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江山無限好(2)(3 / 3)

於謙寫這首《嶽忠武王祠》的時候,內心悲涼而又無奈,他寫這首詩具有深刻的含義,當時嶽飛率領張憲、徐慶、李山、傅選、寇成等大將在朱仙鎮一帶打死金軍一千多人,獲得戰馬幾百匹,就在嶽飛準備乘勝追擊的時候,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道道金牌都是索命的令符,接著南宋遷都杭州,而宋王朝也越發地搖搖欲墜。

此時的明朝也正經曆著與南宋遷都時同樣的命運。明英宗執政的時候,王振的權力正盛,恰逢也先大舉進犯,明英宗受王振慫恿,不顧群臣勸諫,親自率領大軍出征,結果在第二年的時候,英宗就被也先人活捉。此時,有人把明朝的失敗歸結為命運,請星相師看天相,說明朝隻有遷都才能避免災難,結果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想出反對遷都的理由。當時朝廷動蕩,軍力薄弱,遷都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讓明朝的統治危在旦夕。於謙深知其中利害,第一個從朝堂上站了出來,他不僅反對遷都,並且還詳細規劃出來了防衛京師的辦法和措施。於謙的提議說進了眾大臣們的心裏,他們紛紛讚同,終於讓明朝免了遷都之苦。國不能一日無君,在於謙和眾臣的擁護下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讓明朝的重新步入了正軌。

代宗朱祁鈺對於謙更加器重,在於謙正確策略的指引下,入侵者節節敗退,最後終於撤軍,並表示要送還太上皇明英宗。可明代宗卻不同意,因為英宗回來,定會對他的帝位造成威脅。於謙便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代宗同意把英宗接回來。可謂英宗能返回中原,於謙功不可沒,可於謙卻不知道,英宗的回來,卻有著更大的災難在等待著自己。

詠煤炭

於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蓄藏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挖開泥土得到的黑金是煤炭,煤炭蘊藏的溫暖氣息最為深沉。煤炭帶來的溫暖好像把春天帶回了人間。巨大的爐子裏發出的火光照亮夜色的深沉。食器和酒器也是依賴於火種的力量生成的,鐵石即使死了也還有靈魂存活人間。為了讓天下蒼生吃飽穿暖,不怕千辛萬苦讓自己走出山林。

文字也可以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體現。於謙的這首《詠煤炭》是一篇詠物言誌的作品,從這首詩詞裏,我們看到了於謙一心報效國家的忠貞情懷。尤其是這首詩詞的後半闋,詩意直擊讀者的靈魂,讓人們從詩裏看到了一位不畏權貴、不畏淫威,一心為國、為民的偉大英雄的形象。

1457年,英宗在一幫舊臣的輔佐下再一次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一登基,怎肯放過功可蓋主的於謙,何況於謙是輔佐自己弟弟上位的重要人物,英宗怎麼能容他在朝堂上指手畫腳,他忘記了是誰打敗了入侵的敵寇,是誰把他迎進京都,才讓他有機會再一次當上皇帝。很快於謙就被逮捕入獄,以謀反罪被判處死刑。按謀反,應該斬九族,英宗畢竟感覺這罪給於謙定得實在勉強,當那些平日裏對於謙恨之入骨,強烈要求英宗給予於謙滅門之災的時候,英宗拒絕了,並說了一句:“謙實有功。”

當那些官兵去於謙家裏抄家的時候,才知道,這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於謙家雖然不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但除了日常必用的東西卻再搜不出別的財物。打開那間緊鎖的正屋,那些人本以為裏麵是數不清的寶藏,誰知卻也是大失所望,除了皇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勳親自送給他的一件蟒袍外,就是一些兵器和刀劍。

