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起源
動物界的曆史, 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曆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 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 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 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
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 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 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 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 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
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 出現了爬行類。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 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 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 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 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
陸地上的自然環境多姿多彩, 為動物的進化開辟了新的適應方向, 爬行動物在陸地出現以後, 向各個方向輻射、分化, 更高級的鳥類和哺乳類應運而生, 當哺乳動物進一步往前發展時, 人類終於脫穎而出。從爬行類以後出現的動物都屬於恒溫動物, 具有恒定的體溫, 能適應各種各樣複雜的環境。
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是動物界重最低等的一類真核單細胞動物, 個體由單個細胞組成。與原生動物相對, 一切由多細胞構成的動物, 稱為後生動物。原生動物個體一般微小, 絕大多數僅在2 ~5mm之間。原生動物生活領域十分廣闊, 可生活於海水及淡水內, 底棲或浮遊, 但也有不少生活在土壤中或寄生在其它動物體內。原生動物一般以有性和無性兩種世代相互交替的方法進行生殖。
主要根據運動的胞器, 原生動物 可分為:
鞭毛蟲綱( Mastigophora) 身體前端著生一個鞭毛或多根鞭毛。有些體內具色素體, 能借日光能量, 自己製造食物, 營植物性( 自養) 營養, 屬於植鞭毛類( phytofla gellates) ; 另一類是體內不具色素體的異養類型, 稱為動鞭毛類( zoo flagellates) 。植鞭毛類能分泌硬體, 因此化石較多。動鞭毛類不能分泌硬體, 至今未見化石,雖然其化石可能在先寒武紀即已存在。
纖毛蟲綱( Giliata) 是以密生於體外的纖毛運動。現生的Paramec ium ( 草履蟲) 為本綱的典型代表, 鈴纖蟲是本綱的重要化石。
孢子蟲綱( Sporozoa) 是無運動胞器, 以孢子繁殖, 未見化石。
肉足蟲綱( Sarcodina) , 其運動胞器為偽足, 由細胞質向外突出而成,有葉狀、絲狀、枝狀、網狀和針狀等。
多數能分泌外殼, 是原生動物中化石最多的一個綱。
有孔蟲亞綱——— 蜓有孔蟲目。
