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癡心一片亦堪憐。
四更裏,苦難當,淒淒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
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淒涼。
五更裏,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
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裏如此可奈何,自歎人生皆有定。
在漢宮時王昭君受到的是冷落,在匈奴,她重獲了自由,愛情美好,但兩次婚姻卻都沒有與心愛的人兒白頭到老。為什麼說王昭君在匈奴有兩次婚姻呢?因為呼韓邪單於與王昭君隻度過了三年的恩愛生活,便因病離開了人世,那時的王昭君內心不僅充滿對故鄉的思念,更是充滿對呼韓邪單於的思念。
“一更天,最是讓人心傷,爹娘視我如珍寶一般地愛著,守在他們身邊雖然日子清苦,但生活卻是如此的幸福快樂。如今什麼都有,珍珠項鏈,錦衣玉食,香茶美酒,但想起故鄉,還是禁不住流下眼淚。二更天到了,回憶充滿心房。忍心來到離開父母幾千裏的地方,爹娘身體漸老,他們依靠誰來伺候?他們得不到宮中的任何音訊,日夜想著昭君,因為思念太多而讓心得不到安寧,隻希望能進京城見女兒一麵……”王昭君從一更天一直寫到五更天,把一個個漫漫長夜寫成了一首千古絕唱。
孤月對著迷蝶,清酒裏倒映著花容月貌的絕世容顏,此情此景怎麼能不讓遠行的遊子內心充滿相思的憂傷呢?怎能不對著故鄉的方向低吟淺唱出百般惆悵,萬般心傷?有多少相思淚,便有多少相思曲;有多少悲歡離合,便有多少相思淚成行。讀著這樣的詩行,才知道一去千萬裏,想再回去,卻成夢一場。王昭君在她的《五更哀怨曲》裏,寫出了她對父母的思念,對身世的哀怨,那麼癡心地向往著美好生活,可在漢宮裏卻要虛度美好青春年華。多少苦誰知道?多少淚誰知道?
從小生活在漢朝的王昭君,對匈奴的婚姻習俗自然是不了解和無法接受的,呼韓邪單於去世後,王昭君曾請求想要回到故鄉。那時候是漢成帝執政,但他拒絕了王昭君的請求。而根據匈奴的婚姻習俗,王昭君應該嫁給呼韓邪單於長子雕陶莫皋,也就是複株累單於,無法回到漢朝的王昭君隻好與呼韓邪單於的大兒子複株累單於完婚。
王昭君最初是被迫接受了這門婚姻,但事實上她的第二段婚姻同樣是幸福的。她與複株累單於年齡相當,誌趣相投,複株累單於給予王昭君的愛,一點兒也不比自己的父親呼韓邪單於少,婚後兩個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為複株累單於生下了兩個女兒。
而王昭君的美貌、溫柔、賢惠更是贏得了匈奴人的喜歡與熱愛,她讓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結束,她成了一位真正的和平天使,她讓匈奴文化與漢朝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
明妃曲
王安石
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塚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吟詠王昭君的這首《明妃曲》,可以說是打破了古代許多詩詞大家的思維方式,從最理智、最理性的角度闡述了王昭君出塞的重大意義和重大貢獻。她的出塞無論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從國家角度來說,都是利遠遠大於弊的。其實,王昭君的出塞,如果除去她對父母的思念這一點點弊端外,再無遺憾可言。
