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葉子的紅色是怎麼染上去的呢?
原來葉子的顏色是由它所含的色素來決定的。一般的葉子含有大量的綠色色素,我們叫它葉綠素。另外還有黃色或橙色的胡蘿卜色素,也還有青紅色的花青素等等。
葉子的葉綠素和胡蘿卜素是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它們在陽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吐出氧氣,產生澱粉,所以葉綠素是十分活躍的家夥,但它也很容易被破壞。夏天的葉子能保持綠色,是因為不斷地有新的葉綠素來代替那些褪色的老葉綠素。到了秋天,天氣逐漸轉冷,大多數葉綠素的產生就會受到影響。葉綠素遭破壞的速度超過了它生成的速度,於是樹葉的綠色逐漸褪掉,變成了黃色。那黃色就是因為胡蘿卜素還留在葉子裏。
有些樹種的樹葉會產生大量的紅色花青素,葉子就開始變紅了。葉子產生花青素的能力和它周圍環境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如冷空氣一來,氣溫突然下降,植物中的花青素就容易成。因此秋天有些樹上的樹葉就會變紅。
秋天的紅葉便景色增添了色彩,變得更加美麗迷人。可是至今為止,人們對於花青素究竟是什麼樣的物質,它在植物葉子中起什麼作用還不清楚,這將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無花果是否開花
盛夏,神奇的無花果,在滿株濃綠而肥大的掌狀葉裏,托出累累綠色果實,顯得純厚、文雅。
無花果為桑科,原產於地中海、南亞一帶。它性喜溫暖、肥沃、濕潤的環境,對土質要求不高,易繁殖,生長快,適應性強(也適宜在城市栽植)。在我國南方各省多是地栽,而在北方隻能盆裁。
無花果,不論生長在哪裏,都根深葉茂,果實累累,它的果實愈熟愈紅豔。人們讚美它,不像桃李樹在結果之前,先以奇葩滿樹來風采照人,而隻要一刮風下雨,則落花滿地;更不像夾竹桃,從春到夏,繁花似錦,炫耀自己的豔麗多姿,實際上卻華而無實。無花果純樸無華,還未見它的花貌,已經是果滿枝頭了。
難道無花果真的是不開花就結果嗎?
其實,說它無花,完全是誤解。世界上很少有無花而結果的植物。無花果同其他植物一樣,也是先開花而後結果。所不同的是,無花果的花是腋生的隱頭花。因此,在人們還未見它開花時,果子已經悄悄地從葉下鑽了出來,所以,叫它“無花果”。
無花果,葉大色墨綠。樹姿優美,是美化環境、盆栽觀賞的佳品。其果實不僅香甜味美,而且營養豐富,還可入藥。
無花果還是防汙染的“衛士”,它對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氯化氫、二氧化碳。硝酸霧以及苯等物質,有一定的抵禦和吸收能力,在產生大氣汙染的廠區裁植無花果,可以起到淨化空氣、改善環境的作用。
“花朵”像鴿子的樹
1860年,英法聯軍大肆進攻、洗劫北京城,火燒圓明園之後,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城下之盟——中英、中法以及中俄《北京條約》。曆史學家將這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結果是中國進一步喪失了大片領土和許多權益,隨之,更多的外國傳教士和冒險家擁入中國。
1869年春,在中國四川青衣江上遊的寶興地區,一個叫穆坪的地方,來了一個滿臉大胡子的高鼻深目的法國傳教士。他名叫大衛,這一年41歲,是第二次來到中國。大衛的興趣十分廣泛,其中,尤喜種植花草,采集植物標本。他32歲那年,借傳教的機會,到中國的河北地區采集植物標本。三年以後,他帶著大量標本返回了法國。
大衛來到穆坪,眼前蔥蘢一片的植物世界,令他驚歎不已。一天,他來到一片樹林間的開闊地,看見了令他終生難忘的情景。事後大衛回憶道:“我來到一處美麗的地方,看到了一棵美麗的大樹。那樹上長滿巨大的美麗的‘花朵’。‘花’是白的,好似一塊塊白手帕迎風招展。春風吹來,又好像一群群鴿子振翅欲飛。
大衛把這種大樹稱為“中國的鴿子樹”,事後他還發現,鴿子樹的白色大“花”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花,而是它的苞片,這種苞片最長可達15厘米,寬3~5厘米。我們所看到的鴿子樹“花”既然是苞片,那麼真正的花在哪兒呢?