放射蟲亞綱是動物界最原始的一門, 由單細胞所組成, 也稱單細胞動物。有些種類介於植物和動物之間,如眼蟲, 因為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可劃在植物的範疇; 它們又能運動,並像真正的動物那樣進食, 因此也可劃為動物。原蟲很微小, 一般隻能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經記錄的原生動物約有5 萬種, 其中大約有2 萬種為化石種。
腔腸動物
後生動物, 是有腔腸的動物類群 所成的一門。分為有刺胞類( 水媳綱、缽水母綱、珊瑚綱) 和無刺胞類( 櫛板類或櫛水母類) 2 個亞門, 前者有刺細胞, 後者有粘細胞; 由於後者完全不具水螅型, 所以也可把兩者各作為獨立的門, 即有刺胞動物門( Cn-idaria, 或狹義的腔腸動物) 和有櫛板動物門( Ct-enaria, 或櫛水母門Ctenophora) 。一般認為成體仍保持著原腸胚的形態。身體僅由外胚層和內胚層所構成, 無中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充有瓊質樣的膠質, 稱為膠質層,( 有人把散在其中的遊走細胞看作為中胚層性的細胞) 。由內胚層形成的原腸即為腔腸。內胚層細胞司消化作用進行細胞內消化。原口可成為成體的口。
腔腸動物的代表動物是水螅, 水螅身體呈圓柱狀, 一端附著在其他物體上稱為基盤, 遊離一端有圓錐狀的突起, 稱垂唇, 中央有口, 周圍有輻射狀排列的觸手6 ~12 條, 為捕食器官, 在體側常有水螅芽體。
海綿動物
海綿動物是後生動物中的最低等 者。體壁上有許多小孔( 稱“入水孔”) , 故也稱“多孔動物” ( Porifera) 。
個體象瓶、壺、臼等, 有時聯成群體。
多數海產, 固著生活。遊離的一端有大孔開口( 稱“出水口”) 。體壁由內、外兩層細胞構成, 外層細胞扁平,內層細腦生有鞭毛, 多數具原生質領,故稱“領細胞”, 主要行攝食和細胞內消化的作用。入水孔通入體內的溝道, 與領細胞組成的鞭毛室和出水口組成複雜的溝道係統。含有食餌的海水由於內層細胞鞭毛的不斷振動, 從入水孔流入體內, 不消化的東西隨海水從頂端的出水口流出體外。在內、外兩層細胞間, 還有一層中膠層, 其中有象變形蟲的遊離細胞、生殖細胞、造骨細胞、海綿絲細胞等等。海綿動物體壁內多具支持的針狀骨胳, 稱骨針。依骨針的性質, 可分鈣質海綿和非鈣質海綿兩大類。
海綿動物都是固著生活的, 它們的形狀、大小、色澤在不同的種類差別很大。少數種類單體生活, 例如毛壺( Grantia) , 身體呈放射對稱、呈柱狀或瓶狀, 體長僅數毫米到一厘米。
又如佛子介( Hyalonema) 等, 身體呈杯狀或筒狀, 它們以身體的基部固著,或以基部伸出的骨針束固著在海底。
絕大多數海綿動物為群體生活, 群體中的個體有的界線明顯, 例如群體白枝海綿( Leuc osolenia) , 有的種群體中的個體界線不明顯, 如淡水海綿( Spongilla) , 它們往往沒有固定的形狀, 整個的群體常受附著的基底、空間、水流等環境的因素所影響, 例如附著在岩石表麵的常呈片狀, 附著在柱上的群體呈筒狀, 附著在岩縫中的群體常成簇狀, 即使相同的種也常因附著的基底不同而形成不同形狀的群體。群體的體積一般較大, 最大的群體直徑可達1 米、高2 米。許多種海綿身體呈明亮的顏色, 如桔紅色、黃色、綠色、紫色、褐色等。少數種類呈灰色、白色。其中綠色的種類往往是由於體內共生的藻類所致, 其他色彩均由體內的色素所形成, 其體色出現的意義尚不清楚, 可能具有警戒及保護的作用。
海綿動物已知約一萬餘種, 其中百餘種生活於淡水中。根據海綿動物骨針( spicule) 質地和形態及水溝係統的類型將其分為了3 個綱: 鈣質海綿綱( Calc area ) 、六放海綿綱( Hexac tinellida ) 和尋常海綿綱( Demospongiae) 。
扁形動物
