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敬業篇 汗水流多了,就不會因為貧窮而落淚(2 / 3)

(1)利用低價貨帶動高價貨銷售

許多潮汕批發商麵對的是做小超市與小店生意的客戶,後者往往處在下遊。為了吸引下遊客戶,潮商經常用暢銷的產品作為誘餌,故意虧本出貨,引來更多的小店進貨;而小店不可能隻進這一種貨,肯定也要批發其他高利潤的產品,於是潮商在整體上還是賺錢的。由此不難理解潮商的經商技巧:故意把一兩種最暢銷的產品低於成本價銷售,造成整個賣場價格便宜,也能帶動其他高利潤產品的銷售。

(2)彼此換貨,實現優勢資源互補

彼此換貨是潮州商人慣用的技巧。手中掌握著優勢資源的潮商,往往有許多關係密切的同行,大家彼此信任,互相幫襯。在這一背景下,潮商手中掌握了優勢資源,往往會互通有無,經常與另外一些同行業的夥伴低價換貨。由於他們各自都能從廠家拿到最低的價格,這樣他們就通過低價交換在此行業多了幾種最低價的產品資源,就這樣,潮商有了更多的客戶,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3)利用銷售返點盈利

為了激發經銷商的熱情,許多潮商都有返利政策。當銷售到達一定程度時,為了拿到返利,潮商就以低於進貨價出貨充量。而潮汕人都有算賬的天才,賺多少、虧多少,最終手上的現金如何得到最大的利用與增值,他們心裏算得很清楚。於是,低價出貨就成了一種商業促銷手段。

潮商發財經

潮汕商人善於經商,是因為他們頭腦靈活,手法靈活,以達成目標為指針,千方百計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做生意沒有固定的方法和套路,采用這種方式不行,就應該主動想想問題出在哪裏,然後采取新的手段大膽嚐試。

由此看來,思路活了,辦法就有了,再大的困難和挑戰也不成問題,自然能夠把生意做好,甚至采用常人難以理解的經營套路,也能有賺頭。

店鋪轉軌,生意照樣長久

風水輪流轉,既有財運到來的時候,也有財運離開的時候,所以想要生意永遠長久,難上加難。

肯用心思去思考未來,當然成功幾率較失敗的多,且能抓到重大趨勢,賺得巨利,便能成為大贏家。

按中國坐商的傳統經營觀念,一間商店做開了某種生意,考慮的就是怎樣把生意做大做長久,一般不輕易改變經營內容和經營定位。

但是,喜歡開店的潮汕人卻打破了這一戒律。他們總是不斷轉軌,在市場最高點獲取紅利,並且生意始終保持了長久發展的態勢。

潮汕商人盈利的奧秘在於,他們的轉軌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舉棋不定,而是經營內容跟隨當地市場需求變化,采取靈活的定位。

做生意要跟趨勢,是潮汕商人的生意經。做趨勢如同雨前建塘,掌握將來的發展,做短時間內沒有競爭的產品或服務,滿足特定市場需求,就能在特定時刻沒有競爭對手,讓自己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看清形勢就能及時地把握時事的動向,可以搶占先機。盡管生意的內容不斷在變,但是並不影響潮商持續獲利。

在深圳,當年的怡景花園小區剛剛建起,潮汕人看準新居家裝的空檔,立即潮水般在周圍開起了係列店鋪。各種裝飾材料店、五金店、窗簾店等滿街都是,新居民立刻成了他們的財神爺。過了一兩年後,等小區居民已經住滿了,潮汕商人們又及時改頭換麵,所有的裝飾店全變為餐廳、藥店、日雜店、服務店、發廊等,照樣賺大錢。

正如香港首富李嘉誠所說:“我的成功之道是:肯用心思去思考未來,當然成功幾率較失敗的多,且能抓到重大趨勢,賺得巨利,便成大贏家。”

不過,潮商也提醒人們,開小店固然有“船小好掉頭”的一大優勢,但老是盲目不切實際地“掉頭”,產品不定型,顧客不配套,服務跟不上,銷路打不開,那麼,“船”就會在商品經濟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甚至有撞上礁石或卷進漩渦而沉沒的危險。

因此,店鋪轉軌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市場調查和研究,科學決策,牢固把握市場發展趨勢,從而避免盲目地趕時髦。

潮商發財經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也適合於市場競爭中的商業經營。任何一家店鋪,不管曾取得多少驕人的業績,也不管曾有過多少輝煌的成就,如果不能繼續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那麼仍然會遭遇失敗和困境,最終被市場淘汰。跟著市場轉,主動適應變化的市場,才能主動掌握商業機會,並獲得持續盈利的機會。

“渠道”讓小店做成大產業

經營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很不簡單。

現代商業的本質是銷售。從某種意義上說,做渠道就是做市場。良好的渠道建設能讓企業具備強大的鋪貨能力、配送能力,從而牢牢占領市場終端,在市場銷售中占據有利位置。

一間百平方米的小店,經過黃光裕的打理,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集團——國美電器,在各大城市擁有1300多家門店,年銷售能力達1000億元以上。潮商黃光裕的這一成就,來自於對“渠道”的深刻理解,以及渠道建設。

具體戰術是,強調對中心城市和附近區域的快速覆蓋:每進入一個城市就開始密集開店,從一線市場一直覆蓋到二線,力圖以快速和最大程度地獲得該地區的市場份額,等到份額確立後再逐步調整運營,梳理流程和建設管理後台。

