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時代原始部落——布什曼人
盡管人類文明已經進入21世紀,但非洲的有些部落裏的人們還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活著。最令人驚奇的是,非洲現在還生活著一個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布什曼人。
神秘的岩石繪畫藝術
目前布什曼人隻有2000人左右,他們主要生活在波斯瓦那的凱拉哈裏沙漠上。在布什曼人生活的環境當中,形形色色的壁畫已經構成布什曼人一種非常獨特的生活方式,這些塗在一些岩洞內側壁畫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壁畫屬於在南非境內發現的一組岩石繪畫,這組壁畫不僅繪有非洲大羚羊等動物圖案,還繪有布什曼人翩翩起舞的場景,十分生動。但長久以來,人類對布什曼人為什麼要在山洞中繪畫感到費解,一些古人類學家曾認為靠布什曼人自己的智慧根本無法創造出這些美妙的藝術作品,一種解釋為這是其他大陸的人類到過非洲所留下了的紀錄,還有一種解釋為這是布什曼巫師在法事時留下的印記。但以上兩種解釋都缺乏合理的證據。
近年來,隨著對布什曼人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這些看似簡單的繪畫作品實際上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在布什曼人的繪畫作品中,非洲大羚羊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非洲大羚羊並不是布什曼人主要的獵物,更重要的是在這些繪畫作品中非洲大羚羊已經被刻畫成類似鳥類的動物,它已經超出了普通的生活紀實,這說明布什曼人已經具備了抽象思維的能力,這些類似大羚羊的動物已經變成了一種力量的象征,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布什曼人經常在繪畫作品中出現大羚羊這種動物,他們在用動物圖案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
在布什曼的繪畫作品中還經常出現另外的一些場景,如其他一些動物圖案和布什曼人翩翩起舞的場景,這些是布什曼人彼此聯絡的方式,一些對布什曼人比較了解的當地人解釋為,因為布什曼人分布的比較散,部落和部落之間很難彼此見麵,他們便創造了這種獨特的聯絡方式,他們告訴其他布什曼部落,這裏曾經發生了什麼,有什麼動物,當其他的部落經過這裏的時候就知道了應該怎麼做,但布什曼人如何選擇繪畫地點以及如何知道其他部落的行進路線,這恐怕就沒有人知道了。盡管人類對布什曼人的岩石繪畫做出了種種解釋,但疑問似乎多於結論,也許隨著時間的延續,這個謎底最終會被揭開。
神奇的野外生存能力
布什曼人神奇的野外生存能力給人類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與現代人類相比,布什曼人身材矮小,他們平均身高低於1.5米,體重隻有45公斤,布什曼人頭的形狀像人的心髒,五官輪廓近似蒙古人,皮膚的顏色則近似蜂蜜的顏色,高顴骨和低眼梢是麵部的主要特征,大多數布什曼人稍稍有些駝背。與他們的體重相比,布什曼人具有驚人的食肉能力,他們可以每天吃20公斤以上的肉;布什曼人還具備超人的疼痛忍受極限,他們在不使用麻醉劑的情況下進行腿切除手術,然後返回自己的居住地而生存下來。布什曼人還具備超強的方向辨別能力,即使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和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可以毫不費力的找到正確的方向返回宿營地,科學家認為布什曼人可能具備辨別地球磁場的能力。
