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3 / 3)

有人把鴿子看作是電阻1000 歐的半導體, 它在地球磁場中振翅飛行時,翅膀切割磁力線, 因而在兩翅之間產生感生電動勢( 即感應電壓) 。鴿子按不同方向飛行, 因為切割磁力線方向不同, 所以產生電動勢的大小就可以辨別方向。但是試驗表明晴天放飛時, 附加磁場並不影響它的飛行, 這說明地磁並不是它的唯一的羅盤。原來, 鴿子能栓測偏振光, 在晴天它能根據太陽的位置選擇飛行方向, 並由體內生物鍾對太陽的移動進行相應的校正。必須說明一點的是, 當電流逆時針流動時, 不管是晴天還是陰天,它都能飛回家。

海鷗為什麼追著輪船飛

在海上航行的輪船, 一般有一群白色的海鷗相伴, 從而給白茫茫一望無際的大海洋增添了無限生機和詩意。

那麼, 海鷗為什麼總是喜歡追逐輪船呢? 這是因為, 輪船在海上航行時, 由於受到空氣和海水阻力, 在輪船上空產生一股上升的氣流。海鷗尾隨在輪船的後麵或上空, 可借助這股上升的氣流毫不費力地托住身子飛翔。另外, 在浩瀚的大海中, 小魚、小蝦之類被破浪前進的船激起的浪花打得暈頭轉向, 漂浮在水麵上, 很快就會被視力極強的海鷗所發現, 輕而易舉地把它們吃掉。這種“守株待兔” 的覓食方式, 當然是海鷗的聰明之舉。

燕子低飛時就會下雨嗎

燕子是在飛行中捕捉小蟲來吃,當小蟲飛高時, 它也跟著高飛獵食;當小蟲飛低時, 它也就低飛了。快下雨的時候, 空氣中的水氣增加, 氣壓也變低, 小蟲的翅膀沾了濕氣, 根本無法高飛, 隻能低空飛行, 那麼捕食小蟲的燕子也就跟著低飛了。因此,當燕子低飛時, 表示快下雨囉!

豬為什麼愛拱泥土

現代的豬是經過千萬年的馴養演變過來的。豬喜歡用嘴拱泥土和牆壁,並不是在尋找食物, 而隻是野生時代裏遺傳下來的習慣。

雞為什麼常吃砂粒

雞有角質的1 , 適於啄食飼料,但雞口腔內沒有牙齒, 飼料未經咀嚼即進入食道。雞的胃分腺胃和肌胃兩個部分, 腺胃較小, 消化腺特別發達。

飼料在腺胃中浸沾消化液以後, 很快就進入肌胃, 肌胃是雞特有的消化器官, 胃壁特別發達, 由堅厚的肌肉構成, 胃內麵覆有堅實的角質膜, 肌胃內含有砂石, 一切堅硬的食物均靠肌胃中的砂石磨碎而代替牙齒的咀嚼作用。因此, 雞必須經常吃砂粒, 有助於提高雞的消化能力。

靈巧的北極兔

北極兔的形體比家兔要大, 身體肥胖, 耳朵和後肢都比較小。當然,“兔子尾巴長不了” 則是所有兔子的共同特征。北極兔有一身蓬鬆的絨毛,就像絕緣層一樣能夠有效地防止能量散失, 這對渡過北極的嚴寒是至關重要的。

在北極, 比旅鼠稍大一點的食草動物則是野兔, 但其數量比起旅鼠則少得多, 甚至還沒有狐狸多。這是因為, 北極兔的繁殖能力不強, 受氣候和食物限製, 每年隻能產一窩, 每窩也隻有2 ~5 隻, 但成活率比較高, 所以數量比較穩定。

北極兔的名稱不一, 有的地方叫山兔或藍兔, 在北美則叫雪鞋兔。因為在北美洲這種兔子不僅蹄子很大,而且下麵還長有長毛, 這樣有助於減少壓強, 即使在雪地上奔跑也不大容易陷下去。這種兔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或叫生存絕招, 即能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毛色, 春夏秋三季為灰褐色, 一到冬季則變為潔白, 這樣不僅便於偽裝, 而且白色還能起到一種光學反射作用, 使天敵難以發現。

