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到野外散步,發現一隻蟲子緩慢而艱難地爬行,碰到稍大的土塊或石頭,它爬上去又滾下來,經過多次失敗才知道改變方向。掉進土坑裏,它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才能爬起來。遇到潮濕的泥土,它被粘住了,幾乎不能動彈。老人看著可憐,小心地將蟲子捉起來放到前麵平坦幹燥的地上,他以為這樣蟲子就能減少困難,更快更順利地往前爬行。出乎意料的是蟲子掉轉身子,回到原來的地方,在恢複方向後繼續爬行。試了幾次都是如此,蟲子對老人的好心並沒有領情。
據說母虎撫養幼虎有三個階段。開始,它捕食回來,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給幼虎吃。過一段時間,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把剩下的骨頭扔給幼虎啃。再後來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把骨頭扔掉,幼虎上前索要吃的,母虎就衝它怒吼,不讓它吃。幾天後幼虎饑餓難忍,就跑到外麵自己尋找吃的。慢慢地走向獨立生活。
樹隻有在狂風中才能不斷強大自己,秋風中飄飛的落葉,上麵有歲月積累的年輪。原來,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
而我們人類自己呢?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很多父母就開始為孩子規劃人生。我們會根據自己積累的人生經驗,努力地、自認為適時地向孩子傳授著成長技能。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走一點我們所認為的彎路,我們給孩子鋪設著我們認定正確的、平坦的大道,我們希望孩子能走得快些、再快些,在路上,我們不惜做孩子的拐棍,有時我們也許會彎下腰幫孩子扶上我們的肩頭,跨過道路上的坎坷。但是,當孩子僥幸登上學業巔峰的時候,常常又跌進了生活的低穀。
拖著孩子走半輩子的父母,可能繼續被孩子拖累一輩子。
事實上我們不可能代替孩子的成長,我們為孩子創設種種優越的條件,其實是在剝奪著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孩子還是要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走路,還要靠自己克服成長路上遇到的各種挫折與磨難,而隻有體驗生活的真諦,心靈才能長高,思想才能真正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