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倫克飛船
1952 年6 月15 日, 在墨西哥的帕倫克發現了一座壯觀的金字塔形的紀念碑, 這是一個隱秘的墓穴, 下麵安放著一個人的遺骸。此人身高1. 70米, 而當地人的身高從來沒有超過1. 54 米, 這本身就是一個謎。而最激動人心的是掀開石棺上的浮雕石板,石板長3. 80 米, 寬2. 20 米, 厚25 厘米, 在掀開石板的一刹那, 一幅精彩絕倫的浮雕便顯現出來。一眼就可看出, 浮雕的內容是一個人正在駕駛著一個奇特的飛行器。浮雕上的人上半身前傾, 騎坐在一個像火箭一樣的飛行座艙裏, 雙手握著某種把手或旋鈕,飛行器前尖後凹, 許多管道連通前麵的控製室和後麵的推進裝置。有人考證出這是公元683 年去逝的瑪雅王巴卡爾, 這也無改於他死後仍然向往某種遙遠目標的堅毅形象。有人把畫麵豎著, 讓巴卡爾呈臀部落地的倒下姿勢, 解釋說: 巴卡爾正同一個怪物一起走向死亡。隻要我們把畫麵橫著和豎著加以比較, 就會發現這種解釋多麼牽強和可笑。當然, 我們也不能肯定: 一他乘坐的就是火箭, 就是宇宙飛船, 但肯定是一個高速行駛的機械裝置。令人迷惑不解的是, 古代美洲根本沒有任何種類的飛行器或者機械裝置, 我們至今也沒有發現當時的瑪雅人使用過的任何車輛, 哪怕是一輛簡單的馬車。
氣浪彈
這種炸彈是美國70 年代推出的新式武器。這種炸彈又叫“氣浪彈”、“雲爆彈”、“窒息彈”、“吸氧武器”、“真空彈” 等。我們知道, 煤礦裏的粉塵和空氣混合在一起是一種危險的易燃易爆物質。許多煤礦的事故都是由於粉塵爆炸造成的。燃料空氣炸彈正是利用了這個原理。在那隨降落傘落下的“啤酒桶” 式的金屬容器裏,裝著幾十公斤液體燃料——— 環氧乙烷。
在圓桶的中央有一個用普通炸藥製成的藥柱, 那觸杆下端連著一個引信。
當觸杆觸到目標時, 引信將炸藥引爆,把幾十公斤環氧乙烷拋撒開來, 形成一團“雲霧” 狀的東西。在炸藥爆炸的同時還有兩枚引爆管也拋了出來。
當“雲霧” 形成並略微穩定後, 引爆管再度起爆, 將“雲霧” 引爆, 這段時間隻有125 毫秒。“雲霧” 爆炸形成強烈的衝擊波, 足以破壞工事、車輛和各種軍用設施。“雲霧” 無孔不入, 可以從窗口或通風管道進入地下設施, 因而地下人員和設備有時也不能幸免。“雲霧” 爆炸是空氣中的氧與燃料液滴發生化學反應所致。爆炸後, 空氣中的氧被大量消耗, 據估計氧氣濃度可以降到原來的1 \/5。試想,人員位於其中, 焉有不感到窒息之理?
