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聰明的動物
哺乳動物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和人類相近的有類人猿, 還有動物學中屬類人猿科的大猩猩, 波羅州等地產的猩猩, 長臂猿以及黑暗猩猩等, 其中最聰明的是黑猩猩。它大腦的大小雖然隻有400 毫升, 不如大猩猩有500毫升, 但是, 它的腦功能卻特別顯著。
最短命的動物
除了昆蟲以外, 最短命的是一種生在北海道蝦夷沼澤地的老鼠, 春天生下來, 冬天就死去, 壽命隻有8 ~10 個月。然而將它放到室內喂養, 可活到兩三年。
潛得最深的動物
那滾滾的波濤, 浩瀚的海水, 既有巨大的浮力, 又產生極大的阻力。
在這“雙重” 壓力下卻不乏潛水好手, 如各種魚類、海豚、海豹和海龜等, 然真正的潛水冠軍當推號稱“海中霸王” 的抹香鯨, 它以屏氣法潛入水下可達1 小時之久, 最大潛水深度達2200 米, 而且出入自如。
我們知道, 海洋哺乳動物和人一 樣, 也是用肺呼吸的。一般而言, 人的屏吸時間隻有1 ~2 分鍾, 潛水深度不超過20 米。即使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潛水員, 在潛水前呼吸數分鍾純氧,再掛上20 多千克的重物, 也隻能潛到70 多米的深度, 與抹香鯨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了!
動物中的10 大致人命高手
第10 名 毒箭蛙
別看毒箭蛙體型很小, 身長一般不超過5 厘米, 但是它卻能輕易地致人於死地。毒箭蛙的背部能滲出一種粘糊糊的神經毒素, 這能使掠食者對它“敬而遠之”。據說, 每隻毒箭蛙可以製造出足以讓10 個人喪命的毒素。毒箭蛙主要生活在巴西、圭亞那、智利等地的熱帶叢林裏。
第9 名 非洲野牛
非洲野牛是生活在非洲大陸的一種大而性情凶猛的水牛, 體重一般可達1500 磅。碩大而向下彎曲的鋒利雙角是它們防禦和攻擊敵人的重要武器。
如果隻遇到一隻非洲野牛, 那麼你真的還算幸運。如果數千隻野牛成群結隊地向你跑來時, 真正的危險就降臨了!
第8 名 北極熊
人們在動物園看到的這些北極熊或許憨態可鞠, 還讓人們有一種想親近的感覺。但是, 野生環境下的北極熊可就截然換了一副麵孔。它們把象海豹當成可口的早餐, 而且當一隻北極熊揮動它那巨大的熊掌時, 能輕易地讓人頭落地。
第7 名 大象
這種致命動物或許又超出了人們能夠理解的範圍, 一向溫順而且又能充當人類幫手的大象怎麼也會出現在這個名單之中呢?
要知道, 並不是所有的大象對人都那麼溫順友好的。在世界範圍內,每年會有500 多人死於大象的攻擊。
非洲象通常可以長到大約1. 6 萬磅重。
不必提及它們那長而鋒利的尖牙, 相比較來說或許踩踏的方式還更能讓人們接受。
第6 名 澳洲鹽水鱷
千萬不要把澳洲鹽水鱷看成是浮在水麵上的木頭塊! 澳洲鹽水鱷可以在水中保持靜止不動的狀態, 等待過路者自己送上門來。在一眨眼的工夫裏, 它會突然撲向獵物, 然後將其拽到水中淹死後肢解, 最後開始享用“美味”。
第5 名 非洲獅
麵對著一隻非洲獅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威脅? 巨大的尖牙, 行動迅速鋒利的尖爪? 沒錯, 全都沒錯! 所以你最好希望它還不是非常餓。要知道, 這種“大貓” 可稱得上是個幾乎完美的捕獵者。
第4 名 大白鯊
大白鯊傷人的慘劇已經發生了不少, 因此人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種水中的龐大掠食者會躋身這一行列。
擴散到海水中的鮮血可以刺激大白鯊,讓它進入到一種對食物的瘋狂狀態,它會用多達3000 顆牙齒撕咬水中任何移動的物體。
第3 名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也被稱為海黃蜂, 這種如碗般大小的水母觸須數量可達60 根之多, 每根觸須又長達4. 6米。每隻觸須上都長有5000 個刺細胞和足夠讓60 人喪命的毒素, 因此它們也被科學家稱為海洋中的透明殺手。
最可怕的是, 據說這種致命的水母還會主動攻擊人類。澳大利亞箱形水母可以把鬆弛狀態下的1 米長觸角“射出” 3 米遠, 纏繞住遊泳的人, 毒液會阻斷人的呼吸, 而解毒藥隻在被攻擊後很短的幾分鍾內注射才能生效。
在這種情況下, 惟一能免受攻擊的方法就是不在這種水母出沒的海域中遊泳。
第2 名 亞洲眼鏡蛇
或許這種動物早就在人們的猜測範圍之內了。是的, 無論怎樣眼鏡蛇都會被列入到這個名單之中的, 因為它確實太可怕了。每年都會有大約5萬人因為被蛇咬而死亡, 而被亞洲眼鏡蛇咬傷致死的人數要占其中很大的一部分。
第1 名 誰也想象不到的“冠軍得主”最致命的動物殺手第一名馬上就 要揭曉了, 它的威脅能超過鱷魚、獅子、大白鯊甚至是眼鏡蛇呢? 或許沒有一個人能夠猜到這個正確答案———它就是蚊子!
