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完到了齊營,先將從楚國帶來的一車包茅獻給齊桓公,請桓公代為奉獻給周王。緊隨其後,屈完要求聯軍退兵30裏,以便創造良好的和談氣氛。桓公對此也沒找到合適的理由拒絕,於是桓公同意屈完的要求,將軍隊退到召陵紮營。
齊桓公邀請屈完一同去召陵視察軍隊,屈完舉目觀看,見那聯軍的戰車一字兒排開,果然整齊、雄壯,尤其那連軍更是威武,將士們弓在手、箭在壺,戈上舉、劍出鞘,個個虎腰熊背,怒目圓睜,精神抖擻,殺氣騰騰。齊桓公麵帶得意之色對屈完說:“我這番來到楚國,非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為了繼承齊楚兩國先君的友好關係,想必楚王也同我有相同的看法吧?”
屈完從容答道,“承蒙您的恩惠,使敝國得到福社。又蒙您同意建立友好關係,願收敝國為盟國。這是我國國君的衷心願望。”
但此時,齊軍中頓時戰鼓咚咚響了起來,接著,七國軍隊中也跟著起哄,這鼓聲震天動地,不知是在向齊桓公致敬還是向屈完示威。齊桓公頓了頓手,側首看著屈完說:“倘若歐勇如此眾多的軍隊去打戰,你們誰能抵擋的住,我用此軍隊去攻打你們的城池,敢問有哪一座攻不下來?”
屈完麵對微笑,神情自若地回答:“如果你用恩德來安撫諸侯,誰敢不聽你的指揮,但如果想依靠武力來征服別人,那麼,其他諸侯我不能確定,但我楚國的方城上將是禦敵的堅城。漢水將成為阻敵的天塹,我想,你軍隊雖然多,但也必將無濟於事。”
齊桓公默然。事畢,屈完就同八國諸侯訂立了修好言和的盟約,接著,齊軍和各國聯軍相繼撤退。
點評:
在這場軍事談判中,雙方妙語迭出,構成了一組外交辭令的精品,流傳千古。
首先,楚使的問話就蘊含著很高的談判藝術。明明是要表明齊是北方大國,楚是南方大國,你的霸權對我不起作用;他卻說“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彼此“風馬牛不相及”。明明是質問齊軍為何侵犯楚國,他卻說“不料您現在來到我國,不知是什麼緣故?”寓剛於柔,鋒隱於內。
但管仲不愧是個老練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他的答辯很有份量。一開始,他就亮出周王朝這塊大招牌,用幾百年前的召康公之命,為齊植公的霸業找根據。接著,他又以楚國不貢包茅和周昭王溺於漢水兩件事,作為此次伐楚的理由。幾車包茅,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昭王溺水,與楚國本無千係;可是,一到管仲口中,兩事都和違抗王命、藐視王室相聯
在第二個回合中,齊桓公親自出馬。他畢竟是個英明的大國之君,絕口不提蔡姬之事,卻施展政治手腕,一會兒以友好相籠絡,一會兒以戰務相威脅,軟硬兼施,恩威並用,充分顯示出霸主本色。可是他沒有料到楚大夫屁完的辭令,比起前麵那位楚使來,更勝一籌。
屈完對幹齊侯的和平試探,報之以感謝和推崇;而時於也的軍事威脅,則通過強調楚國的天然屏障來表達必將奮力氏抗的決心。他那隨機應變、針鋒相對的對答,和那不卑不亢、有理有節的態度,終於促使齊侯同意言和,從而化幹戈勺玉帛,解除了楚國麵臨的危險。
由此可見,即使針鋒相對地談判,也不一定要疾言厲色,怒氣相向。高明的談判者,往往在笑談中折服對方,達到自己的目的。機鋒內含,終究是外交辭令中的上乘。這一點,對於現代的商務談判者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商業本身就是一種互利行為;即使有時發生利害衝突而談判不成,但“買賣不成仁義在”,友誼的存在將為今後的交往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