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楊受成的父親開了一間名為“天文台”的表行。開業之初,生意十分冷清。楊受成認為,做生意一定不能墨守成規,守株待免,等客上門,一定要主動出來找客源。
經過一番考察,他認為當時香港人的消費水平還相當低,具有較強購買力的是旅港的遊客,於是很快鎖定了消費群體。然後,他到碼頭帶領一些澳州郵輪的遊客到父親的表行買表;後來,到機場聯絡了一些導遊,並找到介紹客路的酒店司機,通過分紅的形式激勵他們介紹客源。
很快,天文台表行的銷量猛增加,名聲大開,帶著巨大購買欲望的遊客乘興而來,滿載而歸。不久,楊家的天文台表行很快賺到了100萬元。
許多潮商會做生意,並非他們有多聰明,而是勤奮努力的結果。從經商的那天開始,他們就不等、不靠,絞盡腦汁尋找客源。
有一位成功的潮商,這樣總結自己的經商之道。他說,做生意一定要做到“四勤”:
一是勤動腦。要仔細觀察,善於思考問題,經過一番運籌作出正確決策。不能對眼前的各種事情熟視無睹,更不能讓大腦整天休息。
二是勤動腿。要經常了解實情,發現問題就消滅在萌芽狀態,並親自“東征西戰”,親自了解各地行情,為決策掌握第一手可靠材料。
三是勤動口。商人是“傳播者”,把外界的資訊傳入組織;商人是“發言人”,向社會發布新聞,或推銷產品,或擴大公司及產品的知名度。
四是勤動手。要親自擬訂重大決策,勾勒集團公司的藍圖,簽發、批示重要文件等,有些要親自動手,別人不能代替。
其實,做生意就是完成交易,要主動尋找買家,也就是客源。為此,稱職的商人必須腿腳勤快,善於搜集商業信息,具有敏銳的感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潮商認為,做一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商人,必須符合下麵三個條件:
(1)隨時捕捉社會各方麵的信息
作為一個生意人,要對社會上和身邊周圍發生的事情十分留心,隨時注意捕捉社會各方麵的信息。對那些離自己比較遠的東西,也應該保持一定興趣,從中發現商機。
(2)善於分析信息與生意之間的聯係
一個敏銳的生意人,不僅能迅速捕捉各種社會信息,還善於把它們與自己的生意聯係起來,看看裏麵是否有生意機會。
(3)把商機變成金錢
一旦發現了商機,就要立即行動,對需求做出靈敏的反應。道理很簡單,隻有把商機變成金錢,才有意義。
潮商發財經
《漢書·食貨誌》說:“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意思是說:“要想得到不尋常的利潤,就得每天到市場中去調查。”
因此,做生意應體現一個“勤”字,千萬不能整天躲在家裏貪圖安逸、異想天開。成功的商人無不起早貪黑,日遊都市,隨時掌握、了解市場行情。
做一個稱職的推銷員
高明的大老板,都指揮若定,運籌帷幄,而不是跑推銷。
做生意就是做推銷,你要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完成交易,都有賴於出色的推銷技巧。
一位潮商說:“很多開始創業的年輕人,都為如何扮演好商人角色而苦惱。我要說的是,你隻要思考一個問題就行了:怎麼把產品賣出去?因為,一個好的商人,首先是一個稱職的推銷員。”
這段話,可謂道出了潮商善於經商的一個秘訣。善於推銷,讓潮商能夠快速把產品賣出去,盡快回籠了資金,這就是本事。
而做好推銷工作,善於完成銷售環節,離不開“勤勉”兩個字。古今中外,所有的推銷成果大部分均是以腳力換取的。訪問的工作是絕對必要的,是什麼也無法取代的。你隻有努力地走,哪怕一百個人裏隻有一個人願意買你的商品,那麼你向一千個人推銷就代表至少有十件商品被自己推銷出去;反之,你向九十個人推銷也未必會有成果,所以,“積土成山,積水成淵”。隻有勤奮才能讓你的業績迅速提升。
當年,李嘉誠為了生計,被迫輟學,到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店做了一名學徒。因為反應機敏,李嘉誠在15歲那年就做了分店店長。17歲的時候,他辭去了鍾表店的工作,為一家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向外推銷塑料玩具。
剛開始做推銷工作的時候,李嘉誠因沒有工作經驗而屢屢碰壁,為了做得比別人出色,他隻能“以勤補拙”。他說:“別人做8小時,我就做16小時。”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要背一隻裝有商品的大包,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挨家挨戶推銷產品。結果不出所料,他的推銷,大獲成功,每次都是“滿載而出,空手而歸”。
事後,李嘉誠得出如下結論:“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當推銷員時,工作雖然繁忙,但早年失學的他仍用工餘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可謂是青年才俊,前途無量。
李嘉誠從推銷員做起,而後成為華人首富,締造了自己的商業帝國。顯然,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離不開李嘉誠善於對外公關,向顧客、股東推介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而這就是商人必須具備的推銷才能。李嘉誠常說自己從推銷中獲得最大的成功經驗就是:一、學習。二、勤奮。
潮商之所以做生意很有一套,就在於他們出色地演繹了“推銷員”這個角色,並且在推銷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深刻地領會到了“勤能補拙”的含義。