我想,王昭君應該是一個最隨遇而安的人吧?雖然自己的詩詞裏,時時會有著無限憂傷,但那隻代表自己一時的心情,並不能代表自己一生的幸福。呼韓邪單於死後,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王昭君又嫁給呼韓邪的長子複株累單於。此時,隻有二十四歲的王昭君正是風華正茂、青春煥發的年齡,她的美貌、端莊與大氣,同樣讓複株累單於心動不已,更是對王昭君寵愛有加。
為了促進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和平,王昭君的兒子與女兒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王昭君從二十一歲一直到她五十四歲因病離世,都沒有離開過匈奴。匈奴人對她一直是愛戴的,離世後的王昭君被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塚”。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一個為追求愛情而遠走天涯的美人兒,把悲苦與相思放進心裏,讓自己的愛情花在人世間一直盛開,絢麗而又盛大。來到邊塞的她,被兩個匈奴王深深地愛著,為她烹飪人間美食,為她寫盡人世繁華。而王昭君,這個心裏懷著大愛與小愛的美人兒,更是把漢朝文化傳遍了匈奴的角角落落,促進了當時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和興旺。
班婕妤·玉顏不及寒鴉色
班婕妤三首
王維
其一
玉窗螢影度,金殿人聲絕。
秋夜守羅幃,孤燈耿不滅。
其二
宮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
那堪聞鳳吹,門外度金輿。
其三
怪來妝閣閉,朝下不相迎。
總向春園裏,花間笑語聲。
曆史的車輪還在漢朝的宮殿裏徘徊,紅花便落了一地。南飛的大雁,把哀怨的歌聲還給大地,夢坐在落葉上和雨水一起飄零。秋風與一隻寒鴉對話,那個手握團扇、眼含悲傷的美麗女子夜夜與幸福對話。而那個絕色美貌的女子內心也明白,人生最大的蒼白與無奈,就是眼看著幸福在指間流失,你卻無力挽留。
唐朝著名詩人、畫家王維的這組《班婕妤三首》中所說的班婕妤,就是西漢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漢成帝劉驁的妃子班婕妤,班婕妤的真實名字已經無從考證,隻知道她姓班,被漢成帝封為婕妤,所以大家隻記住了她的封號班婕妤。王維這組詩歌所描繪的主題與意境,正是班婕妤在後宮生活的真實寫照。
班婕妤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驅逐匈奴的將軍班況,班婕妤是班況最小的女兒,也是唯一的一個女兒,他在連得三個兒子,急切盼望一個女兒的時候,班婕妤就這樣及時地出生了。班況夫妻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盡最大能力培養著這個集美貌、聰慧於一身的女兒。班婕妤更是不負眾望,小小年紀便能吟詩作賦,出口成章,同時,她又有著傾國傾城的美貌。真的是一個集萬千美好於一身的女子,她有良好的修養,有超人的才藝,再加上紡織女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樣的極品女子,一出生便注定是為皇家而生。
作為朝中大臣,帶家眷進宮赴官宴或參加宮廷裏的重大活動是常有的事情。這日在宮廷的酒宴上,各家小姐都走向舞台獻藝,班婕妤在眾多濃妝豔抹的姐妹之中,如一朵出水的芙蓉卓然獨立在胭脂俗粉之中,當她纖指輕彈琴弦並用溫婉的歌喉唱出自己獨創的歌曲後,漢成帝望著眼前女子婀娜的腰肢,細膩如凝膏的肌膚,他的眼睛直了,心也跟著蕩漾開來。
當班婕妤以秀女的身份進入永巷,進入西漢的未央宮,別的秀女費盡心思想要見龍顏的時候,她的臉色始終是那麼的平淡,看不出有任何的緊張和不安。是的,因為在她沒有當選秀女的時候,皇帝便已經為她傾心,她之所以被選為秀女,那是因為漢成帝欽點。她懷著美好的願望走進皇宮,她以為,在她花一般的年紀裏,會遇到美好的愛情,她的王定會用全身心的愛來嗬護她的一生。