此外, 北極免還有一個絕招, 即幼仔剛產下來就能看東西, 這也是為生存所必須。而家兔的幼仔產下後總是眼睛緊閉, 要到12 天後才能睜眼看東西。

北極兔肉味鮮美, 毛皮珍貴, 因此便成了人們獵取的對象。

怎樣區別毒蛇和無毒蛇

( 1) 毒蛇一般頭大頸細, 頭呈三角形, 尾短而突然變細, 體表花紋比較鮮豔。

( 2) 無毒蛇一般頭呈鈍圓形, 頸部細, 尾部細長, 體表花紋多不明顯。

( 3) 毒蛇與無毒蛇最根本的區別是: 毒蛇的牙痕為單排, 無毒蛇的牙痕為雙排。

魚為什麼有腥味

因為魚的皮膚裏含有一種粘液腺,能分泌出一種有腥味的東西( 叫三甲胺) 。這種東西散發到空氣中, 我們也就能聞到腥味了。

北極的淡水魚

紅點鮭分布於歐洲和美洲沿岸的環極地區以及北極的島嶼附近, 是深入北極區最遠的淡水魚。在北冰洋水係, 該種主要是溯河性類型, 但在一些湖沼中也存有定居類型。

溯河性紅點鮭長達70 厘米, 重達4 公斤。在新地島, 紅點鮭在河上遊的湖沼中過冬。6 ~7 月份, 開始遊入海中, 海中的紅點鮭成魚以各種小魚為主食。紅點鮭的幼魚主要分布於鹹、淡水湖及河的下遊, 以搖蚊科的幼蟲、水跳蟲及橈足類為食, 隨著生長, 較大時則主要以飛蟲為食。

到了7 月份, 在海中覓食的紅點鮭積累了足夠的脂肪, 便開始返回河中產卵, 產卵量約為3500 粒, 並在一生中可數次產卵。新地島的紅點鮭每隔1 年產卵一次。紅點鮭出生後第6 ~7年性成熟, 而進人卡拉河產卵的紅點鮭則在3 ~ 4 齡就已開始成熟產卵。

作為紅點鮭的湖沼型——— 湖紅點鮭, 其體長比溯河性紅點鮭要小, 最大長度可達45 厘米, 4 ~5 年性成熟,每次產卵量為560 ~1300 粒。食物種類為虎魚、鱸魚和條鰍魚的幼魚。

在北極水域中, 紅點鮭成了當地漁業的重要捕獲對象, 特別是在秋季洄遊時, 人們采用各種魚柵並在其中布設陷網進行圍捕。

極地的魚血液為什麼不結冰

生活在極地海洋裏的魚類要比生活在熱帶的魚類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極地海洋水溫可以達到- 4℃ 。在很多地方, 海洋上覆蓋著數米厚的冰層。

不過, 由於鹽降低了海水的冰點, 所以海水得以保持液態。這種零下的溫度可能會讓冷血動物如魚類喪命, 因為血液中的冰晶體會影響魚類的血液循環。不過, 它們已經適應了寒冷的環境, 製造出一種血液止冰劑“抗凍糖蛋白”。

與降低水冰點的汽車防凍劑不同, 抗凍糖蛋白是通過物理作用的方式發揮作用的。也就是說, 魚類的血液仍會結冰, 但微小的冰晶剛形成時, 就會同血液中的抗凍糖蛋白連接起來,從而阻止了冰晶之間互相結合成較大的晶體, 保證了血液循環的通暢。

魚會睡覺嗎

幾乎每種魚有時都會處於某種保存能量的狀態, 我們可以把這叫做休息, 甚至“睡覺”, 盡管這種行為可能與多數陸地動物的“睡覺” 不是一回事。許多魚類( 比如鱸魚) 夜間待在圓木上麵或下麵睡覺。珊瑚蟲白天活躍, 晚上則躲在礁石的裂縫處休息。

魚類休息時的樣子與其他時候截然不同。例如, 許多白天聚在一起非常活躍的鯉科小魚晚上卻分散開來, 在淺水中一動不動。有些魚則白天休息,晚上活動; 但幾乎所有的魚都要睡覺。