為了把自己的商品推銷出去,潮商放下架子,東奔西跑,勤勤懇懇;一旦打開局麵,他們更會付出百倍的努力,占領市場,在銷售中實現利潤,把辛勞換成真金白銀。
許多人都在探究潮商發家的秘笈,其實這裏麵沒有什麼秘密可言。自古以來,“勤勞”永遠是致富的良方,隻要腿腳勤快、嘴巴勤快一點兒,做好推銷工作,天下就沒有難做的生意。
潮商發財經
對商人來說,不僅要做好企業內部治理,還要善於在對外工作中扮演好推銷員的角色,才能把生意做大。通常,表現卓越的商人是企業的第一號思想領袖。他們總攬全局,領頭開拓雄心勃勃的遠景設想。
除此之外,商人的另一個重要職責是企業形象推廣,推銷的對象可能是公司的投資者、現有和潛在的客戶、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要推銷的可能是產品,也包括公司文化、領導班子,等等。
親力親為,掌控全局
做老板隻要下命令就行了,凡事讓下屬去做。
工作守時、認真完成任務、幫助別人解決疑難問題;手、腿、嘴、腦都不能懈怠。
做生意需要運籌帷幄,往往涉及許多環節。潮汕商人的勤奮,還表現在他們不辭勞苦、親力親為上麵。
香港錦興集團總裁翁錦通,40歲獨闖香港,白手起家,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在多年的奮鬥中,翁錦通以“勤奮誠信”四個字治業。他一生勤奮,辦事講求“親力親為”,以自己的決心、鬥誌、毅力、恒心去影響別人,最後做成買賣。
許多人都知道,翁錦通有“挑夫老板”的稱號。原來,他每次參加廣州交易會總是自己備扁擔,把采購的貨物挑上火車。
工作上,翁錦通處處嚴格律己,幾乎沒遲到過一次。為了嚴格約束自己,他提出了“三勤四不懶”,“三勤”即工作守時、認真完成任務、幫助別人解決疑難問題;“四不懶”即手、腿、嘴、腦都不能懈怠。
由於在經營中一步一個腳印,善於全麵控製又靈活運行,翁錦通經商的過程中從來都是萬無一失。勤懇的付出,是高額的回報。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的市場競爭已經進入到細節致勝的時代。不論是從企業的內部管理,還是外部的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細節問題都可能關係到企業的前途。很多時候,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個毫不起眼的變化,卻能改變一筆生意的成敗。
潮商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背後是艱辛的付出。為了確保生意成功,他們大多堅持親力親為,爭取不出任何紕漏;為了實現預期目標,他們努力掌控全局,不因為某個細節而功虧一簣。概括起來,潮商這種勤懇的做法主要體現在下麵幾點:
(1)關注每個細節
有一位潮商做的是酒店生意。他的成功經驗就是注重“小事”。他要求員工:“大家牢記,萬萬不可把我們心裏的愁雲擺在臉上!無論你的心情如何,遇到了怎樣的困難,都要始終微笑麵對顧客。”結果,他的生意出奇地好,總是顧客盈門。
潮商從來不忽視細節,他們認為“細節”是真正體現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環節,是品質的落腳點。為了追求細節完美,潮商總是親力親為,不放鬆任何細微之處。
(2)把簡單的事做好
一個商人每天需要做許多事,並且往往都是不斷重複著的平凡小事。潮商不厭其煩地把小事做好,做到位,取得了不平凡的商業成就,這就是他們偉大的地方,是他們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3)堅決把執行做到位
潮商認為,再宏偉、英明的戰略,沒有嚴格、認真的細節執行,再英明的決策,也是難以成為現實。執行環節,不僅要細致到位,而且也要注重執行過程中的創新與突破。這種執行環節的創新雖然與整體方案的創新相比更加細微,但正是這細微之處更能顯現效果。潮商的生意長盛不衰,是用心留意工作的每一處環節,並用心做好的結果。
(4)設計量化、細化的標準,做大企業
在華人企業裏,潮商的企業往往規模很大,他們的生意也很大。為什麼其他地方的商人很難把生意做大?這要歸結為標準化管理的缺失。
對規模企業來說,量化、細化的標準是基礎。如果缺乏這樣的技術標準、或者管理標準,生意就隻能局限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潮商很早就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企業發生生意往來,並注意學習對方的先進經營理念,因為潮商注意在管理中運用量化、細化的標準,所以能夠把企業做大。
潮商發財經
生意場上無小事,這就要求每一位商人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責任心,始終具有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能夠對商場上出現的每一個變化、每一件小事迅速作出準確的反應和決斷。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必須保持高昂的熱情和辛勤的努力。
人的精力終究有限,經手的事情太多,眼前來看,好像麵麵俱到,未出紕漏,其實是漏了很多好機會,誰也不得而知。因此,一個生意人,要時時刻刻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抓大事不忽視小事,放眼全局不忽視細節,這樣才能保證在市場上立得住、立得穩。
既勤奮苦幹,也敢想巧幹
付出總會有回報,一個人隻要持續不斷地付出,就會有收獲的。
沒有勤奮苦幹,無法捕捉商機,得到回報;沒有敢想巧幹,無法抓住門道,獲得更多的利潤。