於謙被斬首的那天,天空中陰雲密布,大雨滂沱,那些被他氣節深深感動的人,不畏權威,集體聚到一起送於謙上路,而這場大雨,更是讓那些當權者和百姓們明白,於謙是冤枉的。有一個與於謙作對的太監曹吉祥的部下,被於謙的大義凜然深深地感動,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俯地慟哭。曹吉祥惱羞成怒,命人用鞭子抽打他,可到了第二天,他還是照樣在刑場上灑酒祭奠。

英雄總是住在人們心間的,即使他死了,可他的精神、他的氣節、他的靈魂與形象都會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給予後人力量和精神上的支持,讓後人對自己的信仰更加堅定與執著。

戚繼光·灑向千峰秋葉丹

望闕台

戚繼光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用這首優美、開闊、大氣、空悠的《望闕台》開啟故事的幕布,你偉岸、生動而又英俊瀟灑的形象,便在眼前清晰起來。你站在遠處,矗立在風中,遙望著闕台,風在記憶的長河裏,把往事掀起了巨濤駭浪,在心頭沉沉浮浮了起來。

是的,從《望闕台》裏走出來的英雄人物就是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發明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的這首《望闕台》是他在福建任總督時的作品,那時的戚繼光抗擊倭寇、打擊海盜,在閩、浙、粵之間轉戰了十年之久,期間屢立戰功。

戚繼光在人們的心目中是英雄,更是保平安的神仙,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一直到現在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天皇皇,地黃黃,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有我戚爺會抵擋。”這首民謠中的“戚爺”指的就是戚繼光。

公元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出生於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魯橋鎮一個普通家庭之中,雖然家庭生活貧窮,但戚繼光的祖輩們因為都是讀書人,家裏人在奔走逃亡的路上,雖然丟掉下許多財產,唯獨留下了珍貴的書籍。而戚繼光從小就聰明好學,不僅通曉儒經、史籍,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當戚繼光漸漸長大,他的才能與才氣也越發地出眾,很快,隻有十六歲的戚繼光便被任命為登州衛指揮僉事,如果按現在的官職劃分,應當屬於軍隊中的副團級幹部。從此,戚繼光帶領著他的警衛部隊,開始大展宏圖。

韜鈴深處

戚繼光

小築漸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塵坐談兵。

去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戚繼光的這首《韜鈴深處》的大致含義是:“你感覺我們是在小家裏高枕無憂,安逸生活了嗎。可不要忘記了我們還有個舊盟友在身側,倒酒、幹杯對飲歡唱,摩拳擦掌大談怎麼打仗。又談兵法、又擦寶劍的折騰,這不是在玩,是想去殺光倭寇。封侯做官並非我自己願意,隻是想掃平海上倭寇,讓出行的船隻平安航行。”

這首詩詞是戚繼光十八歲時的作品,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誌詩,戚繼光在這裏所說的“舊有盟”指的是倭寇。當時山東沿海一帶常常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讓沿海居民苦不堪言,戚繼光從小就立下了殺賊的誌願。

那時的戚繼光因為漸漸在軍事上顯現出他的才能,在登州衛又做上了屯田事務的職務,這個職務,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團長一職。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隻有十八歲的戚繼光能做到這樣的職務,實屬不易。

自此之後,戚繼光帶領自己的部下與倭寇展開了鬥爭。在鬥爭中,戚繼光有勇有謀,總是會找到敵人的軟肋,用最快的速度將敵人擊敗,漸漸地戚繼光名聲大震,讓那些海盜們隻要一聽到戚繼光的名字就會嚇得膽戰心驚。

很快戚繼光的才能引起了朝廷的重視,1553年,隻有二十六歲的戚繼光在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舉薦下,做了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朝廷的信任,親信的忠誠追隨,民間百姓的擁護愛戴,讓戚繼光信心滿滿,讓他的偉大抱負得以充分發揮。

