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3 / 3)

白茯苓 濃樸 芍藥 當歸 麻黃(去節) 半夏(薑製。各三兩) 幹薑(炮,兩半) 人參 川芎(各二兩) 甘草(兩半) 白芷(四兩) 枳殼(五兩) 陳皮 蒼術(新者,二十四兩) 桔梗(十二兩) 肉桂(一兩)上除枳殼、肉桂外,餘並為粗末,於大鍋內,文武火炒令黃熟不至焦,用紙攤在板上候冷,入枳殼、肉桂末和勻,入瓷盒內,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同煎服。若傷寒,蔥白一莖,豆豉七粒,同煎,連服取汗。

若脾胃不和,內傷冷物,渾身疼痛,頭昏無力,胸膈不利,飲食不下,氣脈不和,四肢覺冷,或睡裏虛驚,至晚心躁困倦,即入鹽少許同煎。若陰經傷寒,手足逆冷,及虛汗不止,脈細疾,麵青而嘔,更宜加附子同煎。加減多少,並在臨時消息之。(《袖珍方》無人參。)參蘇飲 治內外感一切發熱主藥。又雲∶前胡、葛根,自能解肌,枳殼、陳皮,自能寬膈,大治中焦滿痞。

凡有熱不得拘其所見,小兒室女尤宜服之。

前胡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 木香(各一錢) 人參 紫蘇 幹葛 半夏 茯苓(各八分)上 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一枚,煎服,不拘時。若素有痰者,候熱退,以二陳、六君子湯間服。

上方治痰飲停積,中脘閉塞,眩暈嘈煩,忪悸嘔逆,及痰飲中人,停留關節,手腳 曳,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食已則嘔,頭疼發熱,狀如傷寒者,悉治之。一法用此藥三兩,加四物湯二兩,合和,名茯苓補心湯。

大治男子婦人虛勞發熱,或五心煩熱,並衄血、吐血、便血,及婦人下血過多致虛熱者,並宜服之。

或因用心太過發虛熱者,及往來寒熱者,用之神效。

柴胡散 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疫,中 伏暑。

柴胡(四兩) 甘草(一兩)上 咀,水煎,食後熱服。此藥冬月可以潤心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可以禦傷寒時氣,解毒,居常不可缺者。且倉卒可以易得,長幼皆宜服之。

〔《山》〕冒感,用帶根蔥煎湯嚼生薑,得汗愈。

上六方,通詳諸表方。元氣不虛者服,效。

第二方,熱多者宜服之。

第三方,寒多者宜服之。

第四方,痰飲者宜服之。

第五、六方,倉卒宜備之。

〔海〕治傷寒外症,全是下症,大熱而脈反細,不可下者,瀉心湯主之。(方見傷寒。脈有力者,黃連瀉心湯,無力者,半夏瀉心湯。)〔雲〕人參散 治傷寒汗下後餘熱不退,或煩或渴麵赤者。

人參 山梔 藍葉 甘草 白蘚皮(各等分)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服。

〔丹〕《絮矩新書》謂有雜合邪者,當以雜合法治之。譬如惡寒發熱,得之感冒,明是外合之邪,已得浮數之脈,而氣口又緊盛。明為食所傷,病者又倦怠,脈重接俱有豁意,而胸膈痞滿,間引兩脅,其脈輕取又似乎弦,此又平昔多怒肝邪之所為也。細取左尺大細沉弱,此又平時房勞之過也。治法宜以感冒一節且放後,先視其形色之強弱濃薄,且以補中化食行滯清涼胃火,而以薑辣行之,則中氣稍回,傷滯稍行,津液得和,通體得汗,外感之邪自解。醫者不肯詳審求之,隻顧表散外邪,又不推究兼見之邪脈,亦不窮問所得之病因,與性情之執著,巧施雜合治法,將見正氣自虛,邪氣愈固,皆拙工之過也。

〔《本》〕發熱惡寒,近似傷寒者,有五種。脈浮而緊,其人發熱而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數,其人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欲為癰癤也。脈浮按之反澀,其人發熱惡寒,或膈實而嘔吐者,此是傷食也。脈浮而滑,其人發熱惡寒,或頭眩而嘔吐,此是風痰之症也。脈浮而弦,其人發熱惡寒,或思飲食,此是欲化瘧疾也。能辨其脈,又能驗其症,斯無誤矣。

〔海〕傷寒與雜症相似藥不可差 夫傷寒表症,發熱惡熱而渴,與下雜症同,但頭痛身熱,目痛鼻幹,不得臥,白虎主之,乃陽明經病也,正陽陽明氣病,脈洪大,先無形也。雜病裏症發熱惡熱而渴,但目赤者,病髒也,手太陰氣不足,不能管領陽氣也,宜以枸杞、生地、熟地之類主之,脈洪大,甚則嘔血,先有形也。

氣病在裏,誤用血藥,無傷也,為安血而益陰也。血病在裏,誤用氣藥,如白虎湯者,非也,為瀉肺而損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