潮商勤奮努力,能夠比別人付出更多,所以他們也收獲了更多。但是,這種勤奮不是傻幹,而是在勤懇的基礎上巧幹。
沒有勤奮苦幹,無法捕捉商機,得到回報;沒有敢想巧幹,無法抓住門道,獲得更多的利潤。潮商既肯吃苦,也善於動腦子,所以才有了不一般的業績。
廣東江南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樹江,在生意上敢想巧幹是出了名的。他從小就有鬼點子,是出了名的“孩子王”,喜歡獨立思考。15歲那年,父親去世,邱樹江挑起家庭的重擔,經人推薦開始向老師傅學習陶瓷製作技術。
經過四年學習和曆練,邱樹江掌握了很多東西,於是開了一家小作坊,生產陶瓷產品,邁開了創業的第一步。在家裏生產陶瓷,總是打不開銷路,於是他在一個人流稠密的車站開了一家規模較大的陶瓷店,結果不但生意興隆,更直接帶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
1992年10月,邱樹江第一次參加了在廣州舉辦的第72屆(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看到龐大的參會代表,邱樹江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商機,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借助這個機會把自己的產品推銷出去。
經過一番準備,他大膽地在4號館6號貴賓室召開了國際性出口產品新聞發布會。結果,他的產品一下子受到了廣泛關注,簽下了許多訂單,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經貿關係,自己的產品成功地拓展到了海外市場。
潮商的勤奮與精明舉世聞名。勤奮讓他們在汗水中體驗到了經商的各種門道,精明帶給他們利潤上的倍增。一方麵勤奮苦幹,另一方麵敢想巧幹,這樣做生意哪有不成功的呢?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是苦力活,不經受各種磨難和考驗,無法攻克一個個難關,達成交易;另一方麵,做生意又是腦力勞動,需要邊幹邊動腦子,敢想巧幹才能事半功倍,做成大買賣。
潮商最厲害的不是他們勤奮,也不是他們精明,而是兩者都在他們身上得到了驗證,所以他們能夠如虎添翼,完成了許多人無法做成的生意。
精明與守信缺一不可
精明的人,都是善於變通的,所以有時候會破壞誠信的精神,這是一種身不由己。
生意能不能做大,企業能否逐漸發展壯大,關鍵在於會不會科學管理,能不能誠信經營。在世界任何地方,要想開拓自己的事業,不樹立誠信的觀念,不考慮辦事效率和程序,會寸步難行。
做生意越精明越好,潮商以精明著稱,因此他們創造了不敗的商業神話。但是,“精明”有“真精明”和“假精明”的區別,潮商能成功,是因為“真精明”。
“精明”,就是頭腦靈活、精於算計。但是,“精明”不等於奸猾狡詐,不能去坑人,這是每個生意人必須讀懂的道理。潮商精明,但不失誠信精神,這就是“真精明”。
潮商富豪大亨陳克威,是聞名法國的華人企業家。從1976年開始,他和弟弟在巴黎創業。五年後,他們的百貨商場隆重開業了。
陳克威有個習慣,每天上午都要到商場巡視一遍。有一次,一位法國婦女從店裏買了商品離開,剛走出店門,塑料袋破了,裏麵的東西都掉在地上,其中的一瓶香油也摔碎了。
這一切,都被陳克威看在眼裏。他急忙跑過去,幫助法國婦女把東西撿起來,並帶著她到商場裏,重新換了一瓶香油,換了一個結實的袋子。最後,對方充滿感激地離開了。
當時,法國婦女已經走出了商場,貨物受到損失,商場不必承擔責任,任何人都不會有異議。但是,陳克威卻做出了上麵的舉動,並對大家說:“一瓶油不算什麼,但是做生意要講究誠信,我們要維護商場的信譽,讓顧客喜歡到我們這裏購買商品。如果那名顧客不開心地離開,也許她以後再也不會來這裏了。”
今天,陳氏兄弟公司已經成為法國華人企業的翹楚,陳克威的成功秘訣就是誠信經營,堅持“為顧客需要著想”。
精明,還誠信,就沒有做不成的生意,沒有做不大的買賣。許多潮商從“誠信”那裏得到了很大的好處,許多潮商的發家史就是一部誠信史。如果沒有誠信,他們絕對不可能成功。
在潮商發展過程中,有四種曆史現象說明他們有很強的誠信精神。
(1)重視諾言
潮商重視口頭承諾。在早期的商業活動中,很少有成文合同,潮商大多采取口頭協議的方式合作。通常,一經口頭應諾,即使轉瞬市情突變,甚至傾家蕩產,潮商也會履行和約,絕不食言。這種守信的做法,讓潮商節省了許多交易成本,贏得了財富聚集效應。
(2)關帝成為潮商的一種普遍信仰
關帝以“信義”道德昭著,潮商對關帝的虔誠崇拜,首要表現出來的就是潮商對關帝重義守信人格的認同。他們把這種精神運用到商業實踐中,既賺到了錢,也成全了別人。
(3)七兌票製度的出現
七兌票製度是近代潮商信用關係發展高峰的一個標誌。潮汕商界出現七兌票製度,使他們的商業圈子裏有了獨立的金融信用體係,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發展。
(4)僑批見證潮人誠信品質
僑批,潮汕地區俗稱“番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寄回國內的彙款,其中絕大部分附有家書。在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背景下,海外潮商通過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反映了他們彼此之間的充分信任。
許多人明知潮汕人精明,還是願意與潮汕人做生意,是因為他們始終恪守“誠信經營”的商業準則。在潮商眼裏,誠信也是一種精明。