潮商認為,做生意的第一步就是市場布局。市場布局要有雄心壯誌,要放眼全國,要打大市場,在全國範圍內建立渠道和市場,要全麵撒網。

有了市場布局,抓好“渠道”這個核心,就能把小店做成大產業。為什麼有的潮汕商人從來沒有做過廣告,但是卻在消費者中贏得了很好的知名度?歸根結底是渠道功夫做得好。

在中國市場做營銷,有一個訣竅,就是渠道的數量,或者說經銷商的數量,甚至是終端的數量多少,往往決定一個公司銷量的多少,分銷的密度和廣度,就代表了公司的銷售良好度。

在初級市場,渠道數量特別是終端數量,比質量更重要,怎樣快速擴張渠道和終端的數量,在全國範圍內密集布點,廣種薄收,打好渠道數量戰,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精明的潮商從小店做起,站穩腳跟後就瞄準大市場,通過抓渠道把自己的生意做大,顯示了他們對市場的深刻領悟能力和駕馭能力。

潮商發財經

心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中國市場處處都是機會,潮汕人不會總是守在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裏打轉轉。他們放眼全國,從小地方開始,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大企業,走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家之路。

盡管沒有從事生產製造,但是潮商做渠道、搞連鎖,把市場這塊蛋糕做得格外大,真正實踐了《陶氏商經》裏的經商格言:坐賈行商,貴在知市。

沒有不賺錢的行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話說起來好聽,做起來卻很難辦。

再容易做的生意也有虧本的,再難做的生意也有賺錢的!!我是做小超市的,有的朋友跟我抱怨說不好做,但是我這裏每個月都有盈餘,做得很穩定。

許多人看不起小店生意,但是潮商認為,小店最有生命力。因為,那裏賣的都是人們最需要的東西,比如食品、飲料、香煙、洗衣粉、衛生紙等日常用品。隻要周圍有人居住,小店就不愁銷路。

還有的小店專做某一行業,提供特定的產品或服務,滿足了特定人群的需要,也有其存在的價值。用潮商的話說,沒有不賺錢的行業。

人們常說這一行不好幹,那一行不好幹,總是感覺這個行業飽和,那個行業飽和。為什麼自己做的時候感覺力不從心,別人做的時候卻有聲有色?

其實,隻要你去幹,肯吃苦,肯動腦子,都能幹出來,哪一個行業裏都有賺錢的,也有賠錢的。在飽和的市場有人賺錢,也有人不賺錢。

一位潮商說:“再容易做的生意也有虧本的,再難做的生意也有賺錢的!!我是做小超市的,有的朋友跟我抱怨說不好做,但是我這裏每個月都有盈餘,做得很穩定。”

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判斷一個市場喪失了生命力,更不能因為店麵小就不好好經營,因為任何市場都是多層次的,可能那些撥雲見日的商業機會正從看似黯淡的行業裏探出頭來。

潮商發財經

一個行業,無論發展到什麼階段,也不管它的從業人員有多少,行業總體是否盈利,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商業機會。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行業,市場上都存在尚未滿足或尚未完全滿足的需求。

如果一個商人能走出市場定位的誤區,率先發現這個領域,抓住機會並大膽投入,必將財源滾滾。潮商會做生意,首先在於他們不以店麵、生意大小論短長,而是瞄準機會、努力行動,他們贏在觀念上。

用個性營銷抓住客戶

做小買賣的商人,談不到營銷,那是大企業才有的經營課題。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特色,你的產品和服務更有針對性,就能在同行中技勝一籌,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個性化營銷策略的巧妙運用。

任何東西到了潮汕人手裏,都能變成賺錢的機器。因為他們擅長個性化營銷,賦予產品獨特的價值,無論這種優勢來自於技術、品牌,還是概念。

汕頭市亞強有限公司總裁陳煥強,開發了一種環保殺菌清潔機。他是這樣分析自己的產品特性的:“我們的產品有大、快、純三大特點,用很少的清水就能噴出很多蒸汽,細菌被殺死後變成蛋白質,流入土地江河後能作為植物魚類的養料,所以這種節水、無毒、無汙染、無廢水的環保殺菌清潔機是不會沒有市場的。”

2001年,陳煥強帶著亞強蒸汽殺菌清潔機參加了一個商品交易會。盡管沒有豪華的展位,但是陳煥強仍然信心十足地登場了。當許多客戶圍攏過來後,他即興發揮,用一台蒸汽殺菌清潔機往垃圾桶一噴,白色水霧頓時四起,引來了許多人的目光。

最後一天,一位西班牙客戶以每台30元美金的價格,當場定了1760多台。後來,陳煥強又以低成本贏得了更多訂單,業務越來越廣。

潮汕商人善於把一個新產品推銷給別人,這種敏銳的市場感覺是他們製勝的關鍵。對市場理解深刻,能夠把握消費者的心理,就容易有針對性地製定營銷策略,有的放矢。這就是一種做生意的本領。

那些開小店的潮商,之所以從小生意中賺到了大錢,也在於他們善於個性化營銷。比如,他們能夠根據周圍消費群體的特點,推出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最大限度滿足目標群體的需求。這樣一來,在別人手裏不賺錢的小店,經過潮商的運作,就成了搖錢樹。

具體來說,個性營銷在商業上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麵:

