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子殿下呀!你去過民間嗎?了解過百姓的生活嗎?哪裏的百姓在饑寒之中,哪一塊田地荒蕪了,你給大夥兒說說唄!在德不在威?好,朕送你去北美印第安部落混混,你用德行感化兩個部落回來唄!”何苦對於陽武王的見識很滿意,是怎麼看太子怎麼不爽。
太子的論點其實並不算錯,何苦總是打仗消耗了大量的國力,若是把這部分國力省下來發展建設,內地肯定能進一步發展。但是太子表述的太次了,而且用詞過於含糊誇張,許多事都通過書籍記載推導,這就讓他說的很不合理而且非常的被動。本來太子還是能拉攏一些朝臣支持他的,但是因為“餓殍”之類的話,實在太誇張,根本沒有幾個朝臣願意支持太子。
漢武帝窮兵黷武所以民生困難,隋煬帝窮兵黷武所以民生困難,因此太子堅信,何苦窮兵黷武必然導致民生困難。太子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眼下的大明已經是工業化國家,她與漢武帝、隋煬帝時期的國家有著本質性的區別。隨著人口的增長,何苦從兩三億人裏抽幾百萬人去出兵打仗,根本對民間生產沒什麼影響,反而還解決了就業的問題。而且因為生產方式的變更,科技的進步,衣食問題早已不再是大明的大事。大明現在就是幾個省同時絕收都無所謂,因為廣袤的海外領土可以很好的反補本土,龐大的艦隊也可以隨時從世界各地獲取物資。
何苦連年征戰,影響的是國內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但太子描繪的卻是饑荒的情況,根本就沒說到點子上。時常微服私訪的何苦知道太子在胡扯,接近民生的百官也知道太子在胡扯,所以太子所有的話便全都成了胡扯。同時大夥兒也都見到了何苦不斷擴張帶回的紅利,太子的反對,更變得無足輕重了。
“父皇,請勿動怒!大哥隻是關心國計民生,愛護百姓生民,並沒有反對父皇的意思。大哥書讀的好,說話時常引用古書上的話,難免有點詞不達意。大明在父皇治下,百業蓬勃,民間富足,去年國民產值已達……”陽武王又開始替太子辯解,而且詳細的引用了政府天命九年的總結報告,將具體的工業產值,農業數據等等,全都得給羅列了出來。不僅何苦聽了頷首微笑,就連內閣的諸位大臣也是頻頻點頭。
“我兒言之有理!”何苦對陽武王越發的滿意,這才是自己兒子該有的樣子。群臣們沒有說話,但也對陽武王頗為讚賞,這就是父慈子孝,這就是兄不怎麼友,但弟弟非常的恭順。
“官僚昏聵,巧言飾非,報告數據,不過是粉飾太平罷了,如何能信!”太子也是要強,他若是不說話了,這事也就過去了,可他非要補了一句。這一句話是對陽武王的反駁,但卻得罪了內閣全部重臣。
安太子的意思,政府工作報告是內閣在胡說八道,是他們的在編造數據欺瞞天下。這個罪名誰能扛得住,內閣一幫大佬更是不會忍這種無端的罪名。何苦的臉上也是一陣紅一陣白,他已經不知道如何收場了,讓太子就這麼與全體重臣交惡嗎?
“退朝!”何苦憋了半天也沒知如何收場,隻能非常尷尬的結束了朝會。