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為早期教育出色而忽視了後繼教育
是我們缺少天才的第二大誤區現實社會中,存在著這樣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那就是:
因為早期教育的出色,越來越多的小神童出現在我們身邊。他們在某些方麵過早地表現出超人一等的才華,這是讓我們感到欣慰的事情。但是隨之問題也接踵而來,有些小神童在成人後卻表現平平,甚至還不如其他孩子對於這個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實力。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後繼教育的問題。這些神童的家長,往往忽視了後繼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早期教育成功了,就是一勞永逸的事,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是生就的神童,所以忽視了後繼教育,導致嚴重的後果。
那麼,後繼教育都包括哪些呢?
1.學齡期兒童特點從入小學起(6~7歲)到青春期(女12歲,男13歲)開始之前稱學齡期(相當於小學學齡期)。此期兒童體格仍穩步增長,除生殖係統外,其他器官的發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腦的形態已大致與成人相同,智能發育較前更成熟,控製、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是長知識、接受文化科學教育的關鍵時期。
應加強教育,讓他們在學校、家庭中打好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基礎。這個時期發病率較前為低,但要注意預防近視和齲齒,矯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勢,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學習和鍛煉,保證充足的營養和休息,注意情緒和行為變化,不要讓思想過度緊張。
學齡期兒童的特點是生長速度到7~8歲後稍有加快趨勢,皮下脂肪重新開始堆積。腦的形態發育大致完成,而淋巴係統發育則處於高潮。約6歲開始換牙,一般兒童到12歲時全副乳牙已脫落,萌生除第三磨牙外的全部恒牙。多種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已基本成熟、穩定。認知能力加強,社會心理進一步發育,逐漸適應學校環境,並進入家庭及學校以外的社會。
2.學齡期兒童教育全攻略許多剛進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形成運動優勢,他們的兩個大腦半球仍處於大腦分工或偏側優勢形成的某個過程中。5歲甚至6歲兒童尚未為完成學校課程要求的任務做好準備。兒童常常要到三年級才樂意處理純抽象信息。
一般說來,兒童不適應我們現在這種抽象的、黑板加粉筆式的教學方式。他們看起來在回答問題,但他們更可能在“回吐”
信息,而不是進行內部的加工處理。這些兒童更需要在自身體驗中學習。他們需要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學習,他們需要時間成長和成熟起來。
我們所有人都使用兩個半腦,但也許更多地使用其中的一個。比如,你可能有一個優勢的右腦,這僅僅意味著那是你偏愛使用的,或者說相對強大的那個半腦,是你通常首先用來處理大多數信息的那個半腦。這並不意味著你不使用你的左腦,你也許60%的時間用右腦,40%的時間用左腦。同樣,當我們談論左腦兒童或右腦兒童時,我們並非說他們隻用一個半腦,而僅指比起那一個半腦,他們更多地使用這一個半腦。
假如右腦也是能更熟練地處理信息的那個半腦就好了。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對有些兒童,即使是更適合用左腦來完成的任務,他們也寧可使用右腦。正是這些右腦兒童,常常在學校裏遭受挫敗。
我們不要過分強調大腦分工的嚴格和刻板。兩個半腦之間一般都有一個平衡。當左、右半腦共同參與時,效果最佳。
(1)注重身體智能的培養在古代,身體和心靈受到同樣的重視,古希臘人將體操視為鍛煉心智的重要方法。
有意義的體能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它包括兩種主要的能力:一種是善於以技巧控製自身的動作,就是運動員、舞蹈家所表現出的智慧;另一種是善於以技巧控製自身以外的物體,比如畫家、雕塑家等人所擁有的智慧。
具有身體運動智能是指孩子具有協調肌肉動作,舉止優美而恰到好處,能合理精確地使用他們的身體和其他物品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孩子具有操作事物的技巧。兒童身體運動能力的發展,就是滿足兒童對運動的欲望與興趣,從自己喜歡的活動中,盡興地玩,從活動中提高能力,促進健康。所以,在父母與孩子平時的相處嬉鬧中,蘊藏著許多運動能力訓練的契機。