自悼賦(節選)
班婕妤
承祖考之遺德兮,何性命之淑靈。
登薄軀於宮闕兮,充下陳為後庭。
蒙聖皇之渥惠兮,當日月之聖明。
揚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寵於增成。
既過幸於非位兮,竊庶幾乎嘉時。
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離以自思。
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
悲晨婦之作戒兮,哀褒、閻之為郵;
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
當長信宮的皇太後看到自己的兒子對新入宮的她情有獨鍾的時候,便來到未央宮,想親眼看看自己兒子鍾愛的女子的樣貌。皇太後如深宮中的贏家一般,總是淡淡地觀望著這宮裏的女子,她是太後,她恨嫵媚女子的魅惑之術,出於對國家大計的著想,品德端莊的女子才有資格陪在他兒子的身邊。
當皇太後望著眼前這個可人兒的優雅、端莊、賢惠與不驕不傲的氣質,聽著她如口吐蓮花一般的話語,皇太後被眼前的女子折服了,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有眼光的,眼前這個女子定是一個有分寸的女子。皇太後從內心對眼前的女子喜愛不已,並把她領回自己的長信宮,與自己日夜相伴。
班婕妤每日幫太後念詩題字,穿針引線做精致的女紅。當太後累了的時候,她更是彈起六弦琴,為太後排憂解悶。她是個聰明的女子,也是一個識大體的女子,她知道隻要她耐心等待,她一定會得到她所期許的一切。作為兒子,漢成帝給太後請安是必須的,而好美色的漢成帝怎會忽略太後身邊的那抹倩影呢?何況班婕妤之美他早已領略,她入宮也是自己欽點,當他知道自己欽點的女子,也是母後喜愛的女子時,心裏更是生出了一份歡喜。
順理成章的,班婕妤與漢成帝走到了一起,她成了漢成帝最疼愛的女子,並被封為班婕妤。腹有詩書,芊芊麗影,讓漢成帝徹底傾心於這個氣質非凡、才氣過人的女子。因為她隨口說出最愛圓月,最愛月下與君團圓,漢成帝便命人立即製作了一把精致的像圓月一般的扇子送給她,因為這把扇子是她和漢成帝愛情的見證,她為這把扇子取名為團圓扇。這把扇子是她愛情的寄托、愛情的見證,她看到了漢成帝眼中的疼惜,她相信,一切都會越來越圓滿下去。
而後宮的嬪妃們望著班婕妤手中那把精致的圓扇,把這個美人襯托得越發光彩照人,便紛紛效仿,製作起了團圓扇,從此團圓扇在後宮便流行了起來。
最初的婚姻是甜蜜的,也是幸福的。漢成帝真的很疼愛這個透著靈氣的女人,愛到一分一秒都不想與她分離,想隨時都可以跟她在一起,他便命人製造了一輛豪華的大輦車,以便能夠和班婕妤坐在裏麵一起遊山玩水,同出共進。
班婕妤雖然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但她良好的修養,讓她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她知道一個君王首先要以國家大事為重,她對自己的王說:“觀古圖畫,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輦,得無近似之乎?”
班婕妤的這首長詩《自悼賦》,分前後兩部分,四百五十多個漢字。主要寫自己從入宮之初與漢成帝之間的恩愛,再寫到趙飛燕姐妹進宮後自己受到的冷落。這裏節選的是《自悼賦》的前半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這首詩歌的意境開闊,靈動幹淨。在詩裏,班婕妤旁征博引,更是在此首詩歌裏明確表達自己的心願,自己不願做紅顏禍水的褒姒,以及自己一心想效仿娥皇、女英,想讓自己深愛的國君不要迷戀兒女私情。
