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交際手腕(3 / 3)

由於男人的自由具有反動的特質,再加上男性特質的界定給予男人較大的性自由,使得這種反動性企求逐漸和代代相傳的風流自由合並。這些男人發現自己很難立下(或遵守)誓約,甚至連“覺得自己是真心的”也很困難,這些人有特殊的理由,必須保留風流的可能性。他們知道自己一定會出現風流的衝動,可是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所以我們必須要討論另類的行為,討論過後,我們將會了解,在一般狀況下,一個男人之所以會產生風流衝動,是因為他無法保住對方好的部分。

有花無果

男人雖然害怕決定隻和一個人在一起,不過大部分人在一生之中,還是會有一段時間保持一心一意,因為身心成熟之後就會有結合——也或許是繁衍——的欲求。然而原因還不隻這些。求愛階段一旦結束,先前的親昵關係就宣告結束,緊接而來的是不安全感與失落感。我們一定都聽過那一句老諺語:“所有的關係一定會發展到一個地步:兩人不是結婚,就是分手。”有好多次,我見到前夫怨恨前妻,說她們“剝奪”了他們自由與風流的機會;他們則藉由拈花惹草表現這種感覺,兩個人的關係因此而破裂。心理醫生的許多案主毫不隱瞞地說,他們被老婆絆住了。不少男人說自己的太太不能自立,拖住他們,如果他拋棄她,她不知道會做出什麼蠢事。這些男人不知道自己的太太原來是個容器,專門用來盛裝他們外射的依賴感:他們其實害怕被拋棄、無助、寂寞、絕望的感覺。

每個人一出生後就是處於無助的狀態,完全依賴環境,不可能自食其力;無法隨己意操縱環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每個人第一次感覺到的安全(或不安全),完全決定於他和環境(即母親)的關係。如果這個關係讓人覺得“不夠完美”,或是沒達到所謂“一般可預期的”標準,日後這個人可能隨時都會出現不安全感。

婚姻中的不忠行為也是出自這些原因。雖然外在的因素有很多,可是就深層心理的觀點來看,不忠的行為其實是很複雜的。一般人的解釋可能是:會尋找婚外情的都是不快樂、欲求不滿的丈夫;或者說,婚外情隨時都會發生,因為丈夫不滿。也可能是因為丈夫認為自己的婚姻形同告終(或將近結束)——他就是這麼覺得。這個解釋聽來好像很可信——簡單、有道理嘛!可是卻讓個人忽略了自己的責任、潛意識動機與感情等。

有個30多歲的男士找我谘詢,因為他的婚姻很不快樂,可以說是互相折磨。兩個人一開始的時候很好,看來是很恩愛,可是現在除了口出惡言與扭打之外,什麼交心的事也不做,無論是他或他太太都沒辦法下決定終止關係。他太太很明確地表示不願結束,而他雖然成天說要離婚,卻害怕真地離婚。他和太太兩人一直都很恩愛,兩個人都了解(也都告訴過對方),誰要是不忠實,婚姻就會結束。他相信這一點。他接受治療的這一段期間,他暫時和他太太分居,約一年後,他滿懷熱情(雖然為期短暫)和一名他認為是“完美”的女人交往。他堅定地相信,這是結束婚姻的一個辦法,同時也希望太太同意離婚。他太太不答應,於是兩人情感上互相折磨的程度節節升高。從此以後,他陷入一種矛盾之中,潛意識中(現在已經明確的意識到)想懲罰妻子,從中得到滿足。他在這幾種感覺中掙紮,家人和朋友幾乎都毫無例外地告訴他們,這段婚姻很明顯已經結束了,兩個人該辦理正式的離婚手續。這是一件極端的例子。兩個人都具有神經質的欲求,又有一些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化解的衝突,他們被這兩股力量綁在一起。我之所以提出這個案例,是因為我們可以從中清楚看到丈夫在婚姻關係中所表現出來的破壞性。吸引對方走入婚姻的人是他,開始相互折磨的人——無疑地——也是他,兩個人都承認這一點。

我對於所謂“不忠實”的理解方式和一般人的觀點不同。我認為不忠實的丈夫是因為對自己妻子存有毀滅欲,感到恐懼而向外尋求新的關係。丈夫甚至會覺得自己盼他太太出局,因為她再也“沒什麼好的”——“她不了解我”。當時令他喜歡、令他下定決心想和她共度一生的美好特質,現在成了他憎惡她的理由。存在於最初的理想化浪漫愛情之中的好/壞之分(公主/巫婆),現在反了過來,太太變成了巫婆(前麵提到的那位案主,在求愛過程中把怒氣與憎惡分開,而且有意識地希望下一個妻子將可教會他如何正確地愛、以及如何保護快樂)。

