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在中國古代,認真思考生死問題的人們把人的身體稱為“逆旅”,意思是身體隻是靈魂在塵世間暫時歇腳的一個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寢陵,真的是沒有什麼分別嗎?

4000年前,地中海克裏特島山上居住的是邁諾斯人,他們專門從事航海貿易,創造了比希臘還早的物質文明,而且成為一個光輝燦爛克裏特島山的迷宮是寢陵嗎?

的文化中心。

世人早已不記得邁諾斯曾有的文明及成就了。3000多年來,世人對邁諾斯文明的了解,除了那個廣為流傳、有關克裏特島國王邁諾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宮的貪婪怪物彌諾陶洛斯的神話以外,幾乎是一無所知了。然而,英國考古學家艾文斯爵士在20世紀初葉,把邁諾斯首都諾瑟斯的遺址發掘了出來。這次發掘的工程相當浩大。諾瑟斯城自身就很大,加上所屬港口,一共有近10萬居民。但這座龐大建築物是艾文斯最轟動一時的發現,他同大多數考古學家一樣認為那座建築物是王宮,屬多層建築結構,其中有好幾層築在地下。其建造之奇、藏品之豐,為世人所驚歎。王宮中有以海洋生物、雄比公牛、舞蹈女郎和雜技演員為題材的色彩鮮明的壁畫。另外,還有許多石地窖;有斧頭的殘片、銅斧樂器;以及一個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鑲水晶造的近1米見方的棋盤。細豕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似國王的寶座上、在妾待室的鋪路石板上、在那些顯出典型邁諾斯建築的上粗下細的柱子上、在門道附近閃閃發光。

那麼,這座富麗堂皇、結構複雜的巨大建築真的是一座王宮嗎?雖然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一般都同意這種說法,但德國學者沃德利克則不讚同,而且其說法好像有所依據。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書中沃德利克說:“諾瑟斯這座宏偉建築,絕對不是國王生時居所,而是貴族的墳墓或王陵。”依據沃德利克的說法,被大多數考古學家所認為的是用作儲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甕,其實是用來盛放屍體。屍體被放在裏麵後,加入蜜糖浸泡以達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則被用來永久安放屍體;壁畫代表的是靈魂轉入來生,並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畫出來。沃德利克還認為那些精密複雜自9管道,不是為活人設置的,而是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

為了支持自己的說法,沃德利克提出幾項很有意思的事實,比如說諾瑟斯這座建築物的位置,絕對不是建築王宮的絕佳位置,因為它所處的地方過於開敞,四麵受敵,如若有人從陸上進攻即無從防衛。同時當地沒有泉水,必須用水管引水,水量很難供應那麼多居民。“王宮”及附近範圍內也無一望即知是馬廄和廚房之類的房屋,這裏的居民難道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於那些被認為是禦用寢室的房間,更都是些無窗、潮濕的地下房合,在氣候和暖,風和日麗的地中海地區,絕不可能選擇這樣的地方來居住。

美洲古代蒂亞瓦納科文化中的太陽門之謎

蒂亞瓦納科文化的傑出代表作——太陽門,是美洲古代最著名、最卓越的古跡之一,它聳立在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喀喀湖東南安第斯高原上。

太陽門高3.048米,寬3.962米,由重達百噸以上的整塊巨石雕鐫而成,中央鑿一門洞。據說每當9月21日黎明時,第一縷曙光總是準確無誤地從門中央射入。門楣正中間刻製著一個人形淺浮雕。從這個人形神像的頭部會放射出許多道光線,他的雙手各持著護杖,在他兩旁平列著3排48個相對較小的、生動逼真的形象。3排中的上下兩排是帶有翅膀的勇士,他們麵對神像;中間一排是人格化的飛禽。這塊巨石在發現時已殘碎不堪,1908年經過一番整修,恢複了其舊觀,放在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基地上。

那麼,在古代美洲居民還沒有製造出帶有輪子的運輸工具,也沒有使用馱重牲畜的情況下,到底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又是為什麼在這雲嵐繚繞、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了這座雄偉壯觀的太陽門呢?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解答。