(1)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在傳統的目標市場營銷中,消費者所需的商品隻能從現有商品中選購,消費者的需要可能得到滿足,也可能得不到滿足。通過個性化營銷,消費者可以真正實現以自我為中心,選購自己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甚至向經營者提出具體要求。商家在服務消費者的特定需求時,也實現了交易,獲取了利潤。

(2)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潮商的商業實踐表明,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誰的產品最能滿足顧客需要,誰就最終贏得市場。善於理解特定市場的需求,並提供有針對性的產品和服務,商家就能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獲得更強大的競爭力,牢牢占據市場的優勢地位。

(3)充分體現現代市場營銷觀念

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就是“顧客至上”,顧客永遠是正確的,而個性化營銷正是要求一切從顧客需要出發,通過與每一位顧客建立良好關係。對商家來說,開展差異性服務,正是現代市場營銷觀念的具體表現。潮商的成功,其實是抓住了現代市場營銷核心的結果。

(4)帶來經濟效益,實現盈利目標

潮商通過個性營銷展現了自己的財技,證明了他們對市場的深刻理解能力。個性化營銷牢固地把握住了市場機會,所以商家始終動態把握市場需求,不會造成產品積壓,縮短了再生產周期,降低了流通費用,這一切都提升了經濟效益。

潮商發財經

個性營銷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進一步細分化和個性化的必然要求,它強調商家必須滿足顧客個性化的需求,代表著當今商業營銷的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趨勢。

潮汕商人做生意夠厲害,從本質上說是因為抓到了問題的核心,把握了市場競爭的關鍵。這樣一來,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店在他們手裏可以變成盈利的武器,一個不起眼的產品能夠成為淘金的法寶。

一定跟顧客修好緣份

今天來買我的貨,明天不知道到哪裏去選購,所以每天隻要保證多做成一筆買賣就足夠了。

如果能賺十分利,就隻取九分,讓一分利給對方,使買賣雙方都眉開眼笑。

做生意,要處理方方麵麵的關係。潮商認為,商家與顧客的關係是最直接的和最經常的,不把這個最重要的關係處理好,其他的一切都顯得無意義。

人們常說,顧客就是上帝。潮商不僅把這句話放在嘴邊,更落實到生意的各個環節,時時想著顧客的利益,而不僅僅想著如何將錢從顧客的口袋裏掏出來。

與顧客修好緣份,是潮商的生意經。人緣就是財源,大家都對你信任,喜歡你的商品和服務,那麼就抓住了客源,贏得了商機。

潮商認為,與顧客修好緣份有兩點需要注意:

(1)提供顧客滿意的產品

許多潮商做生意,無論是開店鋪,還是生產產品,都會在操作中征詢許多顧客的意見,然後改進自己的產品、服務,沒有絲毫的不情願和拖拉。

親自登門拜訪客戶,更是潮商的一門基本功課。他們根據客戶的建議,作出了多項改進措施,結果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總是保持著高增長,自己的店鋪總是成為別人眼裏的搖錢樹。

(2)為顧客負責

羅伯特·約翰遜在1886年創建強生公司的時候,給公司製定的目標是:“減輕痛苦和疾病”,而不是賺取最大利潤。潮商在做生意的時候,也習慣給自己設定一個核心價值觀,首先把顧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們認為,對顧客負責,對方認同你,自然會購買你的商品,願意和你做買賣,至於盈利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潮商發財經

中國有句古話:“小才不知有緣,不懂用緣;中才知有緣,但不善用緣;隻有大才,知緣而且善用緣。”這句話正是“人緣就是財源”的生動寫照。潮商也認為,做生意的秘訣就是用“心”和別人交朋友。

靠交情能令一切水道渠成,而粗俗的拉關係或者利益交換,隻能是短暫的利益共生。首先,不能把人際關係當成生意來做,但是當你用心的嗬護這些關係的時候,回報是自然的。每個人都是很精明的,你必須用真誠對待別人,關心別人,對方才能接受你、信任你,對你的產品和服務買賬,永遠都要牢記:人緣就是財源。

牢記“賺\\u003d轉”的經營法則

投資要追求利潤回報,而做大項目才會有這種良好的預期。

7天一次的超高速庫存周轉,使其大賺鈔票;庫存超過7天,產品立即處理掉。許多產品永遠在跌價,如果貨物3個月沒賣掉,那就是損失;如果7天賣掉,就能賣到最好的價格、最好的利潤。

潮汕人做生意,喜歡快進快出。什麼來錢快就幹什麼,什麼來錢容易就幹什麼。注重效率,讓潮商在同樣的時間裏得到了更多利潤,也迅速積累起發展所需的資金。

潮汕人喜歡掙快錢,其實是他們的一種商業傳統。與其他商人囤積居奇的經營方式不同,早年的潮商隨“紅頭船”輾轉各地,必須根據風信定期啟航,要求必須在短期內完成交易。

在帆船時代,一切航行均由信風做主。5-9月吹西北風,11-3月吹東南風,潮商每到一地必須在季風轉換之前做完生意,以便季風轉換時乘船返回。因此,如果不能在三個月內完成交易,就要等到第二年才能啟程返回。於是,他們往往采取低價拋售等手法,快速出貨。

這樣一來,潮商養成了視時間如金錢,注意效率,喜掙快錢的商業性格。低廉的價格使得潮商在東南亞市場更有競爭力,從而讓他們的生意做得更大。

今天,許多經商的人會問同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生意最賺錢?然而,我們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怎樣才能在同一個行業中賺到比別人更多的錢?因為,這才是每個生意人終生追求的生意經。

