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大畫家黃永玉年輕時命運多舛,當過瓷場的小工,在碼頭賣過苦力。“文革”時,他還因畫了貓頭鷹遭受批鬥,一大家子被趕到大雜院最角落的一間小屋居住,環境十分惡劣。
挨批鬥的那段日子裏,黃永玉非常絕望,曾想燉鍋牛肉拌點毒藥,全家吃下一了百了,看著尚未成年的孩子,又不忍心。有一位祖上三代都是花匠的老人,和黃家交好,也不怕被牽連,每天早晨,他都給黃永玉送來一束自己采摘的鮮花,花上還沾著露珠兒。
老花農對當時這位絕望的年輕人說:“花兒草兒,尤其是荷花,沾上什麼髒東西,抖落兩下就沒有了,人也可以活得像植物一樣幹淨新鮮。”
老人的話,讓黃永玉豁然開朗,仿佛生命中打開了一扇大窗子。
回到狹小昏暗的居室,他第一次仔細觀察房間的窗子,高而且小,鐵格子已經生鏽,仿佛監獄牢房的那種。推開窗子,外麵除了一堵灰黑的高高的牆,再無其他。
人的心,就被這鏽掉的窗和高牆堵著壓著,幾乎窒息。
黃永玉靈機一動,舒展畫筆,在自家的牆壁上作畫,畫了扇大大的窗子,是當時很時髦的玻璃鐵窗,足足兩米長,又畫了無數的繁花綠葉,正從窗口裏生機勃勃地探進頭來——人一進屋,立刻感到春光明媚。後來,他又在牆上描畫了一大片荷塘,荷葉田田,荷花粉紅或者嫩白,點綴其中,仿佛能夠溢出清香,讓人心曠神怡。
“生活已經如此悲慘暗淡,必須自己創造純潔美好的東西!”從此以後,無論生活如何布滿陰霾,黃永玉總能推開自己的那扇“窗戶”,讓陽光投射進來,也以其樂觀豁達,成為年輕人喜歡的畫家之一。他曾經笑說:“一生無大的成就,但是從不浪費時間,總算沒有辜負自己初中二年級的學曆。”
功成名就之後,他最愛的仍然是窗外的風景。
在香港買的房子,那扇落地長窗從書房到客廳,居然長達10米。他曾經說:“窗外風景總是變幻,不論打雷,落雨,刮風,天晴,都非常吸引我。人的每個階段都會打開不同的窗子,一扇窗子,就是一種心境,你可以慢慢體味,絕不要悲觀氣餒。”
雖然曆經無數風雲,黃永玉仍然珍惜生活的每一點真,每一分善,活得像一塊沾染不上髒東西的窗戶玻璃,隻讓美好美妙的風景,占據心靈視野。
或許,人生就是一個麵積有限的屋子,但你推開哪扇窗子,看到什麼樣的風景,活出什麼樣的境界,都可以自己掌握。有的人視野狹隘,看到的隻是低矮的屋簷;有的人視野開闊,就能看到屋簷上的藍天。黃永玉是後一種人,即使人生給他的是狂風驟雨,他也能打開亮堂堂的窗子,看到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