蒂亞瓦納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玻利維亞考古學家卡洛斯·龐塞·桑西內斯和阿根廷考古學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鑒定,蒂亞瓦納科建築應該是開始於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這一燦爛輝煌的文明大約是在公元8世紀以前,一般看法認為在公元5—6世紀。建築者可能是居住在安第斯山區的科拉人,他們認為蒂亞瓦納科曾是一個舉行宗教儀式的中心場所。

美國曆史學家艾·巴·托馬斯也同意遺址是科拉人建立的這一理論,但他說那裏沒有宗教和武功紀念碑,看起來曾是一個大商業中心,或文化中心。階梯通向的地方是中央市場,石門框上的那個人形淺浮雕是雨神,輻射狀的線條是雨水,兩旁的小型刻像象征著他們朝著雨神走去,以承認他的權威。

總之,對太陽門的問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我們相信,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發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太陽門總有一天會露出它的本來麵目。

意大利比薩斜塔為何斜而不倒?

意大利比薩斜塔修建於1173年,由著名建築師那諾·皮薩諾主持修建。它位於羅馬式大教堂後麵右側,是比薩城的標誌。開始時,塔高設計為100米左右,但動工五六年後,塔身從三層開始傾斜,直到完工還在持續傾斜,在其關閉之前,塔頂已南傾(即塔頂偏離垂直線)35毫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將其關閉,開始進行整修。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有關專家對比薩斜塔的全部曆史以及塔的建築材料、結構、地質、水源等方麵進行充分的研究,並采用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測試。比薩中古史學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後認為,建造塔身的每一塊石磚都是一塊石雕佳品,石磚與石磚間的粘合極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傾斜引起的斷裂,成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個因素。但他仍強調指出,現在當務之急是弄清比薩斜塔斜而不倒的奧妙。

從事觀測該塔的專家蓋裏教授根據比薩斜塔近幾年來傾斜的速度推測出,斜塔將於250年後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緣而傾倒。

但是公共事務部比薩斜塔服務局的有關人員,針對蓋裏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駁,認為隻按數學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薩斜塔是“一個由多種事實交織成的綜合性問題”。另一些研究者調查發現比薩斜塔塔身曾一度向東傾斜,一爾後又轉向南傾斜,他們同樣認為該塔在過去幾百年間斜而不倒,250年後倒與不倒恐怕不能局限於簡單的假設和預測。

當然,最關心斜塔命運的自然是比薩人,盡管他們也對斜塔的傾斜感到擔憂,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為自己的故鄉擁有一個自認為可與世界上著名建築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們堅信它不會倒下,他們有這樣一句俗語,比薩塔像比薩人一樣健壯結實,永遠不會倒下去。他們對那些把斜塔重新糾正直豎的建議最為深惡痛絕。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噴入90噸水泥,實施基礎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穩,向周圍移動,傾斜得更快。

比薩斜塔為何斜而不倒將不會作為困擾人們的疑難問題而存在。

秦兵馬俑之謎

“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文明的精神瑰寶”——秦始皇陵兵馬俑一出土麵世,便引起無數讚歎,無數驚奇,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無數謎團,其中的一個就是,這些兵馬俑的主人真的是秦始皇嗎?

最著名的一號俑坑,由6000件陶人陶馬組成一個長方形軍陣。整個軍陣由3部分組成:前麵是210個弓弩手組成的前鋒部隊,中間是6000人的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後麵是35乘駟馬戰車,戰車兩側各有一排保護馭手的側翼部隊。這些武士俑身高1.75—1.95米,均按秦軍將士形象塑造,體格魁偉,服飾逼真,神態生動,他們手執戈、矛、戟、铩等各種兵器,嚴陣以待。陶馬則高I.5米、長2米,高大健碩,肌肉豐滿,表情機警,栩栩如生,匹匹都如同即將奔赴疆場的駿馬。經判斷,一號坑為“右軍”,二號坑為“左軍”,三號坑為“指揮部”,四號坑為“中軍”。