可班婕妤卻忽略了一點,她越是沉穩冷靜,她與漢成帝之間的距離就會越遠。後宮的女子為爭寵總是千方百計想俘獲君心,可班婕妤卻以古代女子為例,拒絕與漢成帝同出共進。她不與千萬後宮佳麗爭寵,隻為國家大計著想。她的話得到了皇太後的讚賞,並對左右親近的人讚揚班婕妤道:“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但作為皇帝,他想要的是一個風情萬種的女人,在他下朝後,能給予他輕鬆快樂的女人,而班婕妤一本正經的說教,讓漢成帝覺得她是自己的知音、知己,卻不是可以帶給自己身體極度快樂和癡迷的女人,漢成帝的心對班婕妤已經有了芥蒂。
越是有權勢的男人,越不能容許別人左右他的思想,哪怕那個人是自己的妻子或者母親。班婕妤一心想讓皇帝以國事為重,自然就少了一份取悅皇帝的心,浪漫情懷、妖媚柔骨的本領她更是學不會。進入皇宮的女子,就是供皇帝享樂的,班婕妤雖然多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卻少了嫵媚與妖嬈。漢成帝把她當成妻子,當成朋友,當成紅顏知己,兩個人可以談古論今,吟詩作賦,但是,漢成帝無法把班婕妤當成可以勾引自己魂魄的美豔愛妃。
皇帝的新寵總是會在後宮盛大酒宴中出現。又是後宮酒宴,此時兩個舞姬的身影一下吸引了漢成帝的注意,她們就是趙飛燕、趙合德姐妹。誰也沒有想到,漢成帝會迷戀舞姬。最開始的時候,班婕妤應該也是不屑的吧,趙飛燕那樣的舞姬,頂多隻能算是跳梁小醜,如何能與她爭輝?她擁有顯赫的家世,皇太後的扶持,滿腹的才華,美貌的容顏,還有帝王的寵愛,除了皇後的寶座,她什麼都有了。再加上她不爭不搶的性格,她把天下女人都想成如她一般賢惠,包括對趙氏姐妹,她也是這樣以為的。
當漢成帝整日與趙飛燕姐妹歌舞時,班婕妤應該是遊走在她的詩書中,她告訴自己,漢成帝不過是貪戀一時新鮮。當漢成帝的龍床上隻有趙飛燕姐妹的胭脂香味時,她冷靜地抄寫著詩文,她告訴自己,嫉妒是婦德的大忌。當後宮成為趙氏姐妹的天下時,她隻能抬頭望著孤單的明月,告訴自己,這麼多年的恩愛,漢成帝的心裏,應該還有自己的位置。
而此時,把勸自己兒子以國事為重的職責賦予到班婕妤身上的皇太後,也對她不滿意了,她原本欣賞的是班婕妤的骨氣,但是卻沒有辦法接受她的聽之任之、隨遇而安的性格。皇太後訓斥班婕妤:“你為什麼不去爭?難道你就這樣眼睜睜地瞧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被別人搶走?”
集單純、善良和賢淑於一身的班婕妤,怎能明白“世間無情最是帝王家”的道理,有些愛與傷害是自己無法躲避,也無法左右的,漢成帝對她的愛也隻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昔日那恨不得天天相守在一起的愛情,一夜之間都變了模樣。
測平分以知歲,酌玉衡之初臨。見禽華以麃色,聽霜鶴之傳音。佇風軒而結睇,對愁雲之浮沉。雖鬆梧之貞脆,豈榮雕其異心。若乃廣儲懸月,暉水流請,桂露朝滿,涼衿夕輕。燕薑含蘭而未吐,趙女抽簧而絕聲。改容飾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曳羅裙之綺靡,振珠佩之精明。
——班婕妤《搗素賦》(節選)
《搗素賦》是班婕妤留存世上的唯一一篇辭賦,這裏節選的是《搗素賦》的第一段,這段話的大致含義也是淺顯易懂的:測算平分的月份可知歲月的轉換,估算北鬥星的位置便知秋季來臨。眼看籠裏禽鳥羽毛美麗的顏色,耳聽霜天長空傳來秋雁的叫聲。迎著秋風,在憑欄處久久觀看,麵對秋雲飄浮沉落的瞬息變幻。在這秋日裏,鬆樹、梧桐雖然一個堅貞而繁茂,一個柔弱而凋瘁,但它們的向往是一樣的。
顯然,這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是充滿悲情色彩的,從景入情,從情入景,把自己所有的心事和對皇帝的相思都融入了這首辭賦裏,季節的轉換、人情的冷暖,讀來怎能不讓人心生愛憐?
