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並不缺少天才,而是缺少天才成長的土壤。天才是一朵花,是一種果實,一旦成熟,是很吸引人的注意的。其實,無論是花朵還是果實,它總是要有根的,根下總是要有土壤的,沒有根和土壤的花和果,是無法生長的。因此,我們在看名人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留心他們還沒有成為天才之前的那一個階段,就是他們奮發用功的階段,追求探索、四顧茫然的階段;然後才是他們坦途行進,收獲日豐的所謂天才階段。
一、不同的環境成就不同的性格
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
1.自然環境(1)胎內環境從受精卵到胎兒的降生,大約需要270天,這是人的生命的開端。胎兒生活的胎內環境是一個自然環境,孕婦的營養、情緒和健康狀況都影響著胎兒的發育。
專家指出,胎兒不僅有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活動,而且還能夠與母親交流情緒信息。母親的心理活動對胎兒的發育有很大的影響,“母愛”對胎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專家還指出:子宮是胎兒最初接觸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的體驗將直接影響到胎兒性格的形成。有關資料顯示:婚後生活不和睦的夫妻所生的孩子,因恐懼心理而出現神經質者,比婚後生活美滿的夫妻所生的孩子高4倍。
(2)地理環境地理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個性發展也有一定影響。我國北方的姑娘和南方的姑娘的性格特征有顯著的差別。
北方氣候幹燥,多平原、山川,長期生活在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大方、開朗、堅強和吃苦耐勞等性格特點。南方氣候溫和濕潤,多河流,長期生活在南方的姑娘一般具有溫柔、活潑和靈巧等性格特點。
有些影響性格發展的自然環境也不是純自然的,其中也“滲透”著社會文化的影響,不要把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絕對分開,影響性格發展的各種因素是緊密聯係和相互滲透的。
2.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在性格形成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已經被許多研究所證實。下麵主要講講社會環境中的幾個主要方麵與性(1)家庭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和長遠的影響。家庭是兒童的最初環境,專家指出:家庭是社會的精神媒介,通過使自己適應家庭,兒童獲得了後來在社會生活中使他適應其所必須履行的職責的性格。家庭是創造人類性格的工廠。
社會和時代的要求,都通過家庭在兒童心靈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從出生到五六歲,是人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絕大多數兒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愛撫下成長。從教育順序上看,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後才是學校教育。
第一,親子關係。親子關係是兒童最早建立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兒童身心發展,而且也影響到兒童以後形成的各階層的人際交往關係。1979年,帕克等人編製了親子關係量表,以了解被試者童年期父子和母子的關係。量表包括“關心”和“約束”兩個維度,劃分出4個象限,代表4種親子關係類型:關心多一管束多;關心少一管束多;關心少一管束少;關心多一管束少。相關研究表明,關心不夠和管束過嚴的親子關係對兒童性格的健康發展有嚴重影響。
專家指出:母親是天然的教師,她對兒童,特別是幼兒的影響最大。嬰兒生長的環境,是由母親準備的,但必須認識到,整天都在照料並同嬰兒說話的母親本身,也是重要環境之一。對嬰兒的未來而言,母親的存在,家庭生活方式是無法計算的重要。
母愛在兒童的性格形成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兒童性格健康發展的必備條件。有關資料顯示:發現凡是持積極態度的母親,以後自己哺乳有74%取得良好效果;凡是持消極態度的母親,以後自己哺乳取得良好效果的隻有24%。缺乏母愛的兒童會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緒反應冷漠等不良性格特點。
父親對兒童在性別角色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父親為男孩提供模仿學習的榜樣,為女孩提供與異性成人交往的機會。幼年沒有與父親接觸過的孩子,在性別的社會化方麵往往是不完善的。
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是影響兒童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另有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自尊心和他們家庭的貧富和社會地位無關,而與父母的教育態度和方法有關。自尊心強的男孩,其家庭的氣氛是民主的,孩子在處理自己的事情上有主動權,像成人一樣受到尊重。父母對他們是關心的、愛護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嚴格,但嚴而不厲,經常用獎勵的方法來誘導孩子的行為,而不是用懲罰的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父母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規則,並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為表現。缺乏自尊心的男孩,父母對他們的行為是放任的,沒有一定的約束,但他們經常遭到父母嚴厲的懲罰。
第二,家庭結構。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被認為是三種主要的家庭結構。
大家庭是指幾代同堂的家庭。大家庭中長期形成的家風、家規等自然地傳給年輕一代,有助於他們養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但由於可能存在隔代溺愛和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看法不同,孩子往往難以形成相同的是非標準,並且會感到無所適從,可能會形成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的性格特點。
核心家庭指一對夫婦和一個孩子組成的家庭。在這種家庭裏沒有傳統的隔代溺愛,但由於年輕的父母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和方法,對孩子過於放任或過於管教。核心家庭中的夫婦一般都是雙職工,可能缺少教育和愛撫孩子的時間。