潮商發財經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世之本,是商人發家的秘笈。道理雖然簡單,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許多人把誠信與精明對立起來,認為誠信的人不精明,精明的人不誠信,其實這是一種片麵、極端的看法。
一個商人學會分析市場趨勢、掌握投資技巧,都要求盡可能精明一點;但是,在與別人合作的時候,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而不誠信,會招人討厭,遭人離棄,失去合作夥伴和優秀員工,什麼事也做不成。
有遠見的商人都老實經營
有時候老實就是傻子的代名詞。
老實終久在,積惡無久耐。
在潮汕地區,流傳著一些通俗的諺語。比如,“老實終久在,積惡無久耐”,意思是老實經商才能長久發展,耍小聰明的人很快就會做不下去了。
在潮汕人的觀念裏,“天地補忠厚”,做人、做事、經商都要老老實實,講究誠信。有的人認為,經商不能太老實,老實人會吃虧,其實不然。
一個商人老老實實地做生意,表麵上看比別人少賺了一點兒,但是從長遠來看,“老實”贏得了客戶的信任,以後對方都會主動找上門來,甚至會得到更多意外的收獲。
潮州人李先生做生意多年,有一次承擔了一筆艱難的土地推銷工作。當時,這塊土地緊鄰一家木材加工廠,電動鋸木的噪音,使一般人難以忍受。幾次上門推銷,都因噪音而被拒絕。
李先生突然想起,有位顧客王先生,以前也住在一家工廠旁邊,整天噪音也不絕於耳,那麼,他一定對噪音習慣而具有“免疫力”了。
於是,李先生上門拜訪王先生,開門見山地說:“這塊土地處於交通便利地段,比起附近的土地,價格便宜多了。當然,之所以便宜自有它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緊鄰一家木材加工廠,噪音較大。”
見王先生不說話,李先生繼續說:“如果您能容忍噪音,那麼它的交通地理條件、價格標準,均與您的希望要求非常符合,確實是很適合您購買。”
不久,王先生到現場考察,發現這塊土地靠近火車站,交通非常便利。於是,他滿意地對李先生說:“上次你特別提到噪音問題,我還以為一定很嚴重,結果我去親身感受了一下才知道,那種噪音對我來說並不算什麼問題。我以前住的地方,整天重型卡車來來往往;而這裏的噪音一天總共隻有幾小時,而且火車通過並不震動門窗。
“總之,我很滿意。你這個人真老實,要換上別人,或許會隱瞞這個缺點,光說好聽的,你這麼坦白,反而使我很放心。”就這樣,原本很難做的生意,因為李先生“老實交代”,反而順利地成交了。
做生意並不一定要有三寸不爛之舌,說得天花亂墜才會成功,老老實實說出商品的缺點,有時會使商品更具魅力。靠花言巧語蒙騙顧客,隻能獲得一時的好處。虛偽、表裏不一的行為,隻會被人疏遠。
誠實是贏得好人緣的第一要則,有遠見的商人都老實經營、誠信經商。從長遠來看,他們比那些耍小聰明的商人賺得更多,生意做得更大。
潮商發財經
長期以來,潮商被認為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具活力、最會賺錢的經商人群。有人說他們精明,有人說他們敢冒險,潮商自己卻說:“我們其實在用最笨的辦法做生意,那就是老老實實經商,不欺騙別人,也不蒙蔽自己。”
老老實實經商,這種看起來有點愚蠢的做法,其實是一種大智慧。誠然,商人以謀利為目的,有一些商人為了在短時間內謀取到更大的利益,便可能采取了一些不誠實、不道德的方法,但是這些做法很快就被揭穿,讓你失去很多客戶。反倒是潮商奉行的最笨的做法,讓他們在商道上比別人走得更遠。
最看重關係,最在乎信用
關係,大多與利益緊密掛鉤。
潮商在海外華人中最講關係、最講信用。
法國東方學家韓林(中文名)在總結潮商的成功經驗時,用了四個字來概括,這就是“關係”、“信用”。他說,潮商在海外華人中最講關係、最講信用。許多時候,他們之間的借貸活動可以不用銀行,而關係、信用足以讓人放心。
這一切,源於潮商“信義”的道德文化心理。在潮商的圈子裏,“信義”作為一種道德觀念,深深地紮根在每個人的心裏,你守信,我守信,大家都不搞欺詐,儼然成了一種價值認同。
潮商信用關係發展高峰的一個標誌,是近代潮汕商界出現七兌票製度。當時,潮商內部通行潮商銀莊發行的一種兌票,每票可兌七錢銀。以此票為中心,潮商中凝結為強大的信用力量,潮汕商界有了獨立的金融信用體係。
發達的信用體係,使潮商成為商場上一個獨特的群落,他們能夠“舍利取義”,幫助遇到困難的同鄉商人。即使遭遇市場上的金融危機,他們也能把影響降到最低,得到相對平穩的發展。
不可否認,潮商的信用觀念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但是,隨著工商經濟的發展與商業文明的傳播,潮商的信用觀念逐漸超越傳統商業道德的範疇,成為一種商業精神。這種信用文化的價值主要表現為:
(1)信用觀念從潮商自我完善的需要,發展為商業本身的需要,使潮商凝聚了更多資本,從而把生意做得更大。潮商遍布世界各地,把生意做到了全球,與這種商業本能上的信譽觀密不可分。
(2)當代潮商的信用關係是一種平等互利的商業關係,無論經濟主體大小、強弱,大家都是自由、主動的,不存在誰依附誰的關係。這在最大程度上調動了每個商人的積極性,使每次合作都能實現雙贏的結果。
(3)潮商的信用關係取代了以往的口頭諾約,而是借助訂單、賒銷製度與資本融通製度等手段實現。信用關係逐漸契約化,使潮商適應了現代法製經濟的發展趨勢,進一步鞏固了潮商的信用文化。
潮商發財經
良好的信用,能夠在合作夥伴之間建立一種信任關係,而這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礎。大家有了互信的基礎,就會減少防範、檢驗對方的環節,無形中提升了商業運行的效率,這就是經營者應該懂得的道理。
信譽的推銷才是根本
你的商品越能滿足顧客需要,越能暢銷。