當這首辭賦被送到漢成帝的手中時,讀著這樣的字句,想起昔日的恩愛,漢成帝心動了,也心軟了,再次召見了班婕妤。當漢成帝的手撫向她時,內心生了許多愛憐,昔日自己深愛的那個班婕妤,瘦了,也憔悴了。
一晌貪歡,卻是種下孽緣,更是成為班婕妤一生最大的疼痛與遺憾。隻是一個夜晚,卻成了班婕妤幸福的籌碼,她竟然懷孕了。這是皇宮最大的喜事,皇太後一直擔心漢成帝沒有子嗣,這下總算可以鬆一口氣了。趙氏姐妹為了保持自己的美好容顏和嬌媚身姿,亂服一種美容養顏藥而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權傾後宮的趙氏姐妹,自己不能生育,她們也是絕對不會允許皇宮其他嬪妃懷孕的。
身體羸弱的班婕妤成為皇太後重點保護的對象,皇太後深知班婕妤的單純,深知趙氏姐妹的德行和她們爭風吃醋的本領,所以在班婕妤懷孕期間讓她一直住在自己的身邊,任誰也無法傷害到她和她腹中的胎兒。有皇太後的庇佑,趙氏姐妹再怎麼猖狂也奈何不了她。可是她在意的,卻是自己深愛的男人的關懷。但深陷溫柔鄉裏的漢成帝,哪裏還會想到班婕妤的苦和疼?他知道班婕妤在皇太後那裏定會得到最好的照顧,她不用自己擔心的。
十月懷胎的辛苦,得到的卻是最徹底的悲傷與失望。在孩子百日的時候,整個宮殿都是喜慶的,可這喜慶背後卻有一個巨大的陰謀醞釀而成,也正是這個時候讓心懷叵測之人有機可乘。百日宴才剛剛結束,孩子便莫名其妙地生了病,這病蹊蹺,更是無法醫治,不久,孩子便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間。皇帝的冷落,孩子的去世,雙重打擊,讓班婕妤從鬼門關裏轉了幾轉,才又回到了人間。可身體再也無法恢複從前的健康,心情再也無法恢複從前的快樂,臉色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澤。
此時,被專寵了快二十年的許皇後也因失寵而心生不滿。而許皇後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許謁,偷偷用巫蠱術詛咒趙氏姐妹。結果事情敗露,許謁被賜死,許皇後被打入冷宮。趙氏姐妹成功扳倒許皇後,並誣陷班婕妤是巫蠱之術的同夥。班婕妤的反應還是淡淡的。她笑了,笑得那麼無奈,那麼悲哀。她沒有為自己辯護,隻是對皇帝說出了:“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故不為也。”
她說的這番話振振有詞,或許漢成帝的心裏對班婕妤的為人再明白不過了,他知道她的單純與簡單,於是,最後還是沒有牽連班婕妤。成帝心裏也明白,如班婕妤那般的女子,又怎麼會做出巫蠱之事呢?而以後的事實證明了,趙飛燕姐妹心腸之歹毒是無以複加的。再後來,漢成帝的兩個嬪妃雖然分別給他生了兒子,卻分別被趙飛燕姐妹害死,更不可思議的事是漢成帝最後一個兒子,是趙合德硬逼著漢成帝親手掐死的。
經曆種種,或許是下意識的自我保護,或許是在向趙氏姐妹明確表態,班婕妤再一次搬離了自己的寢宮,申請到長信宮永遠伴在皇太後身邊,再不會獨守空房等待皇帝的到來。在皇太後身邊,她燒香,讀詩,掃地。但無論身在何處,她都帶著那把團圓扇。
轉眼已是深秋,待在深宮的班婕妤一個人手裏拿著團扇坐在一池殘荷的亭榭上,望著遠行的大雁悲傷不已。此時,幾片金黃的落葉隨風輕輕飄落而下,班婕妤伸出團扇,接住了飛舞的落葉,那落葉在團扇上如無根的浮萍一般,在憂傷與落寞裏不知所措。想想此時的自己不正是這片秋後的落葉嗎?容顏已衰,青春已去,禁不住心生悲傷,她低低吟詠而出:
團圓扇