許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會對孩子的性格帶來不良的影響。
破裂家庭可能是父母中有一人死亡或被判刑監禁,也可能是父母離婚(離異家庭)所致。有專家認為,父母離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更壞。破裂家庭的孩子由於父母死亡或離婚而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正常的教養,容易形成悲觀、孤僻等不良性格特點,行為問題也較多。有關資料表明,少年犯罪率最高的是在其出生至4歲時喪父或喪母的人,其犯罪率高出一般1人的2倍以上。專家對三所工讀學校中50名犯有兩性關係錯誤的女生進行調查,有9人是喪父或喪母,11人的雙親中有人被判刑,兩者合計占40%。一些研究表明,喪父的破裂家庭對孩子(特別是男孩)性格會產生極不良的影響。在隻有母親的破裂家庭中長大的男孩,由於母親把一切愛都放在他身上,過多的保護、關心,並且原諒孩子的缺點,因此這些孩子容易形成衝動、缺乏自製力等不良性格特點,在青少年期犯罪率也較高。還有一些研究表明,早年喪父會影響男孩形成男子漢性格,依賴性強,缺乏果斷性,攻擊性少,多采用語言攻擊,少用身體攻擊等。這種家庭對女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青春期與異性交往的問題上。但有些研究表明,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形成堅強等良好的性格特點。
第三,家庭氣氛和父母榜樣。家庭情緒氣氛可以劃分為融洽與對抗兩種類型。家庭中的情緒氣氛是由家庭中全體成員所形成的,但主要由夫妻關係所形成。家庭中的夫妻關係影響著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寧靜愉快家庭中的孩子與氣氛緊張及衝突型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有非常大的差別。寧靜愉快家庭中的孩子在家裏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樂觀、信心十足、待人和善,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氣氛緊張及衝突型家庭中的孩子缺少安全感,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和焦慮、長期憂心忡忡,擔心家庭悲劇將要發生,害怕父母遷怒於自己而受到嚴厲的懲罰,對人不信任,容易發生情緒與行為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最早學習的榜樣。社會信仰、規範和價值觀等首先通過父母傳給子女,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性格的發展,孩子也隨時模仿和學習父母的行為。因此,孩子與父母的性格往往十分相似。
第四,出生次序。出生次序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這種影響並不是由孩子出生的先後所決定,而是由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變化所決定的。
19世紀80年代以來,很多心理學家就兒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和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對性格和智力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專家認為,兒童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和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影響著兒童的生活,對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獨生子女。專家指出:獨生子女在特殊兒童中占的比例大,而且社交能力差。專家還指出:在“自信”上,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優越。
有關資料顯示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之間的差別:獨生子女在遊戲中比非獨生子女更多地選擇合作性的遊戲。
專家指出:從整個獨生子女狀況來說,雖然看不到有什麼特異性,但根據家庭成員構成的類型加以劃分,就會顯示出這種特異性。資料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態度和獨生子女的特異性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父母的教養態度分為民主型、溺愛型、嚴格型、放任型和矛盾型。溺愛型、嚴格型和放任型家庭的獨生子女存在著一定的特異性,民主型家庭的獨生子女不存在特異性,反而具有相當多的、好的性格特征。這一研究再一次表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在兒童性格的形成和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心理學工作者對獨生子女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曾對幼兒園小班的70個獨生子女和30個非獨生子女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在集體活動中,70個獨生子女中有21人表現出缺乏獨立性,30個非獨生子女中隻有2人表現出缺乏合作性。但是,我國的有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即獨生子女中有更多的人是很願意與他人合作的。
我國的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工作者研究了10項行為特征(友善一攻擊、合群一孤僻、溫順一任性、利他一利己、獨立性一依賴性、適應一嬌氣、自製一無意誌、愛勞動一懶惰、勇敢一膽小、誠實一說謊)和7個性格特征(對人態度、好奇心、自尊心、獨立性、對困難的態度、自製力、對勞動的態度),結果沒有發現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有明顯差異。
專家調查了120名獨生子女(中學生、小學生、幼兒園兒童各40名,城鄉、性別的比例大致相同),研究內容包括8個方麵。
其中獨生子女對自己的態度的研究結果表明,獨生子女自尊心比較強,自信心也比較足,但謙虛精神不夠,依賴性較大,接近1/3的獨生子女缺乏獨立性,而不自私的占多數。
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育影響下逐步發展,而對獨生子女心理發展的走向的影響,關鍵在於教育。另外,獨生子女對自己的態度及其各方麵的表現,有明顯的個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