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出身於隋朝皇室,父親武士彠為隋朝觀德王楊雄之弟,與李淵素有交情,年輕時的李淵經常在家境優越的武士彠家中小住。李淵起兵反隋的時候,武士彠在人力物力上對李淵給予了幫助,所以唐朝一成立,作為建立唐朝的功臣,武士彠的官位升到了應國公。
武則天是武士彠第二個女兒,因為一出生便是一個標準的小美人兒,讓父母對她更多了一份喜歡,所以給她取名如意兒。上麵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下麵還有一個妹妹。比起其他姊妹,武則天多了一份聰明好學,尤其對音律和舞蹈,她有著超常的天賦,小小年紀作起詩來,意境開闊大氣,竟不輸男兒,這讓父親武士彠對如意兒越發地喜愛。隻是,這樣的美好生活隻過了十二年,父親便因病去世,幾個堂哥窺探自己的家產,開始欺負母親和他們兄妹,母親隻好帶著他們兄妹舉家搬回長安居住。母親對聰慧美貌的如意兒用心培養,轉眼兩年的時間過去了,如意兒雖然隻有十四歲的年紀,卻已經名震京城,人們都知道楊家有一個名叫如意兒的絕色女兒初長成。
此時恰逢皇後長孫氏忌日,宮廷裏正在排《蘭陵王入陣曲》的舞蹈,如意兒以絕妙舞姿豔壓群芳,並與唐太宗李世民邂逅於承慶殿上。那一年,如意兒十四歲,太宗三十九歲,李世民被眼前這個妖嬈嫵媚的女子深深吸引,對這個女孩的絕美容貌和優美舞姿念念不忘。一紙詔書,如意兒被選入大唐後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從此,如意兒又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武媚娘。
離家入宮那日,母親抱著武媚娘淚如泉湧,而小小年紀,尚未經曆世事滄桑的武媚娘,卻對宮廷生活充滿了好奇,忍不住對母親說道:“侍奉的是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做兒女之態呢?”
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聰明卻還不夠圓滑,有才氣卻喜歡外露,心又不設防,剛剛入宮的武媚娘,不經意間便得罪了許多人。武媚娘真正失寵,應該是在那次馴馬之後,由於那個自稱大唐第一術士的預言。
李世民得了一匹名叫“獅子驄”的烈馬,因為性格太過暴烈,無人能把它馴服。李世民看著這匹馬愁眉緊鎖,問身邊的侍衛:“你們有誰敢來馴服它嗎?”侍衛們沒有一個人敢向前應允。這時候,跟隨在李世民身邊的武媚娘站了出來,說道:“陛下,隻要給我三樣東西,我就願意一試!”李世民聽了,看了看年幼纖小的武媚娘,頗感興趣地問:“你一個弱女子,能行嗎?”
武媚娘不慌不忙地說:“陛下,您隻要給我一條鐵鞭、一把鐵錘、一把匕首就可以了。馬就是讓人騎的,它不讓我上馬,用蹄子踢我,我就用鐵鞭抽它;它再不服,我就用鐵錘敲它的頭;它還不服,那我就用匕首殺了它!”
“好!”李世民叫人給她拿來了這三樣東西。
就這樣,武媚娘腰插鐵錘、匕首,手執鐵鞭,一步一步向馬兒走去。那馬撅起蹄子不讓武媚娘靠近。隻見她便“咻”地舉起鐵鞭,重重地抽了獅子驄幾鞭子,趁機騎了上去。獅子驄哪裏願意就範,它縱身躍起,想把騎到自己背上的人掀翻。武媚娘早料到馬會如此,她抓緊韁繩,舉起鐵錘,狠狠地向著馬兒的頭敲去。疼痛不已的獅子驄一下變老實了,隻發出一聲哀嘶,就乖乖地聽從武媚娘的擺布。
讓武媚娘想不到的是,自己的這個舉動,雖然贏得了李世民的讚揚,但自己馴馬的故事也很快在宮中傳開,讓別有用心的人拿這件事做起了文章,說武媚娘以後定會奪取大唐的天下。從此,武媚娘失去了太宗的寵愛,她在後宮被冷落了十二年。
如意娘
武則天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當二十七歲的武則天,在感業寺寫下《如意娘》這首詩的時候,輕輕放下手中的筆,站到窗前,望著窗外寥落的夜色歎息了一聲。這聲歎息裏,有著太多的無奈和對滄桑往事的回憶。此時,一縷孤單的月光正好透過窗映照在了美人的臉上,三千煩惱絲早已剃去,那一身寬鬆的緇衣,也無法掩住她容顏的嬌美,白瓷一般的肌膚,在月光下閃著釉光。這樣的美麗,不輸趙飛燕,比起西施的嬌柔,卻又多了一份落落大方。隻是這緊抿的櫻桃小嘴,微皺的眉頭,展露出了武媚娘憂傷的心事。