蚊子在夏天幾乎隨處可見。雖然,很多蚊子的叮咬隻讓人感覺到發癢,但是有些蚊子卻攜帶和傳播著能夠引起瘧疾的寄生蟲——— 瘧原蟲。其結果就是, 小小蚊子竟然是造成每年超過200 萬人死亡的原因! 它不是第一名誰是呢?
最毒的蜘蛛
黑寡婦蜘蛛是一種具強烈神經毒素的蜘蛛。它是一種廣泛分布的大型寡婦蜘蛛, 通常生長在城市居民區和農村地區。
成年雌性黑寡婦蜘蛛腹部呈亮黑 色, 並有一個紅色的沙漏狀斑記。這個斑記通常是紅色的, 有些可能介於白色和黃色間或是某種紅色到橘黃色間的顏色。對某些物種, 斑記可能是分開的兩個點。雌性黑寡婦蜘蛛包括腿長大約38 毫米( 約1. 5 英寸) 長。
軀體大約13 毫米( 約0. 5 英寸) 長。
雄性黑寡婦蜘蛛大小約隻有雌性蜘蛛的一半, 甚至更小。它們相對於軀體大小具有更長的腿和較小的腹部。它們通常呈黑褐色, 並具有黃色條紋以及一個黃色的沙漏斑記。成年雄性蜘蛛可以通過更纖細的軀體和更長的腿和更大的須肢和未成年雌性蜘蛛區別開來。
黑寡婦蜘蛛通常生活在溫帶或熱
帶地區。它們一般以各種昆蟲為食,不過偶爾它們也捕食虱子、馬陸、蜈蚣和其他蜘蛛。當獵物纏在上網, 黑寡婦蜘蛛就迅速從棲所出擊, 用堅韌的網將獵物穩妥地包裹住, 然後刺穿獵物並將毒素注入。毒素10 分鍾左右起效, 此間獵物始終由蜘蛛緊緊把持著。當獵物的活動停止, 蜘蛛將消化酶注入傷口。隨後黑寡婦蜘蛛將獵物帶回棲所待用。
盡管其毒素的毒性很強, 但注射劑量很小, 且寡婦蜘蛛咬人導致死亡的案例非常少。在1950 年~1959 年間美國隻發生了63 例報導。黑寡婦蜘蛛的毒液會促進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釋放。乙酰膽堿作用於肌肉, 能引起肌肉的收縮。一般而言, 黑寡婦蜘蛛的毒素對兒童和體弱者威脅較大。
在毒液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毒液中含有一種叫做latrotoxin 的蛋白質, 這種蛋白可以促進乙酰膽堿的釋放; 此外還有一些分子量相對較小的多肽和毒素, 這些小分子物質與細胞表麵的陽離子通道在空間結構上顯示出一定的同源性, 能夠與離子通道特異結合, 它們能影響鈣、鈉和鉀等陽離子的離子通道1; 另外還有更簡單的小分子化合物, 如腺苷, 鳥苷, 肌苷, 和2, 4, 6 - 三羥基. 呤。毒素的轉移機製是起先由淋巴係統攜帶最終進入血液係統。一旦進入血液, 毒素隨循環係統分布到機體各處的神肌接頭處, 並在那裏沉積。影響最嚴重的是背部、腹部和大腿的肌肉區域。
在神經肌肉接頭處, latrotoxin 蛋白與鈣離子通道結合, 使後者持續打開,大量鈣離子在濃度梯度的驅動下進入神經細胞, 觸發乙酰膽堿從突觸小泡釋放, 不斷釋放的乙酰膽堿與分布在肌肉上的受體結合後引起肌肉的持續收縮, 從而導致痙攣——— 持續、強烈而痛性的肌肉收縮。標準治療方案一般為對症治療, 包括止痛、肌肉弛緩,較少情況下也使用抗毒血清。毒素一般不在咬傷口處致病, 除非有繼發感染。
最大最小的蝴蝶
鳳蝶是最大的蝴蝶, 也是最美麗的蝴蝶。鳳蝶翅上有紅、黃、藍、黑、白各種顏色, 五彩繽紛, 並構成美麗的斑紋, 發出金屬的光彩。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是南美鳳蝶, 體長90 毫米;翅展270 毫米, 相當一種中等體型鳥類的翅展。我國最大的鳳蝶翅展達150 毫米。