一方麵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培養兒童對運動的興趣。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向來喜靜,靜以修身養性。加之現代生活步伐加快,每天忙於奔波工作的年輕父母就懶於鍛煉了。在一項中日比較研究中,3~6歲的中國孩子的身體運動能力明顯地差於日本兒童。為扭轉這一局麵,家長應以身作則,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對某項體育活動如打羽毛球、遊泳等的興趣。現身教法,感染、帶動兒童也喜歡體育運動,並養成習慣,從而提高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
另一方麵,父母還應有意識地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來鍛煉兒童某一方麵的能力。例如母親當裁判,父子倆比賽看誰能長時間堅持做“獨立金雞”,由此培養兒童的平衡、協調能力,或母子一起撿豆豆、折紙船、釘紐扣,在這一過程中既增進了母子間的感情,又發展了兒童的手眼協調能力,鍛煉了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動能力。最後,父母要注意:鍛煉活動的時間、量有了保證,不等於保證了質。每天跑一跑、跳一跳,形式化地做些運動,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父母要依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從實際出發,選擇適當的形式,保證適當的活動量和運動強度,真正調動每一塊肌肉、每一根神經參與其中,讓孩子得到真正的鍛煉。
(2)入學的年齡以多大為宜關於到底什麼年齡入學最好,是6歲還是7歲,目前意見不一,有的人主張早些,有的人則主張晚些。近年來,由於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的進步,人們比較重視早期教育,所以對某些智力發育較好者,有提前上學的趨勢。有人甚至認為上學越早越好,有些家長把自己剛滿5歲的孩子就送人學校。專家認為,盡管是為了進行早期教育,除極個別神童之外,入學的年齡不能無限度地提前,如果在5歲半入學前班,那還算勉強可以,但到正規學校上學不能早於6歲。
雖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能一致,但可以根據兒童個人的智力發育差異和家庭早期教育的程度,來確定入學的年齡。個別智優者,6歲甚至不滿6歲就可以上學;而對大多數兒童來講,6歲上學偏早,因為這時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成熟,最好是7歲。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6歲入學的兒童中,僅有15%左右的兒童能比較順利地完成小學、初中直到高中的學習任務;而30%的兒童,到小學高年級時,學習就感到不太適應,進入初中以後就更難適應,跟不上功課,成績明顯下降,留級現象也比較普遍。
所以,除個別人外,大多數兒童還是7歲上學好。
3.入學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時間隻占生命的1/5,而在家庭學習的時間卻貫穿孩子的一生。是家庭,而不是學校,決定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不同。下麵介紹幾種在家中有效學習的方式。
(1)將家庭變成學習型組織把家庭變成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我們會終生受益。在家中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鼓勵孩子自我探索,發展自我指導式學習,並且讓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中擔當積極的角色。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子女成長。
輔導孩子做功課是許多家長感到頭痛的問題,因為家長很容易就會提供不適當的協助。當你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的時候,不該代替孩子思考,應該啟發孩子的思路。有的家長大包大攬,替孩子完成一切,這是輔導孩子時所犯的最大錯誤。假如家長通過電腦軟件,將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交給電腦中的老師,並且和孩子一起獲得新知,獲得快樂,將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
(2)群體式學習這是指那些能夠在互聯網上與成千上萬的人一起學習。自從有了電腦和互聯網以後,孩子們在家裏也可以和很多人在一起學習,與人交流、競爭,或者與其他人討論、請教。這樣的學習不再是寒窗苦讀,不用再“頭懸梁,錐刺骨”,也會獲得學習的樂趣和效果。
(3)憑著感覺學習孩子今天不開心嗎?孩子今天在路上碰到了什麼煩惱嗎?孩子今天沒有什麼心情學習,那麼一定要想辦法調整好孩子的心情,或者讓他寫一篇日記,記下這種感受,或者向父母和網友傾訴,然後再開始學習。因為對事情的感覺很好時,全部的心智都在蓄勢待發,準備新的投人。如果負麵的感覺產生,就會使思維停頓。
(4)遊戲化學習在信息時代,人們的學習和遊戲將越來越多地貫穿在一起。人隻有在遊戲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創造力。有時,遊戲化學習一小時比你一周學到的東西都多。這是由於,在遊戲化學習中,你的身心得到充分放鬆,學習將變得非常有效率。‘家長和孩子可以自己設計一些遊戲,在家裏排演由課文改編的話劇,知識將在快樂的遊戲中學到。