遠處一隻沉睡的寒鴉突然驚醒,從清冷的枝頭飛起時,翅膀把樹上的積雪掃落。武則天望著這寒夜的孤單與落寞,許多被擱置在記憶中的往事,再一次如決堤的洪水般一瀉千裏。
想起與李治的愛情,武則天的心便像是被揪了一下,生疼。上天注定的緣分,不是你想躲便能躲得了。緣分這個奇妙的東西,不早不晚,它會在恰好的時間裏,安排恰好的相遇。
武則天不能確定李世民是愛自己還是不愛自己,如若他真的把自己忘記了,為什麼在他病重的時候,自己卻成了他唯一點名侍疾的人?除了自己,李世民不允許任何嬪妃靠近他半步。
這一日,李治剛剛給李世民問安完準備退身而出,武則天恰恰在此時端了一碗參湯進來,兩個人差一點兒撞了個滿懷。當彼此四目相對時,彼此的眼裏除了對方,天地萬物皆已不複存在,彼此的心裏都在低吟著一首愛情絕唱:“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
兩個人的目光黏在一起再也無法分開,武則天嬌美的容顏讓李治驚歎不已,隻見她修長的玉頸下,一片酥胸如凝脂白玉,半遮半掩,素腰一束,竟不盈一握,正是炎夏季節,一雙頎長水潤勻稱的秀腿在紅色紗裙下若隱若現,就連秀美的蓮足也在無聲地妖嬈著,每向前走一步,便會讓腳底生出一朵蓮花。她的大眼睛含笑,含俏,含妖,水遮霧繞,媚意蕩漾,小巧的嘴角微微翹起,紅唇微張,這是一個從骨子裏散發著柔媚的女人,讓李治看得心裏撞進了一頭小鹿,心跳莫名地加快了起來。
雖然自己比李治大了四歲,但愛情來了,年齡真的不成問題,兩個人從此眉目傳情,在李世民的麵前,武媚娘更是沒有少說他第九個兒子李治的種種好處與孝順。其實,武媚娘內心明白李世民對她是欣賞並喜歡的。這個閱人無數的皇帝,從武媚娘的眼睛裏,看到了她性格裏的堅強、野性與那股子倔強,但為了江山他不得不冷落武媚娘。但病重後,他卻唯獨喜歡讓武媚娘伺候他,可見武媚娘在李世民心目中的位置是從來沒有改變過的。
不久李世民駕崩,李治繼位,後宮所有沒有子嗣的嬪妃都要進入感業寺出家為尼。在武媚娘進入感業寺的前一晚,她與李治偷偷幽會在後宮花園的假山後麵,李治信誓旦旦,等一切安頓下來,定會接武媚娘回宮。武媚娘把自己的一件紅裙子送給了李治,並對他說:“君莫忘了我,如果忘記我,就請時時看看我這條石榴裙。”這也是後人喜歡把男人出軌,或者與外麵的女子有染說成“拜倒在石榴裙下”的由來。
在感業寺寂寞的日子裏,李治的許諾,成為武則天活下去的最大動力。可是剛剛做皇帝的李治,因為經驗不足,李世民三天一早朝,而他卻天天都早朝,再加上皇宮佳麗個個美豔,這李治似乎真的把武則天忘在了腦後。
今晚的武則天之所以寫下此詩,就是因為之前買通了宮內的一個可信任的侍應,她深信自己的這封“情書”一定會傳到李治的手中。
對於武則天,大家耳熟能詳的是她那首命令花神的《臘日宣詔幸上苑》:“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她不僅號令天下,更是號令眾花神,用女王的姿態命令花兒們明天一定火速報春來,你們這些花枝必須要連夜發出新芽,抽出新枝,不能等到早晨的風吹。這首詩歌用字霸氣,用詞肯定,完全彰顯了一代女王的魅力與氣魄。而關於這首《如意娘》,後人卻知之甚少,但這首詩歌卻真正體現了一個小女人在落魄時的無奈和對情人的相思。據說後來李白讀到武則天的這首《如意娘》,說武則天寫出了自己所不能達到的詩歌情感。明代的鍾惺更是給這首詩極高的評價:“‘看朱成碧’四字本奇,再看‘思紛紛’三個字,更是絕妙精致,纏綿悱惻,風光旖旎,真正是老狐甚媚。”
在望著孤月獨眠的夜晚,在相思淚兩行的孤單裏,武則天讓自己慢慢成熟並強大了起來,她知道怎麼樣才可以把自己偽裝得更好,她知道怎麼樣做事才可以保護好自己不再受到陷害與誣蔑。那麼這封情書有沒有傳到李治手裏?李治讀了又會做何感想呢?