布什曼人一般是25~30人居住到一起,部落中男子負責狩獵,女子負責采集水果和其他堅果,他們的領地一般在距離水源25公裏內。水對於布什曼人極為重要,因此布什曼人具有極強的采集水的能力,他們可以從空心樹幹、植物的根和莖中收集大量的水供他們日常飲用,平時他們將水儲藏在深達3米的地下,這些儲藏點位於布什曼人的領地範圍內,這樣他們在狩獵和采集的過程中就從來不會缺少水源,從而保證他們在沙漠中不會被渴死。布什曼人還發明了一種獨特的“吮吸井”,他們將草莖埋在地下深深的洞中,幾天以後,他們將這些草莖中吸收的水用吮吸的方法收集起來供日常使用。
雖然布什曼男人捕獵的工具十分簡單,一跟木杖和一把弓箭,但他們的捕獵能力極強。布什曼人的弓由一種非洲韌性很強的樹枝製作而成,而弓箭的弦則取材於非洲大羚羊的韌帶。布什曼人的箭頭經毒液浸泡過,毒性極強,且沒有解藥。在狩獵時,通常是兩個成年男子為一組,多年的狩獵生活使他們在走路時幾乎沒有一點聲音,當發現獵物時,他們彼此用手語告知對方獵物的位置,當與獵物接近30米時,他們同時用弓箭射向獵物,然後再沿著動物受傷後留下的血跡尋覓獵物,由於箭頭蘸有劇毒物,受傷的動物通常會在20小時內被找到,隨後布什曼人用木杖抬著獵物凱旋而歸。
布什曼人
原始的生活習俗
由於生存環境惡劣,布什曼成年婦女一般每4年生育一次,布什曼人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植物避孕的方法,防止再次懷孕,嬰兒出生後,母親會根據周圍的水塘為嬰兒命名,新生兒一般8個月左右開始走路,而母乳喂食的時間長達四年。部落中的男孩從孩提開始就接受一些技能訓練,這些技能訓練包括投擲木棒和其他一些必備本領;女孩2到6歲時便被許配給一些年長的孩子,但是布什曼人嚴格禁止近親通婚,到8歲時,女孩便開始學習采集食物和烹飪技術,這時男孩和女孩開始生活在一起,但是隻有當男孩第一次捕殺大的動物並接受成人儀式後,男孩和女孩間的這種婚姻形式才正式被部落所接受,而男女之間的夫妻生活還要等到女孩接受成人儀式後才能真正進行。在成婚儀式上,男女刺破自己的身體,將流出的血液混合起來,表示各自對對方的忠誠。
布什曼人雖然不講究給新娘家送禮,但新郎倌為表示對嶽父母大人的孝敬之意,需要到新娘家裏“服役”幾年。布什曼人禁止通奸,但允許伴侶交換,夫妻任何一方均可提出離婚,此外因為布什曼人和其他部落之間逐漸融合,異族通婚現象比較普遍。
死亡在布什曼部落裏麵是一件大事,死者會被整理成胎兒的形狀,並用風衣包裹著下葬,如果母親因生產而死亡,新生的嬰兒也將隨母親一起被埋葬。布什曼人的墓地一般1.5米深,呈南北走向,死者的遺物被打碎後擺放到其他地方,不隨死者埋葬。布什曼人的組織體係比較鬆散,沒有酋長和其他頭領,決策體係采用投票製,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布什曼人的社會崇尚絕對平等,男女的社會地位非常平等,男女社會分工非常明確。當部落決定進行遷移時,男人收拾好狩獵工具,女人領著兒童、家用品和水非常有秩序地進行轉移,每天的行進速度可以達到32公裏。
未知的未來生存空間
布什曼人頑強的野外生存能力是現代人類學習的典範。其中,南非政府為了訓練特種部隊的野外生存能力,專門開設了布什曼課程,請布什曼人進行示範。另外,布什曼人的生活方式也為古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了極佳的素材。隨著現代文明的逐漸侵入,布什曼人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小,目前僅存於波斯瓦那境內的布什曼人數也在急劇減少,很多專家擔憂,隨著時間的推移,布什曼這個民族會最終在非洲消逝,我們期望著更多人去保護布什曼人,保護非洲難得的原始色彩。
