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方式交談
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受到民族、地區、宗教、經曆、職業、地位、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都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注意一點,那就是在談話時一定要察言觀色,妥善區分談話的對象,這樣談話才不會出問題。
俗話說該文即文,該俗即俗。這是要求談話者根據對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言語方式,這樣才不會製造對立,產生麻煩。有些人說話不分對象,心裏想什麼,就直接道出來。常常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許多人,給自己製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有時候,可能孩子會對人不甚了解,但是聰明的孩子往往能通過語言、著裝甚至是房中擺放的物品來了解對方的性格,從而打開突破口、投其所好,切入話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獨特的個性、愛好,獨特的知識結構會限定某個人隻能是“這樣”而不能是“那樣”,所以在與不同的人交談時,家長就應該讓孩子采取不同的談話方式。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在社交中必須要針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分析。對性格活潑、個性開朗的人,說話可以比較隨意。對性格內向的人,交談的時候需要耐心;對於性格耿直的人,可以對他們直言不諱,不僅不會引起反感,反而會引起對方的共鳴;對那些生性多疑、小心眼兒的人,說話要小心謹慎,開口前要再三醞釀,以免得罪對方。
2. 說話要有分寸,不要動轍“最大”“最好”“第一”等最高程度的修辭。不要總是把話說得太滿,這樣會讓人覺得是一個愛吹噓的人。
3.交談是雙方的事情,但是有的人比較健談,一打開話匣子就嘮個不停,占有了所有談話時間,這樣會讓別人感到乏味和不耐煩。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說話時懂得有所節製,說話揀重要的說。
★育子必讀:直白的故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年少時是個放牛娃,交了很多窮朋友。公元1368年他稱帝建立明朝後,不忘舊情,總喜歡找昔日的朋友敘述童年趣事。
一天,朱元璋在皇宮偏殿內接見一位從鄉下來的朋友。叩拜完畢,這位朋友見朱元璋的容貌與小時沒有多大變化,加之皇上對自己似乎挺熱情,激動之餘,便有些忘乎所以。當朱元璋問起“我們有何交情”時,該人直通通地回答:“皇上,你不記得我們吃豆的事了?從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裏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瓦罐裏清煮——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罐子也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湯也都潑在泥地上。你隻顧滿地抓豆子吃,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裏,葉子梗在喉嚨裏,噎得你直流眼淚。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吞青菜葉子,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去……”還沒等他說完,朱元璋早就不耐煩了,大怒道:“什麼放牛、吃豆,全是一派胡言,分明是想攀結官家。來人,將此人推出去斬了!”
“窮朋友揭皇上短被殺”這件事,讓朱元璋的另外一個窮朋友知道了,他想,“這個老兄也太莽撞了,我去拜見他,定能大富大貴。”於是,他也來到京城看望他小時候的朋友——當今的皇上。
見過皇帝後,這個人便說:“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微臣隨著您的大駕,騎著青牛掃蕩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出兵我們大獲全勝啊!”朱元璋認出了眼前之人是孩提時的朋友,聽他把自己當年的醜事說得含蓄而又動聽,頓覺臉上有光,不禁大笑,又想起當年大家饑寒交迫有難同當的情景,心情一激動,就把來人留在了自己的身邊——加封他禦林軍總管之職。
孩子,我要對你說
1.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2. 語言是一門學問,應該體現出個人品德和修養。即使你在拒絕別人,也應該讓對方感覺到你的真誠、善意、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