潮商給我們的啟示是:資金周轉快的生意最賺錢。或者說,在同行業中你的資金周轉比別人更快,你就最賺錢。

天下的任何生意,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旦從事了某個行業,目標客戶群就固定了,此時你日思夜想的是就是盡快把東西賣掉。因為每周轉一次,你才能達到經商的根本目的——賺錢。周轉得越快,賺的錢才越多。

由此可見,如果說企業的本質是執行,那麼生意的本質就是周轉。事實上,“執行”和“周轉”都是一種技巧,是技巧就有千變萬化。潮商無論開小店,還是做貿易,都喜歡在提高周轉速度上動腦子。

(1)“轉\\u003d賺”,這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商業特征。

(2)“賺\\u003d轉”,是這個時代越來越多暴富者遵循的商業準則。

過去,最有效的賺錢手段是賣高價——提高利潤率。今天,最顯著的賺錢手段已變成賣低價——提高周轉率。過去利潤高但是最終賺錢少,因為賣得少;今天利潤低但是最終賺錢多,因為賣得多。

潮商做生意不分大小,最看重周轉速度。在他們眼裏,資金周轉快的生意最賺錢。這恰恰說明了一個道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意,往往蘊含著商業世界中最大的真理。

許多潮汕人最開始都做小本生意,但是他們能迅速積累起資金。秘密也可以歸結為周轉速度快,帶來的高利潤率。

一位潮商說:“賣鴨蛋遠比賣文具賺得多。鴨蛋雖然利潤薄,但最多兩天就周轉一次;文具雖然利潤高,但有時半年甚至一年都賣不掉,不但積壓成本,利潤更早被利息蛀蝕一空。鴨蛋利薄多銷,所以利潤遠遠大於周轉慢的文具。”

潮汕人即使做不起眼的小生意,也能賺錢,超過同行競爭者,道理就在於薄利多銷。即產品售價定得比同行低,雖然利潤低,但客戶量增加,資金周轉快,庫存少,經營成本大為降低,實際獲利大於同行。

商業世界裏有一個普遍定理:資產收益率=利潤率×周轉率。潮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這一商業規律的出色把握。庫存一多,資金周轉就會減慢。庫存再多,資金周轉就是做夢。潮商認為,不同的生意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都可以歸結為“周轉”。

今天,資金周轉率的競爭已經成為現代商業競爭的核心,所以每個商人必須時刻清醒地知道:第一,你有多少錢每天躺在倉庫裏睡大覺?庫存資金的有效利用率是多少?第二,你的資金每年周轉多少次?每周轉一次,你的收益有多大?一句話:怎樣才能讓你的資金周轉得更快?

潮商發財經

提高周轉速度,是新時代商業世界的基本要求。商品短缺時代,“囤積居奇”就能發大財,然而今天誰這樣做,誰就會賠本。

在商品過剩、現金為王的今天,最重要的發財手段就是在產品更新換代之前快速出手、多多出手,低價格已經成為最有效的競爭武器。

商人要有一股狠勁兒

跟誰過不去,都別跟自己過不去。生意人要懂得變通,而不是頑固。

做生意,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想到了就要做,讓自己勤奮一點兒,才能得到好的結果。有了好想法不付諸實踐,夢想永遠隻能是夢想。

經商要麵對風險,要四處奔波,要經受挫折,如果沒有一股狠勁兒,如果不能自始至終勤勤懇懇,恐怕不會實現財富夢想。

對自己狠一點兒,這是潮商多年經商的心得。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理念,激勵著他們一次次突破自我。

英皇鍾表集團主席楊受成,就是憑借身上的一股狠勁兒,贏得了世界名表大亨的激賞,才獲得分銷權,從而取得今日成就的。

20世紀60年代初,楊家的鍾表店在香港小有名氣,但是對歐米茄、勞力士等名表的分銷權,根本無法涉足。20多歲的楊受成不願墨守成規,親自到歐米茄表香港區代理的安天時洋行,拜見瑞士籍猶太裔老板Abert Barceha,懇求獲得歐米茄的分銷權。

結果,對方拒絕了這一請求。不過,這個猶太人很看好楊受成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和那份熱忱,於是隨便說了一句:“將來或許考慮給你歐米茄副廠的天梭表的分銷權。”

換做別人,隻會認為這是推脫之辭,也就死心了。但是,楊受成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他把這句話記在心裏。在以後的日子裏,每個月總有幾天要到這個商人家做客,每次登門必然詢問天梭表的代理分銷權問題。

時間一長,這位猶太商人終於被楊受成感動了,把天梭表的代理權給了他。就這樣,楊受成獲得了可觀的銷售利潤。日後,楊受成又成功地獲得了歐米茄表、勞力士副廠帝陀表、勞力士的分銷權,奠定了英皇表行在同業中的霸主地位。

在許多時候,機遇確是明明白白地向著每個人走來的,人們也是看清它可能帶來的多種結果。但最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抓住了機遇,不肯辛勤付出的人錯失了機遇。因此,一個商人的態度如何,是否執著、勤奮,決定了他在商路上能夠走多遠。

