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若不憂天不在(2 / 2)

可要真的說什麼元朝暴政、閉關鎖國、帝國主義入侵,唐太宗能聽懂嗎。

不過李治確實有些小聰明,在加上他繼承了這個身體的二十年的記憶,所以信口胡編。

“蛟龍不遊逍遙海,

繁花似錦獨不摘。

天若不憂天不在,

唯有鳩占雀巢來。”

李治想起了這幾句打油詩,隨口就說了出來,初始還能平平穩穩,到最後兩句,想起自己成了唐朝的第三代皇帝,不禁喜憂參半。

喜的是自己可以大展拳腳,憑自己的見識和知識,隻要保持一顆憂國憂民之心,起碼能將貞觀之治維持下去。

憂的是這是一千多年前,即使自己真的就將中國四方一統,也說不定被後世那個皇帝把自己打下的家業敗掉,莫說千年之遙,滿清隻閉關鎖國了兩百年,中華文明就被遠遠拋下,若不是自己的民族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性,早已經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了。

太宗不知道這後事,隻以為這“鳩”是如高麗,匈奴一類,所以看李治臉色忽喜忽憂,心中不悅,嘴上就帶著些許嚴厲。

“治兒,難道你就不能在有生之年把這些隱患除掉,讓他們永遠不得翻身嗎?”

李世民畢竟是一代帝王,自是有著王者的霸氣,這一句話點醒了李治,對呀,自己隻要努力,說不定真能將大唐的江山翻上幾番,到時即使是在亂,也不過就是內亂罷了,再說自己來自現代,深諳戰爭之道,在於人心,隻要自己抓住這全世界人的人心,那還怕什麼?

哼,還有東方的那個島國,李治心下發狠,以前的我隻能對著老天罵你幾聲,在公共場合還得對他們逢迎媚笑,可現在--

李治的臉上不可避免的露出殺機,他心裏暗暗決定,如若不行,即使滅了它,也不能讓他成為中華的禍害。

看到李治的氣質瞬間就由一個溫文爾雅的太子變成了冷酷的王者,太宗心裏不勝唏噓,原本自己隻是想讓李治守住自己打下的這份基業,所以極力想把他培養成一個守成的皇帝,沒想到自己臨終之前,還是看到了他的野心,不過也許他會把大唐推向另外一個巔峰吧。

“唐風,過來拜見你未來的主子吧。”太宗深感自己時間不多,來不及聽李治詳細分說,將死之人,聽到後人如此讚揚自己,太宗就已經很滿足了。

看黑衣人出現在李治的身前,太宗喘了兩口粗氣,緩緩道:“唐風是我在貞觀十年創建的一個組織,專門負責網羅天下情報,從軍旅,百姓,商人,三教九流,莫不有著唐風的足跡。”

看李治一副恍然的樣子,太宗點點頭,又道:“這個組織的領導者均被稱為唐風,他已經是第三代了,前兩代已經為了保護我而去了。”

唐風依然用他毫無情感的聲音回到:“主上何必感傷,保護主上是我們的天職,一死盡忠,是我們最光榮的事。”

太宗越發的虛弱了,就連他的兒子李治的臉都看不清了。

“治兒,”太宗繼續道,若不是這臨終前的話是他早就想好的,恐怕他都無法在繼續說下去了。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我在位時,無垢(長孫皇後)總是勸阻我不要重用外戚,所以至今長孫無忌都沒有位列三公,可他是我朝堂上的開國老臣了,論功勳,世上無出其右者,論才能,無忌堪比子房啊。所以治兒你無論如何,都不能聽信讒言,而疏遠了他啊!”

太宗這些話說的四平八穩,雖是將死之人,但話語之間,仍隱隱可見當年叱詫風雲的壯誌豪情。

“孩兒明白,舅父是我大唐的擎天伯玉柱,架海紫金梁,孩兒還要用他治理天下呢,隻要他不反,孩兒就不會動他。”

太宗歎了一聲,他如何不明白,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父,這本身對李治來說就是一個威脅,怪就怪長孫無忌威望太盛,在朝幾十年,加上是開國元勳,對李治的威脅也最大。如是以往他認知的李治也就罷了,那時的他,性情懦弱,而且長孫無忌又是其舅父。但現在……

自己在時,憑著與我的布衣之交,長孫無忌說什麼也不會有異心,可若是我死後治兒逼迫過甚,他真的就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