此武器的爆炸力和同等重量的炸彈相比, 要大3 ~5 倍。有人估計,100 顆燃料空氣炸彈的破壞力相當於一顆1000 噸的核武器。因為它不是依靠彈片, 而是直接靠爆炸形成的衝擊波來破壞目標, 作用麵很大, 又稱為“麵武器”。
防空氣球
一個古老的兵器正在恢複青春,
這就是“防空氣球”。讀者對這個名詞也許感到陌生, 防空氣球是一種軍用係留氣球, 一般用橡膠和尼龍膜製成, 外加薄金屬保護板。氣球采用許多囊狀氣球組成, 即使它被炮火擊中也隻是部分受損, 總升力可基本保持不變。空中布置方式有兩種: 裙式和串列式。裙式是由若幹個鋼索相連的氣球並列升空。阻攔鋼索布設在連接鋼索之間, 猶如裙子一般形成鋼索幕簾。串列式則分上下兩層, 氣球每三個構成一組, 鋼索連成蜘蛛網狀。二次大戰後, 由於高空轟炸機的出現,防空氣球才銷聲匿跡。
電磁脈衝彈
所謂“電磁脈衝彈”, 是當核爆炸時, 瞬時發出的伽瑪射線和X 光與周圍的氣體原子發生碰撞, 把原子中的電子打下來, 沿徑向朝外飛出, 形成“康普頓電流”。核爆炸由於受大氣密度、武器係統、地磁和大氣中蒸汽的影響, 而不是球對稱的, 所以“康普頓電流” 將發生振蕩, 形成強大的電磁輻射。另外, 核爆炸產生的“火球” 是一個高溫高壓的等離子體,“火球” 將把地球的磁力線排斥在外。
“火球” 高速膨脹時, 磁力線受到壓縮; “火球” 消失時, 磁力線又恢複正常。這種磁力線的壓縮和恢複也將產生電磁輻射。電磁脈衝彈產生的破壞雖不能立刻致人於死地, 但由於現代電子設備日益普及, 並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它在未來的戰爭中可能舉足輕重。據測量, 100 萬噸級核彈在100公裏的高度爆炸時, 電磁脈衝覆蓋麵積為1200 公裏; 在400 公裏高空爆炸時, 覆蓋麵積為2200 公裏。電磁脈衝彈是一種防禦性武器, 它還可以破壞敵方的衛星和運動中的來襲導彈。目前, 對付電磁脈衝彈的辦法, 一般從采取“電子加固措施” 著眼, 例如改進電路, 加強屏蔽, 增加保護裝置等。
噪音彈
噪聲能夠置人於死地。科學家曾用小白鼠作過強噪聲試驗。當噪聲達到130 ~140 分貝時, 白鼠亂竄, 反映異常; 當達到150 ~160 分貝時, 小白鼠便出現昏迷休克狀態; 當噪聲接近170 分貝時, 小白鼠便被殺死了! 有一個人曾躺在機場的跑道上。當噴氣式飛機俯衝下來時, 強大的噪聲使他失去了生命。對付噪音彈可以采取吸聲、隔聲的方法, 例如戴上防護頭盔或耳罩。但對於事先沒有準備的人,噪音彈將是一種可怕的武器。
動物武器
美《海軍時代》周刊1972 年4 月26 日報道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 12名馴獸師和6 隻經過特殊訓練的海豚來到越南海灣。為首的馴獸師對軍艦上的海軍說: “你們不是對潛水的攻擊者束手無策嗎? 看看我們的本領吧! ”
表演開始了。海豚被放下水去。在熒光屏上, 人們看到那海豚在指定海域進行巡邏搜索。當它發現有武裝的水下人員時, 立刻向馴獸者發出信號。
海豚得到指令後, 就用係在頭上的武器向敵人襲擊。它頭上的武器是一個帶注射針的微型瓶子, 裏麵裝滿麻醉液。微型瓶穿在海豚的吻突上, 一旦發現入侵者就用注射針攻擊, 待對方昏迷後將其推到水麵上, 海洋哺乳動物的定向、定位及感覺器官非常發達。
“海豚海底巡邏” 這場戲正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據報道, 1967 ~1968 年美海軍曾用海豚在海底尋找水雷。在3 天的搜尋中, 一頭海豚在海浪4 ~5節、風速14 米\/ 秒的情況下, 尋找並標出了17 枚水雷, 其效率相當於一個水雷搜索小隊的兩倍。動物充當“兵器” 遠不隻是海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蘇聯訓練過專鑽坦克的“攜彈犬”, 美國則花了上百萬美元在蝙蝠身上綁上燃燒彈和定時裝置, 準備“襲擊” 日本城市。在越南戰場上,美軍還使用了掃雷軍犬。當這種軍犬找到爆炸物並叼抓引爆時, 它還會立即後退半米臥下, 之後繼續掃雷。狗有特殊嗅覺, 有時可以完成連聲納或雷達都無法完成的偵察任務, 例如發現潛水人員等。
現代的軍鴿不僅是“通信兵”, 而且是“偵察兵”。有一種“偵察軍鴿” 身上攜帶無線電方向指示器。它在空中看到隱藏的人或軍事設施以後,會立即降落, 並將降落地點、方位等情報通過無線電裝置傳送給跟在後邊保持一定距離的偵察巡邏隊。有的國家甚至在軍鴿身上裝上照相機, 飛抵對方陣地進行空中攝影, 搜集情報。
也許有人不理解, 現代科學如此發達,還有必要用這些“原始” 的方法嗎?