成功的秘訣,在於把自己的腳放入他人的鞋子裏,進而從他人的角度考慮事物,服務就是這樣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場去看整個世界。
許多人做生意,隻要成交就算完成任務了。潮商卻不這麼看,他們認為,把東西賣出去,隻是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你要保證完備的售後服務,產品使用過程中有沒有質量問題,顧客對產品的評價如何,等等。
在潮商眼裏,貨物的交易隻是形式,信譽的推銷才是根本。銷售商品,賣的其實是“信譽”。顧客對你的商品滿意,還有再次購買的欲望,意味著你可以擁有一個穩定的客戶群體;你的商品口碑好,大家口口相傳,還會增加潛在的消費群體規模,這都是未來龐大的利潤。
有的人開始做生意很謹慎,對顧客服務周到,產品質量有保證。然而,時間一長,就失去了耐心,對質量等問題掉以輕心。再過一段時間,利潤逐步下降,生意越來越難做。仔細琢磨才明白,要麼是產品質量以次充好,要麼是服務上有瑕疵,還有就是與供貨商關係不好,結果漸漸失去了顧客,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潮商說,做生意是一個連續的活動過程,隻有起點,沒有終點。成交並非是商業活動的結束,而是下次生意的開始。在成交之後,你要研究這次買賣的經驗是什麼,有什麼教訓,以後如何改進,對方是否對你的服務滿意,等等。
做生意維護好信譽,讓顧客滿意,並且長期堅持下去,生意才能做得長久,越做越大。如果認為把手中的商品賣給了顧客,就完成了任務,這種想法會害了你。信譽是得到客戶信任的保證,也是一個商人從市場中換取利潤的“名片”。
營銷學大師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一書中寫道:“精明的營銷者都會試圖同顧客、分銷商和供應商建立長期的、信任的和互利的關係,而這些關係是靠不斷承諾和給予對方高質量的產品、優良的服務和公平的價格來實現的,也是靠雙方組織成員之間加強經濟的、技術的和社會的聯係來實現的。雙方也會在互相幫助中更加信任、了解和關心。”
潮商不惜一切地保護著自己的信譽,在交易中說到做到,有時候甚至虧本也要把生意做完。正是這種良好的信譽,讓潮商在商界屹立五百年不倒,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潮商發財經
生意人賣的就是一個信用,這是潮商永遠不變的商業信條。他們不會為了賣商品而賺錢,而是推銷信譽,然後獲取利潤。在潮商的頭腦裏,利益隻是暫時的,信譽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雙方緊緊地連起來,做到放心地交易。如果沒有了信譽,交易也就隨之消失了。一旦失去了信用,你這輩子就別想再找回來了,也就無法在商圈裏混下去了。
注重信用是商業道德
對商人來說,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
任何人,任何事,都有自己的“道”時刻發揮作用,也就是一般的規律性經驗總結。商人的道德基礎是信用,這是他立足的根本。
國際漢學界的一代宗師饒宗頤認為,潮商秉承“民無信不立”的祖訓,大膽運用到經商活動中,形成了注重信用、信譽的商業道德,是潮商成功的關鍵。
潮商看重關係、在乎信用,已經不局限於潮商群體之間,他們對生意上的夥伴都一視同仁,注重生意場上的人情投資。通常,潮商在做人情生意時,把握的幾個原則是:
(1)換位思考,真誠相待
潮商總是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他們時刻提醒自己:對方與你相交、合作,都是或多或少有利益要爭取的,切不可因此而看不慣。換位思考,使潮商對客戶或生意夥伴的心思拿捏得很準,也贏得了夥伴的信任。因此,潮商總能把人情做到位,讓對方真正感到友善。
(2)主動交流,發現機會
潮商喜歡跟各種人打交道,在交談中發現商業機會。他們認為,“人”永遠是生意的核心,是商業交往的生命線,是隨時可以啟動和挖掘的“存貸”。所以,一旦有機會,潮商就放下身段,主動與人交流。不過,他們不會輕易把陌生人變成客戶,而是慢慢“和麵”,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建立理解和信任,而後再談生意。
(3)廣結善緣,樹立口碑
潮商認為,生意人要樹立對人際關係的長期投資的觀念。有些短期內看似不重要的人和事,長期看就可能很重要。所以,他們廣結善緣,累積人脈資源。有了良好的口碑,得到大家的認同,就能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在關鍵時刻順勢而為,在商場上有所建樹。
潮商發財經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在交易中,恪守信用,是商人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商業遊戲規則。潮商最在乎信用,竭力維護商業規則,使自己成為商場上值得信賴、值得合作的對象,這在最大程度上幫助他們降低了交易成本。潮商以自己的商業實踐告訴人們,信用短缺,無形中增大了經濟運行的摩擦力;不守信用,破壞遊戲規則,必然遭到懲罰。
給人一個信任你的理由
人是變化無常的,與其信任人,還不如信任質量過硬的產品。
不論在香港,還是在其他地方做生意,信用都是最重要的。一時的損失將來還可以賺回來;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了。
國美電器創辦人黃光裕是直接與廠家談判的開拓者,對商業合作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廠商之間爭端的根本不在於利潤分配,而是在於雙方是否相互信任。商家與廠家都在選擇最佳的夥伴進行合作,大家有各自的利益,最終的目的是在消費者身上實現彼此的經營戰略。”