最小的蝴蝶是小灰蝶, 翅展16 毫米。1983 年6 月, 我國昆蟲學家馬恩沛, 在雲南西雙版納小猛養大象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森林裏采到一種小灰蝶,翅展長度僅13 毫米, 創造了最小的記錄。小灰蝶雌雄體色不同, 雌蝶通常呈暗色, 雄蝶常具有翠、藍、青、橙、紅、古銅等顏色的金屬光彩。這類蝴蝶翅膀的正麵, 斑紋比較平淡, 而翅膀的反麵, 卻色彩豐富, 遠較正麵突出。
世界上最長的昆蟲
新加坡竹節蟲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其細長的身體長達27 厘米, 倘若在安靜的狀態下充分舒展身體的話,身長可超過40 厘米。竹節蟲所具有的保護形和保護色, 使它在灌林叢中棲息時以假亂真。
亞馬孫巨天牛和大牙天牛是世界 上最大的甲蟲。它們身長18 厘米。大牙天牛的角( 長顎) 是專為切割樹枝所設計的, 當它用銳利的角鉤住枝條後就繞著樹枝作360 °的旋轉, 直至把樹枝鋸斷為止。
生長在南美洲的大灰夜蛾身長9厘米, 展開雙翼有27 厘米寬, 體色為灰色帶有深色斑點, 它們都是世界上蝶蛾類中最大的昆蟲。
眼睛最多的昆蟲
昆蟲的頭部, 一般生有1 對複眼,有時還有3 隻單眼。它們是主要的視覺器官, 對昆蟲的取食、生長、繁殖等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昆蟲的複眼是由6 隻變形的小眼構成的, 複眼的體積愈大, 小眼麵的數量就愈多, 它們的視力就愈強; 反之, 複眼的體積愈小, 視力就愈弱。
在所有的昆蟲中, 蜻蜓的複眼最大, 它們鼓鼓的突出在頭部的兩側,占了頭部總麵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由28000 個小眼麵組成。蜻蜓的視力是很發達的, 能在飛行中捕捉小昆蟲。
蝴蝶的複眼比蜻蜓小, 由1200 ~1700個小眼麵組成; 龍虱的複眼由9000 個小眼麵; 甲蠅的複眼有4000 個小眼麵。
最早的鳥類
始祖鳥化石在鳥類化石中最有名,人類最早在140 年前發現的始祖鳥化石, 目前保存在德國柏林洪堡博物館。
據英國科學家分析, 始祖鳥在背上、腿上還可能在脖子底下都長有廓羽,而且這些廓羽與現代鳥類相似。
食肉恐龍化石也有力地支持了最
原始鳥類使用四翼滑翔的觀點。這一被稱為“顧氏小盜龍” 的恐龍化石顯示, 其四肢均覆蓋有飛行用的羽毛。
顧氏小盜龍的出現晚於始祖鳥2000 萬年, 是現知與鳥類關係極為密切的最古老兩腳食肉恐龍。事實上, 始祖鳥除了長臂, 其餘骨骼不是與鳥類而是與小型食肉恐龍更為相似。
從顧氏小盜龍的發現和對始祖鳥
腿上羽毛的分析, 兩位丹麥科學家還得出結論說, 與飛行有關的進化過程是從羽毛開始的, 而使鳥強壯善飛的那些骨骼上的變化, 如鳥類典型的肩關節, 有力的腕關節、短背和短尾,都是後來逐漸發生的。由於鳥類化石極其罕見, 所以要解決有鳥類進化的問題需要發現和研究更多的化石。目前, 始祖鳥化石仍然是已知最古老的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全世界發現的6 具始祖鳥化石中, 隻有3 具身體存有羽毛。
飛得最高的鳥類