人們認為,隻有統一全國的秦始皇,才具有組織和指揮這支鋼鐵隊伍的氣度和能力。

秦始皇死後,才可能有這麼一支駐紮在京城內外的大軍。因此,這些俑坑就應該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這些兵馬俑就是他的殉葬品,是毫無疑義的了。

可是,有人經考證否定了這個結論,提出了一堆疑問,使這個公認的看法變成了撲朔迷離的謎團。

其一,軍陣之謎。在一號坑和二號坑裏,發掘出戰車,並和步兵、騎兵組成方陣,形成一種作戰方式。但是在《文獻通考、《菽園雜記》、《淮南子》、《史記》等古籍中,這不是秦始皇時期的軍陣。那麼,兵馬俑也就不該屬於秦始皇了。

其二,武士之謎。四個俑坑中的大部分兵士均穿戰袍、腿紮行膝、足登淺履、精梳著各種頭髻,沒有一個人戴攻堅作戰的頭盔,沒有著護身鎧甲。秦始皇怎麼能用這樣無戰鬥力的軍隊征戰南北嗎?

其三,武器之謎。秦統一六國後,為防止舊貴族反叛,下令收繳全國的兵器,銷鑄成鍾座和各重24萬斤的12個大銅人,違者誅殺。

然而,在兵馬俑坑中竟出土了大批的步兵使用的矛、戟、鈹等長柄武器及勁弓。這都是違禁的,因此,當時的人是不可能如此做的。

其四,服飾顏色之謎。秦統一六國之後,規定“衣服、旌旗、節旗皆為尚黑”的製度,一律著黑色,可是俑坑中的武士俑們,身上穿的卻是五顏六色、鮮明豔麗,是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那麼,到底兵馬俑的主人是誰呢?

學者陳景元在認定這些兵馬俑屬於秦昭王之母,秦宣太後。這位太後本是楚國人,生前嫁到秦國,專權41年。這些兵馬俑是她的儀仗隊,是護送她的亡靈回老家的。

劉修明的文章對上述說法又提出兩個問題,使這個說法難以成立。其一,俑坑出土的兵器比秦宣太後晚50年。兵器之一名為“相邦呂不韋戈”屬於秦始皇時代的三年、四年、五年、七年之物。兵器之二名為“寺工”長鈹。

“寺工”一詞最早出現在秦始皇二年,是專鑄墓葬兵器的官署。況且這些兵器出土時,土層並沒有被挖掘過的痕跡。其二,是秦宣太後的葬地。《史記》中明確記載“宣太後死,葬芷陽驪山”。實際,芷陽在驪山南麓,而兵馬俑坑在驪山北麓,方向正好相反,一個是言之鑿鑿的史實,一個是明確無誤的實地,結論根本不同。

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的兵馬俑,到底為誰生,為誰死,“為誰辛苦為誰站”,誰又能解開這千古之謎呢?我們隻有拭目以待了。

古羅馬的龐貝城是怎樣重見天日的?

在意大利半島西南角坎佩尼地區有一座曆史悠久的曆史名城——龐貝城。它曾經是羅馬富人尋歡做樂的勝地;它曾經是一座人口超過2,5萬人的酒色之都;它也曾經是一座背山麵海的避暑小城。然而在一夜之間,這一切都灰飛煙滅了。

在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突然醒過來了。突然之間,火山噴出的灼熱岩漿遮天蔽日,四處飛濺;濃濃的黑煙,裹挾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降落到龐貝城;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彌漫在空氣中,弄得人頭昏腦脹。很快,厚約5.6米的熔岩漿和火山灰就毫不猶豫地將龐貝城從地球上抹掉了。

即使到今天,龐貝城也隻有3/5被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來,它同赫庫蘭尼姆城一樣,仍有許多死難者、器具和建築物被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盡管如此,世人已經看見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龐貝城了。

龐貝城占地麵積1.8平方公裏,用石頭砌建城牆周長4.8千米,有塔樓14座,城門7個,蔚為壯觀。縱橫的4條石鋪大街組成一個“井”字形,全城被分割成9區,每城地區又有很多大街小巷相通,金屬車輪在大街上輾出了深深的車轍,曆曆在目,仿佛馬車剛剛駛過一般。