潮商認為,做生意,想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想到了就要做,讓自己勤奮一點兒,才能得到好的結果。有了好想法不付諸實踐,夢想永遠隻能是夢想。是否勤奮,能不能立即行動,這是一個商人的品性問題。做生意都必須從好的想法開始,而差距就在於,成功的商人把好的想法變成了現實。而那些隻停留在夢想中或者是遲遲不肯著手去做的人就會失敗。

(1)有冒險精神。作為一名生意人,沒有足夠的冒險精神,看不到大利益,總害怕吃小虧是不行的。一旦你覺得某個目標值得一試,那就果斷地開始著手,不要優柔寡斷。暫且不要為那些困難而心存顧慮,這樣你會放不開手腳。想到了就要做,分析出商機就出手,這就像行走於漫漫長路,你要做的不是擔憂前麵的路有多漫長,有多坎坷。盡管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行。隻有這樣才能產生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動力。

(2)立即行動。很多人有抓住市場的眼光,也有善於思考的頭腦,但就是邁不出開始的那一步。他們老想著前麵的困難有多少,可是,越是猶豫不決,困難看起來越是比實際的多。還有很多出類拔萃的人才,他們好不容易把握住了市場動態,但施行時卻被自己的上層決策者所耽擱,最終讓別人占盡了先機。

(3)不放棄的精神。做生意要有一股執著不怕困難的精神,這樣做可能很苦、很累,但是卻不能少。執著精神是一種毅力,當別人因為困難而退縮的時候,你能堅持下來,不因懶惰、恐懼而放棄,那麼就能得到機遇的眷顧,笑到最後。

潮商發財經

人們常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背後的潛台詞是,人們習慣放縱自己,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而對他人過於苛刻。這是人的一種普遍心理。顯然,一個商人如果不能嚴於律己,那麼就與常人沒有區別,想在商業世界裏取得卓越的成就也就是異想天開了。

對自己狠一點兒,這是許多潮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招。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達目的不罷休,一次次超越了自己,生意也越做越大。對自己狠一點兒,其實就是克服自己的惰性,在完成自我監督的過程中,在商業上有所建樹。

一無所有造就自立精神

什麼都沒有的人,往往對這個世界麻木了,甚至喪失了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一個人隻有依靠自己,具備相當的實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潮商是華人世界中最富有的人,在成功之前,他們也是最貧困的人,一無所有。

近代潮汕海外移民,無論是破產的農民,還是“契約勞工”和自由移民,開始都碰到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遭受了非人的困苦。比如,他們身處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生活習俗不同,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為此,海外移民要從做苦力開始,才能生存下來,因為他們身無分文。一無所有,既讓潮汕人飽嚐了生活的艱辛,也造就了他們的自立精神。

因為貧困,所以渴望財富;因為一無所有,所以希望做生意改變命運。潮汕人這種純粹的想法,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依附於他人。每一個潮汕人幾乎都是一個小老板,他們一步步慢慢積累,把生意做大,在自立中獲得了財富,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在潮汕地區,民營企業特別多,這裏的人不等、不靠,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賺錢,過上好日子。在海外,在全球的每個角落,到處都有潮汕人,他們在生意場上都取得了成功,與其具有強烈的賺錢欲望是分不開的,“自立”無疑是賺錢的第一步。

英皇鍾表集團主席楊受成,也是自立自強的典範。十二那年,他目睹了父親在一夜間傾家蕩產的慘景。當時,債主臨門,一家人受盡了百般羞辱。這件事使楊受成一下子長大了,也懂事了,他立誌以後一定要出人頭地,替父親爭口氣。中學還沒畢業,楊受成就幫助父親做生意,走上了經商之路,並摸索出一套賺錢的絕技。

祖籍潮州市潮安縣的吳清亮,是出生在新加坡的潮人。早年喪父,與母親、姐弟相依為命,這種清貧的生活讓吳清亮懂得了凡事要靠自己。白天,他做小生意養家;晚上,他刻苦讀書,立誌振興家業。1945年後,吳清亮投身商場,曆盡艱辛,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產業。

無數潮商的創業故事,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啟示:

(1)不留後路,反而能搏出一條出路

潮汕人選擇創業,最初的動力來自於生存壓力,他們渴望改變自己的命運,掌握未來的生活,所以義無反顧地投身商海。因此,當你在生活中一無所有,甚至麵臨巨大生活壓力的時候,完全可以把這種壓力轉化為動力,冷靜下來分析對策,會找到一條生路。正如台灣首富郭台銘所說:人在困苦的時候,頭腦會特別清醒。

(2)最大的保險來自於自己

越是一無所有的人,越渴望獲得安全感,渴望有所依靠。有的人經濟拮據,卻熱衷保險,就反映了人們求穩定的心理。其實,最大的安全來自於自己,外界的東西都是不可靠的。潮汕人孤苦伶仃的時候,沒有去要飯,反而做起了生意,他們就是要靠自己贏得安全,自己給自己上保險。

(3)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對財富、社會地位的渴求和“實現自我”。很可惜,許多人在生活壓力麵前,拋棄了曾經的激情,甚至自暴自棄。潮汕人認為,人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隻要你不放棄,沒有人可以逼迫你妥協。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都要對財富抱有一份渴望。當然,最重要的是你去行動,改變現狀。

潮商發財經

一無所有的人,很難充滿自信,甚至擁有遠大夢想。當然,潮汕人例外,他們遭遇困境的時候,反而能揚起財富夢想,樹立自立精神。人窮誌不短,來自於潮汕人對現實的深刻洞察。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機會,關鍵是要有發現機會的洞察力。