是的,答案是肯定的,當李治把這首《如意娘》捧在手中時,對武則天的思念便一發不可收拾了,與武則天相處時的美好時光隨著詩行變得曆曆在目了。李治明白,“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這兩句是說:“眼看著春天的花兒都謝了,夏天的樹兒也綠了,秋天的果兒也摘了,冬天的雪兒都紛紛落了下來,想念您的人兒啊,身子瘦了,心兒也碎了。”短短十多字,賦、比、興的寫作手法都被融入了進來,景、人、情躍然紙上,不愧好詩句。“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兩句是說:“自從我倆上次幽會親熱分別之後,我在這裏,整日以淚洗麵,淚濕衣衫,淚灑裙裾,如果您不信,就來打開我的衣箱,看看那石榴裙上的斑斑淚痕吧。”當然這裏還有隱喻,那就是讓李治不要忘記他們那天在假山後麵約會時的場景,和臨別時自己贈予李治的那件紅裙。
轉眼到了太宗皇帝李世民周年忌日,李治到感業寺上香來了。在古代皇室有著這樣一個傳統,先皇周年祭日,繼承皇位的皇帝要到寺院進香,為先帝祈禱。說起來唐朝國都長安最大的寺廟是長安寺,並且還有許多比感業寺大的寺院,可李治卻偏偏選擇去感業寺進香,看來他是真的想借為先皇進香之名和佳人有約了。就這樣,一對有情人再一次相見。這樣的久別重逢,又將是怎樣的一個場景?《唐會要》記載:“武氏泣,上亦潸然。”
眼眸裏貯滿淚水,千言萬語想要訴說相思之苦,可所有的話都積在心間,卻不知道先說哪一句好。相思,相念,相掛。一對有情人就這樣,在斜風細雨的天幕下,相擁在了一起,從此一牽手便是一生的恩愛繾綣。
唐大饗拜洛樂章·昭和
武則天
舒雲致養,合大資生。
德以恒固,功由永貞。
升歌薦序,垂幣翹誠。
虹開玉照,鳳引金聲。
普通的皇宮女子內心裝的是憂傷、哀怨和如何才能獲得帝王之心的辦法,而武則天的內心裝的卻是天下與民生的疾苦、天下百姓生活的問題。我們讀她的這首《唐大饗拜洛樂章·昭和》,會感覺整首詩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悠遠、綿長,再看這首詩的意境,在極強的畫麵感中,我們又看到了武則天胸懷的開闊。尤其她的這句“德以恒固,功由永貞”成了世人的座右銘。作為先帝的妃子,武則天要想從感業寺回到宮中,可以說是一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武則天想不出辦法,宮裏的娘娘們卻自有辦法讓她回宮,這是在武則天意料之外的。
此時的深宮裏,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後和蕭淑妃正在進行一場激烈的宮鬥,王皇後把武則天與李治的私情看在眼裏,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李治早有此意,現在王皇後主動提出,自己當即便應允了下來,就這樣,武則天順利回到皇宮。
武則天回宮後受到了王皇後的信任,並把她留在自己的身邊做了一名侍女,這樣李治也就自然而然到王皇後寢宮的時間越來越多,王皇後利用武則天打敗蕭淑妃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感業寺一夜的恩愛,使武則天入宮後不久,便生下兒子李弘。第二年的五月,武則天被升為二品昭儀,並搬出王皇後的寢宮。此時的武則天,已經非常會保護自己,她也知道凶險的皇宮裏,如果你用溫柔與善良來對待皇帝身邊的其他女人,你永遠會是被動的那個人,一不小心就中了別人的圈套,被陷害於無形之中,既然這樣,倒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
很快,一個扳倒王皇後的機會到來了。第三年,武則天為李治生下女兒安定思公主,可小公主在她滿月那日卻莫名其妙地死了,而這日看望小公主的隻有王皇後,武則天利用這一事件,成功讓王皇後下台,然後自己順利登上了皇後的寶座。在電影或者電視劇裏的劇情則是武則天為了扳倒王皇後,自己親手掐死了女兒,其實這是影片製作者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虛構的橋段,在五代的《舊唐書》和《唐會要》中隻記載了小公主的暴卒,並沒有記載小公主的死因。
此時的武則天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天時、地利、人和一一占全,不僅享受著李治的專寵,並且李治在政治上也開始依賴於她。李治一生共十二個子女,後麵六個子女全是武則天所生,可見,李治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生活上,都對武則天極為依賴。