這裏有兩個原因: 某些動物的特殊功能至今仍無法人工仿製; 在特殊場合現代化設備無法施展本領。例如邊防哨所電台出現故障, 或潛入敵後不允許使用電台時, 軍鴿便可攜帶密碼信息, 以每小時幾十公裏的速度, 完成聯絡任務。
微波武器
微波它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 波長從1 毫米~1 米) , 它的傳播速度接近或等於光速, 並具有直線傳播、穿透能力強, 能被某些物質反射與吸收、抗幹擾性好等特點。微波在通信、科研、醫療、能源等方麵有廣泛的應用。作為武器, 微波可以破壞飛機、雷達、衛星、導彈、計算機和通信器材等設施的內部電子線路和敏感元件,使這些武器裝備處於癱瘓狀態。當然,要作為武器使用, 微波的功率必須足夠強大。例如, 每平方厘米的照射功率要達到10 ~100 瓦, 才能破壞電子線路。有資料說, 當微波功率密度達到每平方厘米20 ~80 瓦時, 用這種武器照射一秒鍾, 就可使人員死亡。
“微波武器” 能照射很大的目標區,作用距離也很遠, 又不易受氣候的影響, 因此很受軍方的重視。
目前, 研究中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微波在傳播中的迅速發散現象。因為微波射線的發散量與波長成正比, 而與微波發射天線的口徑成反比。例如一個裝備有一米反射鏡的化學激光器所產生的紅外光束隻散失了百分之幾, 而發射頻率為10 千兆赫的微波射束, 若要達到上述發散程度, 微波天線的口徑需要10 公裏! 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目前,美國和俄羅斯都研製出了新型強微波功率源, 估計蘇聯略微處於領先地位。但要使“微波武器” 真正進入實用, 還要走一段漫長的路程。
雷達
世界上第一部雷達是由英國人沃森·瓦特發明的。它是於1936 年出現的“本土鏈” 對空警戒雷達。
在瓦特發明以前, 法國特理學家赫茲、意大利工程師馬可尼、美國科學家布賴特和圖夫等, 都從不同角度對這項技術的運用做出過貢獻。這昌一種能發射並能接收電波反射的裝置,當時能在250 千米內發現飛行著的飛機。後來經過多次改進, 雷達更加完善, 監測距離也更遠。
導彈
導彈起源於“二戰” 時德國的 V - 2飛彈。由於德國寄希望於秘密武器製勝, 所以早在“二戰” 前的1932年起, 德國就開始秘密研製戰略性導彈, 並於1942 年10 月3 日下午4 時成功地發射試驗性的對地導彈, 但這種導彈無法實際運用。1944 年, 德國製造V - 1 誘導飛彈。V - 1 飛彈的外形像無人駕駛飛機, 由彈內磁性羅盤和一種特製裝置操縱, 以衝壓式噴氣發動機作動力, 用發射架發射, 射程241 千米, 航速每小時達563 千米。
1944 年9 月, 德國納粹又向英國發射人類戰爭史上第一顆戰略導彈V - 2飛彈, 給英國以巨大心理威懾。它是現在的遠程導彈和宇宙火箭的先驅。
德國戰敗, 美國和蘇聯獲取了德 國的材料和科學家, 在此基礎上研製了宇宙火箭和戰略導彈, 並在世界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
火箭
中國人民最先發明了火箭。宋代 士兵唐福發明了第一枝火藥火箭。它是在箭上紮一個紙筒, 內放火藥, 尾部引出引火線, 點燃後, 火藥燃燒產生的火藥氣體, 從紙筒後麵噴出, 利用反作用力推動紙筒前進。在古代火箭的基礎上, 誕生了現代火箭。戰場上最先應用的是火箭炮, 它能發射力量極大的火箭彈。二次大戰後, 出現一種可操縱的火箭彈導彈。
航空母艦
最早的航空母艦是英國人用運煤船改裝成的, 叫“百眼巨人號”。
1910 年11 月, 在美國的“伯明翰號” 巡洋艦上, 艦上安裝了一個臨時供飛機起飛的甲板, 第一次在軍艦上起飛的飛機是一架“寇蒂斯” 雙翼機。
