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聽得父王之言,連連稱是,自稱定當奉佛,敬仰三寶。
聽得阿育王說敬奉三寶,適實王微微一笑,點了個頭,便恢複了泥塑金像。阿育王見父王離開,隻剩金像,才敢站起身來。
今日國中都道是先王顯靈,都道天要降祥瑞,都道來教育阿育王。阿育王曆此一刻,不敢違旨,後來命匠人在宮中修了一座佛刹,阿育王親自取名“阿育王寺”,並延請僧人住持其中。這是後話。
且說國人俱不知那並非適實王顯化,其實是孔宣尊者的計謀。
那日聞得阿育王要在先王忌辰行祭祀大禮,便想出示現適實王,以適實王之身宣化阿育王之策,不敢擅自作主,急往靈鷲山請示了佛祖,佛祖應之言可行。
孔宣道:“此雖是度化阿育王之妙策,然弟子卻不是那適實王身貌如何,弟子難以變現其身啊。”
佛祖聞言微笑道:“此乃易事!孔宣尊者但看本座施展法相!”說罷,佛祖以十方之行,三世之慧,盡知適實王身材相貌,立時示現了一麵法鏡,其中端坐著的便是摩揭陀國適實王。孔宣端詳了適實王模樣,對佛祖言道:“多謝世尊!弟子知之矣。”
請示了佛祖,孔宣便直奔摩揭陀王宮。見那阿育王率妃嬪王子、文武大臣在國廟中祭祀,便示現了適實王之身,訓導了阿育王。阿育王及國中子民盡皆未知,此是神佛之功,凡人焉能得曉。
此祀之後,阿育王似乎改頭換麵,不似從前了。國中百姓盡皆稱道。依了適實王之言,果真敬奉三寶,修建伽藍,恭迎法僧。一日,孔宣化作原身孔雀,飛翔在摩揭陀王國上空,眾人見了,俱道天現神異,將福澤萬民。大臣稟告阿育王,阿育王料想必是百獸山之孔雀,急忙跑出來,朝那天上的孔雀跪伏道:“孔雀大法聖,請你降臨,本王願皈依佛門,供養佛祖,尊奉佛法,請大法聖降臨!”
宮中眾人見了,俱跪在地,隨阿育王祈求。孔宣聽了阿育王的話,想著必是現身適實王的方法奏效,於是降到那眾人麵前,現了尊者身,道:“陛下可還記得貧僧?”
“記得記得!您是百獸山的金孔雀大法聖。”
“貧僧不是什麼大法聖,隻是佛祖座下一名弟子,供奉佛祖,修習佛法,得以解脫證悟,方得此身。你往昔不慕迦持,造作業障,燒寺逐僧,人神共憤,你今作何行?”
“本王得父王開示,得知往昔罪業,今願侍佛遵法。望尊者慈憫,度本王贖罪。”
“善哉善哉!陛下今番洗心革麵,尊奉我佛,當能得度。”
孔宣度化了阿育王,回到大雷音寺具陳事實,複了佛旨。
阿育王既皈佛門,立佛門為國教,盡逐六師遺法。令造了百千佛刹,有萬二千僧伽修持其中。佛祖聞知阿育王向善修持,乃賜了“護法名王”之銜,使令早登法界。
阿育王乃摩揭陀國第三代王,自皈依佛門之後,盡行造福百姓之事,為己往日罪業贖懺。佛祖命孔宣為法化使者,常來國中,與阿育王及文武眾臣宣講佛法,說明善道,十有餘年。在孔雀尊者的宣教之下,阿育王盡得民心,國力空前強大,四海賓服,八方來朝。阿育王深感孔雀尊者大德,一日朝中,詔令改國號為孔雀王朝,以謝孔雀尊者大行方便,救度愚頑。複求孔宣為孔雀王朝中大法師、大國師,孔宣辭謝道:“貧僧出家人,乃神鳥所化,又非凡人,故不能留在朝中,為大王效命!”阿育王聞說,便不再強求,乃令孔雀為國鳥,國人不得傷害,一時,國中興起奉養孔雀之風。
孔雀王朝強盛之極,疆域遼闊,物產豐饒。號曰孔雀帝國,阿育王易王為帝,稱正法大聖皇帝。在阿育王的積極推崇之下,四方屬國,皆奉佛法,孔雀帝國、獅子國、西域諸國,俱為佛法興盛之地。
孔宣度化了阿育王,令行正道,有詩為證:
無惡不作阿育王,白日行樂夜笙歌。護法名王成正道,孔雀尊者大功德。
卻不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