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第二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2000兩銀子,我用它賺了2000兩。”
主人也很高興,讚賞地說:“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
第三個仆人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緊緊的布袋,說:“尊敬的主人,您的1000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挖了出來。”
主人很不高興,沉著臉對這個仆人說:“你浪費了我的錢!”於是奪回他這1000兩銀子,給了第一個仆人。
第三個仆人認為自己做得很好,雖然不像那兩個仆人一樣,使銀子增值,但也沒有丟失主人給他的1000兩銀子,應該算很好地完成了主人交代的任務。然而他的主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希望自己的仆人表現得更傑出一些。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這個故事明確地說明了使財富增值是每個員工的天職。如果老板出於信任,撥一筆資金讓你經營一個項目,你首先不能使公司虧本,而且必須要創造出高於啟動資金的財富,如此你才算盡到了自己的天職。
對這個故事作深層次的剖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員工不僅僅要守護銀子的安全,還要使銀子增加到更多;不僅僅要把工作做完,還要力求把工作做到更好,為公司創造價值。在一家公司裏,無論是生產車間裏的普通工人,還是活躍在市場第一線的銷售人員,或者是一名總經理,他們都是憑借自己的價值來獲得報酬的,而提供報酬的是他們的老板。因此,員工們必須把目光多放在如何為老板創造價值、增加收益上。
在向老板提供價值並讓其受益時,員工們同時也是在為自己創造財富。如果員工們對自己的工作敷衍了事,對老板不負責,最終隻會使自己一無所獲。
安德魯·卡內基曾經說過:“一個不能給他人帶來財富的人,自己也無法獲得財富。你必須持續地為他人創造價值。”你不為老板創造價值,老板拿什麼給你作為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永遠是這個社會的真理。
在21世紀,僅有“物有所值”是不夠的,你一定要“物超所值”。什麼叫“物超所值”?就是你所做的工作超過了老板付給你的錢。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經問他手下的一名員工:“如果我付你1000元錢的薪水,那麼你應該為我做多少事才對?”
員工回答說:“你給我多少錢,我就為你做多少事,你給我1000元錢,我就做1000元的事。”
鬆下說:“如果這樣的話,公司是要開除你的,因為公司給你多少錢,你就做多少事,公司就沒有利潤了,不但沒有利潤,甚至還要賠錢,公司要你有什麼用呢?公司給你1000元,你應該為公司做2000元的事才對。”
鬆下在這裏給他的員工上了一課:物有所值不夠,要物超所值。
作為一名員工,必須時常提醒自己:老板請我來是做什麼的?我有沒有做到老板要的結果?
任何企業沒有利潤就意味著倒閉。利潤來自員工每一項具體的工作,所以合格的員工必須是能夠給企業提供利潤的人,更直白地說——企業隻需要那些貢獻大於工資的員工!要想讓自己不被別人替代,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公司和老板提供“物超所值”的價值和服務。
要知道,工資是用自己的時間、勞動和智慧交換來的,你的勞動就是一件屬於你自己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價格就有高有低,一輛普通汽車隻能賣幾萬元,而一輛豪華汽車則能賣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這是因為兩種商品的價值不一樣。人和商品不同,商品的價值相對不變,而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百上千倍地提高自己的價值。所以,你在抱怨公司、抱怨老板給的工資太低之前,先向自己誠懇地提出一個問題:“我為公司和老板創造了多少價值?”
1.你是那種拿多少錢就幹多少活的人嗎?你所在的公司裏有沒有這種人?你是怎樣看待這種人的?
2.公司付給你2000元工資,你給公司做了多少錢的事?你為公司和老板提供“物超所值”的價值了嗎?
3.“馬太效應”能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為企業創造業績才是最好的結果
任何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與員工的工作結果相關。因此,為企業創造業績,是我們每個員工的責任和使命。贏得好結果,無論對於公司還是個人來說都能夠保持優勢生存。
衡量一支軍隊是否有戰鬥力,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否打勝仗;衡量一個企業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能否獲取利潤;衡量一個員工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就是做事情有沒有結果,能不能創造出良好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