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真切、發自肺腑的人生獨白(譯本序)(2 / 3)

閱讀本書,我們還可以對英國的文化有更多的認識。作者經過多年的拚搏和掙紮後,冷靜地對它作了各個方麵的思考,涉及到生計,書籍,藝術,戰爭,英國人,英國的政體,貴族,人與宇宙萬物,科技,農耕,關於生與死,食物,等等,真可謂包羅萬象,堪稱英國社會的小百科。作者的思考是自由的,無邊無際的。我們仿佛隨著他的思緒,深入到他所處的社會。我們仿佛從那樣的社會中,又看到與自己這個社會的一些相似之處。於是我們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更多的解讀。作者對有些問題看得深刻,比如科技的負麵影響問題。他在書中指出:“我憎恨和害怕‘科學’,因為我深信在未來很久(如果不是永遠),它將成為人類冷酷無情的敵人。我看見它將生活中的一切質樸與優雅和世上的一切美麗破壞。我看見它在文明的麵具下恢複著野蠻。我看見它使人的頭腦變得黑暗,內心變得冷酷。我看見它給一個時代帶來了廣泛巨大的衝突……。”乍一看這似乎很可怕,聳人聽聞,但仔細想想,難道情況不是如此?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視,結果必定會相當嚴重。我們完全可以把作者的話看成是他向人們敲響的警鍾。科學本來應該造福於人類,但無可否認在這個過程中它也帶來了災難。比如核武器的問題,已經日趨嚴重,甚至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還有克隆人的問題,也嚴峻地擺在世界的麵前。正好前不久筆者在國家圖書館聽了一場演講,談的就是科學給現代社會造成的負麵影響,使我對此有了更多的思考。如果我們不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過多地、超前地進行科技開發,必將造成不幸的後果,這是誰也不願看到的。

作者一方麵在悲愁中回憶過去,另一方麵又熱情地抒發著對自己眼下的生活的滿足,使我們看到人生光彩的一麵。人生本來就是多麵性的,絕不是單調的。這時作者便從對大自然的抒發中,流露出他的喜悅之情來。他的文筆是很美的,讓讀者從中分享到他內心的快樂。這樣的地方比比皆是。既然把本書分成四季來寫,必然少不了對大自然的描寫,對美麗景色的讚頌。這裏我們不妨先對此“領略”一下吧,為隨後的盡情欣賞作一鋪墊:“在這個炎熱的天氣裏,我有時喜歡於強烈的陽光中漫步。我們這個島國的太陽從來就不熱得無法忍受,它在盛夏的狂歡中有一種壯美,令人喜悅。但在街道上卻是難受的;即便在那兒,凡是看見了陽光的人,天空的光彩也無不給各種普通的或醜陋的東西增添美麗。我記得曾在八月裏有一個公假日,出於什麼原因我全程步行穿過倫敦,意外地享受著一條條大街上荒無人跡的奇特景象,並隨即為感受到某種美而驚訝——隻見在街上那普通的狹長景色中,在暗淡的建築中,有一種我從不曾知道的嫵媚。那些深長清晰的影子,夏日裏隻有幾天才能見到,它們本身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當落到沒有人的大路上時更是如此……”那情景,不是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