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2 / 3)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 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製宜。

最常見的是窗花, 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 窗花也隨窗而異, 小的寸許, 精致靈巧, 稚趣橫生; 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 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 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 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 早生貴子, 美滿幸福。

宜興的紫砂壺

中國人早就將喝茶看做是一種藝術, 因而不但講究茶的品質, 同時也十分注重茶具。在眾多的茶具中, 紫砂壺的曆史雖然比不上越窯、建窯、定窯等唐宋時期的著名茶器, 但自創始起就備受茶人推崇, 在以茶為國飲的中國, 博得“世間茶具稱為首” 的美譽。尤其是宜興的紫砂壺最為名貴。

紫砂茶壺之所以名貴, 主要有七絕: 一是茶無浴湯氣, 色香, 味皆蘊;二是夏天泡茶, 隔日不易餿; 三是冬天泡茶, 沸水注入不炸裂; 四是茶壺久用, 不放茶葉, 仍有茶香味; 五是傳熱緩慢, 壺熱而不燙手; 六是壺蓋嚴密, 倒茶無落“帽” 之憂; 七是壺色和諧不褪, 久用越發光亮。

製作紫砂茶壺, 工藝十分講究。

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 藝人們創造了各有千秋的製壺技藝, 成千種茶壺“方圓非一”、器型各異, 有講究線條的茶壺, 古色古香, 清新悅目; 有注重浮雕裝飾的茶壺, 多姿多態, 以壺傳藝; 有富於生活情趣的象形茶壺,形態逼真, 見壺生景; 還有集文字、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於一體的茶壺, 字隨壺傳, 壺隨字貴。優美的紫砂茶壺, 在我國工藝美術產品中放射著燦爛的光芒。

蘇繡和湘繡

蘇繡

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 山水能分遠近之趣, 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 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更是名滿天下。在刺繡的技藝上, 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色線或鄰近色相配, 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 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 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 空留一線, 使之層次分明, 花樣輪廓齊整。因此, 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 八字概括。

湘繡

湘繡的藝術特色, 主要表現為形象生動、逼真, 質感強烈, 它是以畫稿為藍本, “以針代筆”, “以線暈色”, 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 盡在“施針用線” 之中。湘繡針法多變, 以摻針為主, 並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 多種針法。線色萬千, 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 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 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繡線——— — 絲線或絨線, 憑借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線的光澤作用, 使繡製出來的物象, 不但保存著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 而且通過刺繡工藝, 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 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繡獨成一派, 到清末“湘繡盛行, 超越蘇繡, 已不沿顧繡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 非複故步矣”。

如今的湘繡一改過去傳統產品多為單麵繡的工藝, 著力發展雙麵繡藝術, 同時又創製出難度更大的“雙麵全異繡”, 即在一塊透明底料的正反兩麵, 繡製出兩個主題、構思、色彩、針法各異的物象, 使湘繡藝術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