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為人處世——人生無價的瑰寶(2)(1 / 3)

“他肯定會接納我的。”費爾南多很自信地說。之後,他就去了西梅爾家。等敲開門後,他神秘兮兮地把西梅爾拉到一旁,從大衣兜裏取了一個磚頭大小的沉甸甸的小包,小聲說:

“請問您一下,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

金銀店老板眼睛一亮,可是這時已到了安息日,不能繼續談生意了。為了能做成這筆生意,他便連忙挽留費爾南多在自家住宿,到明天日落後再談。

按照猶太教規,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這24小時為安息日,這期間不得從事任何工作。另外,孤身在外的旅客在這期間有權利在路經的猶太人家裏獲得食宿方麵的照顧,因為這一天,即使旅人也不出門。

於是,在整個安息日,費爾南多都受到熱情款待。當周六晚上可以做生意時,西梅爾滿麵笑容地催促費爾南多把“貨”拿出來看看。

費爾南多故作驚訝地說:“我哪有什麼金子,隻不過是想問一下磚頭大小的黃金值多少錢而已。”

在這則故事中,那個售貨員“暗示”對手上當的技巧可謂高明。他在一個不談生意的時候,問了一個似乎是生意上的問題,而且表情神秘兮兮,拿著一個磚頭大小的小包,這就使對方產生了“想象”,感覺是有客戶來了,加之對方又求財心切,結果隻能上當受騙,一廂情願地把別人的“隨便問問”當作生意。

《塔木德》上說:“盡量不要說謊;在特殊的情況下,也可以不說實話。”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些矛盾,但聰明人卻能很好地把握住分寸。

不能脫離真正的生活

一個最大的不幸在於:一個人不可能長期在世界上生存,當他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天起,就注定他終要從地球上消失,他不可能把他的財富永遠帶在身邊。

——猶太人格言

從前有個優秀的拉比,受到大家的景仰。因為他的行為高潔,為人親切而富於慈愛之心;他做事十分拘謹,很注意小節,同時,對神又非常地虔敬;生活謹慎得走路都不會踩上一隻螞蟻,對神所建造之物絕不加以破壞。所以,他理所當然地受到弟子們的衷心愛戴。

過了80歲後的某一天,他的身體突然一下子開始變得虛弱了,並很快地就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經臨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了床邊。

弟子到齊了之後,拉比卻開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問道:“老師為什麼要哭呢?難道你有過忘記讀書的一天嗎?有過因為疏忽而漏教學生的一天嗎?有過沒有行善的一天嗎?您是這個國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篤敬神的人也是您;並且您對那像政治一樣肮髒的世界從來沒有插過一次手,照道理老師您沒有任何哭的理由才是。”

拉比卻說:“正是因為像你們說的這樣,我才哭啊。我剛剛問了自己:你讀書了嗎?你向神祈禱了嗎?你是否行善?你是否做了正當行為?對於這些問題,我都可以作肯定的回答。但當我問自己,你是否參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時,我卻隻能回答:沒有。所以我才哭了。”

以後的拉比們常用這則故事來勸說一些不在猶太人共同體活動中露麵的人,以使他們一起“參加一般人的生活”。從這裏不難看出,這個“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猶太民族的集體生活。

《塔木德》明確宣布:如果一個猶太人完全與一切世事脫離,隻是用功學習10年的話,10年後他就不能向神祈求寬恕了。因為不管你把學問做得多好,把自己與社會隔開,這本身便是罪惡。

每個人都不能脫離團體這個大的家庭,盡管你有很淵博的學識,很雄厚的財富,但是選擇孤軍奮戰是不會走得很遠的。

做一個真實的人

痛苦之中蘊含著一種力,而且痛苦是一筆財富。

——猶太人格言

猶太裔美籍作家伊利亞科山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名叫埃迪的男人在來自上流社會的妻子的幫助下獲得了事業上很大的成功,他們的生活看起來富足而美滿。可是有一天,埃迪似乎被一雙巨大而無情的手推進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之中。出了事以後的埃迪覺得一切都變了,他感到生活虛假得令人難以忍受。

他曾經為了一個下等女人而離開妻子,但受到事業、金錢和家庭的壓力,他又回去了,繼續嚐試著做個標準的丈夫,維持著已有的“成功”。一切的偽裝在他撞上了一輛卡車、差點兒死掉之後轟然崩塌。

這時候,一個女人喚醒了埃迪心中長久以來埋葬的自我。這個女人沒有受過正統的教育,這反而使她顯得率真。完全不同於那些出身名門的、談論名人、格言以及時代雜誌的滔滔不絕的女人,她隻談自己的經曆和感受,所有的話都來自內心。她說的是自己真實的生活,否則她就靜靜坐在一旁什麼都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