今天的商業世界,早已經由“競爭”走向了“競合”階段,即在競爭中合作,達到雙贏的目標,才能實現盈利的機會。顯然,如果大家永遠處於一種互相利用、互相猜忌的狀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就不會有良好的商業環境,也不會有完美的商業合作,獲得持續經營就成為一句空話。
做生意信任最重要,就像交朋友,有了信任之後才好談投資和合作。在潮汕人中間,流傳著一個說法,贏得他人的信任必須做好六件事:
(1)誠懇待人
俗話說,先交朋友後做生意,成為商業夥伴的關鍵是誠懇待人。比如,和對方相處的時候,你要目光坦誠,意誌堅定,這樣更容易贏得對方的信賴。如果對方還是不信任你,那一定是你在什麼地方做得不夠好,必須加以改進。
(2)讚美競爭對手
贏得信任的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稱讚,同時它還可以顯示你的自信。無論麵對朋友,還是對手,都要學會讚美對方。正如富蘭克林所說:“我絕不貶損任何人,我要盡量說出那個人的美德。”有一位商人用稱讚競爭對手的方法做生意,屢試不爽,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3)做人要誠實
商場上充滿了風險,這也是許多人在合作麵前小心翼翼的原因。在與商業夥伴洽談過程中,一定要誠實,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因為一個無關緊要的謊言而失去一個大單,那就太可惜了。小生意做事,大生意做人,那些做成大買賣的人,無不是在做人上麵很到位,展示了自己誠實的一麵。
(4)表現出專業素養
今天的商業競爭是專業水平的較量。如果你精通專業,又態度恰當,很容易贏得對方的信任。因為,專業意味著精通,意味著實力,代表著成功的希望。
(5)恰當使用“證人”
辯護律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喚證人到庭,借以說服法官。在商業合作中,第三方的公正意見能夠幫助你取得對方的信任。當然,這需要你以往建立起來的信譽和人脈作為支撐。
(6)衣著得體
做生意要麵對各種人,與人打交道必須衣著得體,才能以良好的形象示人。此外,衣著得體還能增加你的自信心,讓你的表現更出色,取得對方的信賴。任何時候,都要有個生意人的樣子。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要與人合作,這裏就有一個信任的問題。信任,是合作的基礎。無論是通過朋友介紹,還是登門拜訪,你在與生意夥伴洽談的過程中,都要努力讓對方信賴自己,給人一個信任你的理由。這種理由,可能是你的誠意,可能是你的經濟實力,也可能是你出色的口才,關鍵是你要打動對方。
守“信”帶來利潤回報
遵守諾言的人,會背負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反而耽誤了他在商業上的成功。
一個人,如果說話前言不對後語,言行不一,就會大大失信於人。有意或無意不履行自己的責任,也會使自己失信。
早年,潮汕人因為生活所迫,扔下嗷嗷待哺的妻兒老小,紛紛下南洋。他們身在異鄉,省吃儉用,攢下一點兒錢,就想方設法捎回家鄉。於是,專為華僑往來捎錢的行業應運而生,逐漸發展成為“僑批”的形式。
這些從事“僑批”生意的潮汕人,乘坐木船往來於潮州與東南亞各地,既辛苦又危險,所以他們大多是窮苦人,沒有別的資本,隻有一個“信”字。
這些人手裏掌握著在外打工人的全部血汗錢,寄托著家鄉父老的期望,所以必須是值得信賴的人。後來,專門做這種生意的民間企業誕生了,這就是“僑批館”、“僑批局”。做的人多了,競爭就加劇了,“用”也就越來越重要,成為競爭取勝的法寶。
道理很簡單,誰的信譽好,大家就信任誰。後來,在競爭中幹脆出現了帶保險性質的業務形式——接受了顧客的郵寄業務後,如果在海上被海盜搶劫了,要賠錢。這樣一來,“僑批局”的信譽更高了,他們也從中賺了許多錢。
在長期的經商活動中,潮商看重個人信譽,把“信”作為競爭取勝的法寶。成功的潮人企業家無不看重“信”字的價值。
馬來西亞潮商林連登,出生在惠來,家境貧寒。1895年,他借了十擔紅糖,販賣後作為盤纏下了南洋。早期,他當過洗碗工,做過腳夫、車夫、屠夫,什麼髒活累活都幹過。
後來,林連登用牛車幫人拉貨。由於誠實守信,能吃苦,收費又低,林連登很快得到一位農場主的信任,被請來幫忙管理橡膠園。農場主死後,他對主人遺孀不欺不騙,事業繼續興旺。
農場主一家人為了感謝林連登,資助他與人合資開錫礦。從此,林連登發達起來,最後成為富甲一方的企業家。
潮商明白,信守承諾是做成生意的關鍵,沒有什麼東西比失信對生意更嚴重的破壞作用了。做生意失信於人,銷假冒偽劣的產品,可能會蒙蔽一時,但是時間一長就會露出馬腳,到頭來隻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潮商也吃過不守信的虧。20世紀90年代,潮汕地區製假、販假及走私活動猖獗,極大地破壞了本土潮商的信譽,也給一向恪守商業信譽的潮商蒙上了一層陰影。經曆了失信的痛苦,潮商更懂得了“信”的可貴。
潮商發財經
做生意必須堅持誠信原則,誰先悟出這個道理,誰就先得到;誰違背了它,市場就先懲罰它。無論是自己悟出的,還是現實逼迫的,都要走守“信”的道路,沒有第二條道路。
對生意人來說,守“信”才能生存,才能獲得利潤回報。有時候,原料漲價,產業跟著漲價就行了,但是這會讓你失去一些客戶。相反,眼光長遠一點兒,通過降低成本等手段渡過難關,客戶會更信賴你,以後的日子會更好過。這是守“信”帶來的好處。
要照顧到對方的利益