據科學資料記載, 目前世界上飛的最高的鳥類就是大雁。它的平均飛行高度為1 萬米, 並舉可靠資料記載,我國西北部高山湖泊地區的夏候鳥——— 斑頭雁又是大雁中的登高冠軍。
每年夏季斑頭雁從印度起飛飛躍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到達目的地——— 西藏。科學家們在印度發現, 斑頭雁迎著烈日炎炎的太陽, 拍打著雙翅直衝雲霄。估計當時的高度在17680 米左右。這個高度在同溫層內, 空氣最稀薄, 溫度恒定,對一般的鳥類來說就是死亡區域, 而斑頭雁卻能在“死亡區” 內飛翔自如。
最大的珍珠
珍珠, 光彩奪目, 自古以來被人們視為珍品, 它既是貴重的裝飾品,又是名貴的中藥材, 現在高檔的化妝品中, 也有它的成分。
珍珠越大越稀罕, 越珍貴, 常見 的珍珠直徑不到一厘米, 小的隻有粟米那麼大。那種渾圓光彩的珍珠。不可多得。前蘇聯一顆重5. 6 顆標準圓的珍珠, 算作珍品。保存於博物館中。
但它比起英國的倫敦博物館收藏的那顆大珠來, 大為遜色, 英國博物館的一頂金冠上麵鑲嵌著一顆大珍珠, 重達85 克; 但是, 它還不是目前界上最大的珍珠。最大的珍珠, 是1934 年5月7 日在菲律賓巴拉灣的巨貝中, 發現的一顆巨珠重達6350 克。半徑13. 97 厘米, 稱為“老子之珠” 存放在舊金山銀行保險庫中, 自1936 年以來成為柯伯的財產, 值408 萬美元,這樣大的珍珠千載難逢。
最大的螃蟹
你見過體長3. 4 米、年齡80 歲的巨蟹嗎? 2002 年1 月30 日, 這隻巨蟹在福建泉州東湖公園“現身”。
這隻大螃蟹身體約一個半人頭大, 前肢比嬰兒的手臂還粗。它有10 隻腳, 每隻腳的末尾都很尖。據了解,這隻甘氏巨足蟹是從日本駿河灣水下400 米深處捕獲的, 是世界上最大的節肢動物。這種蟹的肉可食, 但性情很凶, 喜歡追穿花衣的人。目前, 世界上保存得這麼完整的巨蟹標本僅此一個。
最會變色的蟹
在潮漲潮落的沼澤和泥沙的海灘上, 生活著一群善於變色的小蟹, 稱為招潮蟹。雄蟹的一隻紅色威武的大螯不時的高高舉起, 不斷的上下運動,好像在望潮, 故也叫望潮蟹; 還因為這隻大螯伸在身體的前麵, 好像在拉大提琴, 所以人們又叫它提琴蟹或琴師蟹。
招潮蟹的生活習性是完全受潮汐所支配的, 漲潮是它藏在洞穴中休息,落潮時出外活動。它的體色一日八變,以晝夜24 小時的不同節奏使體色暗淡不一。這與太陽出沒及潮汐漲落密切相關。夜間蟹身為黃色; 黎明日出時,顏色又漸漸變深; 白天低潮時, 是它一天中最活躍的時刻, 也是它體色達到最深的時刻。
世界上最凶猛的十大淡水魚
第一名: 亞馬孫鯰魚
第二名: 白鱘
第三名: 大頭魚
第四名: 尼羅河鱸魚
第五名: 新幾內亞鱸魚
第六名: 哲羅魚
第七名: 六須鯰
第八名: 巨骨舌魚
第九名: 王鮭( 大鱗大馬哈魚)
第十名: 鱷雀鱔
飛得最遠的魚
會飛翔的動物, 不僅僅是鳥類,
有些魚也會飛。其中飛的最遠的魚,要數飛魚了。它的飛翔本領, 在魚中是最高的。有人曾在熱帶大西洋測的飛魚最遠的飛翔記錄: 飛高11 米, 飛行距離1000 多米。然而魚的飛翔, 說的確切些, 隻是一種滑翔而已。
飛魚身體稍長, 約20 厘米, 近乎圓筒形, 青黑色, 腹部灰白色, 胸鰭特別發達, 一直長到尾部, 像鳥的翅膀; 腹鰭大, 可作為輔助滑翔用, 尾鰭成叉形, 下葉比上葉長。飛魚的飛翔多半是為了逃避敵害的襲擊, 或靠近船隻受驚而飛, 但有時也會無緣無故而飛。成群的飛魚越出水麵, 高一陣, 低一陣, 掠過海空, 猶如群鳥。