李治身體柔弱,最常犯的病是頭痛病,那些堆積如山的奏折,讓李治不堪重負,於是武則天便開始直接幫李治批示部分奏折,武則天每次都能處理得讓李治非常滿意。到了後期,盡管武則天已經大權在握,但李治和她出現了政治上的罅隙,這讓李治一度有了廢後的想法,並寫下了廢後的聖旨,但聖旨的筆跡還沒有幹,便被武則天發現,結果,武則天軟硬兼施,最終讓李治收回了聖旨。
史料記載,李治對武則天疼愛有加,而武則天對李治也很好。李治晚年的時候,有一次因病眼睛失明,武則天遍請名醫將李治的眼睛治好。為了感謝給李治治好眼睛的名醫,她親自背著幾十斤重的綢緞給醫生,並對醫生說:“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感謝你,隻能親自背著這些東西給你。”李治在位時,有幾個重要權臣當朝握權,這在很大程度上讓李治無法實行皇權的統一,武則天便幫李治除去障礙,實行皇權的絕對統一。
後來,李治的病越發嚴重,武則天從幕後走上了前台,出現了曆史上“二聖臨朝”的局麵。武則天和李治同時上朝,合稱“二聖”,此舉更是進一步鞏固了武則天的政治地位。李治深愛她,也信任她,更是習慣性地依賴她。李治在臨終前留下遺言:“軍國大事,要是有皇帝決定不了的,去聽聽天後的意見。”
蓋聞惟天著象,庶品同於照臨;惟地含章,群生等於亭育。朕以庸昧,忝位坤元。思齊厚載之仁,式馨普覃之惠。乃中乃外,思養之誌靡殊;惟子惟臣,慈誘之情無隔。(靡,無也。聖心無私,故視之若一也。)常願甫殫微懇,上翊紫機,爰須眾僚,聿匡玄化。伏以天皇,明逾則哲,誌切旁求。
——武則天《臣軌》序文(節選)
武則天的《臣軌》與李治的《帝範》一直並行,它們一個是約束臣子的,一個是規範皇帝的,兩本書相得益彰,相輔相成,語句中表現出來的氣度與胸襟雖然是不相同的,但在古代帝王之術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李治駕崩後,在朝堂上,武則天已經擁有絕對的權力與地位,終於在公元690年定都洛陽,建立武周王朝。
武則天,用自己盛大的一生,演繹著一代女皇的傳奇故事。
花蕊夫人·花木長新日月閑
洞仙歌·冰肌玉骨
蘇軾
仆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嚐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山色如黛,近水渺茫,秋夜漸涼,如水的月色朦朧在大地之上,寺院裏的鍾聲回蕩在安靜的夜色之中。庵院的大殿內,那個九十歲高齡的耄耋老尼與一個七歲的垂髫小兒,對坐在佛燈之下,那老尼望著隻有七歲,卻是天賦異稟的小兒,向他講述起自己年輕時候的一次經曆。
自己在幾十年前曾隨師父入蜀,進入蜀主孟昶的宮殿,這一日天氣十分炎熱,孟昶與他的貴妃花蕊夫人在他們的摩訶池上納涼。蜀主孟昶望著花蕊夫人冰清玉潔、婉若天仙般的美貌容顏,禁不住靈感閃現,為自己美貌的愛妃寫下了一首名叫《洞仙歌》的小令。
在民間,有一句關於四川成都地理位置的描寫:“少不入蜀,老不出川。”深刻地說明了成都地理位置的險要與易守難攻的特點。由於有這樣優越的地理環境,一到天下戰亂和分裂時期,這裏就會出現獨立政權。五代十國時這裏就先後建立了前蜀、後蜀。但在成都這個地方,青史留名或民間廣為傳誦的不是皇帝,也不是文臣武將,而是一位名字叫花蕊夫人的女子,一位有著冰做的肌膚、玉雕的容顏的絕代佳人。
是的,這首《洞仙歌·冰肌玉骨》的前言裏那個七歲小兒,就是後來宋朝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時年,四十七歲的蘇軾突然想起了自己七歲時的經曆,當想整理這首詞的時候,可惜那個老尼早已入土為安,蘇軾記不起全部詩詞內容,隻能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了這首記載蜀主孟昶與貴妃花蕊夫人在皇宮浪漫奢侈的真實生活的詞作。
我們知道後蜀後主孟昶也算是中國曆史上又一位文化皇帝,他的詩詞風格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迤邐優美,高貴華麗,就如他在皇宮裏豪華奢靡的生活一般。作為一國之君的孟昶,是個極會享樂與生活的人,他在蜀地廣羅美女進入自己的後宮,可以說,他的後宮中美女如雲。這些後宮中的美女們個個展示著自己的妖嬈與嫵媚,一心想得到孟昶的寵愛與臨幸,但在眾多美女中卻唯獨花蕊夫人最得君心。這花蕊夫人又是憑借什麼獨得恩寵的呢?我們來淺析一下蘇軾的這首《洞仙歌·冰肌玉骨》,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