一類身體扁平, 最簡單和最原始的三胚層動物。扁形動物身體扁平,這在動物進化中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通過身體的中線, 可以把動物分為左右對稱的兩個部分, 這種對稱叫兩側對稱。兩側對稱的體型給動物適應外界環境帶來極大的好處。首先, 它使動物的身體有了前後、左右、背腹之分, 身體各部分的功能出現分工: 腹部主要形成一些消化和運動器官, 承擔運動和攝食的功能, 背麵長肌肉具有保護功能。身體前端主要集中了神經係統和感覺器官, 每當向前運動時,總是以前端最先接觸新的環境, 因此,鍛煉了身體的前端能夠及時、迅速反應多變的外界環境, 從而促使神經係統更加向前端集中, 為在前端分化成腦創造了條件。其次, 兩側對稱也為動物的活動擴大了範圍, 不僅能在水中遊泳, 而且能在水底爬行, 使在水中生活的動物有可能到陸地生活。所以從扁形動物開始出現了一些陸地的種類。扁形動物除了具有外胚層和內胚層外, 還出現了中胚層。中胚層的出現, 使扁形動物肌肉發達, 運動能力增強。由於擴大了活動範圍, 增加了食物來源, 增加了營養, 促進了各組織、器官的發育和分化。所以, 與原生動物和腔腸動物相比, 扁形動物是向前大大進化了。現存的扁形動物約有7000 多種, 常見的有血吸蟲、渦蟲等。
線形動物
線形動物的身體一般為細線形或圓筒形的一類動物, 常見的線形動物有鉤蟲、寄生在人體的蛔蟲和蟯蟲。
在線形動物的體壁和消化管之間出現了一個空腔, 這是動物界最早出現的一種體腔。這種體腔使動物身體內部的器官有了一個存放之地, 但體腔與體壁的肌肉層之間沒有體腔膜, 體腔也沒有任何孔道與外界相通, 所以比較原始、簡單。這種體腔又叫假體腔。
環節動物
環節動物體長圓柱形或長而扁平,左右對稱, 由前後相連的許多環節合成。有的有不分節的附肢, 即疣足;有的無附肢, 而隻有剛毛, 以佐運動。
體腔多數明顯。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土壤中, 少數寄生。可分原環蟲綱( 例如角蟲) 、毛足綱( 例如沙蠶、蚯蚓) 和蛭綱( 例如螞蟥) 三綱。
原環蟲綱體製比較簡單, 體表無明顯的環節, 也沒有疣足或剛毛。發生時有顯著的擔輪幼蟲。例如角蟲,體細而長, 棲息退潮線附近的沙泥中。
毛足綱體呈圓筒狀, 或背腹稍扁平。體表環節顯明, 有幾丁質變成的剛毛。可分多毛目和寡毛目, 前者如沙蠶、沙蠍, 海生; 後者如蚯蚓、仙女蟲, 陸生或淡水生。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 Mollusc a) 是動物界中的第二大門。軟體動物是三胚層、兩側對稱, 具有了真體腔的動物。軟體動物的真體腔是由裂腔法形成, 也就是中胚層所形成的體腔。身體柔軟,一般左右對稱, 某些種類由於扭轉、屈折, 而呈各種奇特的形態。通常有殼, 無體節, 有肉足或腕, 也有足退化的。外層皮膚自背部折皺成所謂外套, 將身體包圍, 並分泌保護用的石灰質介殼。呼吸用的鰓生於外套與身體間的腔內。水陸各地都有分布。包括雙神經綱( 如石鱉) 、腹足綱( 如鮑、蝸牛) ; 掘足綱( 如角貝) 、瓣鰓綱( 如蚶、牡蠣) 、頭足綱( 如烏賊、鸚鵡螺) 等。
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也叫節足動物。是一類身體由很多結構各不相同、機能也不一樣的環節組成的動物。通常可分為頭、胸、腹等3 部分, 但有些種類胸部和頭部合在一起, 也有些種類胸部和腹部沒有分化, 還有些種類全身愈合, 不分頭、胸、腹。節肢動物身體表麵有由幾丁質生成的堅厚的外骨骼。
一般每個體節上都有著一對分節的附肢, 又叫節肢。節肢的運動極其靈活,主要用於爬行和遊泳。節肢動物在動物界中的種類最多, 占已知動物的85% , 達100 多萬種, 而且每種的數目多得驚人。在節肢動物裏, 昆蟲占其總數的80% 。甲蟲又占昆蟲的87%例如一個蜂群, 總數可達5 萬多個。
節肢動物身體的分化, 以及身體變化的多樣性, 使它獲得了高度的適應性,幾乎在地球上任何空間都可以找到節肢動物。常見的有蜈蚣、蝦、蟹、蜘蛛以及各類昆蟲等。