商場就是利益博弈的地方,敢於爭取自己的利益,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並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
潮商認為,做生意就是共同得利,你隻看重自己的利益,不讓對方有賺頭,那就什麼也得不到了。談成買賣,首先要顧及對方的利益,才能贏得信任。
當年,李嘉誠與地鐵公司、彙豐銀行合作成功,被傳為佳話。曾有記者詢問其中有什麼奧妙,李嘉誠說:“奧妙實在談不上,我最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為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舍得讓利並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為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則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
一位潮商在企業內部會議上說:“我們辦企業的目的是什麼?是盈利。那麼,怎樣賺到錢呢?市場經濟條件下,選擇權在消費者和客戶手裏。他們買東西的時候,想的是什麼?同樣的東西,價格要便宜;同樣的價錢,質量要好。付出少一點,得到多一點,這是人的本性。
“企業想賺錢,如果也想‘付出少一點,得到多一點’,這就是跟消費者和客戶爭利,他們就會不買我們的產品。所以,我們要付出多一點,貢獻多一點,提高產品質量,而價格優惠,這樣自然能得到消費者和客戶的信賴。”
“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做生意,都是為了追求利益才走到一起,即便是競爭對手,如果能夠顧及對方的利益,就能贏得信任,實現合作。
研究表明:“近幾年,70%以上的跨國企業合作都是水平型的,即發生在直接的競爭對手之間。”顯然,與競爭對手合作不是偶然的現象,追求最大利益、共同利益成為合作的基石。從事商業活動,就是要與客戶、消費者發生關係。與大家交朋友,照顧到對方的利益,才能贏得認同、信賴、支持,才能賺取利潤。那種不善於與人合作、隻考慮個人利益的做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隻會讓自己財源枯竭,山窮水盡。
潮商發財經
潮商認為,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許多人認為生意不好做,是因為隻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沒有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沒有顧及對方現實、正當的利益。做生意的時候,先考慮對方的利益訴求,再考慮自己的利益,就容易找到雙方利益的契合點,達成交易,與客戶雙贏。
在商言商,商業世界中是以追求利益為終極目標的。正是因為許多人不善於替別人考慮。其實你隻要顧及對方的利益,堅守誠信,就容易得到對方的信賴,從而贏得更多、更大的商業機會。
損失了信譽就失去了一切
整個市場很大,在一個地方因失去了信用倒下了,還可以在另外一個地方站起來。
在世界任何地方做生意,信用都是最重要的。一時的損失將來還是可以賺回來;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潮商認為,做生意是建立信譽的過程,信用是交易的基礎。老子認為:事物得到同一,便有了順利與祥和;事物失去同一,也就失去了和平與安寧。表現在經商活動中就是,厚道做人,表裏如一,講求信譽,才能廣結善緣,贏得合作夥伴和顧客信賴。
李嘉誠先生最初是由做塑料花起家的,創業初期資金並不多。有一次,一個外國客商看中他的產品質量,馬上下了大量訂單。大生意上門了,李嘉誠卻麵臨著資金周轉的困難。
當時,按照某些人的做法,要麼把訂單包出去,要麼偷工減料,錢很容易賺到。但是,李嘉誠把自己的困難坦誠地告訴了客戶,對方被這種誠信感動,答應預先支付一筆貨款。就這樣,李嘉誠有了周轉資金,做成了這一單大生意。
李嘉誠說:“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
在解讀自己的名字時,李嘉誠說:“我們中國人最古老的文化,最基本的做人方法,才是成功的基礎。就是說要勤勞,守信,建立自己的信用。我的名字的兩層含義,產品一定要‘嘉’,做人一定要‘誠’。”
李嘉誠認為,信譽是企業能否向前發展的關鍵。他說:“不管是在香港還是其他地方做生意,畢竟信用最重要。一時的損失將來還是可以賺回來;但損失了信譽就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
潮商認為,企業一般有其特定的顧客和客戶,隻有積累信譽,才能抓住這些救命稻草,獲得回頭客。不注意自己的信譽,在經營中欺騙顧客,隻能關閉企業利潤來源的大門,到頭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市場上,有些企業開始並不起眼,業務量也不大,但是它們依靠特定的顧客維持了發展,並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其中的秘密就是“信譽”。正是由於和顧客建立了彼此信任的關係,為顧客提供了質量有保證的產品和服務,這些企業才一次次贏得了回頭客,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模式。
有些“精明”的企業做生意時,往往隱瞞己方貨物的不足,以次充好,甚至會采取一些欺詐的手段以假充真,從而使他人受損而自己獲利。這些看似“精明”的做法其實很愚蠢,他們對於經商之道理解得很膚淺,他們雖得到一時之利,卻失去了長久之利,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商譽。
