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哲蘭同誌認為,異化的基本規定是“自己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麵”,這是不準確的。一般說來,異化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本來是主體產物的客體反過來成了主體的對立麵。墨哲蘭同誌的定義沒有表達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產生與被產生的關係。“自己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麵”是矛盾同一性的內容之一,不能完全等同於異化這個概念。
墨哲蘭同誌把馬克思《手稿》中的異化觀描述成這樣:馬克思從勞動產品入手,看到了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產品異化的原因是勞動本身異化,而勞動本身的異化是因為族類本質的異化;族類本質的異化相當於勞動的二重化,隨著勞動二重化的發展,它所包含的對象化勞動變成異化勞動,異化勞動的最初表現是交換和分工。
這顯然不是馬克思本人的思想。
馬克思在《手稿》中,對異化勞動從下麵四個方麵作了說明:(1)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2)勞動本身的異化;(3)勞動者與他的族類本質相異化;(4)人與人的異化。對這幾個方麵本身的內容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墨哲蘭同誌的理解有不少嚴重錯誤。
第一,馬克思在《手稿》中並沒有提出異化勞動的第二個內容,即勞動本身的異化產生的原因。但墨哲蘭同誌先說“勞動產品的異化,是因為勞動本身異化了”,然後反複地自問自答:“勞動為什麼自我異化了呢?”等等。顯然,他是把異化勞動這個概念和它的四個規定之一混為一談了。
第二,馬克思更沒有認為族類本質的異化是勞動自我異化的原因。恰恰相反,馬克思在講了勞動產品的異化和勞動本質的異化之後,馬上說道:“我們現在還要從異化勞動的已有的兩個規定推出它的第三個規定。”第三個規定就是人的族類本質的異化。這裏,墨哲蘭同誌把先後次序、因果關係弄顛倒了。
第三,墨哲蘭同誌把族類本質的異化解釋為“一方麵勞動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另一方麵,勞動又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這也是不對的。馬克思認為,勞動體現了人的本質即自由自覺的創造活動,異化勞動把對人的肯定的勞動變成了僅僅是維持生命的手段,因此把人的本質從人的自身那裏異化出去了。
第四,墨哲蘭同誌說:“隨著勞動二重化的不斷發展,它的……對象化勞動變成異化勞動。其最初的表現就是交換和分工”,這就是說,異化勞動的原因是由於勞動二重化的發展,是由對象化勞動產生的。這不是馬克思的看法。在《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如何產生的問題,但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更沒有墨哲蘭同誌這樣越俎代庖的答案。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年以後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給出了。馬克思說:“分工從最初起就包含著勞動條件,勞動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著積累起來的資本在各個私有者之間的劈分,從而也包含著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裂以及所有製本身的各種不同形式。分工愈發達,積累愈增加,這種分裂也就愈激烈。勞動本身隻有在這種分裂的條件下才能存在。”(當然,分工也是私有製產生的原因,因為異化勞動和私有製是互為因果,一而二、二而一的兩件事。)墨哲蘭同誌斷言異化勞動是由對象化勞動而來,而分工是異化的最初表現,這就把問題弄得十分混亂了。
墨哲蘭同誌抓住高爾太文章中提到“剩餘價值”和“壟斷資本”大做文章,說高爾太“過於性急”地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馬克思,這種手法是不值得稱道的。馬克思對剩餘價值的認識起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至於資本的壟斷,馬克思在《手稿》中確是明明白白地談到了。看來性急的是墨哲蘭同誌。稍微仔細讀過《手稿》的人,是不會不知道的。
總之,我的看法是,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出發,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異化勞動有四個並列的方麵,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勞動本身的異化是勞動產品異化的原因,而這兩個方麵又導致了族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的異化。至於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是後來解決的,這就是分工。私有製和異化勞動是互為因果的。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奠定了政治經濟學體係的基礎,從而直接得出了必須推翻私有製,實現共產主義的結論。
原載《國內哲學動態》198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