現生的節肢動物, 除已滅絕的三葉動物亞門外, 傳統上根據有無觸角而分成2 個亞門。無觸角的叫有螯動物亞門, 因第1 對口後附肢是取食用的螯肢而得名, 包括鱟、蠍、蜘蛛、蜱蟎等; 有觸角的叫有顎動物亞門,其第1 對口後附肢是大顎, 包括昆蟲綱、甲殼動物, 蜈蚣和馬陸等。但現在大多數動物學家認為有顎動物亞門是人為的組合, 所包括的類群之間並無親緣關係。因此, 節肢動物門應該分成4 個亞門: 已滅絕的三葉動物亞門、現存的螯肢動物亞門、甲殼動物亞門和單枝動物亞門。三葉動物亞門表現出最原始的特征, 均生活在海洋中。除觸角外, 其餘各體節均有雙枝型附肢。螯肢動物亞門的肢口綱和蛛形綱頭部的附肢。書鰓和書肺為同源,說明兩綱比較接近。甲殼動物亞門過去作為一個綱即甲殼綱, 因有大顎而被認為可能與多足綱、昆蟲綱同源,但甲殼動物具兩對觸角且有其他各門所沒有的無節幼體期, 應為單獨起源。
單枝動物亞門與上述起源於海洋的亞門不同, 似乎由陸地上演化而來, 有觸角和大顎, 附肢基本上為單枝型,因而得名。
棘皮動物
生物學家將海星、海膽、沙錢和海參都歸為棘皮動物。棘皮動物是生活在海底、身體呈輻射對稱的無脊椎動物。棘皮動物的意思就是它們的表皮猶如荊棘一般。起名字的由來可能是因為大多數這類動物的外表皮都由棘狀的內骨骼( endoskeleton) 支撐,內骨骼由含鈣的盤狀物組成。棘皮動物是一種高級的無脊椎動物, 具有與其他無脊椎動物外骨骼不同的、由中胚層分泌的內骨骼, 並有司呼吸及運動的水管係統, 體腔明顯, 幼年期兩側對稱, 成年期則多為輻射對稱。體不分節, 無頭部, 體表具瘤粒或棘刺,故名棘皮動物。現生的海星、海膽、海參等都屬本門動物。
棘皮動物的內骨骼多為一球形、梨形、瓶形、薄餅形、或星形的鈣質殼, 殼由許多骨板組成。殼上有口、肛門、水孔等。並有五條自口向外輻射對稱排列的步帶, 步帶之間為間步帶。有的且有由許多骨板組成的莖及腕。殼及莖等均易保存化石。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分為:海扁果Homalozoa 亞門, 海百合Crinozoa 亞門, 海星Asterozoa 亞門, 海膽Echinozoa 亞門四個亞門。棘皮動物全部是海生, 從潮汐帶到深水區皆有分布, 固著海底或遊移生活。
化石自寒武紀即有發現, 以海膽亞門的海膽綱、海百合亞門的海林檎綱, 海蕾綱、海百合綱等最重要。中國的棘皮動物化石很豐富, 古生代和中、新生代海相地層中都有發現, 其中很多是標準化石。
棘皮動物是生活在海洋裏不太活動的一類動物。它們的成體是輻射對稱的, 但幼蟲時期是左右對稱的。棘皮動物的輻射對稱是在進化過程中,長期適應固著的生活方式, 由左右對稱的形式演變而來的, 這是次生性的輻射對稱。棘皮動物有由中胚層產生的內骨骼, 埋在外胚層的表皮下麵,常向外突出成棘, 這和高等動物骨骼的發生相似。上述這些特點說明了棘皮動物與脊索動物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說明脊索動物是從無脊椎動物進化來的。
脊椎動物
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動物的總稱。數量最多, 結構最複雜,進化地位最高。形態結構彼此懸殊,生活方式千差萬別。除具脊索動物的共同特征外, 其他特征還有: ① 出現明顯的頭部, 中樞神經係統成管狀,前端擴大為腦, 其後方分化出脊髓。
② 大多數種類的脊索隻見於發育早期( 圓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例外) , 以後即為由單個的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③ 原生水生動物用鰓呼吸, 次生水生動物和陸棲動物隻在胚胎期出現鰓裂, 成體則用肺呼吸。④ 除圓口綱外, 都具備上、下頜。