還有些動物一刻不停地遊動, 因為它們必須不斷地把水吐出以保持呼吸;但它們在運動的時候仍有可能睡覺,我們隻是不知道罷了。

比目魚的眼睛為什麼長在同一邊比目魚生活在海底, 長期平臥在水下, 向下一麵的眼睛根本沒有用,所以它的兩隻眼睛全長在一麵( 上麵) , 這樣, 對於發現敵害有很大的好處。

小魚為什麼成群遊動

因為每種動物都有一些保護自己及求生的辦法, 海裏有很多特別小的魚, 它們沒什麼武器能抵抗敵人的襲擊, 如果零星活動, 隨時都會被吃掉,如果成群結隊地遊在一起, 就是遇上敵人襲擊, 其中一部分小魚仍然可以逃脫, 所以, 這樣的小魚總是成群地遊在一起。

北極的露脊鯨

捕鯨是愛斯基摩人的文化核心,愛斯基摩人的曆史是跟捕鯨分不開的,或者說, 他們就是靠北極水域中的鯨才得以生存下來的。愛斯基摩人所說的捕鯨, 主要是指弓頭鯨, 即北極露脊鯨。

北極露脊鯨的身體呈紡錘形, 頭大, 可占體長1 \/4 以上; 鯨須長而細,彈性強, 頸部不明顯。成年露脊鯨平均長15 ~18 米, 老鯨可達21 米。每當露脊鯨浮到海麵上時, 脊背幾乎有一半露在水麵上, 而且脊背寬寬的,它的名字便由此而來。此外, 露脊鯨還有一個獨特的標誌——— 噴射出的水柱是雙股的, 而其他鯨類都裏單股。

北極露脊鯨有時單獨攝食, 有時又成群結隊地集體攝食。每當攝食時,它們一邊在海上慢慢悠悠地遊著, 一邊從容地將頭伸出水麵, 並且將口張得大大的。它的下領能以不同角度下垂, 有時與上領之間形成60 度的角度。每群露脊鯨的數目由兩頭至10 多頭組成, 攝食時, 會自動地形成一梯隊, 這種梯隊很像大雁飛翔時的隊形,每一頭鯨都跟在前麵一頭的後麵, 並從側麵偏出半個至三個體長的距離。

有時, 當梯隊中的一些北極露脊鯨離隊而去時, 另外一些便會自動加入這個梯隊中, 使其隊形基本保持不變,如此陣型, 可持續若幹天, 這時, 大量的水流和魚蝦便會進入大大張開的嘴裏。結隊攝食可使北極露脊鯨捕食到其他方法不能捕食到的食物。

螃蟹為什麼橫著走

原來螃蟹是依靠地磁場來判斷方向的。在地球形成以後的漫長歲月中,地磁南北極已發生多次倒轉。地磁極的倒轉使許多生物無所適從, 甚至造成滅絕。螃蟹是一種古老的回遊性動物, 它的內耳有定向小磁體, 對地磁非常敏感。由於地磁場的倒轉, 使螃蟹體內的小磁體失去了原來的定向作用。為了使自己在地磁場倒轉中生存下來, 螃蟹采取“以不變應萬變” 的做法, 幹脆不前進, 也不後退, 而是橫著走。從生物學的角度看, 蟹的胸部左右比前後寬, 八隻步足伸展在身體兩側, 它的前足關節隻能向下彎曲,這些結構特征也使螃蟹隻能橫著走。

寄居蟹怎樣搬家

寄居蟹的房子就是海螺殼, 寄居蟹長大後, 必須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房子, 就向海螺發起進攻, 把海螺弄死、撕碎。然後, 鑽進去, 用尾巴鉤住螺殼的頂端, 幾條短腿撐住螺殼內壁, 長腿伸到殼外爬行, 用大螯守住殼口。這樣, 它就搬進了一個新家。

海膽是怎麼走路

海膽全身長滿刺和管足。這些管足能自動伸長和縮短, 並且前端有吸盤, 能吸在其他東西上。由此它就可以先把管足伸出來, 吸在岩石上, 然後收縮管足, 把身體拉向前。這樣,海膽就可以在海底慢慢行走了。