登盤山絕頂

戚繼光

霜角一聲草木哀,雲頭對起石門開。

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來。

但使玄戈銷殺氣,未妨白發老邊才。

勒名峰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台。

讀著戚繼光的這首《登盤山絕頂》,似有一個盛大的場景呈現我們的眼前,這場景既悲壯又意境遼闊:“悲涼的號角聲吹響了,深秋的草木也變黃衰落。冷風吹開雲頭山腳下的煙霧,讓我看到了隱藏在深山裏的石門。迎著寒冷的北風,喝著邊疆的烈酒,我並沒有醉。寒鴉趁著暮色飛回落葉繽紛的樹林。依靠軍威可以鎮服夷狄,嚇得他們不敢再輕舉妄動,我願意在邊疆長期駐守,直到白了雙鬢。我要做個像李廣、李靖將軍那樣威震匈奴的人,在峰頂的舞劍台上勒石記功,留下姓名。”

這首詩是戚繼光在薊州訓練士兵時,站在盤山上望著祖國大好河山時有感而發的作品。此詩意氣風發,既融入了戚繼光無限的愛國情懷,又體現出來了他堅定的信念與壯誌。詞中所說的“故李將軍”指的是名將李廣、李靖,他們是抵禦外敵的英雄。

戚繼光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付於軍事上麵,他不僅在戰略上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軍事才能,更是一個觀察細致入微的發明家。為了讓自己的士兵在戰爭中的兵器發揮到最大的殺敵和自保作用,戚繼光與他的將士們創造了許多戰場上的陣法,更是發明了有利於戰爭中殺敵與自衛的武器。

因為敵人擅長於埋伏,如果我們不把部隊化整為零,然後再整片相連,極容易被敵人伏擊,戚繼光就根據敵人的這一特征,發明了鴛鴦陣,這個陣法以十二人為一個單位,這個陣法讓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不僅如此,戚繼光還根據倭寇使用的倭刀的特征,發明了戚氏軍刀、狼筅等克製倭刀的兵器。

馬上作

戚繼光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這首《馬上作》是戚繼光戎馬一生的真實寫照,此詩意境豐滿、對仗工整,用詞考究而又如行雲流水一般地流暢,從戚繼光的詩裏,很少看到悲花傷月,我們讀到的是他樂觀、豁達的情懷。

是的,戚繼光的生活應該用生動、活潑、樂觀、豁達及真性情來形容的。相信每一位了解戚繼光故事的人,都知道他的一則趣聞。那就是他怕老婆。這在女人地位極其低下的舊社會,戚繼光這樣的品格應該是難能可貴的,與其說戚繼光怕老婆,倒不如說是他對妻子最大的愛與尊重。

戚繼光的妻子姓王,正史裏隻有這樣一句記載“萬戶南溪王將軍棟女”,所以至於王氏究竟叫什麼名字,世人不得而知。王氏從小就聰明賢惠,文武雙全、有勇有謀,一直到現在民間還流傳著王氏設計退敵寇的故事。

台州戰役的時候,戚繼光帶著他的戚家軍參加戰役,而王氏與“戚家軍”的家眷親屬們都居在新河城,守軍很少。這時,大批倭寇突然遠程突襲,包圍了小小的新河城,因為城外的倭寇太多,城內的人萬分驚恐。情勢危急之下,王氏說服守城官兵,動員城中女人孩子,統統穿上“戚家軍”的軍服,大大方方地列於城上。城外倭寇抬頭一看,見城牆之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軍人,倭寇匪首以為城中有戚家軍的主力部隊,立刻嚇得轉頭後撤,王氏上演了一部“空城計”,活生生地嚇退了窮凶極惡的倭寇。

