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地球新鮮事(1)(3 / 3)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岩漿衝出來的通道是否暢通有很大關係。如果岩漿很稠很黏,有時再加上火山通道狹窄緊閉,這時就容易被堵塞,那麼地下的岩漿要聚集很大很大的力量才能衝破它,如一場大爆炸。

火山總是分布在那些地殼運動比較強烈,而且地殼比較薄的地方。這種地方不僅陸地上有,海裏也有。海底的地殼很薄,一般隻有幾千米,有的地方還有切過地殼的裂縫。所以在海洋底部有不少火山。像在大西洋中部亞速爾群島附近的卡別林尤什火山,它位於一條巨大的斷裂帶上。當它噴發時,從深邃的海洋底部湧出熾熱的浪濤,使海麵沸騰起來。人們在開始時還以為是一條大鯨噴出的水柱哩!它一直噴發了13個月,結果出現了一片好幾百公頃的新陸地,同亞速爾群島中的法雅爾島連在一起。像這樣的海底火山還有很多。

火山噴發時會有岩漿衝出,那些岩漿活動能力還很強,能夠不時噴發的火山,在地質學中稱為“活火山”。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上的基拉維亞火山,千百年來熔漿總在不斷地湧出。有些火山在噴發以後,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在地下聚集起足夠的岩漿才能再次噴發,當它暫時不活動的時候,稱為“休眠火山”。像北美洲西部的喀斯喀特山脈中就有一些這樣的火山。它們沒有留下噴發的曆史記載,但根據觀察,還有活動的能力。不過,這類火山,有的也可能就此長眠下去。還有些火山由於形成時間很早,地下的岩漿已經冷凝,不再活動;或者地下雖然還存在著岩漿,但由於那裏地殼堅硬厚實,其中的裂縫差不多都被過去擠入的岩漿凝結堵塞住,岩漿再也噴發不出來了。這些失去了活動能力的火山,稱為“死火山”。例如,非洲坦桑尼亞邊境上的乞力馬紮羅山,就是一座著名的死火山。從飛機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火山口內積著厚厚的白雪。

知識點: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岩漿、壓力、通道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從表麵看來,地球似乎很平靜。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地震是經常發生的,就像刮風下雨一樣,是一種很普遍的自然現象。據科學家們用精確的儀器觀測,地球上一年中發生的地震總數的99%人是感覺不到的;人們能感覺到的,不過l%,其中能造成破壞的約有1000次。

為什麼地球上會常常發生地震呢?

絕大多數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引起的。在運動中,剛硬的岩石受到力的作用,發生形狀的改變,有時發生破裂,這時就會產生地震。許多強烈的地震都發生在地下存在著斷裂的地方。當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於破裂時,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大氣或水(水庫)對地麵的壓力的變化,都可促成破裂的發生,對地震有觸發的作用。

其次,地震又常常是火山爆發的伴侶。地球上有許多火山,每次火山爆發時,大量熾熱的岩漿從地下噴出,體積迅速膨脹,衝擊地殼,因此也必然會引起地震。

既然地球上每年發生這麼多的地震,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幾次呢?

原來,地球上發生地震時,釋放出來的能量有多有少,震動的強度也有大有小,按照它們的大小,大致分為三類:微震、弱震和強震。弱震可使器皿叮當作響,使電燈、吊鍾和壁上的掛圖發生晃動。強震可以使牆壁開裂,房屋倒塌,山石崩落。弱震不會造成破壞,微震就更沒有多大影響了。大部分的地震是微震。

一次地震的發生,隻有在一定範圍內的人們才能感覺到。地震時,震動的發源處叫“震源”。震動從這裏以波動的形式向各個方向傳出,叫“地震波”。地震波的能量在震源處最大,在傳播過程中能量會逐漸減少直到消失,傳得越遠就越衰弱,傳到一定距離,就可以弱到人感覺不出來了。如果我們住的地方在感知範圍以外,我們就感覺不出來了。

知識點:地震、震源、地震波、地殼運動、斷裂

為什麼我國東部多平原和丘陵,西部多高原和高山

在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著多種多樣的地形類型。

翻開我國彩色地形圖,可以發現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的地形是用褐色、棕色來標示的,隻在東部地區的地形上,才分布著連片的綠色。這就說明,我國西部的地勢高,多高原和高山,東部地區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平原是高度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勢比較平坦的地方。東部的平原,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