海馬是在爸爸的肚裏出世

幾乎所有動物都是雌性繁殖下一代, 但海馬卻是與眾不同, 它是由雄性分娩出來的。由於雄性海馬的肚上有一個像袋鼠育兒袋的孵卵囊, 雌性海馬會把卵子排到雄海馬的孵卵囊中。

此後, 雄性海馬就擔起孕育的責任,經過約三個星期, 小海馬便由爸爸的體內彈出來。

為什麼蜥蜴的尾巴斷落後仍 然不斷彈跳著

為了保護自己, 很多蜥蝪用保護色掩人耳目; 而部份蜥蜴當受到襲擊時, 尾巴更會因肌肉劇烈收縮而導致斷落。基於斷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經活著, 它會不斷彈跳, 從而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以便逃脫。別以為他們的生命會這樣完結, 其實隻需幾個月,尾巴又會重新長出來, 繼續生活。

企鵝的祖先

南極企鵝的老家是在什麼地方?

企鵝的祖先會不會飛? 企鵝是由什麼進化來的等等有關企鵝起源問題, 是生物學家正在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迄今為止仍是一個謎。

然而, 有一種說法, 認為南極洲的企鵝來源於岡瓦納大陸裂解時期的一種會飛的動物。大約距現在2 億年以前, 岡瓦納大陸開始分裂、解體,南極大陸分離出來, 開始向南漂移。

此時恰巧有一群會飛的動物在海洋的上空飛翔, 它們發現了漂移的南極大陸這塊樂土, 於是它們盤旋著、觀看著、卿卿喳喳地“議論” 著, 最後它們決定降落到這塊土地上。開始它們在那裏過得十分美滿, 豐衣足食, 盡情地追逐、狂歡。然而, 好景不長,隨著大陸的南下, 越來越冷了, 它們想飛也無處飛了, 四周是茫茫的冰海雪原, 走投無路, 隻好安分守己地呆在這塊土地上。不久南極大陸到了極地, 日久天長, 終於蓋上了厚厚的冰雪, 原來繁茂的生物大批死亡, 唯有企鵝的祖先——— 一種會飛的動物活下來了。但是, 它們卻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由會飛變得不會飛了, 由原來寬闊蓬鬆的羽毛變成了細密針狀羽毛, 原來苗條細長的軀體也變得矮胖了。生理功能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抗低溫的能力增強了。隨著歲月的流逝, 世紀的更替, 它們終於變成了現代的企鵝, 成為南極地區的土著居民。

上述說法雖然有些離奇, 但是也不完全是無中生有, 多少也有一些科學根據。古生物學家在南極洲曾經發現過類似企鵝的化石。分析結果認為,當時的這種類似企鵝的鳥類具有兩棲類動物的某些特征, 高1 米左右, 重9. 3 公斤, 也許這就是企鵝的前身。

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企鵝

在赤道附近有一個叫做“加拉帕戈斯“的群島, 上麵生活著許多企鵝。

咦! 赤道附近是熱帶地區呀, 企鵝怎麼可能到這裏來生活呢? 你一定認為不可思議吧! 實際上, 加拉帕戈斯群島雖然地處熱帶地區, 卻具有寒帶風光。島上根本看不到那種高溫多雨、植物繁茂的景象, 相反卻到處寒冷幹燥, 生長著典型的寒帶生物。這種反常的現象在整個赤道地區是絕無僅有。

怎麼回事呢? 原來, 整個群島終年被秘魯寒流籠罩著, 因此氣候又幹燥又寒冷, 根本看不到一絲熱帶的景象。南極海域的企鵝、海豹等動物隨著冰山被寒流衝到了這裏, 於是就在此安家立業, 傳宗接代。

懷托莫洞的螢火蟲

新西蘭的螢火蟲是一種昆蟲的幼蟲, 性喜生活在陰暗, 潮濕的地方。

為了吸引食物, 這種幼蟲能使尾巴發光。它們躲在一種網內, 向水中吐出粘絲。被光所吸引的小蟲便陷入絲網裏, 於是螢火蟲將小蟲拉上來吃掉。

觀看這些幼蟲的最佳地方就是懷托莫洞中的螢火洞。懷托莫洞是新西蘭北島許多石灰岩溶洞之一。有一條河流入這些洞裏, 在它的入口約18 米高處有著山坡的一個洞口。冒險的遊客可在洞中進行“摸黑劃船”。成千上萬的螢火蟲使懷托莫洞整個洞頂發出一片奇異之光。

