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為人處世——人生無價的瑰寶(1)(1 / 3)

溫和和友善總是比憤怒和暴力更有力。

不能再同室操戈了

溫和和友善總是比憤怒和暴力更有力。

——猶太人格言

在為人處世方麵,猶太人一向崇尚豁達。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的一次內訌對我們很有啟發。

那是第一次中東戰爭停火期間,以色列抓緊時間擴編國防軍。當時,國防軍負責人找到以色列某一派武裝“伊茨爾”的領導人貝京,要求整編“伊茨爾”。國防軍領導人估計,貝京絕不會將自己親手創立的武裝拱手相送,對於貝京這樣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政治家來說,交出武裝就等於交出權力,很可能就此斷送自己的政治生命。但是,貝京的回答卻讓他大吃一驚。在貝京的影響下,以色列其他小武裝也很快加入了國防軍。

有趣的是,之後貝京走私武器,運軍火的輪船被國防軍擊沉。貝京及其同夥被釋放後,“伊茨爾”的成員怒不可遏,貝京抑製不住自己的感情,通過地下廣播電台聲淚俱下地咒罵本·古裏安是“策劃”謀害他的“傻瓜、白癡”,還誇口說,要是他願意的話隻需在“揮手之間”便能消滅本·古裏安。

他警告本·古裏安及其追隨者,“如果我們舉手反對政府,他們注定要毀滅自己。那些不立即釋放我們軍官和士兵的人,注定要毀滅自己”。聲明還撤銷了前不久發布的要求“伊茨爾”部隊參加國防軍和宣誓效忠政府的命令。

在當晚召開的人民理事會上,本·古裏安針鋒相對地指出:“有人用一支槍可以殺害幾個人,‘伊茨爾’走私5000支槍足以葬送整個國家!”他的另一句話使“伊茨爾”人永遠對他恨之入骨:“感謝上帝,加農炮擊中了那艘該死的船!”這句話使整整一代“伊茨爾”人憎恨本·古裏安。貝京的助手對貝京說:“我們幹脆找機會幹掉本·古裏安吧,讓他嚐嚐我們的厲害。”

貝京的回答再次讓他的下屬們大吃一驚:“不,我們不能這麼做,猶太人已經遭受了外人太多的欺負,不能再同室操戈了,在此危難之時,更應如此!”

這句話確實顯示了貝京的政治家風範。

以色列成立後,貝京組建了“自由運動黨”。他長期處於在野地位,在1973年自由運動黨聯合其他小黨成立了“利庫德集團”。1977年5月,貝京在大選中擊敗工黨,終於出任總理,圓了他的夢。這和他豁達的處世方式是分不開的。

“人的心胸,應該比紅海更廣闊。”寬闊的心胸和豁達的處世方式會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

眾人著衣時莫要裸身

僅僅憑借知性,就想博得周圍人的喜愛,就如同在沙漠中抓魚一樣。

——猶太人格言

《塔木德》上說:“眾人著衣時莫要裸身,眾人裸身時莫要著衣;眾人就座時莫要站立,眾人站立時莫要坐下;眾人哭時莫要笑,眾人笑時莫要哭。”猶太人懂得,在生活中“入鄉隨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穿著與對方同樣的服裝,表現出與對方類似的舉止,就會讓對方覺得你和他的思想與地位是相似的,對方也就會對你產生好感。溫森特是偶然發現這一處世原則的。

溫森特曾在博裏納日做過一段時間的牧師。

博裏納日是個產煤的礦區。在這個地區,幾乎所有的男人都下礦井。他們在不斷發生事故的危險中幹活兒,但工資卻低得難以糊口。他們住的是破爛的棚屋,他們的妻子兒女幾乎一年到頭都在裏麵忍受著寒冷、熱病和饑餓的煎熬。

這裏的人都是“煤黑子”,肥皂在博裏納日人的心目中簡直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奢侈品。

溫森特被臨時任命為該地的福音傳教士時,他找了峽穀的最下頭的一所挺大的房子,並和村民一起拿麻袋去裝了很多煤渣,在房子裏燒起了爐子,以免房子裏太寒冷。

溫森特登上講壇,他的講道是那樣誠摯而又充滿信心,竟使得這些博裏納日人臉上的憂鬱神情漸漸消退了,從他此次布道所受的歡迎來看,博裏納日的人民對他的態度已經沒有任何保留了,他們終於相信了他。他作為上帝的牧師,現在已經得到了這些滿臉煤黑的人們的充分認可。

是什麼原因引起這樣的變化呢?不會是由於他有了一座新教堂,因為這對於礦工們來講壓根兒不算什麼。他們不會知道關於對他的傳教士職務的任命,因為他並沒有告訴他們在原先那個地方他是沒有正式任命的。而且雖然他剛才講道時熱情洋溢,措辭優美,但在原來那間簡陋的小棚屋裏和那座棄置不用的馬廄裏,他也是這樣講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