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窯和私窯
宋代是“瓷的時代”, 生產規模很大。曾形成八大窯係: 北方定窯、磁州窯、均窯、耀洲窯; 南方景德鎮窯、越窯、龍泉和建窯。各具特色,爭芳鬥豔。官窖是宋代著名瓷窯之一。
我國古代的官窯有兩種指稱, 一種是指官辦的瓷窯, 這種瓷窯生產出來的產品專供宮廷使用。這種官窯相對於“私窯” 而言。五代和北宋的越窯是最早的官窖; 明清時期在景德鎮所設的瓷窯也是官窯。一種是專指兩宋以“官窯” 命名的瓷窯。主要有北宋的汴京官窯和南宋的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
官窯生產的青瓷的釉色以粉青為上, 色調淡雅含蓄, 紫口鐵足, 並有蟹爪紋開片。紫口是因為口邊釉層稀薄, 呈現紫色的胎骨, 足部無釉而呈鐵色。紫口鐵足與粉青釉色形成對比,既莊重又和諧, 並且有韻味。官窯瓷器一般很少施加紋飾, 僅瓶類器物在頸、腹等部位有數道間距不等的弦紋,大麵積樸素無飾。官窯瓷器大多是仿古禮器, 造型簡潔雅致, 幹淨利落。
紮染工藝
紮染古稱“絞潔染”, 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 初見於魏晉南北朝,盛行於唐代, 至北宋仁宗皇帝, 因紮染服裝奢侈費工, 下令禁絕, 使紮染工藝一度失傳。
紮染分紮絞和逢絞兩大類。紮絞又稱“魚子結”, 用線在米粒大的小點上順序環繞打四道線結, 工藝要求高, 產品富有立體感和彈性。逢絞是用針線按設計好的圖案造型穿行, 抽緊而染, 文飾活潑大方, 韻味生動自然。
大理白族紮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民間工藝產品, 該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 其花形圖案以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 布局嚴謹飽滿, 多取材於動、植物形象和曆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其紮染分為紮花和浸染兩個環節。紮花是以縫為主、縫紮結合的手工紮花方法, 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浸染采用手工反複浸染工藝, 形成以花形為中心, 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 古樸雅致。大理白族紮染以純棉布、絲綿綢、麻紗、金絲絨、燈芯絨等為麵料, 目前除保留傳統的土靛染藍底白花品種外, 又開發出彩色紮染的新品種。產品有桌巾、門簾、服裝、民族包、帽子、手巾、圍巾、枕巾、床單等上百個品種。
聞名世界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在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彩陶工藝品。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塗胎,也有二彩、四彩的, 但總稱唐三彩。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幹後, 用模具做成胎入窯燒製。唐三彩的燒製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 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黏土製成, 在窯內經過1000℃ ~1100℃ 的素燒, 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 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 其燒成溫度為850 ℃ ~950℃ 。在釉色上, 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 經煆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釉燒出來以後, 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 所謂的“開臉” 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 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經過這樣一個過程, 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才算是完成了。
作為一件器物上同時使用紅、綠、白三種釉色, 這在唐代本來就是首創,但是匠人們又巧妙地運用施釉的方法,將紅、綠、白三色交錯、間錯使用,然後經過高溫燒製以後, 釉色又澆融形成獨特的流竄工藝, 出窯以後, 三彩就變成了很多的色彩, 它有原色、有複色、有兼色, 人們能夠看到的就是斑駁淋漓的多種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