⑤ 循環係統較完善, 出現能收縮的心髒, 促進血液循環, 有利於提高生理機能。⑥ 用構造複雜的腎髒代替簡單的腎管, 提高排泄機能, 由新陳代謝產生的大量廢物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外。
⑦ 除圓口綱外, 水生動物具偶鰭, 陸生動物具成對的附肢。該亞門包括: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各綱的特征雖然有顯著差別, 但組成軀體的器官係統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脊椎動物盾皮類是戴盔披甲的魚 類, 它們是甲胄和化石無合類不同,是由覆蓋頭部的頭甲和包裹軀幹的軀甲兩個單元組成, 展出的東生清鱗魚就是很好的例子, 盾皮類是一支古老的有合脊椎動物, 和其它魚類及高等脊椎動物一樣, 最前麵的鰓弓發展成攝取食物的合, 合上裝備了牙齒。合的出現是脊椎動物進化中的一次重大革命, 無合類隻能被動地過濾水中的細小有機體, 而有合類可用合主動攝取食物。盾皮類是一個種類繁紛的家族, 在泥盆紀為其全盛時期, 但隨著泥盆紀的結束而趨於消亡。展出的雲南魚、武定魚、般溪魚, 是部份不同種類的盾皮類的頭甲。
恐龍的進化
最早的恐龍出現於距今約2 億2千萬年前的中三疊世, 化石還不很多。
到距今2 億年前的晚三疊世, 化石就多了, 我國的祿豐龍、中國龍、蘆溝龍、大地龍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代表。
前三者屬蜥龍類, 後者屬鳥龍類。蜥龍類可分兩大支, 一支是虛骨龍類和肉食龍類, 另一支是蜥腳類。虛骨龍類身體結構比較輕巧, 骨骼中空, 兩腳行走, 後肢強壯, 前肢縮小, 以小動物為食, 蘆溝龍、虛骨龍、似鳥龍等屬此。肉食龍類為大型凶猛的恐龍,是恐龍中的殘暴者, 兩腳行走, 體重可達6 ~8 噸, 中國龍、永川龍、霸王龍等屬此。它們以侏羅— 白堊紀( 距今兩億年到七千五百萬年前) 最為繁盛。與大多數恐龍一樣, 虛骨龍類和肉食龍類都在白堊紀末期( 七千五百萬年前) 絕滅。
蜥龍類的另一支是蜥腳類, 它們 以頸長、尾長、四腳行走, 身軀龐大,以植物為食為特征。它們有的體長可達50 ~60 米, 體重30 ~50 噸, 是陸地上的最大動物, 博物館裏最招徠觀眾的展品之一, 侏羅紀最繁盛, 我國的蜀龍、峨嵋龍、馬門溪龍均屬此。
它們的最後代表也延續到白堊紀末期。
恐龍的另一大類——— 鳥龍類分四支, 即劍龍、甲龍、鴨嘴龍和角龍,全都吃植物。劍龍的最大特征是背上有兩行三角形的骨板, 尾部有4 牧骨刺, 這些都是它的防禦武器。這類動物四腳行走, 身長約7 米左右, 腦子特別小, 藉肩、腰部膨大的神經結,補償腦子指揮之不足。它們主要生活在侏羅紀( 距今兩億年到一億四千萬年前) , 少數延續到白堊紀早期( 距今一億多年前) 也絕滅了, 是恐龍中最早絕滅的一支。我國的華陽龍、沱江龍、烏爾禾龍屬此。
甲龍顧名思義是裝甲的恐龍, 頭部和身軀幾乎全被堅硬的骨甲所包裹,活像一輛坦克車。尾端還有一塊骨質棍槌, 用以自衛。這類動物身長也7米左右, 四腳行走, 生活在侏羅紀到白堊紀, 白堊紀末期最後絕滅。我國有天池龍、甲龍為代表。
鴨嘴龍和禽龍等合稱鳥腳類, 為鳥龍類恐龍的一支。這類動物身體成半直立式, 兩腳行走, 前肢小, 後肢粗壯。禽龍是所有恐龍中最早被記述的代表, 牙齒甚像現在鬣蜥的牙齒。
鴨嘴龍我國有青島龍、山東龍等為代表。前者頭上有棘, 身長約6 米; 後者平頭, 身長約15 米。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下頜寬扁, 狀似鴨嘴。再是牙齒數目甚多, 每邊頜上大約有500 枚,密集叢生, 總數達2000 枚, 顯然是用於磨研植物的。這類恐龍也絕滅於白堊紀末期。
禽龍的牙齒
禽龍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 因為在歐洲和亞洲都已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禽龍骨骼化石。首次發現大約是在200 多年以前, 當時一個醫生的妻子瑪麗·曼特爾, 在薩塞克斯郡的劉易斯附近一堆砂礫上發現了一些牙齒。