班婕妤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意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這首詞叫《團圓扇》,也叫《怨歌行》,是班婕妤的代表作,其中這句“裁成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又作“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作品一經問世,便被傳唱開來。《團圓扇》中班婕妤自比秋扇,感歎著自己未來命運的悲傷與無著落的淒涼。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則被棄置箱中,再也不會被主人問津。
後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從此,團圓扇被稱為“班女扇”。團扇出現在西漢時期,又稱絹宮扇、合歡扇,是當時妃嬪仕女的飾品。因為班婕妤的這首《團圓扇》的影響,之後曆代,團扇幾乎成為紅顏薄命、佳人失勢的象征。
在古代後宮你死我活的激烈爭鬥中,班婕妤能明哲保身,能得以終老,與她的才氣、溫良、賢惠、超然有關係。由於漢成帝晚年的昏庸,政治局麵非常動蕩,當漢成帝駕崩後,班婕妤便要求去守皇陵,從此離開了紛爭的皇宮。
甄洛·春心莫共花爭發
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問紅塵,為愛而生的情愫,為什麼總是被失意的人生所困?傾城傾國的女子,為什麼總是紅顏薄命?問紅塵,這人世間,為什麼許許多多的愛情總是不能被時光留下?紅塵無語,紅塵沉默,那些遠去的悲涼的愛情傳說,老去的唐詩宋詞,在曆史的扉頁裏臥成永恒。
唐朝詩人李商隱的這首《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意境豐滿,讓一幅春日雨景圖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窗外,風沙沙地吹著,雨撲簌簌地落著,轟隆隆的雷聲打在芙蓉葉上。閉鎖的金蟾香爐,玉石打磨成的虎狀汲井轆轤。賈充的女兒在簾後因見到韓壽而以身相許,甄洛從夢裏給曹植講述對他的愛慕之情,並把玉枕留給曹植。這蕩漾的春心與春天萌動的生命一起發芽,而一寸又一寸的相思都化成了灰。”
這句“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裏所說的“宓妃”,指的就是三國時期被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同時愛上的,被世人稱為北方第一美人的甄洛。甄洛的本名叫甄宓,公元183年,甄洛出生於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一個達官貴族的家庭中,是漢太保甄邯的後代,家中世襲二千石俸祿的官職,她的父親甄逸曾任上蔡令。甄洛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有三個哥哥、四個姐姐,所以家裏人對她極為寵愛與嗬護,而甄洛小時候的故事,聽說至今在她的出生地無極縣隨處可以聽到。
甄洛剛剛一出生,便像是有神仙守護一般,她的家人常常看到甄洛在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總是有人把玉衣蓋到她的身體上麵。此時,三國最知名的相士劉良給甄家眾兄弟姐妹算命,當算到甄洛的時候,劉良指著甄洛道:“此女貴乃不可言。”
甄洛從小便知書達禮,言行得體,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透露著成熟與穩重,對於古典文學更是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這一日,隻有六七歲的甄洛坐在書房看書,練習寫字。她的哥哥走了進來,對甄洛說:“女孩子家,應該多學習紡織、女紅,你怎麼總待在書房看書啊?”甄洛回答哥哥道:“聽說古時候賢惠女子,都學習前人的經驗,用來借鑒。不讀書,拿什麼借鑒呢?”