魚類之最
最大的淡水魚 俄國第聶伯河19世紀捕獲的一條大鯰魚, 體長4. 57米, 體重326. 88 千克。
最大的海魚 大西洋、太平洋和
印度洋溫暖水域的鯨鯊, 1949 年11月11 日捕獲一條體長12. 65 米, 體重15254. 4 千克。
最小的海水魚 是小蝦虎魚, 生活在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島附近海域, 成年雄體平均長度0. 86 厘米。成年雌體平均長度為0. 89 厘米。
最小的淡水魚 是俾米蝦虎魚。
這種魚生活在菲律賓呂宋島湖和溪流中近乎透明的沒有顏色的魚, 成年雄體長度僅為0. 7 ~1 厘米, 體重4 ~5毫克。
最毒的魚 是生息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赤道水域的石魚, 這種魚背鰭上的刺中間含有很強的毒害神經的毒素,直接接觸往往致命。
速度最快的魚 目前世界上確認旗魚是所有魚類中遊速最快的魚, 每小時109 公裏。
壽命最長的魚 據考察, 南美的湖鱘可能是最長壽者, 一般能活80 年以上。
壽命最短的魚 壽命最短的魚是非洲和南美洲的魚。這種魚在野生條件下一般壽命為8 月。
最毒的蛙
在中南美的叢林裏, 生活著好多種毒劍蛙。它們的體型大多很小, 一般都不超過5 厘米, 但色彩非常鮮豔,似乎向炫耀自己的美麗, 又向警告來犯的敵人。
毒劍蛙和其它的兩棲動物一樣, 它的皮膚裏有許多腺體, 能分泌粘液以潤滑皮膚和保護自己, 它的分泌物毒性很強, 是它成為世界上最毒的動物之一。除了人以外, 它沒有其它的天敵。在南美哥倫比亞西部崔柯地方的毒劍蛙分泌的蛙毒, 是目前世界上所知道的最厲害的毒, 僅1 克的十萬分之一便足夠使一個人中毒死亡。
生活在海拔最高的蛇
蛇類垂直分布範圍上的局限, 也 與氣溫有關。因為海拔高度每增加100 米, 氣溫便比同緯度地區降低0. 65℃ 。如果在海拔2000 米的地方,氣溫就比同緯度的海平麵低13℃ 之多。氣溫過低的高海拔地區, 不利於蛇類的生命活動, 能提供它們作食物的動物也較少, 同時還不利於蛇卵的發育孵化。所以, 海拔1000 米以下的地區的蛇類最多, 海拔2000 以上地區的蛇類已不多見。蛇類垂直分布最高記錄是分布喜馬拉雅山區的喜山腹,生活於海拔4880 米地方。我國有兩種蛇的垂直分布高度與此相差無幾: 一種是雪山腹, 分布於雲南省麗江縣大雪山海拔4000 米以上的地方; 另一種叫溫泉蛇, 分布於青藏高原,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當雄縣羊八井海拔4350 米的溫泉附近發現它們。至於垂直分布的下限不受限製, 不但海底有蛇, 海蛇科的蛇類還終生生活於海水中。
最長壽的實驗鼠
美國密歇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2004 年4 月12 日宣布, 他們培育的一隻實驗鼠剛剛度過4 歲生日, 成為尚活在世的最長壽的實驗鼠。按照人類的年齡計算, 它相當於有136 歲。這隻實驗鼠為何如此長壽? 原來它是經過基因改造的, 而科學家也正是通過它來尋找讓人類長壽的秘訣。