神秘的印第安人原始部落
印第安原始部落一直以神秘著稱。由於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複雜,外界一直少有機會接觸。
深藏密林深處
在亞馬孫重要支流黑河沿岸,有一片非常隱蔽的森林,阿裏亞烏印第安人原始部落就隱藏在這片森林中。這是一個隻有20人的特殊的原始部落,部落裏的印第安人分別來自巴西和哥倫比亞接壤的邊境地區的五個部落,他們又共同組成了這個大家庭。
一個高大的用木材和樹葉搭成的建築物,是印第安部落的標誌性建築物,它可用來舉行祭祀等儀式。部落的主要建築物是一個用來做祭禮用的草棚子。建築物周圍是族人居住的草棚,但麵積都較小。整個部落居住麵積約占地1000平方米。
在這個部落裏,除了上述建築物外,還有一個公用的廚房和一個供未成年女孩居住的草棚。部落周圍是一望無際的熱帶雨林,各種高大的樹木成了部落的圍牆和柵欄。外麵的人很難想象在那樣的密林深處還有人類生存。
祭禮
印第安人的祭祀活動很神秘。祭祀活動在那個草棚子“大禮堂”裏舉行。禮堂沒有窗戶,隻有一個入口,光線非常暗。
祭祀開始時,“大禮堂”當中通常有男女老少十幾口,全都赤裸著上身,男人手裏拿著各式各樣長短不一的“武器”。他們男女混合排成一排,邊吹邊跳,動作和樂曲都非常優美。
印第安人在舉行祭禮的時候,部落男女老少全部參加。男人一邊用自製的樂器吹奏著印第安音樂,一邊有節奏地起舞,女人則為男人伴舞。其自製樂器全部為管樂器,樂曲風格獨特。
鱷魚肉和果汁
祭禮結束後,族人將事先烤好的一整條鱷魚連同爐灶和架子一同抬到門外。一個肌肉發達的部落男人將一隻烤得漆黑的鱷魚頭頂在自己頭上,繞場一周。接著人們開始分吃烤好的鱷魚肉。
部落裏有他們用自種的甘蔗和菠蘿製作的果汁,味道也不錯,甜甜的還略帶一點酸味。印第安人也抽煙,當然這些都是他們自製的煙卷。
印第安人把這些食物給客人食用,都是他們友善的表示。
自由戀愛
生活在這裏的印第安人來自不同的部落,他們的語言各不相同,為了便於交流,所有部落的成員統一使用圖卡諾語(秘魯、巴西、哥倫比亞交界處一種土著人的語言)。該部落的20名成員中有13名男子、7名女子,他們分別來自6個小家庭。6個小家庭分別獨立居住,但未成年女孩必須居住在專門為她們搭建的“閨房”裏,直到成年。
通常,“閨房”裏麵除了幾件非常簡單的所謂的家具和衣物外,幾乎一無所有。據部落酋長介紹,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已經不再沿用世襲的“包辦”婚姻,開始自由戀愛,但隻允許在本部落裏找對象。
部落酋長延續世襲製。整個部落的人同食一鍋飯,共耕一塊田。雖然他們來自5個不同的部落,但大家都能和睦相處,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整個部落除了油燈之外,沒有任何照明設備,他們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他們的主要食物為魚類和獵物以及少量的木薯、甘蔗和野果。整個部落隻有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半露天廚房,廚房裏的設備非常簡陋。
捕魚跳舞生活充實
除了耕種外,魚是部落的主要食物。在附近的水域,他們將無數根木棒並排插在水中,中間留有一個空隙,空隙後麵是一排木棒圍成的圈,這就是他們用來捕魚的機關。別小看這些機關,隻要魚從這個空隙鑽進去就別想再逃走。全部落的晚飯就靠這個機關了,捕得多大家就多吃點,捕得少就隻讓孩子們先吃。除了魚類之外,他們有時也捕食鱷魚及其他小動物。
