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入門之爭(3 / 3)

朝堂之上絕不是光靠剛直敢言就能站穩立足的,甚至反而可能招來災禍。

不得不說楊廷和宦海沉浮幾十載的眼光之老辣,其遠見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

正如楊大牛所料,楊慎後來因為他的致命出身和剛直叛逆的性格,主導炮製了“血濺左順門”事件,一生為小心眼的嘉靖所忌,飽經風霜,仕途一片坎坷。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駐蹕行殿內,聽到楊廷和回複的毛澄心裏不由鬆了一口氣。

畢竟是即將即位的新帝,誰都不願意在這個節骨眼上與他鬧得太過難堪,“秋後算賬”在曆朝曆代可是並不少見的。

低聲與群臣商議一番後,毛澄假裝無奈上前道:“請殿下入奉天殿。”

“可。”朱厚淡淡回應道。

看來自己暫時贏了一局,又或者是楊大牛根本不屑於在這些小問題上難為自己,給自己這新帝一個麵子嗎?

對於楊廷和,朱厚雖然了解研究過,但現在記得的也並不多,總體看來是一個為官清正,鎮靜持重的賢相。

仔細想想他總攬大權期間的所作所為,從迎立新帝,鏟除江彬,到革除弊政,其正直和賢能可見一斑,“權侵朝野”這個詞似乎用的並不恰當。

關於後世楊大牛擅權專政、欺壓幼主的說法,朱厚是不敢苟同的。

就以熜哥這小小的心髒裏長滿了心眼來看,這還能被楊大牛給欺負了?

至於所謂“大禮儀之爭”是楊大牛一手主導的陰謀論,朱厚更是嗤之以鼻。

且不說在這場朝堂戰爭開始之初,楊大牛就激流勇退、求退歸鄉了。

運用後世誰是利益最終獲得者,誰就最可能是戰爭的製造者這種方法,不難看出,熜哥才最可能是這場朝堂戰爭的主導者。

一想到長達數年的“大禮儀之爭”不但加重了朝廷的財政危機,還開啟了首輔專政、內閣黨同伐異之風,並且一大批直諫敢言的正直之臣被貶的被貶,流放的流放,朝堂一片烏煙瘴氣。

但是因為熜哥這王八蛋塑造的孝子人設,自己又不得不爭,朱厚恨不得掐死這龜孫兒。

上演一副癔症發作,我掐死我自己。

一直等到臨近正午時分,朱厚等人才從駐蹕行殿出發,向著大明門而去。

此時朱厚注意到,腦海中的明史冊上的字發生了些許變化:禮官具儀,請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王顧長史袁宗皋曰:“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毛澄等請如禮臣所具儀,擇日登極。王怒,不允,言欲反安陸。群臣懼,惶不知語,毛澄請之入城。

這樣看來,明史冊極有可能是《明史稿》的產物,到了注定的時間才會觸發上麵的內容。

並且它還有起著史官的作用,其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會根據自己的言行及最終結果據實而寫。

這種時刻被人監視著的感覺真的一點也不美好啊!一言一行都被記錄在案,如若他朱厚選擇做個昏庸無能的帝王,這明史冊流傳出去自己還不得遺臭萬年!

朱厚此時算是明白為什麼曆代帝王都那麼討厭史官了,秉筆直言,又臭又硬,你還拿他毫無辦法!

看來是沒得選擇了啊!除了勵精圖治,做個聖明君主,自己還有的選嗎?

這樣也好啊,春秋注我,我注春秋!

朱厚心中不由思緒萬千。

不過一想到馬上就能即位稱帝了,此時內心也不由飄飄然,血脈賁張。

皇帝啊,我朱某人也有今天。不過還未等到片刻,朱厚同學的心中就開始大罵不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