大衛仔細研究了鴿子樹的結構,這才知道,鴿子樹花的數量很多,但卻很小,許許多多的紫紅色小花組成了一種叫做頭狀花序的結構。在頭狀花序中,雄花數目很多,它們大都長在花序的周圍,而中央則是雌花或兩性花。鴿子樹的花序直徑約有2厘米,它們處於白色苞片的包圍之中,微風吹來,人們隻看到鴿子般展翅的苞片,卻忽略了花序的存在。
大衛將鴿子樹的標本帶回了法國,植物學家們竟將鴿子樹命名為“Davidiainvolucrata”。“involucrata”的意思是“有苞片的”。“Davidia”是“大衛發現的”意思。由此可見,大衛發現的鴿子樹,在植物學家的心目中分量有多重!
現今我們知道,鴿子樹其實就是中國特有的“活化石”——珙桐。珙桐的科學價值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在距今200~300萬年以前,珙桐的“足跡”遍布全世界,由於第四紀冰川的影響,珙桐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都絕跡了,而在我國貴州的梵淨山、湖北的神農架、四川的峨眉山、雲南的東北部地區,以及湖南的張家界和天平山的海拔1200~2500米的山坡上還留有小片的天然樹林。這些遠古年代的遺物,就像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一樣,能幫助人們了解與地球、地質、地理、生物等有關的許多奧秘,又因為它們是活著的,所以叫它們“活化石”。正因為這個原因,珙桐成為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國家還專門為這些“活化石”劃定的保護區。
19世紀末,珙桐被引種到法國,以後又來到英國以及其他國家。如今在瑞士的日內瓦市,人們常在庭園裏栽種珙桐,每到花開季節,珙桐花花香襲入,引得不少遊人留連忘返。
珙桐的果實成熟時,頗像一個個尚未成熟的野梨,因此,在產珙桐的地方,珙桐又被叫做水梨子或木梨子,雖然此“梨”果肉酸澀難以下咽,但對於渴到極點的趕路人來說,這“梨”倒也能救急。
珙桐的樹形優美,是一種很好的綠化樹種,它的種子含油量達20%,因此是一種利用價值頗高的珍貴植物。
植物界的熊貓——水杉
水杉是20世紀40年代,由我國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從古代植物保存下來的“活化石”。水杉的發現轟動一時,風靡全世界。它與動物中的大熊貓一樣,在植物中,它是隻有中國才有生長的古代孑遺植物,所以人們稱它為“中國的國寶”、“植物界的熊貓”。
遠在1億年以前,地球就已存在水杉這種樹木。它廣泛分布在歐、亞、北美各地。200多萬年前;在第四紀冰川的浩劫下,世界各地的水杉經不住惡劣環境的打擊,紛紛退出曆史舞台而相繼毀滅,在人們的心目中,早以為水杉在地球上已經絕跡了。
1941年,我國植物學者第一次在四川萬縣發現了水杉。隻是當時學者隻知這是一株很奇特的大樹。這是一株什麼樹,當時無人知曉。
1943年,另一位植物學者從這株奇特的樹上采到了完整的植物標本,後經植物學家們反複研究,終於確認這株奇特的大樹就是水杉,是幾千萬年前古代水杉的後代。
以前隻能在化石中才能看到的水杉“死而複生”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科學界的震動,並被譽為20世紀40年代的新發現。
水杉為什麼在我國能保存下來呢?