新的對象被理想化(於是被他無意識嫉妒),成為包含所有好特質的對象,而妻子就變成了收納所有不良特質的對象。妻子在他心中可說是已經死亡。他感覺到的當然是:妻子變了,快消磨殆盡了,沒剩下什麼。可是事實是(他會想盡辦法否認這一點),其他因素若不變,改變的人其實是他、沒用的人是他、快“消磨殆盡”的人也是他,因為他內在最初的好對象,以及他與這個對象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他潛抑的毀滅欲所威脅。他的怒氣隨時可能爆發,所以他隨時都可能陷入抑鬱。我這位案主的怒氣已經爆發,隻是他自己不知道。相信每位中立的觀察者都能清楚看見他另覓新歡時所表現出來(對太太)的毀滅欲。至於真正的傷害行為,雖然有些人以為隻有少數的男性精神病患者才會做出這種事,事實上,出現在男女關係之中的男性暴力是很普遍的。

這些過程可以用另一個案主來做例子,他表現的方式不太一樣,不過卻表現得很明顯。他不是唐璜型的人,不過他在結婚14年後另結新歡。這件事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有個他已經認識10年的女人,令他著迷得不得了。這段戀曲隻維持了兩個星期,不過兩年之後他來找我時,他還在想辦法進行善後工作。他的罪惡感十分強烈,這也是他無法維持戀情的原因。他知道自己存著很可怕的幻想:希望太太死掉。這個幻想不隻透露出他害怕自己在潛意識中對她做的種種行為,當中當然也包括了一個企求。他強烈的罪惡感源自於他已經覺察到的事:新戀情代表一種毀滅太太舉動,也是表達憤恨蓄積已久的一種方式。沒過多久,我們就發現了一件事,他自從自我意識變得強烈之後,人就一直活在罪惡感之中,這種記憶從他17歲就開始了,新戀曲的出現成了罪惡感最主要的來源。他深深地被自己的不忠實所困擾。他以前和別人在一起時都很忠實;以他藝人的身份,和女人上床的機會很多,可是他告訴我,事實上他“從來不對女人有特別的性趣”。

他母親的確具備許多我所謂的“巫婆”特質。雖然她盡心盡力地服侍他和他獨裁、專製的父親,實在也稱得上是“夠好的母親”,可是她——這並不出人意料——是個冷漠、頑強、不動感情的人。他不記得母親曾撫摸過他。他太太最吸引他的特質之一,就是能給他溫暖的感覺,而且喜歡身體上的接觸——“她要的永遠不夠”。可是他後來卻覺得太太很像他母親,而且開始討厭她的性要求。他最關切的問題也是他來找我的原因,是他很擔心自己若是離開太太,太太就會死。他很堅決地說自己想這麼做。他說他太太完全依賴他——不過這個看法是無法成立的。事實上,這代表了他向外投射的依賴感,也表示他潛意識中存在嬰兒期的焦慮:擔心自己是否能維持個體的完整,並且存活下去。這時他太太很氣,他以前有時也會這樣,他很輕易地就看清楚妻子的憤怒由何而來。從結婚典禮結束之後,他就一直告訴她:我不確定自己是否愛你。他希望太太能服侍他、照顧他,她做到了,可是此時他卻不斷抱怨妻子把他當小孩對待。這類事情並不是偶然或意外發生。潛抑的破壞欲會重新浮現一定是有原因的,或許妻子確實大幅改變,不是丈夫開始遇到的那個樣子,然而這些原因和男人的內在世界比較有關係,和妻子真正的行為反而比較無關。男性行為中還有一個部分,雖然和我們討論唐璜情結沒有直接關係,但也很密切,因為這個部分——男人抗拒女人的愛意——的根源就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對自身破壞衝動的焦慮。女人的愛意可能會令男人覺得可怕,也是造成男性中止感情、變得冷漠的原因。男人表麵上對女人的感情反應冷淡,其實是潛意識焦慮所致。

男人常常害怕被愛,因為他們第一次被愛,和母親在一起時的經驗是:必須調整自己以符合母親的欲求。母親給小孩的訊息是:“不要當你自己,當我,取悅我。”因為母親把小孩當成容納者,用來接收她自己沒獲得滿足的嬰兒欲求,才會出現這種情形。母親可以說是把小孩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對待,而不是當成一個獨立存在的人。

上述的情形會產生一個結果:對成年人而言,女人的“我愛你”是很可怕的三個字,也是令他最難承受的要求——不要當你自己;還可能使得男人身上潛抑的(對巫婆的)憎惡感與欲求(對母後)再度蘇醒。這些感覺可能會令男人相當恐懼,雖然我不接受這種視嫉妒為與生俱來的觀點,不過我相信嫉妒在男人的憎惡感中是一個有力的要素。嫉妒發展到了極端,無疑就是一種精神疾病型的人際關係建立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