此外,創業的風險未必比打工的風險高多少,而其收益卻要高很多。因此,一無所有的時候,潮汕人首先擁有了自立的心態,即使是打工,他們也樹立了當老板的理想,不會一輩子給別人打工。

創業信條:愛拚才會贏

凡事隻要努力了就行,隻要自己盡力了就無怨無悔。

你們每周才幹5天,我們日夜幹,每周勞動8天,勤勞吃苦是致富的第一把鑰匙。

潮汕人外出做生意,大多是是生活所迫。由於沒有什麼根基,他們往往做小投資,以小商小販的方式開始創業。

如果手裏有10塊錢,潮汕人通常會拿出一半作為申辦執照的手續費,另一半作為啟動資金。為了賺錢,他們可以一毛一毛地講價,工作起來非常辛苦。

到外地謀生的潮商,一無所有,他們必須艱苦創業,勤勞吃苦,以獲得在異地安身立命的條件,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李嘉誠、謝國民、陳有漢等商業巨擘,靠小生意起家,並一步步發展壯大,憑借的就是勤勞吃苦的品質。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勤勞吃苦幫他們積累了經驗,積攢了資金,最後集腋成裘,締造了自己的商業帝國。

泰國“影業大王”辜炳標,是一位海外潮商。他出生在泰國,因家境貧窮,很小的時候就靠當雜工而維持生計,嚐盡人間辛酸苦辣。

生活經驗告訴他,經商是財力的來源,是改變人生命運的手段,於是他立誌從商,出人頭地。18歲那年,辜炳標用省吃儉用積蓄下來的800銖泰幣開了一間咖啡店,不久又與友人合資開設一間電影院。

經過幾年經營,辜炳標發現電影院很有市場潛力,更重要的是自己在這上麵很有感覺。於是,他以先租後買的方式擁有了一家電影院。勤勞儉樸,策劃有方,經營得法,辜炳標的生意一帆風順,很快擁有了全泰國100多家電影院,成為當地商業大亨。

在商業運作管理上,潮汕商人更多的是崇尚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強調“愛拚才會贏”。通常,他們會帶著一家人搞創業,一家人一起努力拚搏,強調“義氣”上的團結,即使遇到再大的苦難,大家團結一心,也能渡過難關。

經商就像是一場接著一場的體育比賽,要想不被淘汰,隻有不斷進取拚搏。潮商都是草根出身,他們白手起家,一無所有,不拚搏進取,難以超越自我,很難改變命運。

此外,麵對競爭對手,你要拚搏,比對方做得更好,才能贏得市場;遇到困難,你要拚搏,不能低頭,才能渡過難關,等等。

可以說,潮商的一切,都是“拚”出來的。從無到有,從打工仔到大老板,一切皆有可能,關鍵是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敢於行動的勇氣,能夠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的潮人漂泊到巴黎,若幹年後打造了一條繁華的華人街。有些法國人問:“我們在巴黎工作多年也沒富起來,你們為什麼發展那麼快?”潮汕人回答:“你們每周才幹5天,我們日夜幹,每周勞動8天,勤勞刻苦是致富的第一把鑰匙。”

許多潮汕人每天平均工作12個小時以上,是出了名的拚搏一族。這股勤勞刻苦的韌性,主要來自三個方麵的影響:

(1)地理曆史因素的影響

潮汕地區東南麵海,其他三麵環山,是一個內陸比較封閉,卻有很長海岸線的地方。這裏人多地少,生活條件非常艱辛,為了求生存,潮汕人形成了勤勞刻苦的個性。

(2)曆史宗教文化的熏陶

潮汕人重教重宗,儒家學說、佛家教義在本地區流傳甚廣,做人要勤勞耐苦,克勤克儉,後世才能有好生活等理念深入人心。在創業過程中,他們白手起家,勤勞儉樸,成為人人奉行的一種文化。

(3)海外潮人秉承勤勞刻苦的品質

潮人移民海外以後,帶著強烈的謀生意識。為了早日擺脫貧困,他們隻能出賣苦力;即使有了積蓄,開始做生意,他們也要拚搏進取。一方麵勤勞刻苦,一方麵又節衣縮食,留些本錢,成為做生意的原始積累。

潮商發財經

俗話說,勤能補拙。一項針對海外華人富豪的調查顯示:潮汕籍富豪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於他們性格中勤勞刻苦的品質。

最典型的例子是李嘉誠,這位潮汕人少年貧困,沒讀什麼書,成功全憑勤勞與智慧。潮商認為,勤勞可以彌補資金、技術等許多方麵的不足,在競爭中獲取比較優勢。對一個一無所有的人來說,如果他不勤奮,那就無可救藥了。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

一個人特別能吃苦,不一定有好的回報,許多時候付出與收獲不是成正比的。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當身處逆境的時候,一定記得勤奮刻苦,並堅持做好當下能做的事情,為未來做準備。

潮商認為,做生意要有吃苦的準備。尤其是在早期創業階段,沒有排除萬難的信心和決心,很難在商場站住腳,堅持到勝利來臨。

潮商一心要改變自己打工的命運,所以他們特別能吃苦,可以付出比別人百倍的艱辛和努力。一旦通過辛勤勞動積攢起資金,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自己的事業,創辦自己的企業。敢於吃苦的精神,加上發誓創業成功的誌向,成就了潮商從無到有的商業傳奇。