我國地質學家們研究發現,在第四紀冰川來臨時,我國的冰川與歐美的不同,歐美冰川是冰雪大片大片地覆沒大地,惟獨我國是間斷性的高山冰川。冰川奔來時,在沒有冰塊的地方,植物就保存了下來,這也可能是我國保存古代植物較多的一個原因。
水杉是裸子植物,杉科,是一種落葉的喬木,高大挺拔,莖幹通直,樹高可達40~50米。水杉的適應性很廣,在國內,北起遼寧、北京、延安,南至兩廣和雲貴高原,東至東海、黃海之濱和台灣,西到四川盆地,均已栽培成功。國外也已有70餘國相繼引種,水杉的足跡已遍及亞、非、歐美各洲。
目前,我國科學工作者仍在對水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見血封喉的樹木——箭毒木
箭毒木分布在我國的海南島、雲南和廣西等地,也叫“見血封喉”,是一種落葉喬木,一般高25~30 米。樹幹通直,樹冠龐大,枝葉有粗毛。
箭毒木性喜濕熱,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它的樹皮和葉子中有一種白色的乳汁,毒性非常厲害。這種毒汁如果進入眼中,會使眼睛即刻失明。它的樹枝燃燒時放出的煙氣,熏入眼中,也會造成失明。
箭毒木樹
“箭毒木”,顧名思義,即是指這種樹的樹汁可作箭毒,塗在箭頭上可射死野獸。為什麼又叫它“見血封喉”呢?因為用這種樹汁製成的毒箭,射中野獸之後,3 秒鍾之內能使血液迅速凝固、心髒停止跳動而造成死亡。這種有毒的樹汁碰到人皮膚傷口上,也會造成死亡。因此,人們給了它這個可怕的名字。
古人打獵都喜歡使用毒箭,即使再凶猛的野獸,中了毒箭也會應聲倒地。世界各地都製造毒箭。毒箭的殺傷力很強,野獸一旦中毒,不出三步,即可倒斃。如果你在傣家人中間生活一段時間,就能聽到關於箭毒木能毒殺野獸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勇敢的獵人率眾人外出時,正遇一隻猛虎。獵人先向老虎射了一箭。老虎未被射死,它瘋狂地向獵人撲去。獵人機警地爬上大樹,折斷一根樹枝使勁朝猛虎的嘴紮去,老虎立刻倒地而死。獵人見虎已死,心中暗暗思量:莫非此樹有毒?他對眾人說,我想親口嚐嚐樹枝,看它是否有毒。說完之後,他咬了一口樹枝,頃刻身亡。眾人見後,方知這種樹木有劇毒。傣族人稱這種樹木為“戈貢”。
箭毒木的毒性如此厲害,可算是自然界中劇毒的樹木了。隻是形成這種劇毒的原因,迄今仍無科學解釋。
會流血的樹——龍血樹
名貴的雲南紅藥——血竭,又名麒麟竭,與雲南白藥齊名,又是著名藥品“七厘散”的主要成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譽之為“活血聖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良好功效,既可內服,又可外用,是治療跌打損傷、活血、止血的特效藥。血竭是以龍舌蘭科常綠喬木,龍血樹為原材料提煉出來的。
作為一種名貴的傳統中藥,血竭在我國傳統醫學上沿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曆史,但在1972年以前未發現國產龍血樹時,所用血竭一直靠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價格十分昂貴,每年要耗去國家大量外彙。在國外,血竭多稱為龍血(DRAGON,S BLOOD),非洲用龍舌蘭科龍血樹屬的植物樹幹割取血竭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而用棕櫚科植物黃藤果實提取血竭僅是近代的事,但我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對血竭植物有過記載,蘇頌《唐本草》中寫道:“血竭原植物,木高數丈,婆娑可愛。其脂液從木中流出,滴下如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赤作血色,采無時”。
