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睡眠(1 / 3)

《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74904035243592758,72570884393575414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睡眠環境

通風好睡眠才好

居室通風的好壞,對於睡眠質量的影響較大。如果居室通風不好,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往往會影響人的大腦功能,白天會使人感到疲倦,工作效率下降。入夜後汙濁的空氣中陽離子增多,可使人睡眠的質量大為下降,即使深熟的睡眠也總會感到不解乏。因此,我們要注意居室內的通風,最好在睡前先打開門窗讓空氣流通一下,然後再關上門窗睡覺。

合理采光

光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是重要的外界環境因素。光線刺激視網膜產生神經衝動,經視神經等通路達到大腦皮層。通過它的機能活動,影響機體的生理過程,物質代謝、全身的緊張狀態,以及睡眠的規律等。日光還可以改善人的一般感覺,提高情緒和工作效率。因此,合理的采光照明,既能保證視覺機能的需要,又有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

調控溫度睡眠好

臨床實驗數據顯示,室溫在18~24℃攝氏度區間內,被窩內溫度在32~34℃,人在睡眠過程中最感舒適,檢測到的睡眠質量也最好。

如果室內外的溫度過高,就會影響人們的大腦活動,增加機體的耗氧量。為了確保臥床後能迅速入睡,可采取以下措施調節被窩溫度:

(1)臥床前用電熱毯,使被窩溫度提高到32℃以上,但不能超過35℃。溫度控製既可憑手感,也可用體溫表測量。

(2)臨上床前用熱水泡泡腳,有利於增進全身血液循環,縮短上床後身體與被窩的熱交換時間。

(3)選用厚薄適中的被子,一般以3公斤為宜,被子過輕,達不到隔熱、保暖的效果;被子過重,既壓迫胸部,導致肺活量減少,易做噩夢,又易使被窩溫度超過35℃,使人體新陳代謝過旺,能量消耗增大,汗液增多,醒後反感疲勞、困倦,還容易受涼。

濕度適宜促進睡眠

臥室保持適宜的濕度也有利於促進睡眠。一般來說,濕度以50%~60%最為適宜,空氣的濕度太大或過於幹燥也不利於健康,會使人感到不適,不利於正常的生活。

如果居室的濕度太大(夏季室內濕度超過70%時),可加強通風予以改善。可以通過通風、光照,或安裝去濕設施來調節;倘若是空氣過於幹燥(冬天濕度低於35%時),可以在地板上灑一些水,或在睡覺前取一盆涼水放在床頭,這樣可能會將濕度調節一下,如用暖風機時,可采用加濕器,通過熱氣蒸發以提高室內濕度。

現在家庭一般都有製冷取暖設備,應用時注意室溫不要過高或過低,這有害健康,也不利於睡眠。

遠離噪音的汙染

安靜的環境是促進睡眠的基本條件之一,周圍環境的安靜對入睡和睡眠的深度都是有好處的。嘈雜的環境,使人心情無法寧靜而難以入眠。

因為,噪音不僅損傷聽覺器官,對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等其他係統也有不良影響。據研究發現,較強的噪聲長時間作用後,除可導致聽力下降外,還可引起頭暈、頭痛、耳鳴、失眠、乏力、記憶力衰退、血壓波動及心律失常等症狀。在腦力勞動時,嘈雜擾人的噪音會分散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過強的噪音還可引起鼓膜出血、神經錯亂、休克乃至死亡。

所以,防止噪音汙染,保護環境安靜,對保護人健康的體魄,對擁有良好睡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臥室窗口應避免朝向街道鬧市或增加隔音設施。

營造環保衛生的臥室

我們每天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當我們睡著的時候,身體的很多器官還在忙碌地工作,淨化血液、治療傷口、為第二天長出新的皮膚做準備。這時,人體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要比白天敏感得多。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臥室對每個人來講都非常重要。

(1)環保

床上用品應該盡量選擇純棉、純羊毛製品或是純麻織物,盡量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

地板要選無汙染的材質,優質木地板是較好的選擇,還可以鋪上柔軟易清洗的羊毛小地毯,美觀又舒適。

地毯不要選擇太厚的,過厚的地毯容易積攢灰塵,如果一定要鋪,記得每月都要用真空吸塵器打掃。

厚重的窗簾也是儲存灰塵的絕佳場所,因此最好不用。如果做不到經常清洗,堅固透氣性又好的百葉窗也是不錯的選擇。

(2)清潔

一星期至少打掃一次屋子。這可是一場與灰塵的大戰,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它們的老巢,不讓它們在居室中繁衍生息。灰塵顆粒可以導致人體患上哮喘、咳嗽和充血等疾病,特別是兒童。因此,臥室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一星期至少將家中的被褥用溫水或熱水清洗一遍。白天的時候還可以用棉質的床單蓋在床上,以防止灰塵落在上麵。

