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夢淒涼(1 / 3)

十年一夢淒涼

麥黃色的月亮掛在夜空上,雨是消停了,前廳裏的幾個人還沒有散去。

早上起來的時候,我在陽台上拍清晨的景色,雨後的天空澄澈明淨,濕漉漉的地上一步一個水窪。

楊婷穿著到腳踝的雨靴散步回來了,與老板娘打了聲招呼就上樓了。

整個上午,除去吃飯和站在窗邊等雨停,整個人閑悶得無可奈何。

“他們走了嗎?”我問。

陶樂樂他們比我們預計的多待了兩天。

“聽說今天退房。”楊婷擦幹頭發從浴室出來,她穿著一身睡袍,所有洗了的衣服都沒有幹透,她目前找不到一件能穿的衣服。

忽然,她衝向筆記本,爭分奪秒地敲了一通,臉上難掩驚喜之色,說:“你猜我剛收到了什麼?”

“禮物?限量版?”我笑著說。

她沒好氣地翻了個白眼,說:“沒有。幫我查IP 地址的同學回複我了,他說最後的登錄地址在英國,沈與至少到過英國。”

“不能確定是她本人。”

楊婷神經質地看了看房門口,低聲說:“她這麼決絕,你沒懷疑過是什麼原因?”

“做到這麼決絕,把後路都斬斷了。”我想了想,說,“萬念俱灰?”

她將筆記本打開的頁麵轉向我,說:“你看這首詞,時間是半年前。”

吳文英的《夜合花?自鶴江入京泊葑門外有感》:柳暝河橋,鶯晴台苑,短策頻惹春香。

當時夜泊,溫柔便入深鄉。

詞韻窄,酒杯長。剪蠟花,壺箭催忙。

共追遊處,淩波翠陌,連棹橫塘。

十年一夢淒涼。似西湖燕去,吳館巢荒。

重來萬感,依前喚酒銀罌。

溪雨急,岸花狂,趁殘鴉,飛過蒼茫。

故人樓上,憑誰指與,芳草斜陽。

楊婷找到的網頁上,是一張手書的柳體字信箋,蘸了楓葉色的彩墨,筆跡與陶樂樂找到的那張便貼上的一致。我放大了來看,信箋是一張花草宣紙,對仗工整地用鋼筆書寫的,沒有落款。

“你確定?”我問。

楊婷聳了聳肩膀,說道:“憑我對八卦的敏銳度,十之八九是她。”這時,她起身走到門口傾聽,確定門外沒有人,又坐回來說,“查找相似圖不難,從中挑出有用的篩選很費眼力,你看我這兩天都是黑眼圈了。”

吳文英是南宋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一生未任官職,弱冠之年遊德清,而立之年在蘇州為倉台幕僚。他的詞爭議鮮明,因晦澀見稱,譏嘲者不少,喜愛者對他評價則極高,在辭藻堆砌的外表下,靈氣和立意深遠而別具一格。他長期居住在蘇杭一帶,一生不離江浙兩地。

吳文英的詞,獨特又哀苦,早年在蘇州時他戀上一名歌伎,詞人與身在風塵中的女子相戀,注定像他們生活的時代,看似很美,卻充滿淒涼,終將在風雨飄搖中流逝若落花、若水流。擅長捕捉感情細膩變化的詞人,賦予了詞作纖細又不輕易讓人讀懂的朦朧之感,猶如秋日的蕭瑟淒冷,更添離愁別緒。

“吳文英最後怎樣了?”楊婷查找了一圈,一籌莫展。

“他客居臨安時遇見了一個富貴之家的歌伎,女婢幫他傳遞書信,兩人情投意合,一起出遊春江、南屏、西陵、六橋等地。

最後一次分別時,兩人也知道再見遙遙無期,但是在命運麵前沒有任何辦法。

等到吳文英再重返六橋時,那歌伎已經去世了。

臨安是他生活了許多年的地方,晚年他曾回到西湖悼念她。”

“十年一夢淒涼……”楊婷咀嚼著這句話,說,“很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淒涼境況。”

“他寫過不少詞來悼念這位戀人。”我說,“那時他住在蘇州閶門外西園,邂逅戀人時,吳文英已近不惑之年,兩人常在西園幽會。淳祐四年(1244 年)兩人分別,十年之後,那時……”

“怎麼樣?”

“他在吳地生活有十年,經綸抱負全都寄情於詞曲。他那首《夜合花》,就作於他自鶴江乘船去臨安,途經蘇州東城的葑門停留時。”

“我去過葑門。”楊婷說,“葑門城門在桂花公園內,很多去的人不知道。說到葑門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葑門橫街,相當於露天菜場。葑門城牆好多年前重修過,跟覓渡橋相對,是環古城河上的一個景點,晚上亮燈時很美。”

“葑門外的溪流是吳文英與歌伎曾居住同遊的舊地,晚年他故地重遊,觸景生情。”

正聊著,我聽到樓下的開門、關門聲。

楊婷也聽到了樓下的響聲,房間一時變得靜悄悄的,努力聽著樓下的腳步聲,一個穩健的步子應該是莊輝,另一個步子輕盈多了,穿過前廳直向大門走去,老板娘的聲音聽著遙遠而模糊。

“不知道沈阿婆在不在?”楊婷喃喃道,老板娘說沈阿婆喝了藥後身體好多了,老人家的身體還要再靜養幾日。

中午下樓去吃飯時,餐桌上隻有我和楊婷兩個人。

其中一個夥計來說,老板娘有事去了鎮上,楊婷問:“就我們吃飯嗎?”

那夥計點了點頭,另一個夥計端上來一碗紫菜湯,裏麵有我很喜歡吃的蝦米,趕緊盛了一碗。楊婷並不死心,又問:“另外兩個房客退房了?”

“早上說找到車下山了。”那夥計瞧了一眼楊婷,好奇她想知道什麼,“老板娘說送他們去火車站。”

“啊,挺好的。”楊婷笑著悶頭吃起飯來。

下午的時候,天氣放晴了。

我拿著手機出去逛,拍了兩張雨後露水的照片發給堵在高速上的好友。沿著石階而上,山林間隱約傳來溪流聲。

有一年夏天,我上山避暑,爬山累了找個亭子歇息。一群遊客蜂擁而至,圍著老農詢問水果價格,隻見亭子後的水井裏浸了西瓜、桃子和李子,西瓜生意最好,又大又甜的西瓜一人半個。

等到人群散去我去詢問價格時,已經賣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