談到國內龍血樹和國產血竭,那還得從一位傳奇式人物——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創始人蔡希陶教授說起。蔡老原籍浙江東陽,1911年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從小熱愛大自然,年青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靜生生物調查所,跟隨著名植物學家胡先驌先生學習植物學。20世紀30年代初蔡老就深入雲、貴、川等地考察植物,采集植物標本。為了進大涼山,他與黑彝頭人歃血為盟,為了到滇南,他不顧瘴鬁之氣和匪患之險,拉著馬尾巴闖過無人區。蔡老喜歡植物也酷愛文學,他在雲南采集植物標本時寫的小說《普姬——一個花苗姑娘》、《爬梯——一個趕馬人的日記》、《四川的巴布涼山人》等,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稱讚。但是,他高深的文學造詣卻給他帶來了不幸的災難。1960年,蔡老的好友吳晗寫的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中的“罷官”二字就是根據蔡老的意見加上去的。文革期間,《海瑞罷官》受到批判,而“罷官”二字又是重點,蔡老因此受到牽連,遭到殘酷的迫害。70年代,美國侵略越南,“同誌加兄弟”的中國給予越南無私的援助,舉國上下尤其是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的植物學工作者都在四處尋找特效止血藥,盡管踏破鐵鞋,但都是徒勞無功,一無所獲。當時蔡老剛剛得以“解放”,恢複工作,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以博大的胸懷,不計個人恩怨,根據年青時代采集標本的回憶,帶領一批青年科技術人員,於1972年首次在雲南省思茅地區孟連縣境內的石灰山上發現大片龍血樹。從此,國產血竭才得以誕生,且其療效優於進口的、以棕櫚科植物為原料加工的血竭,填補了我國醫藥史上的一項空白。為此,蔡老去世以後,他的一半骨灰埋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他親手種植的龍血樹下,另一半骨灰埋在昆明黑龍潭昆明植物研究所裏他親手種植的水杉樹下。
龍血樹生長很緩慢,一年之內樹幹增粗還不到1厘米,但在植物界中它的生命期最長,可達八千年,因此被植物學家們譽之為“植物壽星”。
龍血樹是一種熱帶常綠喬木,樹皮一旦被割破,便會流出殷紅的汁液,象人體的鮮血一樣,因此而得名。它大多分布於海拔較高的石灰岩地區,高可達20米,樹幹粗短,樹皮縱裂,顯得老態龍鍾,但枝、葉卻十分繁茂,墨綠色的帶狀葉片集中輪生於枝頂,青翠欲滴,生機勃勃,整個樹冠非常美麗,在許多旅遊區、賓館、酒店都可以見到供人們觀賞的龍血樹。目前,龍血樹已是珍稀植物,受到了國家的重點保護。
樹木三大怪現象
在奇妙的植物界中,一些奇特怪異的樹木給科學工作者出了不少難題:
第一,噴火樹。
在1988 年4 月16 日中午,上海武康路上,一棵大槐樹突然從粗大的樹幹上冒出耀眼的火星,從樹洞裏竄出熊熊的火焰,人們急忙向消防部門報了警。幾分鍾之後,消防車就趕到了現場,消防隊員們用滅火器撲滅了亂竄的火苗。人們以為這下就沒事了,誰知過後不久,騰騰的火苗又從樹洞裏竄了出來。消防隊員又用高壓水槍猛射了一陣,才算熄滅了火舌。
這棵樹為什麼會噴火呢?消防警官推測,可能是地下煤氣管道泄露,煤氣蓄積在樹洞裏,散發不出來;加上有人扔了煙頭,點燃了煤氣。但經過煤氣公司工作人員的現場探漏檢查,並沒有發現管道有漏氣的現象。
好端端的槐樹為什麼會噴火自燃呢?這真是個難解之謎。
第二,發光樹。