循著一條閃耀著鍾乳石和石筍的通道。可以走到一個15 米高巨穴裏的地下湖。在這裏有一艘小船把遊人送到洞的中心, 那兒人工燈光全都被關掉了。當眼睛適應黑暗後, 便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光, 直到整個洞處於發光狀態。這時遊人可以借光看表。

懷托莫洞是新西蘭土著毛利人所取的名字, 意思是“水流貫洞”。他人相信洞裏有凶猛的龍, 因此嚇得不敢進去, 直到19 世紀有人用筏子探測該河後, 才開始有遊人來此旅遊。

中華鱘

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二億三千萬前的早三疊世, 一直延續至今, 生活於我國長江流域, 別處未見, 真可謂“活化石”。

中華鱘雖然個體龐大, 但卻攝食“斯文”, 隻以浮遊生物、植物碎屑為主食, 偶而吞食小魚、小蝦。據統計,長江上遊每年可產中華鱘二三萬公斤。

但近年來捕撈過多, 加之此魚繁殖率低、成熟期長( 10 年左右) , 其種群數量已日趨減少。為使這種我國特產的“活化石” 免遭滅頂之災, 有關部門已把中華鱘列為保護對象。但有些具體問題仍有待解決。譬如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後, 切斷了中華鱘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遊的通道, 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鱘, 被阻於壩下而喪身。如何解決壩區的魚道問題,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 據悉, 有關中華鱘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試驗成功。如若通過具體實踐, 使中華鱘能在淡水中定居並繁衍後代, 那就更有現實意義了。

我國曾在遼寧北票晚侏羅世( 距今一億四千萬年前) 地層中發現過鱘類化石, 名北票鱘。這種鱘隻在兩體側有一行側線鱗, 其它體表裸露, 與中華鱘體披五行鱗者不同。

甲胄魚

甲胄魚生活在距今4 億多年~5億年間的古生代時期。它們中的大多數身體的前端都包著堅硬的骨質甲胄,形似魚類, 但沒有成對的鰭, 活動能力很差, 也沒有上下頜, 限製了它們的主動捕食能力, 食物範圍很窄, 因而沒有發展前途。

甲胄魚是個複雜的類群, 包括頭甲魚類、缺甲魚類、杯甲魚類和鰭甲魚類等, 體型大小不一, 小的幾厘米,大的幾十厘米。生活方式也多種多樣,多數種類在海底過著爬行生活, 靠吮吸方式在海底覓食。有的種類如杯甲魚類, 有厚厚的鱗片, 但缺少鰭, 隻有倒歪尾。較進步的鱗甲魚類遊泳能力強, 能在水層表麵取食。大多數甲胄魚生活在淡水中, 它們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 最早在海洋中遊蕩, 是有著魚一樣的形狀的家夥。一聽名字大家就知道, 它身上一定有堅硬的甲胄。

古代的武士用金屬的薄片製作成戰袍和頭盔, 保護自己柔軟的身體。甲胄魚的鎧甲不是金屬的, 而是骨質的。

它的頭上長著一個骨質外殼, 像頭盔一樣保護著自己。

猛獁象

猛獁象是生活在1 萬~4 萬年前的一種長鼻類巨型哺乳動物。據出土的骨胳化石推算, 活著的成象, 身高在三四米左右, 體長6 米左右, 體重可達四五噸。那時候在現在黑龍江省的大部分地區分布的頭數之多、範圍之廣, 可稱為世界之最。猛獁象被專業人員劃分為鬆花江猛獁象和真猛獁象。鬆花江猛獁象又叫長毛象, 因為它的體表長著2. 5 厘米長的短毛, 背上長著近半米長的長毛。它們的皮下脂肪也極發達, 厚9 厘米, 背上還長有駱駝式的奇峰。由於黑龍江省屬寒帶、亞寒帶地區, 第四紀時那裏的冬天特別長, 所以當夏天植物繁茂時,猛獁象就猛吃草, 將養料儲存在“駝峰” 裏。到了冬季草木枯死、食料不足時, 猛獁象就用夏季儲存的養料來補充體內的消耗, 以適應寒冷的氣候。