這隻體形格外小的老鼠叫約達, 科學家對它的基因進行過改造, 使它的腦垂體和甲狀腺受到影響, 其胰島素分泌量也隨之降低, 導致它的體形比一般的老鼠小兩倍, 算是老鼠中的侏儒, 並且格外怕冷。研究人員稱,盡管約達的壽命相當於136 歲的老人,但它依然很活躍, 身體也很健康。科學家通過研究這些基因變異的鼠種,試圖發現荷爾蒙分泌量的改變是如何延緩其衰老過程的。當然, 歸根結底,這些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看這些方法能否適用於人類, 延緩人類的衰老過程。
轉基因鼠
基因研究發現, 人和老鼠是“兄弟”, 因為實際上, 人類和老鼠有99% 的基因相同。“老鼠是最小的一種在身體和基因方麵近似於我們的哺乳動物”。專家指出, 易於飼養、繁殖迅速等優點已經使老鼠在近一個世紀中成為醫學研究中的重要角色。
詞典基因公司的轉基因鼠生產流 水線眼下已經成型。流水線的運行模式是這樣的: 科學家先瞄準某個基因;然後用化學方法改造鼠的胚胎細胞,使瞄準的基因處於休克狀態; 把經改造的胚胎細胞注入另一個鼠卵子空殼內, 植入母鼠子宮, 產生小鼠; 最後,通過世界上最複雜的身體和心理測試,尋找出轉基因鼠在身體和心理等各方麵的變化。
詞典基因公司的研究員祖戈比不久前在一次大型會議中展示了患上賴特綜合症的轉基因老鼠的錄像, 畫麵中的老鼠在行動時異乎尋常地出現爪子扭在一起的症狀。由於知道病鼠缺失的基因, 科學家可以順藤摸瓜, 容易地找出缺失基因所製造的化合物,然後據此設計出新藥。這種研究新藥方法中潛伏的經濟價值大得難以估計。
具有等級差別的螞蟻家族
一般在一個螞蟻群體裏有四種不同的蟻型。
蟻後: 蟻後是一個螞蟻群體裏惟 一有生殖能力的雌性, 也叫母蟻。它在群體中體型最大, 特別是腹部很大,生殖器官很發達。它的主要職責是產卵、繁殖後代和統管這個群體大家庭。
雄蟻: 也叫父蟻。它的頭又圓又 小, 上顎長的不發達, 觸角又細又長。
它在蟻群裏沒有什麼別的工作, 主要負責與蟻後交配, 這樣才能孵出幼蟻,使整個蟻群能夠繁衍下去。
工蟻: 又稱職蟻。這種螞蟻沒有翅膀, 一般是群體裏最小的個體, 但數量也最多。別看它個頭小, 它的上顎、觸角和三對胸足卻都很發達, 所以它最善於步行奔走。工蟻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它的主要職責就是建造和擴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蟻及蟻後等等。
兵蟻: 兵蟻的典型特征就是腦袋長得格外大、上顎也很發達, 可以粉碎堅硬食物, 在保家衛國的時候就成了戰鬥的武器。
螞蟻建立群體, 是通過一種很浪漫的“婚飛方式” 開始的。不同性別的螞蟻相識後一見鍾情, 在飛行中或飛行後交尾。“新郎” 壽命不長, 交尾後不久死亡, 留下“遺孀” 蟻後獨自過著孤單生活。這時候蟻後脫掉翅膀, 在地下選擇適宜的土質和場所築巢。她“孤家寡人”, 力量有限, 隻能暫時造一小室, 作為安身之地, 也使受孕的身體有個產房。等到卵發育成熟生產出來, 小幼蟲孵化出世, 蟻後就忙碌起來。每一個幼蟻的食物都由她嘴對嘴地喂給, 直到這些幼蟻長大發育為成蟻, 並可獨立生活時為止。
當第一批工蟻長成了, 它們便挖開通往外界的洞口去尋找食物, 隨後又擴大巢穴建築麵積, 為越來越多的家族成員提供住房。
自此以後, 飽受艱苦的蟻後就可以坐享清福了, 當上了這個大家族的統帥。撫育幼蟻和喂養蟻後的工作都由工蟻承擔。不過蟻後還要繼續交配,不斷產生受精卵, 以繁殖大家族。她的壽命可以長達15 年。一個巢內蟻群的數目可以有很大差別。最小的群體隻有幾十隻或近百隻蟻, 大的群體可以有幾萬隻, 甚至更多的蟻。