商譽是一個私營公司經營者在長期經營活動中積累起來的良好聲譽,是一種無形資產,雖不能令人直接獲利,但其對經商行為和經營利潤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真正聰明有遠見的商人,都會竭力維護自己的商譽,他們所追求的是穩定的顧客和長久的利益。
潮商發財經
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的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忠誠、有義氣。對於自己每說出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並且一定要能夠說到做到。辦企業要注重積累信譽,有了信譽,就有了市場,也就贏得了利潤。
“信”字撐起了家族事業
甭談什麼家族事業,一個人吃飽了就行。
早年,很多銀行貸款都是沒有抵押的,那時靠的就是一個“信”字。
在海內外潮汕人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令世人矚目的商業奇才,如李嘉誠、鄭午樓、謝易初、林百欣、陳弼臣、馬化騰、朱孟依等。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一個族群竟然能夠培育出如此多的商業巨子呢?
有位評論家指出,李嘉誠的發跡靠“誠”,他的最大資產也是“誠”。李嘉誠的“忠實可靠”、“言行一致”,人如其名。這的確是李嘉誠取得成功諸要素中最重要的原因。
香港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廣東潮陽人,泰國巨富陳弼臣長子。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潮商家族代代相傳的信條就是誠信和信譽。一個‘信’字,撐起了我的家族事業。”
陳有慶回憶早年創業曆程,深有感觸地說:“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很多銀行貸款都是沒有抵押的,那時靠的就是一個‘信’字,我們那個時代一個優秀的傳統就是重情守信,我的父親是這樣做的,我也是這樣做的。
從祖輩的白手起家,到今天的“金融王國”,陳有慶總結說,自己家族企業不斷發展的成功秘訣,就是一個“信”字。亞洲金融危機時,作為泰國當時最大商業銀行的盤古銀行也受到衝擊,當時情況非常危險,但因為盤古銀行信用好,所以得到了各界支持。
他說:“銀行業是為公眾服務的行業,銀行的資金說穿了就是市民的錢,所以做銀行最重要的就是以誠待客,這樣才能夠贏得發展的機會。現在國際化了,生意做大了,客人比原來多了很多,這種情況下銀行不可能對每個客戶都了解,所以就一定要進行科學管理。但是,‘信’仍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潮商以“信”立家,以“信”成事,還可以從潮汕地區流傳的俗語中得到驗證:
(1)老鋪少絀人(缺斤少兩的生意做不長久);
(2)行情甲天下(價格可以讓全天下的人公認合理);
(3)九本一利,官正生理(價格是官府公認合理的)。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注重實際,講求效益,掙脫了過去“重精神、輕物質”的束縛,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另一方麵,信義這一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道德觀念,卻在有些人的心中日益薄弱和淡化。於是,背信棄義、爾虞我詐、欺世盜名便乘虛而入,登堂入室。
然而,在潮商的生意經裏,“信”從來沒有消失過。他們注重良好的商業信譽,使消費者依賴自己,建立穩定的顧客關係,保證商品銷售無阻、顧客盈門。他們做生意的時候講信譽、重承諾,認為言而無信、追逐金錢、坑騙顧客的人可能得一時之逞,但終究不會長久立足。
深圳市金晉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南說:“對商人來說,一切的積累都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表現。這裏有幾個含義:(1)恪守潮商古老優秀的商業信條,在當代商業舞台上我們同樣要遵守這條規則。(2)不要拘泥於形式。我的體會是,口頭上承諾同樣要遵守,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3)誠信是互動的。如果對方不講誠信,我們就不能死守信條。(4)要用法律形式來保護誠信。”
潮商發財經
信譽是人與人之間最為寶貴的東西,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以誠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準則。潮商能發家,能延續幾代人的輝煌,就在於他們深刻懂得一個道理:誠信為天下第一品牌!世間不知有多少人會在日後覺悟到,欺騙的行為是靠不住的,是要失敗的!
經商盈利有“道”,有規律可循,然而“德”是“道”的化身——懂得如何做人,具備了做人的品德,才能做個大商人、成大事。“做人要厚道”,意思就是不能違背“誠實”、“豁達”、“感恩”、“直率”、“助人”等品質,成為可信賴、值得倚重的人。這樣的商人,老百姓需要,市場需要,員工也需要,必定能在生存與發展中逐步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