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 / 3)

〔垣〕病機雲∶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辨雲∶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而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又雲∶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宜以甘寒之劑治之。《脈經》又雲∶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也。係在下焦,非屬上也。蓋雜病不足之邪,起於有餘病機之邪,自是標本病傳,多說飲食勞役,喜怒不節,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 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則立已。令立熱喘、寒喘二方於後。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桑白皮(一錢) 知母(七分) 甘草(炙,五分) 茯苓(四分) 地骨皮(五分) 天門冬(四分)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陳皮(三分) 人參(五分)上 咀,隻作一服,水煎,食後溫服。如熱甚加黃芩四分,紫蘇葉、半夏各五分。

參蘇溫肺湯 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煩心,胸滿短氣不能宣暢。

人參 肉桂 甘草 木香 五味子 陳皮 半夏(製) 桑白皮 白術 紫蘇莖葉(各二兩)白茯苓(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如冬寒每服不去節麻黃半分,先煎去沫,下諸藥。

〔丹〕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亦有痰火衝上者,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

〔垣〕調中益氣湯加減法。(方見治虛實條。)如秋冬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證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食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症也。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製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橫矣。《黃帝針經》曰∶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宜以入腎肝下焦之藥引甘多辛少之藥,使升發脾胃之氣,又從而去邪氣於腠理皮毛也。又曰∶視前痛者,當先取之。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塞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後治他病。

加減瀉白散 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嘔喘促。

桑白皮(一兩) 青皮(二兩) 茯苓(三錢) 地骨皮(七錢) 甘草 陳皮 五味 人參(各五分)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粳米數十粒同煎,去渣溫服,食後。

平居則氣平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予族兄六旬有餘,素有喘證,或唾吐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氣促喘急。以黃柏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證大減。此黃柏、知母能泄衝脈之火者,如此效也。

〔丹〕治卒上氣喘鳴息便欲死者,研韭汁飲一升,瘥。蓋韭去胸中惡血滯氣。

〔《食》〕主上氣咳嗽,胸膈妨滿氣喘。桃仁二兩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諸氣憤鬱,皆屬於肺。(全文見診 王注雲∶憤,謂憤鬱奔迫也。)〔《簡》〕治肺氣喘嗽。馬兜鈴二兩,隻用裏麵子,去殼,秋石半兩,入碗內和勻,慢火炒幹,甘草一兩炙,二味為末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以藥末含,咽津亦得。(《衍義》雲∶治肺氣愈。)〔垣〕加減三奇湯 治咳氣喘上氣,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 半夏 陳皮 甘草 青皮 杏仁 人參 五味子(各等分)上 咀,每服四錢,水二盞,薑二片,煎至一盞,去渣,通口食後服。

〔羅〕紫參散 治形寒飲冷傷肺,喘促痰涎,不得安臥。

粟殼(一兩,蜜炒黃色) 麻黃 桔梗 紫參 甘草(炙) 五味(各五錢)上 咀,每服四錢,水二盞,薑三片,同煎去渣,食後服。

〔雲〕清金湯 治男婦不拘遠近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

粟殼(蜜炙) 人參 甘草(各半兩) 陳皮 茯苓 杏仁 阿膠(炒)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紫蘇 百合 貝母(去心) 半夏曲 款冬花(各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薑三片,棗二枚,烏梅一個,水煎,臨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