2、不要讓你的寵物尤其是長毛的動物進入臥室內。因為它們的身體上、毛發上甚至周圍的空氣中都有大量的細菌。

3、定期清理家裏的通風口,排氣管道。這些都是傳輸細菌的主要渠道。

4、不要在室內抽煙,抽煙時噴出的煙霧容易使空氣中的灰塵滯留。

5、不要將空氣清新劑或是香水噴灑在空氣中。如果對花粉不過敏的話,最好還是買幾盆鮮花,既裝飾了屋子又可以使空氣保持新鮮。

睡眠空間宜小不宜大

現代的居家環境都要求寬敞明亮,但是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那說是臥室。如果在不影響使用的情況下,睡眠空間越小越使人感到親切與安全,這是由於人們普遍存在著私密性心理的關係。

根據人體工程學的說法,人的身體是有氣場的,太大的臥室不利於氣場的凝聚。而小的臥室容易讓人產生溫暖、安全的心理感受,比大的臥室更容易產生良好的睡眠質量。

打個比方:在一個十平方米的房子裏,安上一台一匹的空調機,開動它,半個小時後房間就涼快下來了。空調也可以停止製冷一段時間。因為空間小,能量很快就飽和了。也就是說,空間越小,需要的能量就越少。可是當你把這台一匹的空調,放在一個一百平方米的大房子裏麵,它就顯得無能為力了。因為房子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多,所以盡管這台空調不停止地製冷,房子溫度依然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我們需要大匹數的空調、才能滿足大房子的需要。反過來說,我們人也是一個能量體,會散發熱量。越大的房子,當然就會消耗人體越多的能量。

這一點古人早就下過著名的斷語:宅小人多氣旺。看看皇帝們的臥室吧,雖然故宮號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房屋,可是皇帝的寢宮也就10多平方米。真正休息的時候,古代的床鋪多為封閉式的帳幔,放下簾幕的睡覺空間也就幾平米而已。

那麼一個房子多大麵積才算好呢?實踐證明,臥房在15平方米左右,最多不要超過20平方米為好,而兒童房最好控製在12平方米以內。

臥室色彩的合理搭配

臥室顏色的選擇,應該以有利於平靜、放鬆為原則。合理的搭配色彩才能夠讓居住者更好的放鬆和休息。

臥室的色調應以寧靜、和諧為主旋律,盡力營造溫馨柔和、甜美浪漫的家居私密空間。麵積較大的臥室,選擇牆麵裝飾材料的範圍比較廣,而麵積較小的臥室,則適合選擇偏暖、色澤淺淡的圖案和顏色。

臥室色彩一般以家具、牆麵、地麵的色彩為主調。比如,牆是以綠色係列為主調,房間的布藝織物就不宜選擇太多的暖色調了。

淺亮的色調能使空間更具開闊感,使房間顯得更為寬敞;深暗的色彩則容易使空間顯得緊湊,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鮮豔的色彩能使人心情變得振奮、歡快;而深沉的色調則容易給人一種莊重壓抑的感覺。

另外,鮮豔的色彩在強烈的光線下一般會顯得更加生機勃發,暖色能夠補償室內光線的不足,因而可以用在朝北或者光線不足,顯得陰冷的房間內,以增添房間的溫暖感覺。而冷色則能夠予人一種清新涼爽的感覺。對同一空間既運用冷色也用暖色進行色彩搭配時,要注意色彩比例的協調,才能營造出和諧的整體色彩效應,不至於顯得雜亂無章。

另外,還要注意色彩與居住者年齡之間的配合,不同年齡對臥室色彩的要求也是有差別的:

兒童一般活潑好動,對鮮豔跳躍的顏色比較感興趣,因此,兒童臥室可以采用明黃、天藍、果綠等明快的色彩。一般來說,男孩房間適合采用淡藍等冷色作房間的主色調;而女孩比較愛幻想,因此,女孩的房間可以采用粉紅等暖色調,營造童話般浪漫甜蜜的臥室氛圍。