甄洛有著顯赫的家世,過著富足的生活,但她的目光與遠見卻是與眾不同的。漢朝末年群雄爭霸,戰爭不斷,讓民間百姓苦不堪言,他們為了活命,往往把家裏珍藏的寶貝、值錢的東西拿出來販賣。甄洛的家人便把這些寶貝買來收藏,甄洛卻對家人說:“亂世求寶,可不是善策啊!一個人本來沒有罪,但因擁有一件珍寶便可能被定為有罪,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因財喪身。再說眼下眾多百姓都在饑餓之中,不如將我家穀物開倉賑濟四方鄉鄰,這才算是一種惠及眾人的德行。”家裏人聽甄洛說得有道理,便真的停止了收購寶貝,並開倉放糧以解貧困百姓們的燃眉之急,一時讓百姓對甄家感恩戴德,甄家的善舉,也讓當地百姓愛戴不已,讓他們在亂世中得以保全自己的財富與家園。
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曹丕這首《燕歌行》是一首離別詩,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詩行裏充滿女子對遠在邊疆丈夫的思念與擔憂。這首詩歌從景入情,在秋風蕭瑟、秋月悲涼的情景中,我們看到一位絕色的女子,懷抱琵琶,獨自含淚吟唱的場景。可以說,曹丕這首《燕歌行》裏融入了千般相思與柔情,那麼曹丕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呢?當然是寫給他的妻子甄洛的。在曹丕的一生中,曹丕隻與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甄洛分別的時間最長,並且兩人非常恩愛。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在三國時期叱吒風雲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同樣也是多情的種子,他們在金戈鐵馬裏擴疆建土的同時,也在寵幸著在戰爭過程中遇到的美人們。
三國時期,河北是袁紹的地盤,作為當時北方第一才女和美女,甄洛是美名遠揚。袁紹親自上門為自己的第二個兒子袁熙提親,隻有十四歲的甄洛便嫁給了袁熙。可不知道為什麼,袁熙去任幽州刺史的時候,袁紹卻不肯讓甄洛跟隨,而是以自己夫人身體不適的理由,把甄洛留在冀州侍奉自己的妻子劉夫人。袁紹的這一舉動讓後人充滿了猜測與想象。相士劉良是三國時期最有名的占卜大師,他的預言十有八九是準的,所以袁紹把甄洛留在了身邊。
隻可惜,他還沒有顧得上享用美人,曹操就以少勝多占領了袁紹的疆土,攻破了袁紹的鄴城。其實曹操早就聽說了甄洛的美貌,準備把戰局收拾好後再尋找甄洛。可正是應了那句:無緣的人,咫尺亦是天涯;有緣的人,總是會在峰回路轉中恰好遇見。曹操還在指揮他的部下收拾外麵的殘局,曹丕已經帶著他的隊伍攻進了袁紹的後院。袁紹的妻子端坐在正堂中間,而甄洛披頭散發,跪在袁紹妻子的懷裏,整個頭都埋了進去。曹丕對袁紹妻子懷裏的女子充滿好奇,他命令甄洛站起來麵向他。
當甄洛起身麵向曹丕的時候,曹丕望到了一雙足夠把他的靈魂給攝去的眼睛,雖然那眼睛裏還含著淚水。曹丕丟下手裏的兵器,便向前幫甄洛把頭發挽了起來,就這樣,一張美到讓曹丕窒息的容顏呈現在了他的麵前。
清朝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曆史學家蔡東藩對甄洛曾這樣評價:“獨於甄氏之再適曹丕,卻未肯下一曲筆,可褒則褒,可貶則貶;古稱婦人從一而終,夫死尚當守節,胡為袁熙未亡,甄氏即背夫改適耶?”我們不難看出這句話的意思,在封建社會裏,女人一直受著封建思想道德的綁架,一女不侍二夫,貞節牌坊等,無不讓女人苦不堪言。但我們試想一下當時的情景,在那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年代,曹丕與他的部隊手拿大刀,如若甄洛不答應曹丕,不僅自己的性命難保,還會連累袁紹其他妻妾、親人也難逃一死,在那樣的情形之下,甄洛除了服從,沒有別的選擇。
甄洛愛不愛曹丕我們不敢妄下定論,但曹丕是真的愛上了甄洛。為了防止天長有變,曹丕直接跑去父親曹操的營帳向父親說出自己的心意,自己定要娶甄洛為妻。曹操雖然心生不舍,但江山與美人比起來,江山更為重要。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愛上甄洛的是自己的兒子曹丕,曹丕親自向自己訴說心事,所以曹操很快就答應了曹丕與甄洛的婚事,就此,曹丕抱得美人歸。