部落裏的男人負責捕獵和耕種,女人則負責做飯。每天上午,部落裏的成年人在部落的周圍幹一些農活,如栽種木薯、甘蔗等,沒有農活的時候就做一些簡單的工藝品,下午則在一起舉行他們的傳統祭禮,儀式的主要內容是唱歌跳舞,他們所演奏的每一支曲子都有不同的含義。
部落音樂
印第安人在舉行儀式或唱歌跳舞時,全身上下都塗上黑色和紅色的各種花紋。花紋除了表示自己來自哪個部落和美觀以外,不同年齡的人,身上的花紋還象征著不同的意義和社會地位,比如,孩子身上的花紋一般表示“健康”、“平安”之類的意思;成年人身上的花紋則表示自己的職業和身份,比如樂手和演奏家。
印第安男人頭上都戴著用羽毛做成的很有講究的頭圈。酋長的頭飾不僅樣式和別人的不同,而且羽毛也有別於其他人。當酋長有事離開部落時,隻有他的兒子才可以戴他的頭飾。
盡管這些印第安人也享受巴西政府提供的醫療衛生服務,但一般情況下他們都使用自己從森林裏采製的草藥治病,效果很好。由於森林裏常有毒蛇出沒,毒蛇常常進到他們的房子裏,他們專門研製了一種對付毒蛇的藥物。毒蛇咬了之後,隻要馬上把這種藥物塗抹到傷口上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他們還利用森林裏的藥用植物自製一些專門對付蚊蟲的藥。這些藥物同樣非常靈驗,一旦將藥物放在屋裏,任何蚊蟲都不再靠近他們。
由於印第安人不懂文字,無法將他們的傳統文化記錄和保留下來,不少音樂已經不複存在。再過若幹年後,是否還有人會做這種樂器還很難說。
古老的非洲穆爾西人
居住在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奧莫河流域的穆爾西人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現在約有5000多人。
穆爾西人的主要習俗
穆爾西人是半耕半牧的民族,居無定所。在奧莫河流域,一種叫采采蠅的毒蒼蠅非常多,如果被這種蒼蠅叮一下,人容易昏迷甚至死亡。穆爾西人中有很多職業小偷,他們的父母鼓勵孩子從小就去偷搶。有的外國遊客來看大嘴女人,鞋和內衣都被偷走了。
穆爾西大多數男人的前胸、後背、胳膊和大腿上都用尖刀劃滿了杠杠,一條杠代表殺過一個人,身上的杠越多越受人尊敬。為了偷牛或搶媳婦,部落間的拚殺“塑造”了很多這樣的“英雄”。
穆爾西人過著自由的生活,他們沒有領導者,隻有遇到要與外族決戰時才開全族大會,討論到大家意見完全一致時就算做了決定。他們做決定前通過看牛腸子來占卜吉凶。他們從中到底能看出什麼名堂,外人不知。穆爾西人信仰萬物有靈,喜歡通過預言判斷事情。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幾乎都不懂埃塞俄比亞的官方語言。
穆西人的大盤子嘴
在埃塞俄比亞有不少奇特的現象,穆爾西部落婦女的大盤子嘴就是埃塞俄比亞的獨特的現象之一。她們從10歲開始往嘴裏放盤子。穆爾西女人的嘴裏能放下直徑十幾厘米大的盤子,把嘴撐得大大的。盤子型號不同,都是泥土燒製或用木塊做的。平時放在嘴裏,吃喝時才摘下來。開始往嘴裏放盤子前要動一個小手術,用小刀將下嘴唇和牙齦之間切開一個口子,使下嘴唇與齒根分離。然後,先放一個小盤子把口子撐開,使其不再長回去。日後逐漸將小盤子換成大盤子。嘴唇自然越撐越大,最大的嘴唇能翻到頭上把臉包住。這個痛苦的過程伴隨著女孩成長為婦人。
穆西人的致富手段
穆爾西人以大嘴為美、為榮,這個傳統已無法考證。但人類學家研究說,這個傳統有3種解釋:一是古時人們為防止外族入侵者或奴隸主看上本族的姑娘,故意把她們打扮得嚇人以保其純潔;二是防止魔鬼從口裏進入身體;三是女子美麗的標誌。