中老年人的臥室宜以白色、淡灰色為主,主要追求一種心靈的放鬆和平靜。因為,臥室的主要功能還是給人們提供一處休憩、放鬆的空間。所以,從有利於人們休息和睡眠的目的出發,臥室的色彩對比不宜太強烈,最好能選擇那些有利於人們放鬆身心的寧靜、自然的色彩。

選一張適合自己的床

人在床上度過的時間幾乎占了一天的1\/3,因此,選擇一張有益健康的床是必要的。

但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床柔軟度愈好,睡起來就愈舒服,事實上剛好相反。全身的肌肉、骨骼和脊椎會完全放鬆緊貼著柔軟的被子,就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反而會使身體下陷,身體無法平衡放鬆,睡醒以後容易腰酸背痛。人體中的骨胳,長期睡在支撐力差的床上,脊椎就會逐而傾斜、變形,很可能會因此而導致彎腰駝背。如果家中采用木板床,隻要在上麵鋪一層薄的墊就可以,對脊椎就不會有傷害。由此可見,床對人體的健康起著何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選擇一張適合自己,能夠使自己健康的床。

枕頭的高低軟硬要適中

日常睡眠時應選擇什麼樣的枕頭?一般來說,枕頭可以分為軟枕和硬枕兩大類。

選用枕頭要做到軟硬適中。如果枕頭過硬,頭枕在上麵會感到硌腦袋,而且局部會壓痛、壓麻,夜裏不得不時時翻身,這樣就會妨礙睡眠。相反,如果枕頭太軟,頭枕在上麵得不到支持,陷入枕內,側臥時會使呼吸換氣感到不暢,也不利於睡眠。

枕頭的高度也很有講究,應以符合頸椎的生理要求為標準。如果枕頭過高,就能破壞平衡。就常人來說,(一側)肩寬在12~15厘米之間,所以枕頭高度也應以12~15厘米高度為宜。這樣,在側臥時可使頸椎保持正直,仰臥位時頸椎處於生理彎曲,可使肌肉鬆弛得到休息,胸部呼吸保持通暢,腦部血液供應正常,從而有利於睡眠、休息和健康。

被褥常曬睡得香

被褥是否清潔對健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包圍我們身體的皮膚,大約有2平方米那麼大,在皮膚裏分布著眾多的汗腺、皮脂腺和神經血管。夜裏蓋的被子,長期不曬使被子變得潮涼,蓋在身上很不舒服,影響睡眠和休息。所以,要注意保持被褥的衛生。

首先,起床後不要忙著疊被,因為夜裏被子吸附了許多水分和氣體,如果不讓其散發就立即疊好,不但受潮的被子使用壽命會受到影響,而且對人體健康有害。正確的方法是,起床後隨手將被子翻個麵,並將窗戶打開通風換氣,讓被子的水汽自然蒸發。吃了早飯以後再去疊被子。如果褥子受潮,還應將被子挪開,晾一段時間。

其次,被褥要常曬太陽,最好一周曬一次。被褥在陽光照曬下,可使潮氣蒸散,被褥就又恢複輕鬆軟暖,蓋在身上非常舒服,睡得也會很香甜。此外,曬被褥時陽光裏的紫外線能殺滅附在上麵的細菌,等於進行了一次消毒,對皮膚衛生和身體健康益處極大。

南北方向有益健康

據研究表明,頭朝南或朝北睡覺,久而久之,有益於健康。並表現為睡得好,精力充沛,食欲增加,患神經衰弱、高血壓等慢性病人,自覺症狀有所改善。

因為,人類生活的地球是個巨大的磁場,其磁力線由北極經地球表麵而進入南極。人體睡眠時的生物電流通道與地球磁力線方向相互垂直,那麼地球磁場的磁力就成為人體生物電流的強大阻力。可是人體要為恢複正常運行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就得消耗大量熱能,用來提高代謝能力。如果人體長期順著地磁的南北方向,可使人體器官細胞有序化,調整和增進器官功能。

科學睡眠

睡眠要與大自然和諧同步

養生專家提醒,入夜而眠是睡眠養生的關鍵。

人與大自然和諧同步,生命才能有序。自然界有億萬種生靈按日出日落而作息。人類體內的生物鍾是順應天地日月循環的自然規律形成的,入夜而眠是睡眠周期與晝夜更迭周期相一致的重要一環。

