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業績:一流員工敢於用業績說話(3)(2 / 2)

對軍人來說,勝利是硬道理;對企業員工來說,為企業創造業績才是硬道理。

在這個以結果論英雄的時代,我們要樹立結果意識,因為凡事最終的落腳點就在實實在在的結果上,要以結果作為評價和衡量工作成效的最終標準,做到對結果負責。

老板總是希望自己的員工能創造出出色的結果,而絕不希望看到員工工作賣力卻成效甚微。即使你費盡全部力氣,若做不出一點業績,那也是沒有用的。邁克是剛畢業的大專生,在一家房產中介公司當業務員,雙方約定試用期3個月,每月800元工資加業務提成。由於初來乍到沒有經驗,3個月下來,邁克一筆業務也沒攬到。試用期一滿,老板就通知他走人,辭退的理由是試用期內沒拉到業務。

在這3個月內,邁克每天工作都很積極,一天也沒閑著,四處尋找房源,他的態度也是一流的,陪客戶看房,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客戶提出的問題。

沒有拉到一筆業務,即便你跑斷了腿,那又怎樣呢,沒有公司想要的結果——業績,就證明你沒有作為。

邁克很想留下來,他找到老板,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他想隻要再經曆一段時間的鍛煉,自己一定不會辜負老板的厚望。

公司不是培訓機構,也不是慈善機構,公司需要更合適的業務員,需要能帶來業績的業務員,老板表示很遺憾,隻能請他另謀高就了。我們很容易在職場上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起早貪黑,忙忙碌碌,說辛苦也辛苦,說敬業也敬業,但每到月底,拿到手裏的仍然是那麼一點工資、一點獎金,甚至有些人幹脆拿到了辭退信。因為這些人不明白,沒有結果的努力都是白費,沒有業績,員工就沒有價值。再能吃苦,再勤奮,創造不了價值,都等於零。在工作中,我們要完成任務,但更要提供結果,隻有提供好的結果才叫創造了業績。

《牛津管理評論》中曾經提到過“老板最需要的四種意識”,其中的第三種就是“結果意識”。近來外資或合資企業打出的招聘廣告中,也頻繁出現了一個字眼——“Result Oriented”,它的中文意思就是“結果導向”。

如何真正理解並做到“結果導向”,這在外企是十分重要的。許多跨國公司中素質還算不錯的“人才”,包括采購員、會計、銷售員等,就是由於在“結果導向”這個問題上做得不好而被裁掉的。

“結果導向”強調的就是“結果”二字,它有以下含義:

(1)以達成目標為原則,不因為困難而放棄努力。

(2)以完成結果為最終標準,沒有任何理由和借口。

(3)在目標麵前沒有“苦勞”與“疲勞”之說,隻有完成,或者沒有完成。

(4)在過程麵前,你可以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原因、十萬個無能為力、百萬個盡心盡力,可是在結果麵前,卻隻有一個簡單的結果。老王是一家公司的主管。一批產品的訂單眼看就要到期,可是某個零件的供應卻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於是王主管讓采購員與廠商聯係,必須在後天下班之前將需要的零件送到。這個非常認真、敬業的采購員聯係了半天,結果是“不行”。

王主管問那位采購員“具體情況怎麼樣”,他說:“不行,確實是不行啊。”王主管沒有理由不相信他,但是產品出不來,給經銷商付違約金不說,公司的信譽肯定也要受損。王主管一想到這裏就心急如焚。

完不成任務,王主管寢食難安。於是,他連夜驅車200多公裏前往零件生產廠家,到對方車間後才發現,生產零件的設備出了故障,怎麼修也修不好,急得零件生產廠家的老板也是團團轉。這時已是淩晨三點,王主管突然想起他的一個朋友在一家國有大企業裏從事技術與設備維修工作,而且水平相當高。他二話沒說,又驅車100多公裏前往朋友家,請朋友幫助零件生產廠家維修設備。第二天上午九點多,問題終於解決了,王主管這才鬆了一口氣。

王主管經常告誡他的部下說: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悲觀判斷而放棄努力。以結果為導向是企業的生命線。贏得好結果,無論對公司還是對個人都能夠保持優勢生存。放棄對結果的堅守,就是放棄生存的底線。堅持對結果的追求,我們必然能為自己創造更佳的業績。

1.“有結果才算業績”,你認同這一觀點嗎?為什麼?

2.舉一個自己因努力而取得優秀結果的例子,與你周圍的人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