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秦晉聯合滅鄭燭武巧言解國危——條分縷析,投其所好(2 / 2)

燭之武則不慌不忙的說到:“鄭在晉東,秦在晉西,秦鄭相距千裏,中間還隔著個晉國。如果鄭國滅亡,難道秦國能夠隔著晉國來管理鄭地嗎?而且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那麼秦晉兩國原本勢力不相上下的均勢將被打破,那麼秦國也有遠憂,幫助敵國而削弱自己,這恐怕不是智者所為。”

“並且,晉國一直是個無信用的國家,當年,你將晉惠公送回晉國,他曾經答應把焦、瑕兩地送給秦國,以報答您的恩惠,可是,他一過黃河,當了晉候,就違背諾言,在焦、瑕兩地築起城牆抵禦秦國。而現在,晉文公一回國,又到處增兵掠地,稱霸諸侯,什麼時候把秦國放在眼裏,今天能向我鄭國進攻,那誰又知道是否明日是否會向西用兵,侵略秦國的土地呢?”

“這就是我所說的“對秦有害無利”。”

秦穆公連連點頭說:“大夫所說,極為有理。”吩咐左右取坐墊來,讓燭之武坐下講話。

燭之武謝過補充到:“感謝你的恩惠,倘若鄭國得以繼續存在,那以後秦國若在東方有事,鄭國將負責招待過路的秦國使者和軍隊,並供給行李給養。”

秦穆公異常高興,當場就和燭之武訂立盟約,訂立後,穆公留下三名秦將率領二千士兵,幫助鄭國戍守,自己則連夜引軍離鄭回秦。

第二天,晉文公派人請秦穆公到晉營議事,但發現秦軍早已不見,晉文公大怒,但亦無可奈何,隻好撤兵回國。

點評:

秦晉兩國都是當時春秋時期的強國,鄭國麵對兩個大國的強兵壓境,鄭國君王束手無策,而此時一個年逾古稀、彎腰駝背的燭之武以一席話卻能說服秦穆公退兵,從而瓦解了秦晉聯軍,拯救了麵臨滅亡的鄭國。在這裏,我們且不談“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十萬雄兵”這個外交與軍事的關係問題;而是僅從燭之武的談判藝術來作一探討。

談判中,辭令能否動人,不在於形式上是否伶牙俐齒;而更多是憑借言辭的深刻內涵和談話的技巧嫻熟運用來打動對方的,燭之武退秦師則是這一光輝案例。

首先,燭之武以“我是為秦國利益而來”這一出乎秦穆公意料的話,引起了對方的注意,避免因君主不聽而直接處決,燭之武就是用簡短的言辭來抓住秦穆公的注意力。燭之武的這句開場白,包含著兩個使秦穆公感興趣的問題:一是其真是“為秦國利益”而來?如是真的,他為何會這麼做;二是他所說的“秦國的利益”是什麼?反之不利的又是什麼。這在文學中叫做“懸念”的做法,而燭之武可謂是達到了其本來目的,成功地喚起了秦穆公要聽他闡述的願望。

其次,燭之武以清晰而透徹的分析來說明秦國不可同晉國聯合進攻鄭國的理由。他緊密的將鄭國的安危同秦國的利害得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但這不是故作危言聳聽,而是有根有據地擺清事實,講明道理。他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娓娓道來。從地理上滅鄭的利害得失到曆史上晉國辜負秦國的事實,來說明晉國不可信任;繼而以現在晉國可以侵略鄭國,同樣也可以將秦國的土地占為己有,使秦穆公對晉國產生顧忌。最後,他又從相反的角度說明:倘若鄭國不滅亡,則將作為“東道主”,成為秦國實際上的盟國,從而有利於秦國。

燭之武之所以能夠做出如此透徹的分析,講出中肯的道理,原因在於他熟悉和了解秦、晉兩國間曆史和現實的關係以及中國北部政治、軍事形勢。由此可見,了解形勢,了解基本情況,對談判者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交通、通訊發達,信息交流便利的現代,談判的雙方或各方,都應盡可能掌握有關形勢:外交談判者必須對國際形勢、地區局勢有深刻的了解,商務談判者必須掌握國際和地區的經濟形勢、市場信息和對方的經濟情況……。隻有知己知彼,才能摸透對方心理,取得談判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