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4年,魯國和吳國聯合進攻齊國,大敗齊軍。
不久,齊國的右相陳恒企圖操縱國政,但是覺得有國書、高無平等大臣在朝中,有些礙手礙腳。經過考慮,他心生一計:把國書等人派遣出去。於是,他向齊簡公說:“舍國作為我們的鄰國,一卻勾結南方的吳國一道攻打我國,這個仇一定要報。”
齊簡公問:“依你的意見,應當怎麼辦?”
陳恒回答:“依我看,不如派遣國書等幾位大臣率領兵馬討伐魯國,作為報複。”
齊簡公聽從了他的意見,就派國書為大將,帶著高無平等幾位大臣,率領兵車千乘伐魯。陳恒親自送齊軍來到改水之濱紮營。
這時,孔子在周遊列國後已經回到魯國,正在家中刪編《詩經》和《尚書》。忽然,他的學生子張慌裏慌張地進門來見。原來,子張在齊國聽到齊軍要進攻魯國的消息,便急急忙忙趕回魯國告訴老師。孔子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大吃一驚,連忙問周圍的學生:“會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邦,現在有難,不可坐視不救。誰能替我到齊國去,製止齊軍攻魯?”子張、子石等都自告奮勇,願去說服陳恒;但是孔子連連搖頭。過了一會,子貢從座席上站起來說:“我不知能不能勝任?”孔子點點頭說:“可以”。
子貢立即來到改水求見陳恒。
陳恒知道子貢是孔子的得意門生,這次一定是來遊說;就板著臉問道:“先生是來為魯國作說客的吧?”
子貢神色坦然地說:“我這次來,是為了齊國而不是為了價國。魯國是個難於征伐的國家,相國為什麼要征伐它?”
陳恒微露驚訝之色:“為什麼說魯國“難於征伐”?”
子貢答道:“魯國的城牆低而薄,護城河狹而淺,國君懦弱,大臣無能,軍隊不善打仗,所說以“難於征伐”。其實,相國倒不如移兵去征伐吳國。吳國城牆高而厚,護城河寬而深,兵多將廣,比較容易征伐。”
陳恒一聽,不禁麵露怒色:“你是在戲弄我吧?你所說的難和易,顛倒不清,這是怎麼回事?”
子貢說:“請相國屏退左右,容我為您解釋。”
陳恒命左右隨從人員都退出大帳,自己則把身體娜近子貢。眼睛盯著他說:“現在請先生賜教。”子貢說:“我聽說有這樣的話:“憂患在外部的,應當攻擊弱國;憂患在內部的,應當攻擊強國”。據我觀察,相國和貴國的國書等各位大臣之間,有些糾葛。現在,國書和高無平等大臣率軍進攻衰弱的魯國,毫無疑義將取得勝利,但是,取勝的功勞屬於各位大臣;這樣,各位大臣的權勢將不斷增加,而相國您就將麵臨困難。如果相國能夠移兵去進攻強盛的吳國,那末,進攻必將受到挫折;這樣,國書等各位大臣將麵臨困境,而相國您就可以掌握齊國的大權。這對於相國來說,難道不是最好的計策嗎?”
陳恒的怒容迅速消失,高興地說:“先生的一番言論,使我頓開茅塞。然而現在齊軍已經來到改水,如果改變方向去征伐吳國,人們必將懷疑我的動機。你看怎麼辦?”
子貢說:“您隻要先按兵不動,等我立即到吳國說服吳王派兵來救魯伐齊,這樣,齊國就有攻吳的理由了。”
陳恒同意子貢的意見,就對國書說:“我聽說吳國將進攻齊國,因此,我們的大軍先駐紮在這裏,暫不伐魯,等我派人探聽吳國的消息,如吳國來犯,就先打敗吳軍,然後再伐魯。”說罷,陳恒就離開墳水,回臨溜去了。
子貢日夜兼程趕到吳國。他向吳王夫差說:“上次吳國和魯國聯合伐齊,齊國人恨之人骨。現在齊軍屯兵於改水之上,企圖先伐魯、後攻吳,以報昔日之仇。大王您何不先發製人,興兵伐齊救魯?以吳國的強大,定能打敗齊國,並使魯國聽命於您;吳軍乘勝,進而威逼晉國,就可以稱霸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