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在榮辱麵前無法做到心靜如水的話,很可能就失掉了繼續前進、向更高處攀登的可能。
行動準則:
員工在取得小成績後,千萬不能停下來,不能回頭看,而應該給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標,並且靜下心去思索,怎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使自己能登上更高的台階。隻有抱著這種心態前行,員工才能成為真正的優秀職場人。當然,在遭遇小挫折後,也不要灰心喪氣,審視一下自己的目標是否過高,難度是否太大等,確立新的方法之後,給自己重新打氣,再次前進即可。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在榮辱麵前靜如止水,說的是一種淡定的心態,但並不意味著要封閉對外的聯係。外界的評論要有選擇地吸納,特別是有建設性的批評與意見,這些對於員工提升自己是大有幫助的。
帶上一個穩定的心態,加上漸進的能力,就可以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穩定前行了。
第三章 不做喪失鬥誌的“沉澱階層”
思想不經磨煉,就容易鈍化。那種善於動腦筋的人,就越來越聰明。他們也許親自嚐試,惹些小毛病,各級領導要區分他們是為了改進工作而惹的毛病,還是責任心不強而犯下的錯誤。是前者,你們要手下留情。我們要鼓勵員工去改進工作。在一個科學家的眼裏,他的成果永遠是不完善的,需要不斷地優化。我們產品辦、中研部、中試部的員工有同樣的感覺時,您就進入了科學家的境界。對我們生產的工藝、產品的加工質量,您每天都充滿去改進的欲望時,難道您還看不見愛迪生的身影嗎?我們的市場營銷要從公關、策劃型向管理型轉變,高中級要做勢、基層要做實。這種“做勢做實”需要我們多少人去琢磨,我們那些讀了幾年人的銷售工程師,在理論上再提高,多讀一些書,“讀書又讀人”,“讀人再讀書”難道就不會轉變成戰略專家嗎?知識點滴在積累,方法一點一滴去實踐,成績一點一滴去創造。隻要動腦筋,善於用紙筆去總結,幾年後您再來看自己,就有些奇怪進步為什麼這麼大。華為是一個大學校,它在改造人,培養造就人。一個思想上的懶漢,真是虛度了這麼寶貴的年華。為什麼會有大廚師?為什麼會有名小吃?難道思想上不艱苦奮鬥會有這些成就嗎?一個機關幹部不斷去改善您的運作程序,不斷去改善周邊合作,下了決心去總結,推行ISO9000、MRPII會有這麼難嗎?華為人做任何事都十分認真,而且第一次就把它做好,這種風氣已廣泛為員工接受。隻有在思想上艱苦奮鬥,才會在管理上趕上日本。當我們的產品質量非常好,成本又低,銷售還會這麼難嗎?銷售不難,可以減一些人,成本又進一步下降,競爭力又進一步增強,管理的馬太效應不就發生了嗎?
——摘自《反驕破滿,在思想上艱苦奮鬥》
任正非常掛在嘴邊的詞彙中有一個是“沉澱”。在他看來,一個組織時間久了,老員工收益不錯、地位穩固了,就會漸漸地沉澱下去,成為一團不再運動的固體——拿著高工資、不幹活。因此他愛“搞運動”,任正非認為,令企業保持激活狀態非常重要。
華為走到今天,靠的正是奮鬥精神和內部的一種永遠處於激活狀態的機製。對組織而言,沉澱層就像是難以出手的熱山芋,管理者麵對該問題時左右為難,在辭退成本、組織活力、人情顏麵等方麵猶豫不決,就不得已采取冷處理方式,打入“冷宮”,安排閑職,希望這些沉澱層熬不住而自己主動辭職。
和華為其他與眾不同的做事風格一樣,華為在“沉澱”問題上的做法也是非常有特點的。一方麵華為不斷通過文化建設、激勵機製、危機意識使員工始終處於激活狀態,盡可能減少沉澱的發生,客觀上講華為的沉澱層比例並不大。另一方麵,華為公司通過幾次大運動較好地解決沉澱層的退出問題,比如在華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市場部集體大辭職,2001年左右的內部創業風潮,直至2008年的7000員工大辭職,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每次間隔5~6年,每次都是大動作。
一個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的人,無論在哪裏工作,他都會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是世界上最神聖、最崇高的一項職業;無論工作的困難多麼大,或是標準要求多麼高,他都會始終如一、不焦不躁地去完成它。
有激情就能夠受到鼓舞,鼓舞又為激情提供了能量。隻有當你賦予你所做的工作以重要性的時候,激情才會應時而生。即使你的工作不那麼充滿樂趣,但隻要你善於從中尋找意義,也就有了激情。
行動準則:
在不考慮主觀因素的情況下,每個企業的老員工都可能成為“沉澱階層”,這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結果。加入主觀因素後,這個問題就不同了。
樂觀的人,能在沉澱的身份標簽下,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以此來維係自己對工作的熱情。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的時候,他便會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這時候,他的自發性、創造性、專注精神等便會在工作的過程中表現出來,形成良性循環,“越老越有價值”。悲觀的人就容易喪失鬥誌,如同“三歲看老”一般,認為今天的自己就是未來的自己,然後由“沉澱”而變成“沉淪”,使得整個人的工作氣勁完全被磨滅,最終走入一個發展的死胡同,企業也不得不將這種人淘汰出局。
因此,避免這個問題惡化的最佳方案就是保持樂觀心態,然後積極進取。不失鬥誌、不失信心、不失能力,這樣才能不失自己的事業。
第四章 誠信,個人立身之本
誠信是個人的立身之本,古代聖賢對此早就有深刻的認識。孔子告誡我們“主忠信”,意思是為人處世必須以忠信為主。看到歐美國家建立的誠信社會,市場經濟高度發達,跨國企業基業長青,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我們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從自身做起。整個社會變得誠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自身做到誠信則是相對容易的,讓我們行動起來,以最高的職業道德來約束自己,做一個誠實而正直的職業人!
——摘自《誠信從我做起》
美國哈佛大學行為學家皮魯克斯在《做人之本》一書中指出:“做人不是一個定下幾條要求的問題,而是要從自己的根本開始,把自己變成一個以德為本的人,否則你就絕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更談不上成功的人生,反而會讓人生塌方。”
品德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極為重要,無論你是處於底層、奮戰一線的普通員工,還是身居高位、垂範下屬的管理者,品德賦予了我們生命的方向、意義和內涵,構成了大家的良知,使人明白事理,讓我們在麵臨重要抉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可以說,作為一名員工,要想像老板一樣,首先必須從“德”字開始,修煉老板心態,樹立有德之人的品牌,這樣才能成大事。
華為內部一直流傳著一個員工在洛杉磯出差的地鐵見聞。洛杉磯的地鐵基本是無人售票,乘客乘車時,隻需主動到售票機上購買車票,整個車站內基本上見不到乘務人員檢票,任何一個車站裏也沒有檢票設備,唯一能見到的工作人員就是地鐵駕駛司機。即使你需要坐10站地,卻隻買了5站地的票,最後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不買票也可以上車。然而,洛杉磯人總能非常自覺地主動購票乘車,井然的秩序讓人覺得,安檢人員與設備的存在,隻會破壞這種約定俗成的紀律,影響乘客的順暢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