瑪麗·曼特爾便將這些牙齒拿回去給她的丈夫吉迪恩看, 因為吉迪恩的業餘愛好就是研究化石。
當時很少有人了解關於恐龍的情 況, 幾乎還沒發現過任何化石, 但吉迪恩·曼特爾認識到這些牙齒是極期罕見且非常古老的。他把它們拿給各種專家看。專家們認為它們原來可能是一種魚, 或者一種犀牛之類的大型動物的牙齒。
吉迪恩對這種結論不滿意。他注意到這些牙齒的形狀類似於鬣蜥的牙齒, 盡管它們要大得多, 也古老得多。
1825 年, 他寫了一篇論文, 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觀點, 即這些牙齒屬於一種巨大的史前爬行動物。他稱其為“禽龍”。
隨著時光的流逝, 人們發現了更多的禽龍化石, 於是便開始設法弄清它到底是什麼模樣。1842 年, 一位名叫理查德·歐文的化石專家發表觀點認為, 它根本不是一種類似於蜥蜴的動物, 而是一種與之不同類型的滅絕已久的爬行動物。他把它稱為“恐龍”, 意思是“可怕的爬行動物”。
禽龍長約10 米。它們屬草食動物, 是肉食動物的獵物。
直到19 世紀早期, 瑪麗·曼特爾第一次在薩塞克斯郡的劉易斯附近發現了禽龍的牙齒, 禽龍才為人所知。
禽龍是可怕的動物。它們用其有力的後腿站立時, 可高達5 米。饑餓時,禽龍會用舌頭扯下樹葉, 然後用像刀般鋒利的牙齒把葉子咬成碎片。
二疊紀的生物毀滅
直到大約2 億年以前, 地球上還沒有一塊被大洋分割的獨立大陸, 而隻是一個連成一體的巨大陸塊, 地質學家們稱之為“聯合古陸”。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 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當時恐龍還未出現, 主要的陸上動物是爬行類, 最常見的植物是鬆柏類和蕨類。地質學家們稱這個時期為二疊紀。
到二疊紀末, 一場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地球。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那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但地球上四分之三的植物和動物卻因此而滅絕了, 約三分之一的物種消失了。一種理論認為,那時發生了巨大的地質隆起, 造成陸地抬升或海平麵下降。另一種推測是,大概在那時, 聯合古陸開始分裂成我們今天所知的各個大陸。巨大陸塊的這種分隔, 可能帶來了氣候的劇變,使得許多種動植物無法再生存下去。
在二疊紀, 生物如此大規模地滅絕, 可能為恐龍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第一批恐龍出現在兩億三千五百萬年前, 它們利用地球上適宜的條件, 昌盛了1 億多年。一顆小行星與地球碰撞, 可能引起了某種災難, 導致二疊紀末生物的滅絕。
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名錄蜂猴、熊猴、台灣猴、豚尾猴、葉猴、金絲猴、長臂猿、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狸、雲豹、豹、虎、雪豹、儒良、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鼷鹿、黑鹿、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犛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台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鶴、黑鶴、朱、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