由於長期生存在寒冷地區, 猛獁象喜群居, 所以又有猛獁象——— 披毛犀動物群之稱。

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體態晶瑩透明, 狀若漂浮在水麵的桃花瓣, 在我國古代被稱為“桃花魚”, 是地球上最低等級生物。桃花水母是一種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 距今已有六億五千萬年, 出現時間比恐龍還早幾億年,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義, 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 更有“水中大熊貓” 之稱。

歌鴝

歌鴝, 又叫歌鶇, 胸部呈桔黃色或者暗紅色。美洲歌鴝是很出名的名鳥之一。最早來到美洲的移民最先稱它為歌鴝, 因為它胸前的顏色像體型比它小的歐洲歌鴝。

美洲歌鴝體長約25 厘米。上體呈灰褐色, 下體呈暗紅色。尾巴的羽毛尖呈白色。主要棲息在落葉林中, 但在城市和鄉鎮中也常看到。冬天, 它們成群結隊遷徙到美國的南方去度過,但也有一些在加拿大的南方過冬。美洲歌鴝要食蚯蚓、昆蟲和漿果。

歐洲歌鴝喜歡ò 喳, 棲息在歐洲、亞洲的西部和北非洲的一些地區。身體矮胖, 體長約14 厘米, 1 較小, 主要食昆蟲。它們的窩築在牆壁、河堤和樹木的洞裏。一窩產5 ~6 個白色蛋, 由雌鳥孵化13 ~14 天左右小鳥出世。這時候, 雄鳥有時會給雌鳥喂食。

歐洲歌鴝一年到頭唱歌不停, 歌聲高昂而婉轉。

關島闊嘴鳥

闊嘴鳥屬雀形目, 闊嘴鳥科, 是舊大陸的一類熱帶鳥, 大約有14 種。

闊嘴鳥實行一夫一妻製。

闊嘴鳥樣子矮矮胖胖。體長約12~28 厘米, 1 短而寬, 根部有毛。棲息在森林或沼澤地區, 花園中也常見了它們的身影。所有的闊嘴鳥都聲音ú 亮。它們的窩形狀像梨, 通常懸持在水麵的樹上, 出口開在旁邊。

多種闊嘴鳥棲息在馬來群島, 也有一些分布在南亞次大陸和菲律賓群島。非洲大約也有兩種。亞洲的闊嘴鳥主要呈綠色或藍色。非洲闊嘴鳥呈褐色或灰色。上麵有紅色或者黑色的色彩。棲息在喜馬拉雅山脈到婆羅洲的闊嘴鳥是比較典型的一種, 喜歡群居而且吵鬧。體長約25 厘米, 長尾巴, 食昆蟲。羽毛呈綠色, 頭呈黑色和黃色, 到尾部逐漸變藍。

產於馬來群一種體型較小的綠闊嘴鳥比較安靜, 體長隻有15 厘米。

加利福尼亞禿鷲

加利福尼亞禿鷲羽毛接近黑色,翅膀上有白色的線條。黃顏色的禿頭,紅顏色的頭頸。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 野生的加利福尼亞禿鷲剩下不到24 隻。為了加以保護, 所有棲息在野外的加利福尼亞禿鷲都被捕捉進來, 放到保護區裏去撫養。

到了20 世紀90 年代中期, 在人的照料下, 加利福尼亞禿鷲的數量得以增加到100 多隻。其中有一些放養在加昨福尼亞州南部的野外, 但也經常進行監測。盡管有種種優越的條件,放養的沿海地區的禿鷲還是喜歡吃新鮮動物屍體。加利福尼亞禿鷲每隔一年繁殖一次。不過每次隻生下一個綠色或者藍色的蛋, 長度也是10 厘米左右。

愛斯基杓鷸

杓鷸屬行鳥亞目, 鷸科, 是一類體型中到大的海岸鳥。它們的長1 有些像鐮刀, 1 尖向下彎曲。全球大約有8 種。杓鷸的頭頸和腿都很長, 羽毛呈灰色或者褐色, 有的有斑紋。它們在北半球的溫帶近北極的內陸地區繁殖。一到遷徙季節, 會飛往遙遠的南方。遷徙的時候, 它們一般在幹燥的空地上空飛行, 以尋找昆蟲和種子充饑。冬天的時候它們會在海岸邊和沼澤地住宿, 尋覓蠕蟲和小蟹。