螞蟻為什麼摔不死
眾所周知, 人從樓上掉下摔不死也會摔成重傷, 可是螞蟻從高處落下卻會安然無恙, 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原來是這樣: 物體在空氣中運動時會受到空氣的阻力, 其阻力的大小與物體和空氣接觸的表麵積大小有關。
越小的物體其表麵積大小和重力大小的比值越大, 即阻力越容易和重力相平衡, 從而不致於下降的速度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微小的物體可以在空氣中以很小的速度下落, 所以螞蟻落地時速度很小, 不致於摔死。
為什麼螢火蟲會發光
螢火蟲會發光因為在- 們的腹部末端有發光器, 發光器內充滿許多含磷的發光質及發光酵素, 使螢火蟲能發出一閃一閃的光。
螢火蟲發光的目的, 除了要照明之外, 還有求偶、警戒、誘捕等用途。
這也是它們的一種溝通的工具, 不同種類螢火蟲的發光方式、發光頻率及顏色也會不同, 他們藉此來傳達不同的訊息。
蛾子為什麼繞著光飛
這是昆蟲的一種趨光性本能表現。
蛾子飛近燈後, 它的兩隻睛眼離光源的遠近不同, 一隻眼睛比另一隻眼睛感受到的光線強, 它們不停地拐向光線更強的方向, 這樣, 它們就總是繞著圈子, 盤旋著向燈光飛。
昆蟲裏的清潔王
有一種昆蟲專門以動物死亡和腐 爛屍體為食, 並把它們轉化成在生態係統中更容易進行循環的物質, 像是自然界裏的清道夫, 起著淨化自然環境的作用。它們在吃動物屍體的時候,總是不停地挖掘屍體下麵的土地, 最後會自然而然地把屍體埋葬在地下,所以人們把它們叫做“埋葬蟲”。
埋葬蟲有些住在像蜜蜂的蜂房巢穴裏, 有些特別地種類則住在洞穴裏食蝙蝠的糞便。它們的體長從很小到3. 5 厘米都有。平均體長大約1. 2 厘米。有的外表呈黑色, 有的呈五顏六色, 明亮的橙色、黃色、紅色都有。
身體扁平而柔軟, 適合於在動物的屍體下麵爬行。
天生的建築師
蜂巢的造型十分奇特, 結構也極其巧妙, 真可謂巧奪天工。蜂房的孔洞和底部都是六邊形的, 如果將整個蜂房底部分為三個菱形截麵, 那麼每個銳角和每個鈍角的角度也都相等。
蜂巢的口全是朝向下方或朝向一麵。
把蜂房建成六邊形既可以節省材料,同時又可以合理利用空間, 增加容量。
那麼蜂巢是怎樣建成的呢? 蜜蜂的築巢工作完全由工蜂來承擔。它們先吸飽了花蜜, 然後兩隻工蜂用它們的前腳緊緊抓牢上麵的東西, 然後伸出後腳讓下麵的兩隻工蜂抓住, 就這樣一對連著一對, 形成兩條蜂鏈。當達到需要的長度, 每條蜂鏈中的最後一隻借著腳的擺動和翅膀的振動, 使原來的兩條蜂鏈合並成一條環鏈。過了一天以後, 工蜂體內的蜜汁變成了蜂蠟, 它們再把蜂蠟做成蠟板, 傳遞給在箱板上等待造巢的工蜂。負責“蓋房子” 的工蜂用嘴接過蠟板, 一層層地塗在頂板上, 這樣蜂巢的基礎就建好了。
鴿子為什麼能送信
一隻信鴿, 即使你把它帶到千裏之外的陌生的地方, 它也能把信帶回家。鴿子頭頂和脖子上繞幾匝線圈,以小電池供電, 鴿子頭部就會產生一個均勻的附加磁場。當電流順時針方向流動時, 在陰天放飛的鴿就會向四麵八方亂飛。這表明: 鴿子是靠地磁導航的。那麼鴿子又是如何靠地磁導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