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土壤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色,有黃色,有黑色……真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
我國內蒙古、新疆一帶,氣候極其幹旱,土壤在形成過程中鈣化、石膏化和鹽化作用很明顯,所以表層顏色是灰白色的。
我國的四川盆地,成土的母質是紫砂色的石灰性砂頁岩,所以土壤顯紫色。
在高溫多雨的海南島等地,土壤裏含有較多的氧化鐵成分,所以土壤看上去是紅色的。
黑龍江、吉林的黑土地裏,有機質的含量高達5%—10%,所以土壤呈現黑色。
我國熱帶和亞熱帶的山地及平原,土壤裏含有鐵的水化物,所以土壤也就變成黃色的了。
我國北方地處溫帶,氣候溫和且較幹燥,蒸發量大於降水量,一些不易溶解的物質如矽、鐵、鋁等留在土壤裏,所以土壤呈現栗色或棕色。這種土壤較肥沃,適宜於種植蘋果、梨和杏等。
由此可見,土壤的顏色與土壤裏有機質的含量以及礦物質的組成有關,是由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的。
知識點:土壤、有機質、礦物質、自然條件
為什麼沙漠中會有綠洲
在一些內陸地區,由於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因而氣候幹旱、濕度小,植物很難生長。久而久之,這裏形成了黃沙蓋天、不見綠色的沙漠。這裏幾乎無人定居,到處是流沙和大風吹蝕而成的風蝕蘑菇、風燭城堡等。但沙漠中並非處處荒涼,有些地方也會出現小河流水、兩岸滴翠的景象,這就是生機勃勃的綠洲。
那麼,沙漠中怎麼會有水呢?
原來,沙漠裏幹旱少雨,但地下有時也能貯存水。沙漠裏的地下水,有的是雨水滲入到地下的;有的是因沙漠晝夜溫差大,空氣中水汽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滲入到地下的;還有一種地下水是由高山上的雪融化後形成河水流至沙漠地區時下滲而成的。在有地下水的地區,人們靠地下水灌溉,形成綠洲。另外在山前的山麓地帶,靠高山冰川融水灌溉也能形成綠洲,如新疆石河子墾區。
在我國西北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綠洲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基地。這裏的綠洲主要分布在背靠高山的地區。這裏地勢自然傾斜,地下水和河水極為豐富,加上土層深厚,因而適宜農作物生長。綠洲上草豐水美,與周圍鄰近的沙漠景觀截然不同,人們定居在綠洲之上,過著安定的生活,過往的商客也依賴這些水源地歇息、補給,所以綠洲上的名城古鎮是很多的。
知識點:沙漠、綠洲、地下水、灌溉
為什麼我們感覺到的溫度與實際氣溫不同
夏季,滾滾熱浪襲來,人們汗流浹背,好像下火一樣,讓人無處躲藏,企盼氣溫下降。冬季寒潮陣陣,寒風刺骨,人們期望著氣溫回升。冬夏時節,人們非常關注新聞媒體播出的天氣預報。但是經常聽到一些議論:“明明今天比昨天熱,可預報的氣溫卻與昨日相同?”“今天比昨天冷多了,可天氣預報卻說氣溫與昨日一樣?”
其實,夏季氣溫較高,接近人的正常體溫。人體的熱量主要靠出汗來散發。這時如果空中的水汽多,汗水不容易揮發,所以感覺悶熱異常。此時,電扇一開,一陣陣風吹來,人體熱量散發加快,所以人們感到比較涼快,其實氣溫並未下降,隻是人們自我感覺溫度降低了。
人體感覺溫度,同氣溫、空氣濕度和風等都有關係。科學家安排了兩間建築方式、結構完全相同的實驗室,其中都有空調和風扇等設備。科學家們將兩個實驗室氣溫調到一致,但濕度、風速不同,當試驗者走出這兩個房間時,都說這兩個實驗室內的“氣溫不同”。與此對應,科學家們讓兩間實驗室的氣溫不同,並在風速和濕度上作了調節,當試驗者走出這兩個實驗室時都說:這兩個實驗室的氣溫相同。
從上可以看出,實際氣溫相同,人們感覺不同,是由於大氣濕度及風速影響的結果。
知識點:人體、氣溫、空氣、濕度
為什麼會出現雨夾雪天氣
深秋和冬季,我國江淮地區在陰冷的天氣中常有雨和雪夾在一起降落下來,並且持續時間比較長,因此在這個地區流傳著“雨夾雪,不停歇”的天氣諺語。
為什麼江淮地區會出現以上天氣現象呢?
我國江淮地區正是北方冷空氣南下,南方暖濕空氣北上的通道。入秋以後,北方冷空氣占著優勢,因此冷空氣南下的機會增多。冷空氣的南下,常常會引起下雨天氣。到了冬季,冷空氣勢力更強了,此時,江淮地區的氣溫也比較低,一旦有強冷空氣南下,常常使地麵的氣溫降低到0℃以下,使空氣中多餘的水汽凝結成小冰晶,當許多小冰晶增大時,變成了大片的雪花。所以在冬季的江淮地區一般下的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