的危機意識和穩健的經營方略,使得李嘉誠能夠創造50餘年沒有一年虧損的“日不落”奇跡。

李嘉誠認為,“花90%的時間考慮失敗”是一種居安思危的哲學,其實質是向最壞處打算,但向最好處努力。當一個人花90%時間去考慮如何避免失敗,如何應對失敗的時候,第一條好處就是,他不大可能失敗,因為此前他已經全盤考慮了防範的措施,所以,失敗率很低,而成功率很高;第二條好處是,萬一真的失敗了的時候,他不會慌了心神,亂了陣腳,因為他已經想好了失敗的應對之法,已經為自己找到了出路;第三條好處則是,九成的精力都用來考慮失敗了,那麼就不會有太多的精力去沉迷於成功,這樣更能保持清醒,保持幹勁。可以說,在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李嘉誠的居安思危哲學是很有價值的,每一位員工都應該將這種哲學帶到工作中去。

在開始一個項目,或者接受一件任務時,員工不要急吼吼地忙著出手,而應該先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這個工作該怎麼做,它在哪些地方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怎樣才能避免出問題,要是真的出了問題該怎麼辦?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樣的一番思考就是一個“磨刀”的過程。隻有把這些關鍵問題想清楚,讓自己心裏有數、有底了再去行動,這樣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行動準則:

與其花時間想著如何才能成功,倒不如花時間去想如何避免失敗、應對失敗,這樣更加現實一些,更加實用一些,要知道,當你避免了失敗,或者有效應對了失敗的時候,其實,就是實現了成功。這種思維方式,對於我們員工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但是,僅僅“惶恐”是無法生存的,我們應該付諸實際行動。

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我們之所以“惶恐”,就是因為我們進步的同時,別人也在進步。一旦被超過,失去優勢,我們就處於下風了。唯有對自己精益求精,才能在比較中不失優勢。

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一旦你停下前進的步伐,就等於是將現有的機會轉手送給後來者。你可以讓自己停下來,但你控製不了別人的腳步。快速發展的時代,唯有惶者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