在大街的十字路口都設有高近】米、長約2米的石頭水槽,用來向市民供水。那麼水槽裏的水又是從哪裏引來的呢?原來水槽與城裏的水塔相通。水塔的水則是通過磚石砌成的渡漕從城外高山上引進來的,然後分流到各個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中,這個係統也為貴族富商庭院的噴泉和魚池供水。

龐貝城裏還有3座大型劇場,其中最大的一座劇場位於城東南,建於公元前70年,可容納觀眾2萬人,也可以當作角鬥場,當年人與人、人與獸的角鬥就曾在這裏舉行。

這座大型劇場的東側還有一座近似正方形的圓形體育場,邊長約130米,場地三邊用圓柱長廊圍住,黃柱紅瓦,十分金碧輝煌,場地正中是一個遊泳池。這個體育場估計能容納觀眾1萬餘名。

城西南有一個長方形廣場,是全城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四周建有害署、法庭、神廟和市場。城市至少建有一座公共浴室,不但冷熱浴、蒸氣浴樣樣俱備,還附有化妝室、按摩室,裝修也十分到位,牆上還用石雕和壁畫裝飾著。

龐貝城遺址充分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的道德淪喪,一部分人沉溺於酒色,紙醉金迷,生活糜爛。龐貝城明顯有兩多:一是妓院多,二是酒館多。不堪入目的春官畫畫滿了妓院的牆壁,各種淫蕩的場畫在牆壁上隨處可見,城內酒店林立,店鋪不是很大,酒壚與櫃台都在門口,酒徒可以站在櫃台外麵喝酒,酒鬼們在一些酒店的牆壁上留下了信手塗鴉的歪詩邪文,至今依稀能夠辨識出來。

比起埋在地下20—30米深且被新城覆蓋的赫庫蘭尼姆,龐貝城埋在地下平均深度為3.6米,較易發掘,但要運走那麼多的泥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整個龐貝遺址就是一座博物館,用外牆圍成,不準任何人居住,更不準車輛人內,而在遺址外圍,逐漸形成了一座幾萬人的遊覽城市。

1000多年過去了,龐貝城於1748年偶然問被當地的農民發現了。一座死城就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重見天日。它反映了古羅馬時代城邦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座世界少有的天然曆史博物館。當你遊覽龐貝古城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切似乎都發生在昨天,與自然相比,人類是多麼的渺小。

納觀眾1萬餘名。

城西南有一個長方形廣場,是全城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四周建有害署、法庭、神廟和市場。城市至少建有一座公共浴室,不但冷熱浴、蒸氣浴樣樣俱備,還附有化妝室、按摩室,裝修也十分到位,牆上還用石雕和壁畫裝飾著。

龐貝城遺址充分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的道德淪喪,一部分人沉溺於酒色,紙醉金迷,生活糜爛。龐貝城明顯有兩多:一是妓院多,二是酒館多。不堪入目的春官畫畫滿了妓院的牆壁,各種淫蕩的場畫在牆壁上隨處可見,城內酒店林立,店鋪不是很大,酒壚與櫃台都在門口,酒徒可以站在櫃台外麵喝酒,酒鬼們在一些酒店的牆壁上留下了信手塗鴉的歪詩邪文,至今依稀能夠辨識出來。

比起埋在地下20—30米深且被新城覆蓋的赫庫蘭尼姆,龐貝城埋在地下平均深度為3.6米,較易發掘,但要運走那麼多的泥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整個龐貝遺址就是一座博物館,用外牆圍成,不準任何人居住,更不準車輛人內,而在遺址外圍,逐漸形成了一座幾萬人的遊覽城市。

1000多年過去了,龐貝城於1748年偶然問被當地的農民發現了。一座死城就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重見天日。它反映了古羅馬時代城邦居民的日常生活,是一座世界少有的天然曆史博物館。當你遊覽龐貝古城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切似乎都發生在昨天,與自然相比,人類是多麼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