1983年,湖南省南縣沙港鄉,人們發現了一棵能發光的楊樹。這棵樹的直徑有23厘米,被砍伐並剝掉樹皮之後,竟然在晚上發起光來,就連樹根和鋸出的木屑也一樣能放光。一根1 米長、5 厘米粗的樹枝,它的亮度相當於一支5 瓦的日光燈。但隨著樹內水分的蒸發,亮度會一天比一天減弱;而當樹枝受潮以後,亮度又會增加。這棵楊樹發光的原因,一直沒查明。
第三,氣象樹。
安徽省有一株明代數百年的老樸樹,這株大樹已度過400多個春秋,至今仍生機勃勃,枝繁葉茂。由於它每年發芽或早或遲,往往與一年中氣候變化相對應,所以當地群眾積累多年的觀察經驗,把它叫做“氣象樹”。
1982年,當地縣科協曾配合北京氣象雜誌社、上海氣象站、南京大學和安徽省氣象、植物、林業、土壤、水利、地質水文等學會的專家、教授30餘人,對古樸樹進行調查考察和學術討論,曆時3天,最後還是無法對該樹的氣象功能作出科學解釋。
武當山“神木”
道教名山武當山不僅以自然風景天下馳名,它獨有的宏偉壯麗的古建築更是舉世罕見。武當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據說武當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當之”而得名。
武當山那些古代建築精細、完美得令人叫絕,同時也神奇得叫人費解。
在莊嚴肅穆的武當山紫霄大殿,供奉著玉皇大帝、真武祖師、金童、玉女、執旗捧劍護法靈官等道教眾神,此外,令人們費解的是,在這些有“爵位”的眾神之中,竟然有一根與道教神仙無關的極平常的杉木,更奇怪的是它被供奉在大殿左側中央這個重要的位置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傳這個杉木有一個離奇的傳說。遠在明代初年,有一片原始森林,林中的樹王是一個“精靈”。它聰明過人,很想發揮自己的才華,可惜工匠們每年選材都沒有慧眼識得,精靈終於悲憤而氣絕。但陰魂不死,化著一縷青煙上到九天,玉帝憐它才幹非凡,便指路於武當,告之曰,那裏正在修建玉虛大殿,可去一試。可惜當它不遠萬裏顛簸而來後,玉虛大殿早已竣工,精靈一急便昏了過去,一頭栽倒在紫霄殿前的月台上。此時,道長正在舉行大殿落成儀式,忽見空中飛來一杉,知是有神降臨,於是忙率道眾就地叩拜,並將飛來杉奉到大殿供萬人瞻仰。
作為傳說,這個故事頗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很多人都對這個來曆不尋常的杉木充滿興趣。有人據自己的苦衷向它傾訴,有人更玄乎,說它能治病,在它的根部用指甲摳點木屑,帶回家煎水飲之。不知有誰發現它能傳音,就將它當成一種土電話,一邊用手輕輕一摳,另一邊便可以聽到沙沙的指甲聲,就給它起個名叫“傳音杉”、“響靈杉”。這根“飛來杉”隨時代的變遷,已經成為武當山一件難得的珍貴文物。
不畏火燒的“英雄樹”
我們知道,植物都是怕火的,然而有些植物大火卻奈何不了它們。
葉鬆就是一種不怕火燒的樹種,它們能夠“劫後重生”。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落葉鬆挺拔的樹幹外麵包裹著一層幾乎不含樹脂的粗皮。這層厚厚的樹皮很難被燒透,大火隻能把它的表皮烤糊,而裏麵的組織卻不會被破壞。即使樹幹被燒傷了,它也能分泌出一種棕色透明的樹脂,將身上的傷口塗滿塗嚴,隨後凝固,使那些趁火打劫的真菌、病毒及害蟲無隙可入。因此,落葉鬆就成了熊熊林火中令人矚目的“英雄樹”。
不久前,南非喬治森林研究站的工作者,發現蘆薈不怕火燒。一般來說,植物的葉子枯萎後便脫落了,而非洲大草原上的一些蘆薈的枯葉卻死而不落。一場火災後,死葉覆蓋主幹的蘆薈中有90%以上經受了煉獄的考驗活了下來。由於蘆薈的死葉有某種不易燃的物質,在死葉的保護下,無法達到致蘆薈於死的高溫,幫助蘆薈逃過劫難。
據悉,美國林業專家發現常春藤等幾種植物也不怕火燒,甚至可以稱為滅火植物。原來它們接觸火苗後本身並不燃燒,隻是表麵發焦,因而能阻止火焰蔓延。有人設想,如果將常春藤成排地種植在森林的周圍,就能形成防火林帶。
