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楚王殺人先問吉凶吳巨片言保住社櫻——臨危不懼,辮證分析吉凶(1 / 1)

公元前538年秋天,楚靈王回合蔡、陳、許、頓、胡、沈等國諸侯,大舉征伐吳國,攻占了吳地朱方,殺死了正在朱方避難的齊國大夫慶封。那年冬天,吳王夷昧率領吳國將士進攻楚國,將楚國的棘、櫟、麻等地,作為報複。

楚王聽到吳軍來攻時非常震驚,決定會合諸侯誓師伐吳,而這時吳王派其族弟赴楚營犒勞。楚王聽聞吳王族弟來了,便立馬派人將其捆綁起來,投入軍中監牢,準備次日將其殺死,用他的血來塗祭戰鼓。

殺他之前,楚王曾派一名大夫到監牢去詢問蹶繇:“你來楚營前,曾否事前占卜過你的凶吉呢?”

蹶繇說:“這肯定占卜過啊,卦顯示十分吉利。”

楚大夫冷笑著說:“你的血馬上都要用來塗祭戰鼓了,還有什麼吉利?”

蹶繇從容答道:“你剛才沒聽清我的話,吳國占卜的是國家社稷的吉凶,而不是我個人的安危。國君此次派我來楚營,名為犒勞慰問,實際上是要我來視察楚王發怒的程度,倘若楚王把我殺了祭鼓,我們國君則會認為楚王十分震怒,誌在滅吳,這樣國君必加緊戒備,盡力守禦,於是,吳國將轉危為安,社稷將得以保存。如果楚王很客氣的接待我,國君則會認為楚王並非要滅我吳國,這樣,國君必將放鬆警惕,疏於戒備,那樣吳國則有滅國的危險。你說我現在被殺,用我的血液去塗祭戰鼓,對於吳國是不是十分吉利呢?”

楚國大夫將這番話告訴楚靈王,楚靈王歎息說:“吳國有如此的賢臣,怎能輕易大敗。”便將蹶繇放回去,並下令班師回朝。

點評:

楚靈王在殺吳王使臣蹶繇之前,專門派遣了楚國大夫詢問,這無非是想對死囚進行精神折磨,他希望蹶繇跪地求饒,意在雙方交戰之前,首先取得對敵國的精神勝利。可是怎奈

臨危不懼,沉著冷靜地回答:占卜過,而且占卜的結果是“此行十分吉利”。這個回答出乎了楚國大夫意料,這自然是楚靈王不願聽到的。但蹶繇進一步分析卻使楚靈王倍加信服,他用幽默的語言,將自己的安危和吳國的存亡做了辯證的分析,將自己的危亡同國家的安全聯係起來。自己危,表明楚王怒氣大,攻吳的決心也大,於是,吳國加強防守,則吳國存;自己安,表明楚王並不震怒,攻吳的決心不大,於是,吳國鬆懈鬥誌、緩於防禦,則吳國亡。現在自己雖將被殺,但是吳國得以保全,所以是“十分吉利”。

蹶繇這番言論,交織著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正氣、辯證的智慧和高度的幽默感;因此,不僅使楚靈王進行精神折磨的企圖落空,並救了自己一命,而且也使吳國免於戰禍。事物是普遍聯係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我們在談判的過程中,也需要具有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才能做到臨危不懼,獲取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