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演變過程中,岩石受到強烈的擠壓、錯動或高溫的影響,或者有外來物質的注入,從而發生麵貌全非的變化,形成了一種新的岩石,這便是變質岩。例如,花崗岩會變成片麻岩,一些砂岩和頁岩會變成板岩、片岩等。
總之,地球上的各種岩石,就是通過以上三種途徑而逐漸形成的。
知識點:岩石圈、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地球演變、擠壓
為什麼地球上有那麼多沙漠
我國的沙漠麵積達7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90%以上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沙漠也很多,像著名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麵積約800多萬平方千米。
這麼多的沙漠是怎樣形成的呢?
就自然方麵的原因來說,風是製造沙漠的動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質基礎,而幹旱則是出現沙漠的必要條件。
風吹跑了地麵的泥沙,使大地裸露出岩石的外殼和礫石,成為荒涼的戈壁。那些被吹跑的沙粒在風力減弱或遇到障礙時堆成許多沙丘,掩蓋在地麵上,望過去好似波浪起伏的大海。這些沙丘,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有20—30米高。多數沙丘,從平麵上看過去,好像彎彎的月牙,而且都是朝一個方向排列的,形成新月形沙丘;還有些沙丘,像壟崗的形狀,平行排列,這都是風作用的結果。通常戈壁也包括在沙漠之內,其實那裏沒有沙,即使岩石風化生成一些沙子,也很快就被吹跑了。因此,它隻是沙的老窩,供應著沙漠擴張所需要的“兵員”。
並不是任何地區都讓風沙大肆活動的,通常是在那些氣候幹燥、地麵缺少植物掩蓋的地區,地上的泥沙才容易被風吹起來。
地球上南北緯15°—35°之間的信風帶,氣壓較高,天氣穩定,雨量較少,空氣幹燥,是容易形成沙漠的地帶。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沙漠,如撒哈拉大沙漠,都分布在這些地帶。此外也有一些沙漠分布在溫帶地區的內陸部分,這些地方大都由於距海較遠,有山脈阻擋,得不到海洋吹入的濕風,如我國西北部的沙漠就是這樣的。
沙漠的形成還有它的社會原因。例如,有的人為了一時的利益而濫伐森林、破壞草原,助長了沙漠的形成。至於戰爭及其他的人為原因破壞了幹旱地區的水利工程,也是造成沙漠的一個原因。
知識點:沙漠形成、岩石風化、風沙、幹旱
天為什麼會下雨
刮風下雨是常見的天氣現象。在地球上,不論什麼地方,總是要下雨的。隻是有的地方雨水多,有的地方雨水少,有的地方常常下雨,有的地方卻很少下雨。
天上這麼多水是從哪裏來的呢?其實,天空中原來是沒有水的,天空中的雨水是從地麵上“搬運”上去的,然後再從天空中落下來。
地球上的江河湖海有的是水,被太陽曬熱以後,一部分水變成了水汽。這些水汽被熱空氣帶到了天空,由於天空中的溫度比較低,水汽一遇到冷空氣,就凝結成為小水珠或小冰晶,組成了雲。因此,可以這麼說,雲是天上的“水庫”。
當雲裏的小水珠或小冰晶積聚到足夠多、足夠大的時候,就會變成雨滴落到地麵上來,這就是下雨了;要是在冬天,這些雨滴在降落過程中,遇到了比較接近地麵的空中溫度很低的時候,就會變成雪,那就是下雪了。
雨在各個季節裏,特點是不一樣的。春天的雨,總是淅淅瀝瀝,下的時間很長,特別是清明時節,往往是“雨紛紛”的;夏天則多雷陣雨;而秋天,特別是深秋,那就是“一場秋雨一場寒”;而冬天,常常會有雨夾雪。
知識點:水、蒸發、凝結、雨
一年為什麼要分四季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季溫和,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各地的春夏秋冬到來的時候會不一樣,長短也有所不同。
造成四季和四季氣候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轉的結果。由於地球的地軸不是垂直的,而是傾斜的,因此,太陽光直射的地方並不總是正好在赤道上,而是在赤道兩側來回變動的。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溫度高,就是夏季;冬季,太陽光照射過來的斜度最大,溫度也就最低;而在春季和秋季裏,太陽光照射過來不太直也不太斜,所以溫度適中。這樣就分出季節來了。就是在同一個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裏,每個月的氣溫也是不同的。
你在平時注意過太陽嗎?夏天,太陽光幾乎是從頭頂直射下來的;而春、秋天的太陽光,則要比冬天直一點,比夏天斜一點。
南北半球的四季變化正好相反,當北半球是夏天時,南半球恰恰是冬天。
以什麼標準來區分各地的季節變化呢?我國以各地候溫(5天的平均溫度)作為分季的標準:候溫10℃以上時,春季開始;夏季開始為候溫22℃;秋季開始為候溫22℃以下;冬季開始為候溫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