(5)自信式學習在學習中,自信是最關鍵的,假如孩子認識到這一點,他就可以開始這樣的一種學習——每天留出一部分時間做自己喜歡、擅長的項目。假如孩子英語好,就讓他專門做英語;假如孩子化學好,就讓他專門做化學;孩子要是作文寫得好,就讓他天天寫日記。
4.家庭教育如何應對網絡挑戰當今,網絡伴隨青少年成長,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有關資料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網民中,有13.2%的人上網成癮,另有13%的人存在網癮傾向。
網絡為什麼會對青少年充滿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專家指出,青少年迷戀網絡的主觀原因在於青少年心理上的趨新性和認知活動中的強烈求知欲。至於客觀原因,主要是當前教育體製上存在的局限性。
專家認為,網絡帶給青少年成長的影響是具有“雙重性”
的。一方麵,網絡為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積極影響,例如滿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擴展所學知識的開發潛能,增強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動作協調能力,啟發想象、組織信息、誘發思考、抒發情緒;另一方麵,互聯網以其獨有的特點,特別是在缺乏規範化管理的情況下,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了幹擾作用。另外,網絡在社會生活中迅速普及,導致青少年因“癡迷”網絡,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
專家指出,網絡是一種新技術、新媒體,它非常貼近青年人,具有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超越時空限製等特點,而且內容無奇不有,形式千變萬化,廣大青少年對網絡產生很大興趣,還有人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
網絡寸家庭教育造成了衝擊和挑戰。某學生家長表示,現在有許多家長,隻要孩子一接觸網絡,他們就感到恐懼和不安。
這位家長認為,孩子沉迷網絡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三方麵沒有配合好而形成的。
教育專家指出,網絡對傳統家庭教育的挑戰主要有如下4個方麵:一是家長的知識有限,網絡無限;二是家長傳遞的是經過“過濾”的信息,而網絡上的信息是沒有經過過濾的,要求孩子自己選擇;三是對“親子關係”的挑戰,孩子在網絡上時間長了,和家長的交流就少了;四是對家長自身素質的“挑戰”,因為不懂網絡語言的家長,難以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
專家指出,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麵臨的新問題,主要是家庭內家長與孩子之間出現的“不協調”現象,這種“不協調”主要來源於家長與孩子之間對“網絡文化”所持有的不同態度。
孩子上網成癮,父母常常加以幹涉和阻止,在家采取“堵”
的辦法,不接寬帶等。然而,孩子在家上不了網,照樣可以去網吧上網。
青少年上網狀況的確不容樂觀,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麵:青少年上網的目的不對,上網是為了玩;上網時間過長,無節製玩遊戲,影響學習和身心健康;上網所看內容不健康。
青少年與網絡的“必然”聯係,為當今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針對網絡文化在家庭教育中所誘發的各種問題,以及現在孩子“迷戀”網絡的不良傾向,專家認為,作為家長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與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文明、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
專家指出,為防止孩子沉迷網絡,家長應成為孩子的“網友”。家長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網絡操作方法,和孩子一起通過網絡查閱、溝通、分析相關信息內容,成為孩子的“網友”,這樣既可防止孩子躲開父母的視線,進入“黃色網站”和“聊天室”,還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網瀏.覽、聊天、玩網絡遊戲,以此來增加家長的發言極。
一些專家認為,家長在思想觀念上要客觀地認識網絡,了解網絡,接納網絡;對網絡要一分為二,一方麵要充分肯定網絡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麵也要充分了解網絡對孩子成長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以及可能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