性情溫和、知書達禮的甄洛很快認命了,曹丕對她是真心實意的好。兩年後,甄洛為曹丕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東鄉公主,如若戰爭就此終止,如若曹丕不是因為要走向戰場打天下,或者甄洛會就此幸福到老,過著人間最簡單的相夫教子的生活。
塘上行
甄洛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複何苦,入亦複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這首《塘上行》是一代才女甄洛的代表作,從詩詞的意境裏,我們讀不到甄洛的幸福,讀到的全是含淚的思念和無奈的歎息。
甄洛是一個懷舊而又喜歡安靜的女子,再加上身體柔弱不能常年奔波,所以在曹丕南征北戰的時候,甄洛隻守在她的鄴城。長期的分離,以及他們性格上的不和,使曹丕與甄洛兩個人漸行漸遠。
公元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曹丕從鄴城趕往洛陽繼承宰相之位,並正式成為曹魏開國皇帝。從此,甄洛與曹丕正式長期分居,而位高權重的曹丕身邊自然不會少了巴結之人,不僅送曹丕金銀珠寶,更是送上絕世美人。此時亡國皇帝、退位山陽公的劉協把自己兩個才藝雙絕的女兒許配給了曹丕,同時,文德郭皇後也正得曹丕的恩寵,而遠在鄴城的甄洛,早被曹丕忘到了腦後。
甄洛內心是委屈的,也是痛苦的,她把自己內心的憂傷以文字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在這期間她創作了大量的“閨怨詩”,後被全部收錄到了《古詩源》當中。而甄洛的這首《塘上行》最為出名,並被世人世代傳唱。甄洛是曆史上第一個因為文字而被賜死的女詩人,這首《塘上行》便是罪魁禍首。本是一首抒發胸懷,表達自己相思之情的詩歌,為什麼卻給甄洛帶來了滅頂之災呢?
文德郭皇後也早就知道甄洛的故事,也知道相士的預言,她怕有一天曹丕會突然想起甄洛,把甄洛接進宮中,這樣自己不就憑空又多了一個情敵?所以當她讀過甄洛的《塘上行》之後,便巧設文字獄,在曹丕麵前說甄洛對他有怨言,結果一怒之下的曹丕賜給了甄洛三尺白綾,讓她自行了斷。剛剛賜過白綾的曹丕後悔莫及,雖然立馬派人追趕前麵送白綾的人,卻還是晚了一步,讓一代美人甄洛就這樣了斷了自己的一生。
讀過曹植《洛神賦》的人,都知道曹植把洛神之美、之形態、之儀表描寫得栩栩如生,而在《洛神賦》的第三段,更是深刻表達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慕之情。曹植為什麼會寫下這篇流傳千古、美輪美奐的《洛神賦》呢?這裏麵當然是有隱喻與故事的。
洛神,又名宓妃,伏羲氏之女,中國遠古時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陽,與蕭曠相戀。而甄洛的本名叫甄宓,與洛神同名。曹植寫這篇《洛神賦》的時候,甄洛的兒子曹叡已經繼承了皇位,成為魏明帝。而甄洛也已經因為那首《塘上行》遭文德皇後郭氏的陷害,被曹丕賜死多年。曹植回朝,曹叡把自己母親甄洛的遺物,也是最心愛之物玉枕,送給了曹植。曹叡為什麼會把自己母親的遺物送給曹植呢?因為他心裏明白,這世間唯一明白和了解自己母親的人,隻有自己的叔父曹植,曹植與母親甄洛才是真正心靈相通的,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真摯的、美好的、純潔的,也是情趣相投的。
原來,曹植與曹丕相比,他認識甄洛在前,兩個人因為文字風格相同而惺惺相惜。隻可惜造化弄人,第一個衝進袁紹後院的人是曹丕,就此,曹植與甄洛緣分錯失。曹丕在外開疆擴土的時候,不喜戰爭的曹植卻在家與甄洛吟詩作對,兩個人的內心都有著一種莫名的情愫在滋生,也都知道彼此是自己一生摯愛的人,因為這種愛,讓彼此越發地尊重對方。
曹植帶著甄洛的玉枕來到洛河之畔,望著滾滾的洛河水,想起甄洛一生的坎坷與遭遇,禁不住內心生出無限的懷念,執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洛神賦》。這篇文章一經問世便得到世人的傳頌,世人內心都明白曹植文章的含義是什麼,從此,人們也把甄洛之美比作洛神,更是把甄宓的名字又稱為甄洛,久而久之,人們反倒忘記了甄宓的原名,隻要讀起《洛神賦》,人們便會想起一代傳奇女子甄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