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科學變變變(2)(1 / 3)

有些高樓設計不合理,通道布置不是環形而是盡端式的“死胡同”。發生火災時,慌亂的人群在能見度很差的煙霧中,因眼睛受刺激或缺氧而難於找到出口處,造成人員的重大傷亡。

消防困難是摩天大樓“害怕”火災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多數摩天大樓樓底周圍有二三層稱作“裙房”的建築。一旦中間的高樓失火,消防車到達後也難以靠近,從而妨礙雲梯的架設。而雲梯的高度也有限,一般在50—60米,對付摩天大樓高層的火災常望塵莫及。另外,摩天大樓交通主要靠電梯,電梯在失火後往往因切斷電源而停開,使疏散通道減少,造成人群擁擠阻塞。

可見,摩天大樓發生火災確實是很可怕的事。

知識點:火災、摩天大樓、電路、井道

為什麼磁懸浮列車能夠“飛”起來

在眾多高新科技的列車形式中,磁懸浮列車可能是最理想的交通工具。這種列車在運行時與眾不同,它不是緊貼著鋼軌行駛,而是以懸浮的形式,飛馳在軌道上。它不僅速度快,而且安全、平穩、無震動、無汙染、節省能源。

那麼,磁懸浮列車是怎樣“飛”起來的呢?這要歸功於超導新技術。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將水銀冷卻到—40℃,使它凝固為一條線,並對它通以電流。當溫度降至—268.9℃時,他發現水銀中的電阻突然消失了。後來,人們把這種電阻突然消失的現象叫做“超導”現象。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處在超導狀態下的物質,具有完全導電性和完全抗磁性兩個基本特性。超導體的完全抗磁性,會對磁鐵產生一個向上的斥力,足以抵消磁鐵下落的重力,於是磁鐵便會懸空飄浮。磁懸浮列車就是利用磁極同性相斥的原理,將超導磁體安裝在列車底部,在其線圈內流著持久的激磁電流,產生很強的磁場,再在軌道上鋪設連續的超導體薄板。電流從超導體中流過時,產生磁場,形成一種向下的推力,當推力與車輛重力平衡時,車輛就可懸浮在軌道上方一定的高度了。通過改變電流來控製磁場強度,就能使懸浮高度得以調整。這種懸浮的車體因與軌道間沒有機械接觸和摩擦,所以運行時無震動、無汙染,也不會脫軌,而且由於摩擦阻力減小,行車速度可以大大提高。

磁懸浮列車集計算機、微電子感應、自動控製等高新技術於一體,運行時的懸浮、啟動、加速、轉彎、減速、停車、下落等各環節,均已實現了自動控製,並做到準確無誤,安全可靠。目前,磁懸浮列車的時速已可達500千米以上。在實際應用時,它的速度可分為低速、中速和高速。低速磁懸浮列車時速在125千米以下,用於市內公共交通;中速磁懸浮列車時速在250千米左右,用於市郊交通;高速磁懸浮列車時速在500千米左右,用於城市間交通。

知識點:磁懸浮列車、超導、激磁電流、微電子感應

為什麼我國規定車輛“左駕右行”

在中國,人們已經形成了這樣的行車習慣:車輛靠右行。由於車輛靠右行駛時,在車輛的左側更容易觀察前後左右的來往車輛,所以,方向盤通常就設在車輛的左邊,這就是“左駕右行”。

車輛靠右行的交通規則,源於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後來陸續為歐洲許多國家和美國等國家所采用。不過,英國、日本及大多數亞洲國家,卻實行車輛靠左行駛的規則,在這些國家中,方向盤是設在汽車右側的。

其實,“左駕右行”製度在我國也並非一貫如此。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期間,中國的車輛運營曾有過60多年的左行、30多年的左右混行的雜亂局麵。

鴉片戰爭後,隨著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及五大通商口岸的開放,英國的車輛左行製也傳入中國。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力車的左行製度也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列強割據,租界林立。在這樣的環境下,左駕右行、右駕左行的各式汽車橫行神州,混亂的情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30年代。1934年12月24日,國民政府頒布了《陸上交通管理規則》,正式確定“車輛一律靠左行”,但此規則僅實行了10餘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盟軍遺留下大批左駕右行的汽車,同時,人們對帝國主義侵華帶來的左行製抱有強烈的反感,當時的交通部牌照管理處製定了“中國境內車輛靠右行駛”的法定規則,這才實現了全國統一的人、車皆靠右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左駕右行的製度被延續了下來。1988年3月9日,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其中明確規定了“駕駛車輛,趕、騎牲畜,必須遵守右側通行”的原則。

知識點:左駕右行、右駕左行

為什麼要實行“公交優先”

對於大多數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交通堵塞是每天出行時最擔心的事情。

城市交通的矛盾在於交通需求大而空間狹小,要想在狹小的空間裏解決大量的交通需求,就必須選擇那些占用空間少而載客多的交通方式,那就是公共交通,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交。新加坡、香港等地通過積極發展公交,很好地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甚至在一些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國家,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也占絕對比重,如紐約(公交占86%)、倫敦(公交占80%)、巴黎(公交占56%)、東京(公交占7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