騖、胡兀騖、細嘴鬆雞、斑尾棒雞、雉鷂、四川山鶴鴿、海南山鷓鴿、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褐馬雞、藍鵬、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綠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遺鷗、四爪陸龜、鱷蜥、巨蜥、蟒、揚子鱷、新疆大頭魚、中華鱷、達爾鱷、白鱷、紅珊瑚、庫氏碎磲、鸚鵡螺、中華蛋鐮、金斑1 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
我國特有的動物
中國動物種類十分豐富, 據初步統計, 無脊椎動物約有17 萬種, 魚類約有2400 種, 兩棲爬行動物約有500種, 鳥類1186 種, 哺乳類動物430種。其中有數量眾多的中國特有的動物, 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
中國特有的動物主要有: 哺乳類動物的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羚牛、白唇鹿、黑麂、野犛牛、藏羚羊和台灣猴等; 鳥類的鴛鴦, 產於山西、河北的褐馬雞, 產於甘肅、四川的藍馬雞, 台灣的藍腹鷳、至錦雞、黃腹角雛、綠尾紅雛及幾種長尾雛; 長江中下遊的揚子鱷; 中國中南部山區的大鯢, 等等。
我國瀕危的動物
鳥 類
白腹錦雞、白鸛、白冠長尾雉、白鶴、白頸長尾雉、白鹮、白琵鷺、白頭鶴、白鷳、白枕鶴、蒼鷹、藏馬雞、草鞦、草原雕、長耳鞦、長尾闊嘴鳥、長尾鞦、赤頸鶴、大鴇、大緋胸鸚鵡、大天鵝、丹頂鶴、雕鞦、蜂鷹、高山兀鷲、冠斑犀鳥、褐鰹鳥、褐林鞦、褐馬雞、黑長尾雉、黑鸛、黑頸長尾雉、黑頸鶴、黑臉琵鷺、黑琴雞、黑鷳、紅腹角雉、紅腹錦雞、紅角鞦、紅腳鰹鳥、紅隼、紅胸黑雁、花頭鸚鵡、花尾榛雞、黃腹角雉、灰腹角雉、灰鶴、灰頭鸚鵡、金雕、卷羽鵜鶘、孔雀雉、藍翅八色鶇、藍耳翠鳥、藍馬雞、藍鷳、栗鳶、領角鞦、綠皇鳩、綠孔雀、綠尾虹雉、勺雞、蛇雕、雙角犀鳥、鬆雀鷹、蓑羽鶴、禿鷲、烏雕、小雕、小天鵝、小葦孖、雪鞦、血雉、岩雷鳥、燕隼、鷹鞦、疣鼻天鵝、遊隼、鴛鴦、原雞、朱、棕頸犀鳥、棕尾虹雉。
兩棲類
大鯢、虎紋蛙、細痣疣螈。
爬行類
大壁虎、玳瑁、鱷蜥、巨蜥、蟒、山瑞、四爪陸龜、揚子鱷。
獸類
黿、白唇鹿、白鰭豚、白頰長臂猿、白眉長臂猿、白頭葉猴、白掌長臂猿、斑海豹、斑林狸、斑羚、豹、北山羊、藏羚、藏酋猴、藏原羚、豺、長尾葉猴、赤斑羚、穿山甲、大靈貓、大熊貓、滇金絲猴、貂熊、短尾猴、鵝喉羚、蜂猴、高鼻羚羊、海南兔、河麂、河狸、黑長臂猿、黑麂、黑熊、黑葉猴、虎、灰葉猴、江豚、金貓、金絲猴、鬣羚、林麝、馬來熊、馬鹿、馬麝、梅花鹿、蒙古野驢、獼猴、麋鹿、扭角羚、盤羊、坡鹿、黔金絲猴、儒艮、猞猁、水鹿、水獺、塔裏木兔、台灣猴、兔猻、豚鹿、豚尾猴、駝鹿、倭蜂猴、西藏野驢、鼷鹿、喜馬拉雅塔爾羊、小靈貓、小熊貓、熊猴、熊狸、雪豹、雪兔、亞洲象、岩羊、野駱駝、野馬、野犛牛、野牛、雲豹、紫貂、棕熊。
最長壽的動物
在哺乳動物中, 最長壽的動物是大象, 據說它能活60 ~70 歲。當然野生場合和人工飼養是不同的, 前者的壽命短些。據記載, 哥拉帕格斯群島的長壽象能活180 ~200 歲。
跑得最快的動物
跑得最快的動物當數獵豹, 它追捕獵物時每小時能跑110 公裏。獵豹是肉食類貓科動物, 以鹿類, 羚羊為獵物。鹿類, 羚羊等動物拚命跑時,每小時不超過70 公裏, 因此很快就會被捉住。但是, 如果距離不是很短,獵豹就堅持不住最快的速度, 所以它盡力捕捉近處的獵物。
最強悍的動物
獅子被稱為“百獸之王”, 但它不去襲擊大象。不過, 少數襲擊象崽的獅子也沒聽說被母象踩死過。但在印度襲擊大象的老虎, 卻有被大象踩傷的, 看來, 最強悍的動物還是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