在我國粵西山區森林中,有一種木荷樹也是防火能手,能遏止火焰蔓延。它的樹葉含水量高達45%,在烈火的燒烤下焦而不燃。它的葉片濃密,覆蓋麵大,樹下又沒有雜草滋生,因此既能阻止樹冠上部著火蔓延,又能防止地麵火焰延伸。所以說,木荷樹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防火樹。
生長在我國海南的海鬆也是一種不怕火燒的樹。用它做成的煙鬥,即使成年累月的煙熏火燎也不會被燒壞。這是因為海鬆具有特殊的散熱能力,木質又堅硬,特別耐高溫。
在非洲的安哥拉,生長著一種奇特的樹——梓柯。它的枝杈間長著一個個饅頭似的節苞,裏麵儲滿了液體,節苞滿布著小孔。當它們一遇到閃耀的火光,就立即從小孔噴出液體,這種液體含有滅火能力很強的四氯化碳。因此,人們稱這種樹為“滅火樹”。
不怕火燒的植物說奇其實也不奇,隻是這些物種在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自身保護能力而已。
會“喂奶”的樹
為幼小的子女喂奶一直是高級哺乳動物具有的功能,而生長在非洲摩洛哥西部平原上的“奶樹”則同樣具有這樣的本領。
奶樹的原名叫“篷尹迪卡薩裏尼特”,意思是善良的母親。它的樹身呈赤褐色,樹高可以達到3米多,長有狹長和肥厚的葉子,開一種細蕊似的白色花球,看起來十分美麗。當花球凋零的時候,在花球的蒂托處就會結出一個橢圓形的奶苞,苞尖上生有一條柳絲般的長長奶管。當奶苞成熟之後,奶管裏就會湧出一種黃色的“乳汁”。在成年奶樹的樹身周圍,有許多從根部萌生出來的幼樹,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用狹長的樹葉吸收從樹上滴下的乳汁後,輸送給樹內的組織,促使樹身逐漸長大。當小樹長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大樹就會從根部發生裂變與小樹分離,使小樹獨立生活。與此同時,大樹的樹冠開始逐漸凋零,以便給小樹提供更多的光照機會,使小樹更快地成長。小奶樹長成大奶樹之後,同樣擔負起哺育下一代的任務,使其自長、自育,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結麵包的樹——麵包樹
麵包總是用麵粉做的,可是在南太平洋一些島嶼上的居民,他們吃的“麵包”卻是從樹上摘下來的。這種樹叫“麵包樹”。
麵包樹是四季常青的大喬木,屬桑科。一般高十多米,最高可達40-60米。樹幹粗壯,枝葉茂盛,葉大而美,一葉三色,當地居民用它編織成漂亮輕巧的帽子。麵包樹雌雄同株,雌花叢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狀。在它的枝條上、樹幹上直到根部,都能結果。每個果實是由一個花序形成的聚花果,大小不一,大的如足球,小的似柑桔,最重可達20公斤。麵包樹的結果期還特別長,從當年11月一直延續到第二年7月,一年可以收獲三次。以無核果為優良品種,果肉充實,味道香甜。每株樹可以結麵包果六七十年。麵包果的營養很豐富,含有大量的澱粉,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B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人們從樹上摘下成熟的麵包果,放在火上烘烤到黃色時,就可食用。這種烤製的麵包果,鬆軟可口,酸中有甜,風味和麵包差不多。麵包果還可用來製作果醬和釀酒。麵包果是當地居民不可缺少的木本糧食,家家戶戶的住宅前後都有種植。一棵麵包樹所結的果實,能養活一兩個人。麵包樹的分布很廣,印度、斯裏蘭卡、巴西、非洲及中國的廣東和台灣等省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