香港“牛仔褲大王”馬介璋,原籍潮陽,1949年隨父母到香港。當時,父親與別人合夥經營米店,僅僅能夠維持家裏七個人的生計。

中學畢業後,馬介璋到母親打工的一家毛衣廠為毛衣“抓毛”,即將毛衣的毛抓起,使毛衣更加保暖。第一天上班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懂,於是請教母親,結果被老板撞上,以貪玩為由被炒了魷魚。

年輕氣盛的馬介璋無法接受這個現實,上班第一天就被辭掉,這個打擊也太大了。他不服氣,不認輸,發誓要出人頭地。當時,他安慰母親:“終有一天我要開一間比他大十倍的工廠。”

馬介璋很快找到了第二份工作——當牛仔褲裁縫的學徒。接受第一次失敗的教訓,他機敏起來,很快成了熟練工,堅持每天工作18個小時。

兩年後,馬介璋積蓄了1500元,開始創業。他先把牛仔布料外發給家庭主婦加工,再收回自己負責“上褲頭”等工序,從中賺取差價;接著,為外商加工,建起了l萬平方米的達成製衣工廠,組建了達成集團。

有人對潮商關於“個人成功因素”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堅強的毅力”被認為是潮商成功最大的因素之一,這說明“愛拚”的堅強性格是潮商的普遍特征,是他們能夠從無到有,邁向成功的基石。

潮商能吃苦,敢創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有一顆追求卓越的心。雖然一無所有,麵對別人的奚落,承受著艱難困苦,但是內心的堅定讓他們執著、無畏。李嘉誠談到自己年輕時刻苦的勁頭,這樣總結道:“其實年輕時我很驕傲,因為我知道,我跟他們不一樣!”

潮商創業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不甘心平庸,並為之努力。“富豪本無種,人人當自強”,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再苦也不怕,再累也值得。

有句話說得好: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一旦認準了方向,就全力拚搏,不折不扣地把事情做好。這種執著的信念、堅定的執行,是創業者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它確保了你行動起來,使自己的想法和邏輯得到驗證,而不管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

潮商發財經

潮商在一無所有的時候,能夠看到未來,敢於拚搏進取,首先贏在心態。他們總是用積極的心態去麵對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人,在一切艱難險阻麵前,總是能夠用理智的思考、樂觀的精神、充實的靈魂和瀟灑的態度支配自己的人生。潮商心態好,能夠不斷克服困難,所以能夠不斷走向成功。

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會吃苦

做生意就是為了少吃苦,甚至是不吃苦。有錢了,自然不再為辛苦的日子煩惱。

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好高騖遠,隻要有創意,做事肯投入,又肯下苦功,一定會有出人頭地的日子。

經商本身就是一件很苦的事,現代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有的人吃了苦,付出了,刻苦了,不一定就結甜果子,還存在一個會不會吃苦的問題。潮商李嘉誠從一個街頭推銷員到今天舉足輕重的商業領袖,不僅僅是“吃苦”兩個字那麼簡單。

1946年,李嘉誠離開了中南公司,開始在一間小五金廠做推銷員。他做推銷總是獨具心思。當時,眾多的推銷員隻著眼於賣日雜貨的店鋪,而他直接向酒樓旅館進行直銷業務,每次要貨就達100隻,但是向中下層居民區的老太太推銷,賣一隻卻等於賣了一大批,因為老太太都是義務推銷員。結果,五金廠生意興旺。

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李嘉誠後來到一間小工廠——塑膠褲帶製造公司做推銷員。他充分利用當茶樓跑堂時的腳步功和察言觀色的本領,再加上他富有針對性的說服方法,一年後的銷售額達到第二名的7倍,18歲就被提拔為業務經理,兩年後晉升為總經理。

許多人無法想象,尚未成年的李嘉誠推銷術可謂奇招迭出,爐火純青。比如當時,一家新旅館開張,李嘉誠的同事在旅館老板處碰了一鼻子灰,可是李嘉誠卻不一樣,他會觀察,會思考,並且最後迂回包抄從老板兒子的身上打開了缺口。雖然,李嘉誠也曾碰釘子,但他用坦誠請教的招數拔掉了釘子。後來,由於鐵桶在與塑膠桶的遭遇戰中落敗,因而李嘉誠看準塑膠業的勃興,毅然投身塑膠行業。

特別是李嘉誠推銷塑膠灑水器時,能不動聲色讓產品本身說話。他又主張推銷產品的同時,更要注意推銷自己。強調推銷員自身的包裝,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李嘉誠在做生意時,有意識去結交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

不難看出,李嘉誠是一個很有抱負的商人。他不僅能吃苦,而且會吃苦。後來,他創辦了長江塑膠廠,開始了他事業成功的裏程。在那裏,他將自己多年來學習和觀察到的生意經驗和技巧運用於工廠的管理,終於獲得了成功。

許多傑出的潮汕商人大多因為家道艱難而遠走南洋,他們憑著刻苦耐勞的精神,頑強地經受著艱苦的磨練,一點一滴地積累著原始資本。他們的創業史,印證著“銅錢出苦坑”的俗語。總結眾多潮商成功的原因,在所有因素中,“勤勞”排在了第一位。

