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晉聯合滅鄭燭武巧言解國危——條分縷析,投其所好(1 / 2)

在公元前600多年的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群衣衫襤褸、蓬頭垢麵,但目光卻炯炯有神、神采奕奕的壯漢們不斷流浪。這就是晉國的公子重耳和他的隨臣。

晉獻公由於聽信驪姬的讒言,不但殺害了太子申生,而且迫害其他公子,這樣重耳就不得逃離晉國。過起了流浪漢的生活,很多文臣武將看到重耳的才華,寧願棄官不做,跟隨重耳浪跡天涯。從這地到那地,從這國到那國,流浪了十幾年。一路上風餐露宿、跌沛流離,他們等待著一個機會。

那日,他們一群人來到鄭國,要求進入國都過夜。鄭文公不知如何是好,便召集群臣商議。有人主張以貴賓的禮遇對待,有些人主張閉門不納,甚至有些人還提出將他們抓起來送給晉國作為禮物。最後,鄭文公思索再三,作出了決定:重耳背叛其父,逃離晉國,不忠不孝,不此種不肖之徒無需禮遇。於是,拒絕重耳入城。

重耳於是便繞過鄭國,走啊,走啊,到了秦國邊境。秦穆公看見重耳雖年已過六十,但身體非常健碩,豪俠之氣不衰,又看到如此多的重臣跟隨於他,想必其必能成就一番事業,於是將女兒懷嬴嫁給他,並給予其幫助,讓其趕快回晉,重整晉國雄風。臨別時說道,“將來秦晉兩國如有征戰之事,應當相互出兵支援。”

當時,晉獻公早已死去,內亂不止,第二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平定了內亂,就任國君,這就是以後曆史上有名的晉問公。晉文公任用賢能,勵精圖治,使晉國很快富強起來。而此時的齊國在齊桓公死後十多年,已難再繼霸業。晉文公則使晉國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二位霸主。

位於晉國東南的鄭國,已經與楚國結盟。此時鄭文公自以為有強楚作為後盾,所以不聽晉文公的號令。對此,晉文公十分惱火,又想起以前在鄭國吃的閉門羹,心中更是不悅,於是就召集群臣商議伐鄭,文臣們主張邀約諸侯共同攻鄭,武將則認為,一個小小的鄭國哪需要這麼興師動眾,用不著別國出兵。最後,晉文公想起當年臨別時的約定,便決定與秦國聯合伐鄭。

公元前630年的秋天,秦穆公接到晉文公的國書,便親自率軍東進,但由於山水遙遠,當秦軍趕到鄭國都城時,晉軍已在西門外紮營,秦軍隻好繞過城牆,來到東門外安營。

而此時的鄭國則亂成一鍋粥,想向楚國求救,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當初那些想禮遇對待晉文公的臣子則埋怨起來,“當初要是以貴賓的禮遇對待晉文公,也不會到這畝田地。”此時的鄭文公更是一籌莫展。此時有位大臣向鄭文公獻計:派一名使者去遊說秦穆公,讓其退兵,隻要秦兵一退,晉軍便成孤軍,就不怕他了。鄭文公認為此計可行,但對於派誰去還是很苦惱,大臣繼續說到,有個叫燭之武的馬官,雖年已過七十,卻能言善辯,是個外交奇才。鄭文公,召過來一看,果然不同凡響,鄭文公便委以重任。

為了不讓晉軍發現,燭之武夜裏才動身。他到東門城樓上,坐在一個大竹籃裏,叫士兵用繩子墜下城去,燭之武年紀確實到了,沒走幾步,便被秦軍捉住,送到秦穆公的營帳中。

“老頭,你是何人,半夜三更竟爬城而出,是來打探我大秦國的消息吧,你到底意欲何為?快快從實招來。”秦穆公問到。

燭之武答道:“我是鄭國大夫不假,但我這次確是為著秦國的利益而來,可你們竟然這般對我,這就是你們對待恩人的禮節嗎?”

秦穆公冷笑一聲說:“分明是奸細,倒說什麼為秦國利益而來,我倒要聽聽你怎麼為秦國利益而來。你要是說不上來,就把你推出去斬首。”

燭之武毫不畏懼,侃侃而談:“秦晉聯合圍困鄭國,鄭國的滅亡指日可待,可倘若鄭國的滅亡對秦有利,那麼您率領秦軍跋涉千裏而來,倒也值得,可是,鄭國滅亡不僅對秦國無利,反而有害。……”

“你說對秦國有害而無利,你快細細講來。”秦穆公急切的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