1917 年6 月, 世界上第一艘有現 代化裝備的航空母艦“皇家憤怒號” ( 排水量為1. 91 萬噸) 下水。最早直接設計建造成航空母艦的是日本的“Honsho” ( 鳳翔) 號( 排水量為7470噸) , 該艦在1922 年11 月下水, 裝備有21 架飛機, “二戰” 中日本航母曾橫行一時。目前, 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的尼米茲號( 排水量為9. 51 萬噸) 核動力航空母艦。該艦是1975 年交付海軍的, 艦上機庫可容納100 架飛機。
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英國設計師 從澳大利亞的一種試驗模型車中深受啟發, 經過反複研究, 終於在英國海軍秘密地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輛坦克。
坦克剛剛來到世界時, 外形笨拙 醜陋, 部件組合極不協調, 每小時隻能行走1000 ~3000 米, 最快時速也不過6000 米, 車體內配備8 名士兵, 由於操作複雜, 半數是駕駛人員。設計師看到這個由幾組部件拚成的“鋼鐵怪物”, 在油布的遮蓋下, 很像隻大木箱子, 於是便半開玩笑地把它稱作“水櫃” ( tank) 。
這個古怪而且帶點海腥味的名字 被人們沿襲下來, “tank” 一詞傳入我國後, 被音譯為“坦克”。
魚雷
最早的魚雷, 是英國工程師懷特黑德於1866 年製成的。其直徑為0. 35米, 長為3. 58 米, 重達136 千克, 利用壓縮空氣驅動活塞發動機帶動旋槳推動, 航速達6 節, 航程為640 米。
最早把魚雷用於實戰的俄國人。
在1877 年~1878 年的俄土戰爭中。
俄國海軍第一次使用魚雷擊沉了土耳其軍艦。在其後一百多年裏, 魚雷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改進。魚雷的發展從無控製到有控製; 從程序控製到聲導、線導和複合掉導; 從壓縮空氣動力到熱動力、電動力; 從常規裝藥到核裝藥; 航速從6 節到50 ~60 節; 航程從640 千米到5 萬米。由於魚雷在水中爆炸, 著重對艦船的要害部位進行破壞, 因而對水麵艦隻有著極大的威脅。
現在, 俄國製成的高速魚雷成為 西方國家海軍的心間病, 其先進程度令美國海軍膽戰心驚。
潛艇
2300 多年前, 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想去海底探索奇妙的世界。便命能工巧匠為他做一個用繩子拉著, 可以沉落海底的不透水圓桶。他站在桶內,通過透明的玻璃小窗口, 盡情觀賞海底奇觀。這是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潛水工具。
直到1957 年, “沉行海底” 的設想由英國人威廉·伯恩提出。1620 年,在英國首者倫敦, 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貝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潛水船。船體由木框架外包塗油的牛皮構成, 艙內有個大羊皮囊灌上水, 船可潛入四五米深的水中。這種潛水艇被認為是潛艇的雛形。1775 年, 美國人布什內爾建造了一艘單人駕駛的、以手搖螺旋槳為動力的木殼的“海龜號” 潛艇,能在水下停留約30 分鍾。1797 年, 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建造了一艘裝置魚雷的潛艇, 這艘潛艇被認為是第一艘名副其實的軍事潛艇。
曆史進入了21 世紀, 潛水艇除了作為科學考察和實驗之用外, 最大的用途仍是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