戚繼光與王氏十三歲訂婚,十八歲結婚,兩個人也算是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戚繼光與王氏卻是脾氣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戚繼光雖然在外可以指揮千軍萬馬,但卻製服不了王氏,隨著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時間越來越長,這個特點也越發地突出。有一次,戚繼光又被妻子王氏打得落荒而逃,沮喪地來到軍營,他身邊的親信和追隨一看戚繼光這個樣子,知道戚繼光一定又是被王氏打出來了。大家為什麼知道呢,因為王氏常年隨軍,她的潑辣在軍營中已不是秘密。眾將領便紛紛給戚繼光出主意,讓戚繼光把王氏約到軍營中,大家幫戚繼光教訓一下王氏。氣頭上的戚繼光真的聽了眾將領的話,把王氏約進軍營,當王氏走進帳篷,望著眾將領摩拳擦掌的樣子問戚繼光道:“你叫我來有什麼事情?”戚繼光望著王氏大搖大擺地站在眾人中間,心裏突地一跳,一下恢複了理智,隻見他把手中的刀一橫,理直氣壯地對王氏道:“特來請夫人閱兵。”本來那些憋著一肚子火,要給戚繼光出氣的親信們,一個個笑得人仰馬翻,就差沒有在地上打滾了。

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馬刀殺雞”的故事,也是王氏與戚繼光的生活寫照,這一日因為打不過王氏,又被王氏胖揍了一頓後,戚繼光趁王氏午休時間提著馬刀想偷偷給自己解氣,結果走到門前一腳踩到貓的尾巴上,那貓喵一聲尖叫把王氏吵醒,王氏從床上坐起來問道:“誰呀,在門前做什麼?”舉著馬刀的戚繼光吭哧半天答道:“殺雞給你吃。”王氏接著躺倒床上:“以後殺雞小點聲音。”戚繼光就舉著馬刀去殺雞了。

王氏是一個對愛執著而又專一的女子,她的女權主義在舊社會,在那個以男人為中心的朝代是格格不入的。後來,王氏結束了與戚繼光的婚姻生活,至於她最後去了哪裏,再無人知曉。

辛未除夕

戚繼光

四指回杓猶障塞,顛毛如許怯簪冠。

驚心歲月愁仍在,回首風塵夢已闌。

百戰勞銷千口集,萬金散盡幾人歡。

燕然北望空彈劍,馬革尋常片石難。

這首《辛未除夕》是戚繼光晚年的作品,從這首作品裏,我們讀到了生活的厚重、人世的滄桑、歲月的無情、生活的淒慘以及內心為國為民的擔憂:“用手指著北鬥七星,如同看到他們被障礙物給遮擋,內心越發害怕頭頂上的官帽。遲遲回首,歲月深處的愁緒依然還在,夢依然在燈火闌珊的塵世深處。一生辛苦,身經百戰,把所有錢財散盡能得到幾個人的歡喜。站在燕台向北望去,劍孤零零地插在泥土中,空曠的原野已經再也找不到一片馬革。”

杓,指的是北鬥七星的第六、第七顆星星;馬革,指的是包裹戰士屍體的馬皮。在古代戰場上,馬是戰爭的工具,在那個缺衣少糧的時代,戰死的馬匹往往會成為戰士們桌上的飯菜,而馬皮成為包裹戰士屍體的東西。

此首詩詞裏滿是對往事的回憶,悲涼的場景讓人心生憂傷。是的,此時的戚繼光因為遭奸臣陷害,被迫從他堅守多年的薊門調到廣東,遠離戰場,遠離自己一生廝殺、牽掛的地方,怎能不讓他失落、怎麼不讓他憂傷!所以在這首《辛未除夕》的收尾處,才有了“燕然北望空彈劍,馬革尋常片石難”的句子。不久,戚繼光抑鬱成疾,於公元1585年,結束了他偉大而又光榮的一生。

其實,寫到這裏,內心多了一份釋然,比起那些英雄們最後的結局,戚繼光為自己這樣畫上句號,是少了遺憾的,少了驚天動地的悲淒與感歎的。從內心深信,他在最後的時刻,眼前一定晃動著他深愛的妻子王氏的身影,雖然他們早已分離多年,但他們的愛是真心實意地存在並那麼地讓人難以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