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原君難拒帝秦策魯仲連雄辯排憂患——辯辭層次分明,緊抓對方要害(2 / 2)

一千多年後,明代一位詩僧曾作《魯連台》一詩讚揚番仲連:

一笑無秦帝,

飄然向海東;

誰能排大難,

不屑計奇功。

古戍三秋雁,

高台萬木風;

從來天下士,

隻在布衣中。

評議:

辛垣衍也算得上是一位辯士,他針對魏王害怕秦國的心理,不費多大力氣就說服魏王派自己出使趙國,去勸說趙王尊秦王為帝。趙國的相國平原君雖然不願尊秦王為帝,但對辛垣衍的帝秦之策,無法駁斥。眼看辛垣衍的主張就要實現,半路上卻殺出了一個魯仲連。

在魯仲連這位雄辯家的麵前,辛垣衍的辯才不禁黯然失色。

魯仲連和辛垣衍較量的第一招很奇特:一言不發。為什麼要讓辛垣衍先開口尼?看來,魯仲連是想蓄勢以待、後發製人,同時想從對方的發言中觀察和了解其心理,以便找出一個最佳的進攻角度。

果然,辛垣衍一開口就暴露了他的卑法心理。他想以“孤城被圍”來恐嚇魯仲連,希望他迅速離開邯鄲這個翻圍城”。辛垣衍以為魯仲連也像自己一樣害怕秦軍,故以“圍城”來嚇唬他;不料,這倒把自己害怕秦軍的卑祛心理暴露在魯仲連眼前。同時,辛垣衍還暴露了另一個卑怯心理:”害怕魯仲連破壞自己的帝秦之策。

針對對方的心理,魯仲連展現了他的雄辯奇才。他的辯論集中幹說明尊秦王為帝的危害,辯辭層次分明,層層深入:

第一層,揭露秦國一向不講禮義。橫行霸道,恃強淩弱,侵掠別國。

第二層,強調指出,當秦國與其他各國並列為諸侯時,尚且如此強橫無理;一旦稱帝,豈不要變本加厲地欺侮乃至消滅各國。

第三層,以商朝的紛王殺戮和迫害三公的史實,來說明天子可以隨意處罰諸侯,因此,秦王稱帝後,也可隨心所欲地處罰魏王和其他諸侯。

第四層,進一步指出,秦王稱帝後,不僅將把各國降為臣屬,並將進而控製各國的內政,撤換各國的大臣;特別指出,像辛垣衍那樣的大臣。將保不住官位和恩寵。

通過這四層意思的遞進闡述。魯仲連銳利的辭鋒直觸辛垣衍的兩大要害:立論的要害和內心的要害。

辛垣衍立論的中心是:尊秦王為帝,博得秦王歡心,就可使趙、魏各國免遭秦軍的侵猿,各國就可獲得安寧。這是基千害怕秦軍的卑怯心理而產生的投降理論。

針對這種心理和理論,魯仲連指出:帝秦之策,不僅不能使各國得到安寧,反而會招來更大的禍患。這就擊中了辛垣衍的第一個要害—立論的要害。

辛垣衍內心的私念是:如果尊秦王為帝這一計策獲得成功,自己將得到國君的賞識而加官進爵。

針對他心靈深處的這一私心雜念,魯仲連指出:秦王稱帝以後,辛垣衍之流不僅不能加官晉爵,連目前的地位也將保不住。這就擊中了辛垣衍的第二個要害—內心私利的要害。

層次分明,可以使論述透徹深人,具有說服力;而抓住對方要害,尤其是心靈深處的要害,就可以有的放矢,使辯辭具有進攻力。

總之,有層次,抓要害,正是魯仲連這一辯論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