在夜間睡眠中,人體體內釋放大量生長激素,誕生大量新細胞以替代衰亡的老化細胞,給人以生命活力。如黏膜上皮細胞2~3天就要更新再生一次,這一再生修複過程,就是在夜間胃腸道休息時進行的;再如皮膚也是在夜間進行修整。夜裏細胞分裂加快200%,夜裏1點鍾是皮膚細胞生長最強勁的時間;又如在睡眠中大腦得到恢複。身體在睡眠時為大腦補充能量,特別是在酣暢熟睡中能夠充分地補充能量,因而使腦功能旺盛,而腦功能旺盛有利於體內各組織器官的代謝,延緩組織器官的老化,使人長壽。

人在夜間的睡眠中,體內便生出一種胞壁酸的物質T細胞,能夠使免疫體係恢複“戰鬥力”,即可使免疫功能正常。因而對維護身體健康和延續生命有重要作用。

掌握睡眠時間有益養生

睡眠時間與睡眠質量的關係非常密切,掌握合理的睡眠時間對健康養生極其重要。

那麼,每夜睡足多少小時才是最正確的呢?

新生兒20小時,嬰兒平均16小時,4歲兒童12小時,小學生9~10小時,中學生8~9小時,老年人8~10小時。

成年人的合理的睡眠應該是每夜睡足7~9小時,這是睡眠質量的核心。

每夜睡7~9小時,恰好是由入睡到睡醒需要完成有規律的睡眠時間。

成年人入睡後,首先是腦垂體增加分泌生長激素,促使細胞新陳代謝,使體力得到恢複,積蓄體能。這一過程大約需要80~90分鍾,屬於“身體的睡眠”階段。

隨後進入腦血流量增加,使腦力得到恢複,神經係統得到保養。這一過程大約需要20~30分鍾,屬於“腦的睡眠”階段。

再後又轉回“身體的睡眠”與“腦的睡眠”,如此反複4次共需7~9小時,恰好是由入夜到黎明之時,早晨起床後,體力充沛,精神旺盛,宛如充足了電。

早睡早起是科學的養生之道

俗話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但是,這種說法到底有哪些科學根據呢?

研究證實,與常熬夜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其精神健康程度較高。這種狀態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據科研人員介紹,人體激素分早晨型和夜晚型兩種,皮質醇是早晨型激素的代表,起著分散壓力的作用。沒有壓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這種激素對守護人類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早睡早起者的皮質醇指標較低說明他們的焦躁情緒較少。

科學的睡眠時間是10點到10點半,一小時到一個半小時進入深度睡眠,而且12點到3點是人體自然進入深度睡眠的最佳時間,這樣,睡眠的質量才高,第二天工作起來才精神百倍。

養成午睡的好習慣

很多人都喜歡在中午睡上一覺,也就是午睡,這是一個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好習慣,不過,好習慣也隻有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那麼,為什麼午睡呢?

原因一,科學研究表明,人在一晝夜中有兩個自然睡眠“峰期”,主要“峰期”在午夜兩點多,“次要峰期”在下午兩點左右,這說明午睡符合睡眠規律。

原因二,人的睡眠有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之分,其中慢波睡眠中的深度慢波睡眠對健康最為有益,午睡的深度慢波睡眠較豐富,能補充晚間睡眠的不足。

人過中年後,一定要養成午睡習慣,因為午睡可使人延年益壽。有良好午睡習慣的中老年人,比沒有午睡習慣的老人的體內免疫機能要強,且不容易誘發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胃腸炎和癡呆症等。

情緒平穩有利睡眠

自古以來,養生家都一致認為,睡眠之前必須保持思想安靜、情緒平和,切忌憂慮、惱怒。因為怒則氣血上湧,情緒激動,煩躁不安,神不守舍,難於成寐。非但惱怒,任何情緒的過度變化,都會引起氣機失調,導致失眠。古人曾指出:“先睡心,後睡眠。”所謂先睡心,即指睡前一定要情緒平穩,不要再興奮激動。那麼,又如何先睡心呢?

就是說睡前高度用腦的娛樂應有所節製,例如下象棋、打撲克之類的娛樂;為了夜間能安穩入睡,過分刺激和激動人心的娛樂活動不宜安排在臨睡之前。最好不要在上床之後看一會書、報,直到昏昏欲睡時便入眠。因為,書、報,特別是文藝類的作品,容易使人浮想聯翩,情緒隨之波動,往往幹擾了正常睡眠。一般而言,躺在床上看書的習慣,既容易引起和加重近視眼,又可導致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