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空中有一條“銀河”
在晴朗無月的夜晚,銀河像一條淡淡發光的白練,跨越繁星密布的天空,好像流過天空的大河,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還有的地方分成兩股支流,到了某個地方支流又彙合起來。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銀河,是由無數大大小小的星星組成的。這些星星離我們非常遠,肉眼不可能分辨出一顆顆星星。用天文望遠鏡觀察銀河,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裏麵一顆顆的星星。
銀河係裏星星的數目簡直太多了。天文工作者用科學的方法統計了一下,銀河係的恒星至少有1000多億顆。這麼多恒星,在宇宙中大致排列成一個扁扁的圓餅形狀,從地球上看過去,就像看一個圓餅的側麵,讓人自然而然地感到是無數星星組成了一條亮帶。
銀河是斜躺在天上的,因此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看起來銀河時時改變它在天空的位置。例如夏天的傍晚,銀河是朝向北方的;而到了冬天的夜裏,銀河又變成東西方向了。
知識點:銀河、恒星、排列、亮帶
為什麼有時候太陽和月亮會同時在天空出現
有時候清晨太陽早已出來,甚至已經越過樹梢,可是月亮仍舊懸在天空,而有時候下午太陽還沒有落山,月亮早已經高高掛在天空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不停地圍繞地球旋轉。月亮每繞地球一周,每個月就有一次朔和一次望。在從朔到望這半個月裏(就是夏曆的上半月),月亮位於太陽的東邊,在日落以前就已出現在天空。也就是說,月亮在上半月是日落以前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從望到朔的半個月裏(夏曆的下半月),月亮位於太陽的西邊,在日出以後仍舊逗留於天空。也就是說,下半月的月亮是日出以後才落到地平線一麵去的。所以“日未落,月已出”的現象總是發生在夏曆的上半月,而“日已出,月未落”的現象總是出現在夏曆的下半月。
知識點:太陽、月亮、衛星、地平線
太陽為什麼能發光
太陽每時每刻放射出巨大的能量,給我們地球帶來光和熱。恩格斯說:“我們的地球隻是由於有太陽能才得以生存下來。”可是,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陽能,僅僅隻占太陽全部輻射能的約二十億分之一。從實踐中可以知道:天空晴朗時,在與日光垂直的地球表麵每平方厘米上,每分鍾太陽能使近2克的水溫升高一度。太陽每秒鍾能發出5000萬億億馬力的輻射!如果在整個太陽表麵覆蓋一層13米厚的冰層,那麼隻需一分鍾,這層冰就會完全融化掉。
太陽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原來太陽上含有極其豐富的氫和氦,也有足夠的溫度,具備進行熱核反應的條件。在太陽中心2000萬度的高溫下,再加上極高的速度,從而產生四個氫變化成一個氦的聚合反應,這種反應就是熱核反應。熱核反應的過程能釋放出大量的光和熱。
根據計算,目前太陽上氫的貯藏量,還足夠繼續進行熱核反應數千億年,即使太陽上全部變成氦後,還會有別種核反應繼續發生,使太陽繼續發光、放熱!
知識點:太陽、氫、氧、熱核反應
天空為什麼會出現流星雨
夜間,天空中不僅常常能見到單獨流星,有時也會見到整陣的“流星雨”。當天空出現流星雨時,幾十條甚至幾百條亮光劃破天空,好像一個大焰火似的。
出現流星雨的道理和流星一樣,不同的是流星雨是地球在運行過程中,遇到一個大群宇宙塵粒(流星群)所造成的一種現象。這大群的塵粒(流星群)是怎樣形成的呢?
太陽係裏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小天體,它們各自按照自己的軌道和速度繞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發生碰撞,碰撞使得大塊的碎裂成一大群小塊,或者在碰撞後很多小的聚集成群,它們沿著同一軌道運行,形成了流星群。
有的流星群和彗星很有關係。彗星在運行時,由於內部氣體爆炸、太陽壓力的作用,或和流星體碰撞,而逐漸瓦解。瓦解過程中拋出的塵粒逐漸脫離彗星。
同一個流星雨,差不多總在每年的相同日期內出現。這又是什麼道理?這是因為流星群的塵粒沿著橢圓軌道分布,有一定的運轉周期。地球的軌道如果和某一流星群的軌道相交,那麼地球至少每年在相同的日期穿過這流星群一次,產生了同一個流星雨。
例如,每年8月11日到12日,在英仙座方向出現的流星雨(叫英仙座流星雨),地球上任何地點的觀測者每小時都能看到40到50個流星。這證明英仙座流星群的塵粒是均勻分布在整個軌道上的,因此地球每年穿過流星群時遇到的塵粒數差不多。
另一類流星群,它的塵粒物質大量集中在一起,其塵粒隻有每公轉一周以後,才會重新和地球相遇。例如獅子座流星群,它的公轉周期是33年。雖然每年11月19日到20日會出現獅子座流星雨,但在一般年份裏,流星雨中出現的流星數很少。過33年才出現一次的流星雨濃密燦爛,有些地方一小時內可以看到幾十萬個流星。
我們常見的流星群近千個,如英仙座流星群、天龍座流星群、獅子座流星群等。科學家們還對大約幾十個大流星群做了詳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