做生意需要靈活的頭腦,精明的算計,從根本上說,並不是“排汗的過程”。但是,對生意的理解,對市場環境的熟悉,原始資金的積累,又離不開多流汗。

潮商認為,一個人不願意流汗水,而想掌握經商的要義,做成大買賣,那是無法想象的。先流汗,日後就會少流淚;汗流多了,自然懂得生活的艱辛,明白生意的難求,從而學會動腦子去賺錢,這是一脈相承的。

商海中有這樣一句話:“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當我們準備創業時,必須了解自己的優點,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吃苦不能偏離了方向,要會吃苦,否則就會使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一無所成。

男子漢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會吃苦。人無全才,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作為商人,要了解自己的優點,發揮自己的潛能,做適合自己長處的生意,這才是會吃苦的真實體現。

潮商發財經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刻苦耐勞是潮汕人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首先來自現實的壓力,其次來自他們的體驗,最後來自他們的認同。潮汕人從生活中明白了什麼是艱辛,在奮鬥中理解了流汗的意義,在成功後把勤奮當做一筆財富,代代相傳。

聰明的潮汕人喜歡金錢,渴望富足的生活,但是他們更理解吃苦、流汗的價值。一個人隻有多吃苦,才能積極思考、正確思考,才能找到財富之路。不吃苦,而掌握財富密碼,是不可能的;不吃苦,而想從父輩手中延續家族財富,也是無法實現的。

勤奮敬業才會水到渠成

付出沒有回報,人的積極性自然會降低。

創業必須先立誌,經商則要勤儉,而且不怕吃苦。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這既是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做事風格,也是眾多潮商立於不敗之地的秘密。

二戰結束以後,潮商劉玉波到馬來西亞重新創業。他先經營雜貨,積累了資金後轉向木材業。進入不熟悉的行業,自然麵臨很大的風險,劉玉波勤奮刻苦,承包了當時由英國人經營的北婆木材公司的伐木業務。幾年後,他又領取了木材業執照,在沙巴購買大片山林,設立工廠,經營木材出口,業務蒸蒸日上。

在異國他鄉做生意是很難的,無論是接洽業務,還是與當地政府部門打交道,都會麵對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劉玉波依靠勤奮,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逐漸打開局麵,把生意做大。他說:“創業必須先立誌,經商則要勤儉,而且不怕吃苦。”

勤奮,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潮商的勤奮更多的是一種敬業精神。他們為了達成目標,為了把生意做成,表現出了一種韌性。通常,遇到再大的困難和挑戰,他們都不罷休,堅持到最後,也笑到了最後。

香港“工業大王”鄭翼之,每天和兄弟們拚命工作十五個小時以上。他不跳舞、不喝酒,隻埋首自己的生意,因為敬業而製定出富於創意的決策,在經營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一手締造了龐大的工業王國。

做生意就是麵對挑戰,克服各種困難,攻克一個個難關。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就後退,遭遇壓力就放棄,根本無法賺到大錢,也無法與商機握手。

潮商發財經

俗話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一個人隻要勤奮,兢兢業業,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就會有所收獲。這種收獲,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總之它是對付出的一種回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潮商的精明,離不開他們的勤奮努力。事情做多了,做好了,對生意的理解就會很到位,自然頭腦靈活,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都會了然於胸。

有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

別人沒走過的路,必然充滿了風險,甚至布滿了陷阱。等別人闖過以後再上路,比較安全。

做生意也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需要麵對風險,必須有開拓進取的精神。

潮汕人有吃苦耐勞的秉性,這往往是創業的基礎。遭遇失敗後,東山再起,也需要肯吃苦才行;如果是另立門戶,則需要敢為人先的精神。

馬來西亞河婆同鄉會聯合總會會長溫南振,原來在一所小學教書。他不甘心囿於課堂,毅然辭教從商。溫南振頭腦靈活,富有開拓進取精神,又善於人際交往,顯示出過人的經商才華。

征戰商場多年,溫南振先後經營水陸運輸、建築營造、房地產及建材等多種行業,創辦了蓓蕾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振華工程發展公司、美化多元合作社、美裏運輸公司等,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經營規模越做越大,最終幹出了一番事業。

從一個教書匠,到一位著名的潮商大亨,沒有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以及吃苦耐勞的奮鬥意誌,是絕對不行的。

做生意就是挑戰困難,經受磨難,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根本行不通。做生意也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需要麵對風險,必須有開拓進取的精神。這一切,都需要勤奮,大膽行動,不斷嚐試。

潮汕人既肯吃苦,又敢冒險,認準了目標就執著地做下去,勤勤懇懇。這經商成功的基礎。

潮商發財經

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路都有很多條,何去何從是一個艱難的抉擇。既然選擇了經商的道路,就要以吃苦耐勞的精神走下去,哪怕前麵布滿荊棘。做生意,尤其需要“義無反顧、絕不退縮”的精神,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堅持到最後就是勝利。

找客源必須腿腳勤快

隻要顧客對你的產品有興趣,自然會主動上門來。

做生意不等著顧客上門,一定要手腳勤快,主動出擊。

剛開始經商的時候,日子都不好過。因為這一兩年是投入、付出的時候,回報很少。那麼,如何迅速打開局麵呢?潮商的經驗是,做生意不能等著顧客上門,一定要手腳勤快,主動出擊。

英皇鍾表集團主席楊受成,中學沒有畢業,就正式幫助父親做生意,走上了經商的道路。他能夠摸索出一套賺錢良策,全賴自己做事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