歐亞杓比較常見的一種, 體長邊1 加在一起, 約60 厘米, 是歐洲最大的海岸鳥。棲息在從英國到亞洲中部地區。

毛腿杓鷸的大腿羽毛尖端類似鬃毛, 在阿拉斯加的山區中繁殖。冬天則遷徙到南太平洋的島嶼上去過冬,全程9650 公裏。產於亞洲東部的杓鷸體型較小, 大約隻有30 厘米長。

長1 杓鷸產於北美西部, 它的1就有20 厘米長。中杓鷸是分布最廣的一種, 在舊大陸和新大陸都能找到它們。美洲產的東杓鷸是杓鷸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體長超過60 厘米。

白暨豚

白暨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又稱白豚、白鰭豚、白旗。脊椎動物門,哺乳綱, 鯨目, 齒鯨亞目。原屬淡水豚科, 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 通常成對或10 餘頭在一起, 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喜歡群居, 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 集群行為就更明顯。

每群一般2 ~6 頭。其活動範圍廣, 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 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 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 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 每胎1仔, 出生時體長80 厘米左右。白暨豚壽命可達30 多年, 雌獸一般在6 歲達到性成熟, 雄獸為4 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 分別在3 月~5 月, 8月~10 月。孕期為10 ~11 個月, 一胎一仔, 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 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 ∶1, 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 , 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 口中約有130 個尖銳牙齒, 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遊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 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 5 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 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 頭部先出水, 然後全部露出水麵, 在水麵遊動2 米後, 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 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 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麵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

金斑1鳳蝶

金斑1 鳳蝶屬鱗翅目鳳蝶科, 是世界上最名貴、極為罕見的蝴蝶。長期以來, 一直被世界上的蝴蝶專家譽為“夢幻中的蝴蝶”。該蝶為中國特有種, 珍貴而稀少( 野外生存數量遠遠少於大熊貓) , 是惟一的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蝴蝶。很多專家提議作為中國的國蝶。

形態特征: 翅展81 ~93mm。雌雄異型。雄蝶體、翅呈翠綠色, 底色黑褐色。前翅有一條黑色斜帶, 此帶以內區域色濃, 以外區域色淡。外緣有兩條平行的黑帶。後翅外緣齒狀,有翠綠色月牙形斑紋, 在月牙形斑紋內側有相應的金黃色斑紋。此蝶即因此而得名, 並聞名於世。

雌翅無金綠色, 後翅五邊形大斑色白, 尾突細長。它常飛翔在林間的高空, 也時而停在花叢間, 其姿態優美, 猶如華麗高貴、光彩照人的“貴婦人”, 因此人們稱它為“蝶中皇後”。

荒漠貓

荒漠貓屬哺乳綱、食肉目、貓科。

又名“草猞猁”、“漠貓”。英文名Chinese desert cat, 拉丁學名為Felis bieti。

荒漠貓的體形較大, 大概身長60 ~85 cm左右。不過身形較為粗壯,四肢比較短。大概是因為住在寒冷地帶的緣故, 它們的毛又長又密, 還有厚厚的絨毛。在冬天它們的毛色較淺,呈淡黃褐色, 到了夏天則變深了。它們背上中部的毛色較深, 呈深紅棕色,有5 條連續或斷續的黑褐色縱行條紋或斑點, 並具有十分顯著的長峰毛。

而腹部則是灰黃等淺色。全身也沒有明顯的條紋, 不過有時體側和四肢會點綴些不明顯的斑紋。它們的尾巴很長, 尾巴背麵顏色和體色相同, 但在長尾巴的末端還會環繞些暗棕色的條紋, 到了尾尖則變成了黑色。它們的頭部比較寬, 兩頰各有一條深色斜橫紋。耳朵的根部微泛紅棕色, 尖上還有一撮2 厘米左右的叢毛。它們的爪子都有粗密的長毛覆蓋, 大概是為了適應那些崎嶇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