心理學家解釋說,人類有一種自殘的本能,越原始的民族表現得越明顯。自殘的潛意識是要顯示自己的存在和與眾不同,保護自己不被曆史淹沒。
嘴裏的盤子越大,姑娘的身價也越高。因為牛是穆爾西人的鎮家之寶,他們不怎麼吃牛肉,餓得要死時才用它換糧食,或者孩子嫁娶時用牛當作彩禮。如果姑娘嘴裏的盤子屬於最大的那一種,那麼她父母可以收到50頭牛的彩禮,一下就成了富翁。女兒嘴大也是致富的手段。
神秘的“矮人國”
俾格曼人是中非這片土地的開拓者,中非共和國的史前居民。然而,經曆了數千年之後,他們仍停留在原始社會,過著原始部落生活。
蒙貢壩的“小矮人”
蒙貢壩是俾格曼矮人原始部族的聚居地,俾格曼矮人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蒙貢壩是中非南部的一座名城,坐落在姆班吉河畔。一幢幢風格迥異的建築掩映在綠樹叢中,地上綠草茵茵,環境非常幽雅舒適。這一帶因有著神秘的俾格曼人而聞名於世。俾格曼人沒有文字,但他們有自己的獨特語言。
他們的皮膚是一種淡淡的淺棕色,除了身材特別矮小,在外形上與一般黑人無異;短而彎曲的黑發,橢圓形的臉龐,扁平的額和鼻子,厚厚的嘴唇向外翻起,在棕色皮膚的襯映下,牙齒顯得特別潔白。令人驚奇的是她們成年累月生活在茫茫的原始叢林中,赤身裸體,任憑風吹日曬雨淋,皮膚卻仍細嫩而富有光澤。
林中小村莊
在古木參天、藤蔓遍布的密林深處有俾格曼人的“大村莊”。這是茫茫原始叢林中的一塊難得的空曠地,約一畝地大小。高高的熱帶樹,似一道綠色的城牆,保護著村莊,樹下一叢叢茂盛的香蕉,伸展著巨大的葉片,在微風中搖曳,像一隊哨兵守衛在城牆下。在村莊的南麵豎立著一排排雲梯,它們是用硬木作柱子,再將一根根紅木棒用藤條捆在木柱上,高約八九米,供人們練習攀登之用,一群小孩正在雲梯上攀登。空地上稀稀拉拉地挺立著燒得焦頭爛額的大樹幹。導遊介紹,俾格曼人過的是遊獵生活,一個地方的食物吃光了,就要另覓新村址。空曠地上,散落著幾十個又矮又小的半圓形“窩棚”,在村莊的正中間有一幢長方形的茅草屋,猶如鶴立雞群,特別引人注目。
部落酋長的“宮殿”隻是一間極普通、極簡陋的茅草屋,就像國內南方的“灰鋪”一樣簡陋,惟一引人注目的是一張鋪地上的席子。
這是一張用樹皮製作的獨特的席子,厚約2厘米左右,質地柔韌,表麵非常光滑。它的製作過程十分奇異:在茫茫的叢林中尋找一種熱帶特有的樹木,將大樹的皮層取兩端橫向割斷,再用木榔頭敲打樹皮,使其與木質分離,然後用利刀縱向割一條直線,把薄薄的木簽嵌入線內,慢慢地橇起,眾人齊使勁,就將樹皮完整無損地剝了下來,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席子。
在酋長“宮殿”的四周,散落著數十個猶如撐在地上的飛傘般的窩棚,這些便是村民的住宅。窩棚的建造非常簡單:一條條富於彈性的樹枝縱橫交錯兩端插入土中,編織成一個直徑1.5米、高1米左右的半球形的大罩子,用藤條牢牢固定,上麵再蓋上一層厚厚的香蕉、油棕櫚葉當瓦片,即大功告成,整個窩棚的重量估計不過100公斤。
每個窩棚都在朝“宮殿”的一麵開一個約60厘米高的方洞,作為住宅的門。俾格曼人每天從這個門洞爬進爬出,地上的泥土被蹭得光溜溜的。
美妙的矮人舞
俾格曼族的男女有明確的分工,男人以狩獵為主,婦女則從事采摘野果抓蛇捕魚,種植一些木薯、香蕉等。別看她們身材矮小,頭上卻能頂幾十公斤重的香蕉,攀樹的技巧令人驚訝,還要撫養孩子……
矮人一般隻有1.3米左右,1.45米就算是部落的“第一巨人”了,其體重也不過四五十公斤。別看他們身材矮小,個個長得非常結實,與身高相比他們的手顯得特別長,這可能是長期的攀援狩獵生活的結果吧!他們還喜歡在手臂和胸脯刺花刻紋。他們也是全身赤裸,身上似有一層細細的絨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