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死於仁明天皇承和二年(835)月,醍醐天皇二十一年(921)追諡“弘法大師”。他的著作很多,有《三教指歸》、《辯顯密二教論》、《付法傳》、《即身成佛義》、《秘密曼茶羅十住心論》、《秘藏寶鑰》及《遍照發揮性靈集》等。
在空海入唐的時候,密教在中國雖已相當盛行,但論述、解釋密教的著作還很少,更沒有“判教”著作。空海在介紹中國漢譯密教經典的基礎上,對密教教義作了有創新的概括,加強了條理化,並提出了密教的判教理論。
第一,空海在《辨顯密二教論》、《十住心論》中對佛法作了評判分類,把密教以外的經典、教法稱為“顯教”(淺顯易懂之教),而把《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經典及所主張的教法稱為“密教”(秘奧難懂之教)。又把一切教法按信奉者的心境分為十種,稱為“十住心”,依次是“異生羝羊心”(指不信教者)、“愚童持齋心”(佛教在家信徒和孔孟信徒)、“嬰童無畏心”(外道)、“唯蘊無我心”(聲聞乘)、“拔業因種心”(緣覺乘)、“他緣大乘心”(法相宗)、“覺心不生心”(三論宗)、“一道無為心”(天台宗)、“極無自性心”(華嚴宗)、“秘密莊嚴心”(真言密宗)。前九者皆為“顯教”,是化身、應身佛(如釋迦佛等)所說,最後為大日如來所說的“密教”。大日如來是法身佛,故他說的密教最為高深。空海以這種判教理論為在日本創立和發展真言密宗提供依據。
第二,空海以“六大”、“四曼”、“三密”來概括密宗的基本教義。“六大”是從“體”講的,說構成世界萬有和諸佛菩薩本體的是“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心),稱為“六大體大”。空海在《即身成佛義》中發揮了《大日經》的思想,認為“六大”是佛、眾生、世界的本體,佛與眾生沒有根本差別,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四曼”是從“相”來講的,是指法身佛大日如來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包括一切佛菩薩、眾生。“相”有四種:“大曼茶羅”指佛、菩薩、眾生象及其繪畫:“三昧耶曼茶羅”,指象征佛、菩薩“本誓”的各種標幟,如象征大日如來的寶塔、觀世音的蓮華等等;“法曼茶羅”,指代表諸佛、菩薩的真言名號、經論的文字義理等,如以梵字“阿”為大日如來的象征等等:“羯磨曼茶羅”,指佛、菩的姿態、事業,也指金銅泥木造像。
“曼茶羅”,舊譯壇場,新譯輪圓具足,又譯“聚集”。“四曼相大”即四大類現象,用以說明法身佛顯現的世界廣闊無邊,數量無限,各類形象之間又圓融無礙。
“三密”,即身密、語密、心密,被認為是“六大法界”作用的表現,亦稱“三密用大”。佛與眾生都具三密,且互相融通。如果修行者手結出相應的印契(即手式,身密),念誦特定的真言密咒(語密),觀想法身佛、法界實相(意密),即可與大日如米佛的三密呼應,即身成佛。
空海特別強調,父母所生肉身,即可成佛。據他說,眾生與佛皆以“六大”為體,“佛身即是眾生身,眾生身即是佛
身”。但這還隻是從眾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上說;由可能變為現實,眾生還須如法修行,使自身三密與大日如來佛三密相應,做到“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密教認為大日如來法身佛有理與智兩個方麵。理即法界、法性或真如,因為是一切佛的本源,故喻之為“胎藏界”。《大日經》即為宣說胎藏界的經典。智即智慧,以金剛比喻堅硬不壞,說它可製服一切煩惱,故稱“金剛界”。《金剛頂經》為說金剛界的經典。“六大”為本體,分而言之,地水火風空五大屬胎藏界(色),識大屬金剛界(心),前者屬解脫之因,後者屬解脫之果,但二者又相即不二。用圖畫把《大日經》繪製出來,就是胎藏界曼茶羅,圖示《金剛頂經》的則為金剛界曼茶羅。空海及其弟子從唐帶回一些曼茶羅,此後各寺又繪製不少曼茶羅,為供養和修法觀想使用。各種曼茶曼繪製精細,色彩美麗,是平安時代佛教美術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空海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實慧、真濟、真然、真雅等人。空海死後日本真言宗在教理(教相)方麵變化不大,而修行儀式、方法(事相)方麵卻日趨繁雜,後來所發生的分派也主要由於對這一方麵不同見解而引起。
在最澄和空海兩位法師到中國的前後,也有不少僧侶同時來中國求學,所謂的「入唐八家」,就是指最澄、空海、宗叡、惠運、圓行、常曉、圓仁、圓珍等八人,他們所學的都與密宗有關,因此回國後,所傳的也都是密教化的佛教,由於教相判釋的不同,便形成最澄一派的台密,和空海一派的東密。開啟天台宗的最澄,和創立密宗的空海,他們對後世最大的影響,就是將由中國傳去的佛教加以本土化,使成為以皇室和國民為重點的國家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